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对联年画/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
定价:36.00元
作者:沈凤霞,符德民,邹登顺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62176503
字数:
页码:2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对联年画/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为“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之一。该丛书旨在向读者传递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成果,尤其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重大影响或者国际交流、经济贸易等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文明成果。对联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也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年画与中国的节日——春节相关,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讲对联,共五编,分别从源远流长的对联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俪言、对联赏析、选贴对联技巧、魅力四射的对联万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的分类、对联的写作和赏析等内容。下篇讲年画,共四编,分别从探寻年画足迹、年画内涵、有特色的地方年画、年画绘制工艺与张贴、年画收藏等方面讲解了年画相关知识。
目录
上篇 璀璨千年的国之瑰宝一一对联
编 源远流长的对联文明
一、千年不朽的对联艺术
二、先秦到魏晋——对联的萌芽
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对联的形成
四、宋元时期——对联的发展
五、明清时期——对联的繁荣
六、清末民国——对联的转型
七、新中国时期——对联的振兴
第二编 妙用各奇的中华俪言
一、对联的分类
二、年味十足的春联
三、渲染气氛的节日联
四、锦上添花的喜庆联
五、献福增寿的寿联
六、寄托哀思的挽联
七、经久不衰的装饰联
八、特色突出的行业联
九、笔底生花的文苑联
十、妙趣横生的杂联
第三编 对联赏析
一、对联术语解析
二、对联特点
三、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四、精妙绝伦的炼字技巧
五、独到深入的赏析方法
第四编 魅力四射的对联万象
一、少数民族对联
二、枝叶茂盛的海外对联
下篇 笔墨丹青的传世之作一一年画
第五编 探寻年画的历史足迹
一、先秦至汉唐,从“桃符”中走来
二、大宋,年画正式诞生
三、辽金元明,年画茁壮成长
四、清朝,年画走向繁荣
五、清末民国,年画题材转变
六、当代,年画重焕青春
七、外受热捧,收藏年画有“潜”景
第六编 年画的丰富内涵
一、,自有特点
二、类别虽异,祈望相同
三、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四、题材丰富,寓意祥瑞
五、或比或拟,修辞灵活
第七编 各具特色的地方年画
一、素有古朴之风的河南年画
二、绚烂多姿的天津杨柳青年画
三、从绣像图演变而来的苏州桃花坞年画
四、富有装饰效果的山东年画
五、有“万年红”美誉的广州佛山年画
六、以彩绘见长的四川绵竹年画
七、信仰与民俗结合的云南纸马年画
八、“农民艺术”——河北武强年画
第八编 年画绘制工艺与张贴
一、绘制传统年画的材料与工具
二、创作传统年画的技巧
三、制作传统年画的方法步骤
四、贴、挂好年画,过吉祥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对联年画/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
灶神作为年画的雏形之一,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在学会了钻木取火后,便把火当作崇拜对象之一。人们起初用篝火做饭,后来有了专门烧饭的灶,由此产生了灶神。起初人们想象中的灶神应该是掌管火的,希冀灶神能够保证火苗生生不息,保佑自己肚子填满热饭热菜。处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有这样的习俗,亦与崇拜灶神有关:为了防止灶神到天庭说自己家人的坏话,小年腊月二十三那天晚上,要拿出供品、烧香祭祀灶神爷以讨好,同时切一块当地产的“祭灶糖”粘到灶门上,“粘着”灶神爷的嘴巴,以免到了天庭乱说家人的坏话。
迟到了汉代,门神、灶神已有了具体的艺术雏形,出现了在门上悬挂桃木、苇索,或者描绘神话中的神荼、郁垒的形象,以驱邪捉鬼、祈福禳灾、佑护室内安全——也就是上篇所讲到的桃符。汉代灶神形象虽无从查,但《后汉书·阴识传》中,有关于阴子方“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的记载,可看作是汉代灶神形象的证明。
早期的年画形式均为门画,包括门神、金鸡、神虎等。当时都是用彩笔和墨绘制的。门神虽无具体的形象,不过从挖掘的一些汉墓前室墓门两旁壁上的“守卫”来看,两图都是用浓墨草草勾起轮廓,后敷简单的朱碧等色,这可以作为早期门神形象的参。
隋朝虽短,但是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隋后期,随着木刻书籍的产生,木版年画亦应运而生。从绘画上讲,梁朝刘琰的《少年行乐图》可称为年画之先声。后来唐朝呈现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繁荣的景象,各族文化相互渗透和吸收,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也为年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门神题材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并且加进了释、道等宗教色彩,出现了诸如药叉、天王、力士等形象,内容与形式遂显露出世俗化的端倪。
唐代佛教受到皇帝的推崇,广建寺庙。寺庙门旁除会塑一对天王或药叉当作门神外,还有很多题材,且寺庙多处会贴门神画。据史料记载:“若于僧大厨,画神擎美食;库门药叉像,手持如意袋;或擎天德瓶,口泻诸金宝。若于供侍堂,画老苾刍像……”这反映了当时寺庙中的厨房、库房、内室等门上皆绘有门画,而手持如意袋、擎天德瓶或口泻诸金宝的门画,发展到后来也就成了吉祥题材的门画了。
道教充分汲取原始宗教与释、儒之长,引其崇拜的诸神为己用,形成了包括门神、灶君、财神、日月星辰等在内的数量繁多的道教俗神,这既是道教神秘玄奥的教义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的结晶,也为年画艺术世俗化的进程注入了催化剂。
钟馗是道教中出名的神仙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春节时,钟馗是门神,端午时,钟馗是斩五毒的天师,钟馗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随着中唐以后内乱战祸频繁,“藩镇割据”,朝廷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失控,曾经作为守护天子的至高无上的宗教象征的门神,开始遭到老百姓的嘲笑,因而它在民间的信仰基础已经动摇。由于唐玄宗所想象的钟馗具有捕吃恶鬼的功能,所以这一新的宗教形象很快便从统治者上层普及到民间,成为唐王朝力图恢复中央集权统治的精神寄托,也成为民间祈望禳灾避祸的崇拜对象。如今,这种信仰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普遍,在中国的陕西西安(钟馗故里)、江淮、闽南、台湾等地这种信仰更为盛行。在日本,钟馗的信仰非常系统,许多村子有钟馗神社,许多瓦房上还会安置钟馗瓦,挂钟馗旗幡,跳钟馗傩舞,制作钟馗稻草人偶,家中小孩房中置钟馗画像,神乐社也会表演钟馗,还曾有一款飞机称钟馗型。
总的来说,尽管从原始社会到大唐,门神、钟馗、纸马这些具有年画内涵的绘画在艺术上已有较高的造诣,但是年画只是在桃符上发出的一株嫩芽,仍未能从民族传统绘画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立的画种。
