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高速分組接入技術:HSDPA/HSUPA
:38.00元
售價:25.8元,便宜12.2元,摺扣67
作者:黃韜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1112010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59kg
隨著寬帶數據和多媒體業務的迅猛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原定目標規定的2Mbit/s的傳輸速率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加上WiMAX等寬帶無綫接入技術競爭帶來的壓力,促使3G本身必然要嚮更高帶寬的方嚮演進。而HSDPA技術達到商用水平,良好地解決瞭移動寬帶化的問題,從而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推進。
本書詳細而全麵地介紹瞭HSDPA/HSUPA技術。全書總的來講分為兩部分,部分為HSDPA技術,第二部分為SHUPA技術。主要介紹包括:HSDPA/SHUPS的物理層技術,HSDPA/HSUPA的L2/L3層技術,HSDPA對Iub/Iur接口的影響,HSDPA/HSUPA中閤資用的關鍵技術,HSDPA/HSUPA的性能仿真分析,增強型的HSDPA,HSDPA的TDD模式,HSDPA的網絡規劃等。
本書可作為信息與通信行為廣大從業人員的參考資料,同時也可以作為電子、信息、通信等專業本科生與研究生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叢書序
前言
章 HSDPA/HSUPA技術的背景和現狀
1.1 移動通信現狀
1.2 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進展狀況
1.3 HSDPA/HSUPA技術的概述及演進階段
1.4 HSDPA/HSUPA技術性能分析
1.5 HSDPA/HSUPA使用的關鍵技術
1.6 HSDPA與A2000 1x EV-DO係統的比較
1.7 HSDPA和HSDPA商用前景分析
第2章 HSDPA物理層結構
2.1 新增信道
2.2 基本物理層結構
2.3 HS-DSCH信道編輯與調製
2.4 物理層HARQ功能與速率匹配
2.5 相關信令及流程
2.6 UE能力
第3章 HSDPA L2/L3層技術
3.1 HS-DSCH協議結構
3.2 HS-DSCH MAC結構
3.3 HARQ協議
3.4 MAC層數據格式
3.5 信令參數
3.6 HS-DSCH協議終止點
3.7 移動性處理
3.8 無綫資源管理
第4章 HSDPA對Iub/Iur接口
第5章 HSDPA關鍵技術
第6章 增強型HSDPA
第7章 HSDPA的TDD模式
第8章 HSDPA性能的仿真及分析
第9章 HSUPA物理層結構
0章 HSDPA L2/L3層技術
1章 HSDPA關鍵技術
2章 HSDPA性能的仿真及分析
3章 HSDPA網絡規劃
附錄 縮略語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組織結構給我帶來瞭一些挑戰。我通常喜歡那種從係統架構自頂嚮下(Top-Down)講解的技術書籍,即先建立對整個網絡的功能劃分和接口定義,再深入到具體協議的技術細節。然而,《高速分組接入技術:HSDPA/HSUPA》似乎更傾嚮於自底嚮上(Bottom-Up)的敘事方式,從物理層的調製解調、信道編碼開始,逐步嚮上構建起數據鏈路和調度層的功能。這種方式對於理解底層原理無疑是紮實的,但對於快速掌握係統的整體框架造成瞭一定的障礙。例如,在深入理解HSUPA的快速授權和授權延遲環節時,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SGSN到NodeB的信令交互全景圖作為參照,很容易迷失在大量的定時參數和狀態轉換中。如果作者能在章節開始或結尾處,增加一個清晰的“本章在係統架構中的位置”的總結,並輔以高層次的流程圖,將有助於讀者更好地將這些底層細節“錨定”到整體的UMTS/HSPA網絡結構中。這種過於偏重細節的綫性展開,使得初次接觸HSPA係統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學習麯綫過於陡峭,缺乏必要的導航指引。
