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中華經典十二部淺說 9787515333526 鍾永聖 中國青年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正版 中華經典十二部淺說 9787515333526 鍾永聖 中國青年齣版社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鍾永聖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01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店鋪: 潤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33526
商品編碼:2972153293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7-01

正版 中華經典十二部淺說 9787515333526 鍾永聖 中國青年齣版社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正版 中華經典十二部淺說 9787515333526 鍾永聖 中國青年齣版社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正版 中華經典十二部淺說 9787515333526 鍾永聖 中國青年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經典十二部淺說

定價:18.0元

作者:鍾永聖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5333526

字數:10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鍾永聖博士繼其暢銷書《傳承與復興》之後的又一部抒寫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力作。


內容提要


本書由在中國青年雜誌上發錶的十二篇論述中華經典古籍的著作組成,在文章中,作者分彆對《道德經》《論語》《易經》等十二部中華傳統經典古籍進行瞭深刻的剖析與論述,試圖通過文字的錶象,挖掘其精髓及其內在聯係。作者在對傳統文化古籍的解構與反思中,找到瞭國傢治理、企業管理、個人修行的根本要務與共通之處,幫助讀者們更深入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並號召人們抱著敬畏之心,廣泛研習中華傳統文化古籍,從中學習為人處世之道,治國齊傢之方,從而獲得人生境界的提升與事業的長足進步。

目錄


作者介紹


鍾永聖,東北財經大學博士,大連儒學會副會長,遼寜省首屆“佳寫書人”,中國善財書院創辦人。多年來一直緻力於對中國本土經濟學與傳統文化的研究,代錶作《中國經典經濟學》被學術界稱為“中國本土經濟學的開山之作”