……
序言
这次入手这本《对联年画》,我真的太惊喜了!本来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结果打开一看,简直就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过年时候家家户户贴的对联和年画,总觉得里面蕴含着浓浓的年味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这些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 书里的图片质量非常高,印刷精美,色彩鲜艳,将那些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年画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仅是画面本身,更让我着迷的是它背后讲述的故事。每一幅年画、每一副对联,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可能是吉祥的寓意,也可能是历史的缩影,甚至是民间传说。作者的解读非常细腻,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处细节的含义,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它还很巧妙地将“对联”和“年画”这两个元素融合在一起。我之前总是分开看待它们,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某个年画的主题,如何用对联来呼应和升华,这种结合非常有创意。它让我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民间艺术,其实是多么的博大精深,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考量。 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用心,阅读起来非常舒服。文字和图片搭配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或枯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年画创作技法和对联创作格律的部分,虽然我不会自己去创作,但了解这些背后的原理,让我对这些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敬意。它让我意识到,这些传统艺术并非停滞不前,而是有着一套成熟且富有智慧的创作体系。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传统年画和对联的好奇心,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想要在节日里增添一些文化气息,或者想要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朋友。这本书绝对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读完《对联年画》,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光的文化盛宴。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过年时挂在墙上的红红火火的对联和年画,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寻这些充满年味儿的民间艺术背后的奥秘。 书中的图文并茂,每一幅年画都仿佛带着生命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从娃娃的胖乎乎到神仙的威严,再到花鸟的娇媚,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每一副对联,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承载着祝福、祈愿,甚至是一些生活哲理。作者的解读非常专业且富有感染力,他不仅解释了画面的象征意义,还深入剖析了对联的平仄、对仗,以及它们在特定节日、特定场合下的运用。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常见年画主题的解读,比如“年年有余”、“喜上眉梢”等等,原来背后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传说和历史渊源。 更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对联和年画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为一体进行讲解。我第一次意识到,一副好的年画与一副与之相配的对联,能够互相衬托,共同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节日氛围,或者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情感。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看到了传统艺术的智慧和魅力。它让我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民间艺术,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的体现。 从书的编排上来说,也非常人性化。大量的精美图片,搭配清晰易懂的文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内容的朋友,也能轻松上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年画和对联风格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多元化和发展脉络。它不仅仅是一本“看图识字”的书,更像是一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认识的书。它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精美的艺术品,更让我理解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希望在节日里增添一些文化底蕴的朋友。它一定会让你收获满满。
评分在《对联年画》这本书中,我仿佛踏上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旅程。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对年画和对联这两种形式充满了好奇与喜爱,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书中的年画图片,每一张都仿佛凝聚了时光的印记,色彩浓烈而富有生命力。从喜庆祥和的“福”字,到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再到生动的人物故事,都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的解读更是锦上添花,他不仅仅简单地介绍画面的内容,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图案、每一个色彩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我尤其惊叹于他对一些复杂年画的解析,能够将背后深厚的历史故事和民俗传说一一娓娓道来,让我对这些看似简单的民间艺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 而书中的对联部分,更是让我领略了中华文字的魅力。每一副对联都经过了精心的构思,字字珠玑,意境深远。作者对于对联的讲解,不仅仅局限于平仄对仗的格律,更重要的是,他阐释了对联所承载的情感、愿望和人生哲理。我之前一直觉得对联就是一种祝福,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们更是古代文人雅士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独特方式。