評分這本《高速分組接入技術:HSDPA/HSUPA》從書名上看,似乎專注於移動通信領域一個非常具體的技術分支,即3GPP製定的WCDMA增強技術。我原本是想找一本更宏觀、更側重於無綫網絡架構演進,比如從2G到4G過渡中核心網和接入網協同演變的著作。我期待的是能深入探討IP化、軟交換如何影響整個移動通信係統的設計哲學,以及這些新技術如何重塑運營商的業務模式。然而,這本書的深度似乎完全聚焦在瞭HSDPA(高速下行分組接入)和HSUPA(高速上行分組接入)的物理層和鏈路層細節上。這種極端的專注性,對於一個希望瞭解整個3GPP演進路綫圖的讀者來說,稍顯不足。例如,關於承載網的遷移、IP多媒體子係統(IMS)的引入背景,以及這些技術在實際網絡部署中遇到的性能瓶頸和優化策略,書中並未給予足夠的篇幅進行剖析。如果讀者是一位資深的射頻工程師或協議棧開發者,專注於優化RNC或NodeB的參數配置,那麼這本書無疑是寶貴的參考手冊。但對於網絡規劃師或係統架構師而言,他們可能需要一本視野更廣闊的書籍,來理解HSDPA/HSUPA是如何作為一個“中間件”,連接瞭早期的UMTS和後來的LTE時代,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這些特定協議簇的技術指標分析上。整體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深入的技術規範解讀手冊,而非係統演進的綜述。
評分作為一名對通信行業商業化趨勢非常關注的讀者,我閱讀技術書籍時,通常會尋找技術選型背後的經濟驅動力分析。我期望看到HSDPA/HSUPA的引入,是如何直接影響瞭運營商的資本支齣(CAPEX)和運營支齣(OPEX),以及它在數據業務爆發初期,如何幫助運營商應對帶寬需求的激增。我原本期待書中能有案例研究,分析某個特定運營商部署這些技術後,其用戶數據收入(ARPU)的變化麯綫,或者是在頻譜資源受限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引入HSUPA來平衡上下行流量的不對稱需求,從而實現投資迴報最大化。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幾乎完全沉浸在技術細節的海洋中,充斥著大量的時域圖、物理層處理流程和協議流程圖。對於那些需要嚮管理層匯報技術投資價值的人來說,這些細節雖然嚴謹,卻顯得有些“去語境化”。缺乏對技術成本效益分析的探討,使得這本書在商業決策層麵顯得單薄。我更需要瞭解的是,為什麼在那個時間點,這些技術被選定,以及它們在實際商業環境中遭遇瞭怎樣的市場阻力或政策影響,這些宏大敘事在書中完全缺位瞭。
評分我接觸這本書時,正值我對5G和物聯網(IoT)的連接技術産生濃厚興趣的時期。我原本的閱讀目標是理解未來網絡如何處理海量低功耗設備連接的需求,並希望找到一些關於網絡切片、邊緣計算(MEC)如何與現有3GPP技術棧進行兼容性過渡的討論。因此,我對WCDMA時代的技術,尤其是HSDPA/HSUPA這種麵嚮增強移動寬帶(eMBB)早期形態的技術,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其“局限性”以及為後續技術(如LTE)鋪平道路的“教訓”。這本書非常詳盡地介紹瞭如快速調度、混閤自動重傳請求(HARQ)的實現機製,這些都是提升速率的關鍵。但是,它卻鮮少提及這些機製在後續迭代技術中的演變和繼承。比如,LTE中的MIMO和更先進的調度算法,與HSDPA/HSUPA的調度機製相比,核心思想上有何哲學上的飛躍?如果這本書能增加一個章節,專門對比分析HSDPA/HSUPA與LTE在調度復雜度、頻譜效率提升潛力上的差異,並探討其在嚮LTE演進過程中,核心網側(如SGSN/GGSN)需要做齣的主要升級,那麼它的價值將大大提升。現在讀來,它更像是一份對特定曆史階段技術的“考古報告”,對於展望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提供的啓示相對有限,更偏嚮於操作手冊而非戰略指南。
評分對於一個習慣於閱讀包含大量實踐操作指南和故障排除流程的書籍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深度雖然達到瞭學術要求,但在實用性上略顯不足。我原本希望看到一些關於現場調試和性能優化的“黑盒”技巧,比如在實際網絡中,哪些是HSDPA性能下降的常見“罪魁禍首”?當用戶報告時延過高時,我們首先應該檢查RNC的資源池配置,還是NodeB的調度器權重設置?書中詳細描述瞭理論上HARQ的增益,但沒有提供關於如何監控和驗證這些增益在真實世界中是否達標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列錶或推薦值。這種純理論的探討,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為標準化組織成員準備的規範解讀,而不是為網絡工程師準備的工具書。如果能增加附錄,列齣與主要仿真工具(如Keysight或Ansys的工具)接口相關的參數映射,或者提供一些常見的性能陷阱與規避方法,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會大大提升,使其從一本優秀的理論參考書,躍升為一本不可或缺的實戰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