文摘


群經心要
  中華傳統文化各傢學說本質的精髓,其實就是“心”學,就是“道”學。此“心”不是臆想的“唯心”之心,也不是解剖意義上的生理之心,而是《易經乾卦》所述的世界本體之“元”心;此“道”不是學術思想上的“道傢”之道,也不是宗教儀式上的“道教”之道,而是《道德經》所述能夠“生一二三乃至萬物”之道。此“心”同此“道”,能夠涵容生發現代所謂的一切學科、學理和學說。
  群經所論皆是心學
  大道至簡,萬捲經書之“心”意可現於片紙;要言不繁,儒釋道各傢之“道”可以一言囊括。例如,儒傢學說的核心,四個字就可以說清楚:“裏仁為美”;道傢學說的核心,四個字也可以說清楚:“道法自然”;同樣,佛傢至理的核心,四個字也可以說清楚:“迴常寂光”。會者,也就是明白的人,哪一句都可以說清楚,不會者,縱然韆經萬論也等於白說。
  問題在於,學儒的人通常不明白什麼是“裏仁”,不知道裏仁就是“居心仁厚”,不知道裏仁就是“大慈大悲”,不知道裏仁就是“心淨則土淨”,不知道裏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知道裏仁涵容五倫八德,展開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問題在於,學道的人通常不理解什麼是“自然”,不明白自然意味著“上古天真”,不明白自然意味著“法於陰陽,閤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不明白自然意味著“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不明白自然意味著“當下即是,放下即是”,不明白自然就是“春夏養陽,鞦鼕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問題在於,學佛的人通常不知道什麼是“常寂”,不理解學佛其實首先就是學做人,不理解“人成佛即成”,不理解“身無惡行、口無惡語、意無惡念”的十善行為是獲得真正智慧的原因,不理解“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人間正道,就是《論語為政》篇裏第二句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不知道“詩”是“寸土之言”,不知道“寸土之言”就是“方寸之地”的心聲,就是“恒河麯”,就是“曹溪天籟”!更不把“如是”當作“實事求是”,不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作“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把“永垂不朽”當作“無量壽”,不把自己的心地當作提高修養、提升境界的惟一場所。執著於刻闆的名詞概念,分彆於變換的物我現象,能成就嗎?
  無論道、儒、醫、武,還是中國禪宗,各傢都有“心法”,都以“會心”為上。如果師父傳給弟子萬捲經書,卻沒有心傳“口訣”,算不得“入室弟子”。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捲書”。《管子》有“心術篇”,《孟子》有“盡心篇”,《大學》強調“正心”,《道德經》揭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壇經》中五祖強調“不識本心,修法無益”。在此意義上說,載有儒釋道各傢學說心法的經典都是“心經”。
  群經所述無非是“道”
  錶麵上看,各傢學說自有麵貌,實際上韆傢萬戶原是“一”傢,韆經萬論都是“道”傢,歸根結底都是“人”傢。
  儒傢之道,依《論語》言之,“一以貫之”,“本立而道生”;道傢之道,依《道德經》言之,“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佛傢之道,依《壇經》言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醫傢之道,依《黃帝內經》言之,“淳德全道,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依孔子在《易傳》中所述,“一陰一陽之謂道”。凡是能夠體解陰陽者,皆是“道書”,凡是道書,皆可名之為“經”。儒傢孔子心法傳承者曾子著《大學》,開篇談論“大學之道”,三綱清楚,八目井然,人道之要,論述詳備;曾子傳心法於孔子之孫子思,子思寫作《中庸》,開篇述及天道,所言精當;子思傳授孟子,孟子把孔子學說發揚光大。孟子用一句話說清楚瞭中華文化“天人閤一”的貫通之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傢四代宗師,代代傳承的,是貫通天理人倫的大道、傢道和治道。
  中國本土孕育齣《壇經》,將“不立文字,教外彆傳”之靈山要旨,演繹得天衣無縫!這要旨的目的,以《無量壽經》所言,就是“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此“道教”,就是唐太宗所言的“聖教”,就是古代所言的原本“佛教”,就是現代大眾希望通過科學途徑想要瞭解的關於生命和世界的“真相”;此“群萌”,就是中國古代所言的“天下蒼生”,大眾常說的“蕓蕓眾生”,就是孫思邈筆下的“含靈”,就是中國黨所謂的“人民群眾”。現代所說的服務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古代“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現代白話語翻譯,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現代錶達。
  相對於佛傢,儒傢也有密宗和普門。人們常常說《普門品》“大慈大悲”,要“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難道儒傢“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就不是救苦救難的恢宏願力?《禮記學記》中指齣“大道不器”,儒傢修行之密,也不是有固定的模式可尋的。五代時的馮道,因為屢做“二臣”而被後世大多儒者不齒,可是不齒其為人的儒者,可曾能夠窺見他內心“虎狼叢中可立身”的道妙呢?這不禁讓人想起《孫子兵法》的開篇:“兵者,詭道也”。
  立心行道纔是傳承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每稱其代錶人物,常常是儒傢言“孔孟”,道傢言“老莊”,似乎涇渭分明。殊不知,孔孟是伏羲、黃帝、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之傳承,說明孔孟之前有“往聖”;而老莊之前有“黃老”,嚮前追溯同樣是黃帝、伏羲一脈的傳承,儒與道本是同源。
  承前啓後,於道傢稱“集大成者”;孔子承前啓後,於儒傢稱“集大成者”。從《易經》的流傳來看,伏羲以後,神農時期叫“連山易”,黃帝時期叫“歸藏易”,文王以後叫“周易”,《易經》為儒、道、醫共同寶典,加上《神農本草經》的貢獻,可見醫傢也與儒傢、道傢同源。
  醫者仁心,醫道本來也是要“欲拯群萌”,懸壺濟世。這和“佛是大醫王”有瞭異麯同工之妙。佛傢常講慈悲,宣言要解除眾生“倒懸之苦”,欲從心性的根本上掃除所有生靈的病根。
  可見,所有的“經”都是古聖先賢不辭勞苦、不計成本、不為小利實乾齣來的。如果我們讀經隻是為瞭讀經,就不能把“真經”傳承下來,自己也不能轉化為聖賢。所謂“道不傳非人”,也就是要找一個認真、老實、有信之人。為瞭尋找傳承人,師父往往可能要等上大半輩子甚至一輩子。《黃帝內經》中明言“非其人不傳,非其真不授”;《素書》也明確警告“傳非其人,必受其殃”。
  人之全體就是“一心”。不能夠全體投入,就不能一心一意。不能一心一意,則其誌不堅,其思不專,其道不明,其業不興,其氣不和,其事多半不成,不堪傳承大業。唯有把經典的精神重新在當下的時代行齣來,做到“人經閤一”,纔是真傳承。

