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张煌言传 | 作者 | 曲冠杰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甘肃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42342737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563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张煌言一生波澜壮阔,历尽艰辛,而抗清复明之志从未稍懈。 自奉迎鲁王起,中经江上师溃、崇明覆舟、平岗结寨、舟山失陷,虽屡遭败绩,鲁王势力凋零殆尽,而忠贞之志曾不稍改…… 张煌言以其坚苦卓绝的一生,昭示出他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一片丹心。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爱国爱民的情怀,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在张煌言身上得到了高度统一。 张煌言由一介书生成长为爱国爱民的忠贞义士,固然离不开时代风云的激荡淬砺,然而更重要的还是他个人品质所决定。对这样一位为民族、为人民鞠躬尽瘁、肝脑涂地的英雄人物,我们不应该也没有任何理由妄加菲薄。 让我们翻开《张煌言传》,一同走进张煌言那波澜壮阔、极为感人的人生历程…… |
| 作者简介 | |
| 曲冠杰(1946—),西北师范大学国学中心教授,编审,《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尤专晚明史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夏完淳传》等专著3部。 |
| 目录 | |
| 张煌言传 前言 浙东世家 艰难时世 举义浙东 奉迎鲁王 划江之役 出使福京 辞家航海 鲁王入闽 崇沙覆舟 翻城之役 平冈结寨 鲁王还浙 舟山入卫 四明山寨 舟山之役 一度闽关 漳州之役 鲁王归藩 转战崇沙 三入长江 会攻舟山 崇沙失守 二度闽关 联郑北伐 羊山覆舟 扬帆北上 激战瓜洲 银山大捷 孤军西上 开府芜湖 顿兵坚城 南京之溃 转战皖西 辗转东归 驻军林门 金厦大捷 移师桃渚 复台之役 三度闽关 北还浙海 翼折星亡 鲁王甍逝 慷慨陈辞 金戈落晖 悬岙被执 揖别乡关 被羁杭城 魂归南屏 节义千龄 附 张煌言诗文选注 说明 目录 文选 诗选 征引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张煌言传》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对晚明抗清英雄张煌言的一生作了立体式的勾勒,展示了他波澜壮阔、曲折感人的人生历程。 《张煌言传》史料详实、观点严谨、文笔流畅,人物经历波澜壮阔,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融历史性、文学性于一体,既具丰赡的历史知识,又具很高的可读性。 |
| 文摘 | |
| 《张煌言传》: 艰难时世 史家有云:明之亡,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这话有道理。明在万历一朝,崩溃之势已成;又经泰昌、天启、崇祯三朝,内忧外患,江河日下。煌言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纷扰的王朝末世中。 神宗倦勤,荒于政事,几十年不上朝理事,纲纪废弛,政权解纽。神宗又爱财好货,派遣矿监税使,搜括聚敛,四出扰民;皇庄官田巧取豪夺,使农民流离失所,天下骚然。 于时东北女真崛起辽左,羽翼日渐丰满,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在萨尔浒大败明四路大军,攻陷铁岭、开原;而明朝议纷争,党同伐异,势如水火。明王朝灭亡之势至万历末年已形成不可逆转之势。 浙江因远离战火,当时尚称晏然。 明神宗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去世,长子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不料光宗是一位短命皇帝,即位仅一个月,便因病去世,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年号天启。 煌言幼年体弱多病,病则濒死。天启五年(1625)煌言六岁时,人塾读书。他记忆力颇佳,上口成诵。九岁时已学有小成,并好作诗歌。圭章先生恐煌言因此而荒废了经史,常加以警告,煌言不得不割爱辍笔,但又不忍完全舍弃,常常背着父亲私下作诗。 熹宗即位时尚未成年,乳母客氏勾结宦官魏忠贤,窃柄弄权,把持朝政,设立厂卫以异己。再加上一伙无耻官僚投靠,形成了历史上秽名昭著的阉党。阉党专以诛锄东林正人为务,使朝政浊乱不堪。 而东北女真则咄咄逼人,得寸进尺。辽阳、沈阳又先后陷于敌手。明军后来虽然在袁崇焕指挥下取得了宁(远)锦(州)大捷,但毕竟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女真先称后金,又改称清,已在东北根基牢固,成为明朝劲敌。 万历末年及天启一朝辽东战事,对明来讲应属民族自卫的正义之战。但由于明朝本身的极度腐朽和党争的掣肘,辽东形势日益恶化。明辽东主帅屡次更易,任用非人,杨镐、袁应泰、王化贞、王在晋、高第等素不知兵,举措乖方;虽有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力挽危局,屡挫强敌,但都不能久居其位,乃至得杀身之祸,使辽西之地旋得旋失,终至辽西尽陷,赖袁崇焕独立支撑,使山海关得到保障,而袁崇焕终也因阉党攻讦而去职,回广东东莞老家赋闲去了。 熹宗胡闹了十四年,二十刚出头,因惊吓而死,其弟信王朱由检即位,是为思宗,年号崇祯。 思宗年轻气盛,颇欲振颓起敝,有所作为。他当机立断,先是一举击溃阉党,然后汲引东林党人,并重新启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重返关外。 但此时明朝积弊已深,千疮百孔,病人膏肓,而急于求成的思宗又复多疑忌刻,刚愎自用,内阁大学士有如走马灯般更替,而雄才大略、事功卓著的袁崇焕竞被冤杀,以致正人日退,柔佞渐进。 清军多次绕过山海关坚城,毁边墙而深入内地烧杀抢掠,甚至陷济南,攻太原,围京师,如入无人之境。直捣腹心的窝心拳,打得明朝疲态尽显;而致命的是,连年饥馑,终于导致崇祯元年陕西农民揭竿而起,随后农民军如烈火燎原,使明王朝陷于腹背受敌,左支右绌的境地,穷于应付,焦头烂额。 然而北方和西北地区的烽火远离江南,那里仍然是循着固有的秩序运转,士大夫依然吟诗作赋、歌舞升平。崇祯四年(1631),煌言年仅十二岁时,母亲赵氏去世,幼年丧母,对煌言来说固然失去了母爱,但却使他更早地自立,从小养成坚毅的品格。 圭章先生中举后,三上春官不第。崇祯四年,入京谒选,授河东盐运司判官,被委派赴山西管理盐务,署理解州州事(今山西省芮城、永济、运城、平陆间)。 解州明属平阳府(治所在今临汾),为关羽故里,其地有关羽祠庙。煌言随父同去解州,于是去关羽祠庙拜谒,并撰写祭文宣读,以忠义自矢,看来,煌言幼小时便与关羽结下不解之缘,关羽的忠义对煌言有着深刻影响。 