书名: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
:21.00元
售价:14.3元,便宜6.7元,折扣68
作者:张永生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1112428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应用技术,是提高我国电子产品及工程设计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强大、运行速度快、数据开发性好和使用方便等特点,目前已在电子工程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常用EDA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应用设计和分析实例以及性能仿真等相关内容,取材广泛、翔实新颖,重点突出,实例丰富,且充分考虑了便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可方便进行实践的操作性。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教材,又可作为电路设计人员和电路制好者的参考书。
为方便教学,本书配有免费电子课件,凡选用本书作为授课教材的学校,均可来电索取,咨询电话:010-88379375。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领域的大门!我原本对数字电路和集成电路设计只有模糊的认识,感觉那些复杂的原理图和仿真波形像是天书。然而,当我翻开这本关于电子设计自动化的书后,那种深奥感瞬间消散了。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的叙述方式,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且循序渐进的口吻,将那些抽象的自动化流程具象化。特别是关于前端设计部分,从逻辑的描述到综合的过程,配图极其精妙,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清楚地看到,原本只是脑海中的概念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最终映射到实际的硬件结构上的。其中对标准单元库(Standard Cell Library)的讲解,更是让我理解了为什么看似简单的逻辑门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工艺考量和优化技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罗列公式,而在于它真正教会了读者如何“思考”一个电子设计项目在EDA工具链中是如何被系统性地管理和实现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一个正在使用EDA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设计师,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其他任何教材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工程手册,而不是一本入门读物。我尤其欣赏它对后端物理实现环节的着墨之重。那些关于版图布局(Place & Ment)、时序签核(Timing Closure)以及功耗分析的章节,简直就是实战宝典。书中对各种设计规则(DRC)和物理验证(LVS)的解析,细致到令人发指,每一个参数的调整都直接关系到最终芯片的良率和性能。我以前总以为布局布线就是让工具自动完成的事情,但读完后才意识到,如果没有对互连延迟、耦合噪声以及IR Drop等物理效应的深刻理解,任何自动化工具给出的结果都可能是一个看似完美却在实际生产中失败的作品。它教会了我如何与EDA工具“对话”,如何解读那些复杂的报告文件,并从中提炼出关键的优化点。对于有志于进入IC后端领域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框架。
评分我一直试图寻找一本能够清晰阐述设计流程中“验证”这一核心环节的书籍,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测试平台(Testbench)的搭建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从功能验证到形式验证的演变历程。对于UVM(Universal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的介绍,是迄今为止我读到过最清晰、最结构化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将复杂的面向对象验证概念与传统的验证方法进行了对比,使得概念的过渡非常自然。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覆盖率驱动验证(Coverage Driven Verification)的论述,它揭示了如何量化验证的充分性,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感觉。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贯穿始终,让读者明白,在现代电子系统中,没有严密的验证,再精妙的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这本书真正提升了我的设计安全感。
评分作为一本偏向工程实践的技术书籍,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对各种EDA工具接口和脚本编写规范的详尽介绍上。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像一本操作指南。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如何编写TCL脚本来驱动这些复杂的自动化工具链时所展现的耐心和细致。很多其他书籍只是一带而过地提到需要脚本控制,但这本书却实实在在地展示了如何利用脚本语言来参数化设计、自动化报告生成,甚至建立起自己的小型设计流程。这种注重“可重复性”和“自动化”的理念,是现代工程设计哲学的核心。通过学习书中的示例脚本,我能够迅速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我在日常工作中的效率。这本书真正实现了技术知识与工程实践的完美融合,让读者能够带着工具箱而不是空着双手离开书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未将重点局限于传统的数字设计流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系统级的优化和新兴的工艺挑战。例如,它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低功耗设计(Low Power Design)的技术,包括电源门控(Power Gating)和多电压域设计(Multi-Voltage Domain)在EDA流程中是如何被自动化处理的。对于我目前接触的项目来说,功耗是和性能同等重要的指标,而这本书恰当地将这些高阶概念嵌入到了整个设计流中,而不是割裂开来讨论。此外,作者对未来趋势的预判也极具前瞻性,比如对FinFET架构带来的设计约束以及如何利用PPA(Power, Performance, Area)优化工具进行多目标权衡的探讨,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行业洞察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无疑是一张通往未来电子设计领域的导航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