序言


打開中華經典的秘藏
  中華文明是當今世界上還有連續的遠古傳承的文明。這一特性決定瞭中華文明的傳承具有的傳統。以西方為中心的曆史觀無法令人信服地解釋中華文明中的一些關鍵的文化現象。我們必須自信而客觀地正視曆史事實,纔可能看清楚中華文明的核心精神,並把它原原本本地繼承下來,造福當代的中華民族子孫和世界人民。
  文字的産生被當今學術界看作國際通行的“文明成熟的標誌”。這一認識顯然達不到正確認識人類文明所需要的智慧高度。一種文明的産生,並不以文字的産生為前提,文字也不是文明成熟的標誌。當一個人在某種時機之下,一下子明白瞭那個“文”,“文明”就在當下成熟瞭。例如,伊斯蘭文明起源於《》的誕生,可是並不識字,整部《》是其口述齣來的。漢明帝永平十年以後,在修學佛法的炎黃子孫當中,隻有六祖慧能大師的《壇經》被稱為“經”,可是眾所周知,六祖大師是不識字的,可見達到釋迦牟尼那樣的“明心見性”與文字無關。在《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可見悟道證道也與文字無關。並非文字不重要,而是覺悟真理本身與文字無關。
  現在可考見的中華文明的起源,肇端於6400年以前的伏羲畫卦。據說那時沒有文字,可是《易經》的道理已經通過陰陽變換的“二進製”法則揭示齣來。現在所說的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道、儒、醫、武等各傢學說,都離不開《易經》的法則,所以《易經》纔被稱為“群經之首”或者“經典當中的經典”。
  中華傳統文化的典籍記錄,構成中華文化傳統原創經典。在沒有文字之前,寶貴的文化學說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叫“傳說”,所以“傳說”原本並非不靠譜的臆說。聖賢體悟天心,證悟天道,後人把他們申明(神)天地萬象本源的話語記錄下來,叫“神話”,所以中國上古文化傳統中“神話”原本的意思是:人修行達到普通人不可知的的境界。猶如孟子所描述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舉例言之。“女媧補天”是“傳說”,也是“神話”,但是真的就是先民們沒譜的文學創造嗎?我認為不是這樣,它是在說明一個修道的人如何煉精化氣、反補先天的過程。“天”是代錶“陽”,是人得以齣生的先天物質能量,“補天”就是添補人的陽氣,以後天的修煉來添補人的先天元精元氣的“滲漏”,中國道傢修煉一直有“添油續命”的法門。根據醫聖張仲景的揭示,“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髒”,仁義禮智信、肝肺心腎脾、木金火水土和青白紅黑黃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女媧用“五色石”補天,就是在說人通過修煉來調和自身五行的意思!是一個撥陰取陽、自我升華的修行過程。
  再如“精衛填海”的“故事”,也是以神話傳說麵貌齣現的道傢修行寓言,說的是“水火既濟”的過程:精衛是炎帝的女兒,炎帝錶示“陽”,在五行上是“火”,在卦象上是“離”卦,錶明精衛是齣生於南方離卦的“麗人”,麗人行,行到哪裏?行到海裏,海底是人的身體的精關,“精衛”其實是“保衛元精”的意思。“精衛入海”就是人的潛入水中形成“坎”卦的作用,蒸騰水氣,營養五髒,帶動血液,榮華全身。猶如中醫火神派祖師鄭欽安先生所說的“坎中立極”。
  2007年12月,時年94歲的周元邠先生親口告訴我:修行的全部秘密就是“氣化”兩個字,就在《莊子》的章《逍遙遊》裏。也就是說,“逍遙遊”說的也是修道的體會,是修道人對禪境的描寫:在人體下部,在方位上說屬於北方,本來清靜的海底生齣“欲”念,即“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是什麼?“日比魚”,就是陽氣變化的欲念!為瞭更好地說明這一點,我們先看《道德經》二十一章的經文,“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莊子》把人體海底部“窈兮冥兮”的狀態描繪成“北冥有魚”,方位、境界、狀態都非常準確;把人“煉精化氣”的修煉過程描繪成“鯤化為鵬”的壯觀場景。而精衛所投入的海底精關,是人體要妙之位,變化剛剛萌生兆頭,還是幼苗階段的“對象”,被《詩經關雎》描繪成“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若以《易經》卦象論之,鯤和精衛則是“坎卦”和“離卦”的運動形態,但是運動方嚮相反,精衛是由南方(離)火位填充北海(坎),鯤則是由北方(坎)化為鵬飛嚮南方(離),是“取坎添離”化為純陽的“乾卦”的過程。這一過程完成,就是清代明醫彭子益先生在《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所說的“五行順轉,一片空明”的純淨健康狀態,也是清末民初王鳳儀先生所說的“撥陰取陽,全轉到陽麵病就好瞭”的道理。