煌言此时年纪虽小,但却忧心国事。时当国家多难之秋,他总思日后能有所作为,报效国家。除潜心经史外,他还颇重习武,以备日后之用。这为他以后出入锋镝、执掌军旅作了准备。 崇祯八年(1635),煌言十六岁时,补鄞县弟子员。当时,崇祯皇帝因天下兵事繁兴,亟须武才,于是命各郡县诸生在考试经义后,再试骑射。自武则天创武举,试武生骑射,而宋改试兵书、策论,不再试骑射,武事渐废。元废武举,明初因之。至英宗时因诸臣之请复置武举,但不甚重视。至崇祯时内忧外患,武事才又得到重视。诸生平时习文,不娴武事,于考试时,面面相觑,大多虚应故事,百不一中,引起观者窃笑不止。只有煌言成竹在胸,镇定从容,弯弓抽矢,三发三中,博得全场喝彩。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上的那幅插图,用色古朴典雅,线条流畅有力,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之中。内页的纸张质量也非常好,触感细腻,印刷清晰锐利,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侧边书脊的处理也很有心思,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微微闪烁,透露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装帧的细致之处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文献的尊重,也让这本书在众多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书架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次看到它,都忍不住想翻开来细细品味一番,这种由外而内的品质感,无疑是收藏级的享受。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对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生态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和描摹。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英雄的生平,更是通过这个个体的命运,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书中对于当时士人阶层的精神困境、权力斗争的微妙之处,以及民间百姓在乱世中的挣扎与希望,都有着非常细腻的笔触。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政治博弈场景,作者采用了一种近乎于戏剧化的手法,将各方势力的动机和算计展现得一览无余,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这种超越人物本身的宏大叙事视野,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人物传记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史教科书,为理解那个特定的历史断层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既有古典文人笔下的那种典雅凝练,又融合了现代白话的生动与准确。在描述一些壮烈场景时,词藻的运用达到了极富感染力的程度,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之声,感受到历史风云的扑面而来。而在处理人物的内心挣扎或私密情感时,笔锋又变得异常柔和细腻,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让人感受到这位历史人物并非高高在上的神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这种在豪迈与沉静、宏大与微观之间自如切换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酣畅淋漓,既有知识的满足感,更有审美上的极大愉悦,实在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细节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史料的引用和解读上,展现了极为严谨的学术态度,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阅读的流畅性。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和辨析那些真伪难辨的档案和野史,并在行文中不露痕迹地融入了自己的判断,高明之处在于,他既保持了历史研究的严肃性,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解释清楚,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书中对于军事部署、行政管理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也进行了清晰的图表或解释说明,这种体贴入微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知识的吸收变得高效而愉悦。
评分作者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他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记录方式,而是将大量的史料和人物内心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传记读起来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小说。尤其是在描绘关键的转折点和人物抉择的艰难时刻,作者的笔力遒劲,那种历史的无奈感和个人的英雄气概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他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似乎做到了极致,每一个地名、每一个官职、甚至是一些民间传闻的引用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阅读的深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精妙,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逻辑严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把握住历史事件的主线脉络,不会迷失在繁杂的人物关系和时间序列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