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年画和对联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联系起来。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一幅精美的年画配上一副恰到好处的对联,能够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节日氛围,或者传递出更丰富的情感信息。这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结合,让我对传统艺术的整体性有了更深的感悟。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图文并茂,文字流畅,阅读起来毫无压力。即使是对于初次接触这类文化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看图说话”的书,更像是一本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指南。 总而言之,《对联年画》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传统年画和对联的视觉和知识需求,更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相信它一定会带给你一场难忘的文化之旅。
评分拿到《对联年画》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丰富的视觉内容所吸引。我一直觉得,传统的年画和对联,是浓缩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情感的独特载体,每次看到,都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出色,无论是色彩的饱和度还是细节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图集。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解读这些年画和对联背后的文化意义。我一直对“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句话很有感触,而这本书恰恰深入挖掘了这一点。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将每一个图案、每一个字词的文化渊源、历史背景以及所代表的寓意都讲得头头是道。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不同地域年画风格的对比印象深刻,比如北方年画的粗犷豪放,南方年画的细腻婉约,让我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本书最让我觉得与众不同的是,它没有将对联和年画孤立起来讲解。我一直觉得它们之间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而这本书则很系统地展示了它们是如何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例如,一幅描绘丰收景象的年画,如何用一副祈求来年更加丰盛的对联来点缀,这种巧妙的结合,让整个作品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让我意识到,这些民间艺术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充满了生活智慧和艺术构思。 此外,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吸引人。作者的语言流畅而富有感情,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分享他对于这些传统艺术的热爱和理解。他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来解释复杂的文化概念,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一点也不枯燥。 总的来说,《对联年画》是一本集艺术欣赏、文化解读和民俗科普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让我对中国传统年画和对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爱上这本书。
评分当我翻开《对联年画》这本书时,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觉得,年画和对联是中国特有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形式,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这本书完美地捕捉到了这种精髓,并通过精美的图片和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其呈现给了读者。 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色彩鲜艳,构图精巧,将那些古老的年画作品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描绘神话传说的人物,还是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都栩栩如生,充满艺术感染力。而那些对联,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每一副都像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作者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也非常专业,他不仅解释了画面的象征意义,还深入探讨了对联的平仄、对仗等格律,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让我大开眼界。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没有将对联和年画割裂开来。它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讲解,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例如,一副描绘新年景象的年画,如何用一副祈求好运的对联来点缀,这种结合非常有创意,也让我对传统艺术的整体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明白,这些民间艺术并非零散的个体,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有趣。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分享他对这些传统艺术的热爱和见解。他会引用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或者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一点也不单调。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传统习俗的解释,让我对过年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而言之,《对联年画》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它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精美的传统艺术,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我强烈建议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特别是那些想要了解年画和对联背后故事的朋友,都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满满的惊喜和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