  至於為什麼神話中總是齣現聖女、神女和淑女,大傢可以從《內經》、《易經》、《道德經》中尋找關於陰陽兩儀、天地氣交、性情轉閤、天人閤一的深邃密意,徹底打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藏。按照儒傢後來的說法,人人本來是堯舜那樣的大聖人,本來都是“常樂我淨”、清淨無染,可是那個“常我”忽然“北冥有魚”瞭,忽然身邊有瞭女人,“常我”就變成瞭“嫦娥”,其後命運如何呢?奔嚮月宮!月是太陰之地,是說這樣的人就落入廣寒宮,在廣大苦寒之地不得齣離!也可以說是在苦寒之地領著兔子修行,天天搗藥。怎麼纔能得救呢?“學而時習之”,通過學習解決“吳剛”(就是暗示“無陽”)的狀態就可以瞭,通過莊子描繪的“海運南徙”,迴到清淨自性,迴到純陽無陰,迴到五倫和閤,就會“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寜”,人得一以正,則身修傢齊、國治乃至天下平。整個過程在《易經坤卦文言》的描述中又變成瞭如下語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所以,中華上古群經所論,都是修道、行功和積纍德行的真實體會,都是天人閤一境界的真實描繪。會的人一望即知,心照不宣,妙不可言。不會的人,不懂的人,隻看錶麵文章,隻能看到文學境界。不過,即使隻能看到文學境界也蠻好。後世禪師也往往把偈語寫的很像情詩,其實都是地道的《詩經》傳統。《詩經》所述,全是儒傢的密宗境界,當然也是道傢的密宗場景,因為寫作《詩經》的時候,還沒有儒傢、道傢這種“道為天下裂”的沒落景象。說《詩經》是古代農民的農閑創作,純粹是不瞭解曆史的臆測。大傢可以想一想,孔子時代纔把教育擴大到平民階層,那麼孔子之前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甚至不識字的農民怎麼就可以創作齣《詩經》那樣高妙的錶達?難道上古時代的農民個個都是六祖?個個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聖人?個個不識字但是齣口就是猶如《壇經》偈語那樣蘊涵大智慧的詩歌?顯然不能令人信服。這說明中華文明不但有悠久的遠古傳承,而且這種文明所達到的高度、深度、廣度,真是“鵬之大,翼若垂天之雲,不知其幾韆裏也”!
  《黃帝內經》中有“內經圖”,人體前麵有上中下三個丹田,後麵的脊椎骨中空為河道,君子修行,走的是一條高上(高尚)的路,把河底的“魚”或者“窈窕淑女”經過尾閭關、命門關、夾脊關、玉枕關等運送到頭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也就是世人耳熟能詳卻不知其門道的“練精化氣、煉氣化神”的過程。試問道傢有《黃庭內景經》,在古代沒有x光的時代,中華先祖是如何做到自觀“內景”的?在從日本傳迴來的《黃帝內經》中,有清晰的古代版的經絡圖,叫“內照圖”,又是怎麼“內照”齣來的?
  懷有信心和敬意去讀中華經典,會拯救我們的身命,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和世界,更加清楚地找到安心的場所,使生命變得更加具有尊嚴和力量。
  “中華”兩個字是帶有密意的,是“恰好符閤中道”的意思,是說“花中藏有一個世界”。孔子說過“君子時中”,說的是真人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說的是君子時時刻刻甚至每一刹那都應做到“裏仁為美”,永遠安住在求仁得仁的“華藏世界”,“飯疏食飲水,麯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中”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華”就是“純淨的品行、圓滿的智慧和善良的福德”,所以“中華”意味著整個《華嚴經淨行品》就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注解。
  “中華”是圓滿的,“經典”是圓滿的,“十二部”也是圓滿的,唯有我的“淺說”是有缺憾的。可是縱然我能“深說”,也說不圓滿,因為那個圓滿,隻在您本覺清淨的心地上。
  鍾永聖
  於中國善財書院九綠金頂軒
  黃帝紀年四七四九年二月廿六日


正版 中華經典十二部淺說 9787515333526 鍾永聖 中國青年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正版 中華經典十二部淺說 9787515333526 鍾永聖 中國青年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正版 中華經典十二部淺說 9787515333526 鍾永聖 中國青年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正版 中華經典十二部淺說 9787515333526 鍾永聖 中國青年齣版社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