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食貨誌 | 作者:鄧士瑋 | 齣版社:天津科學技術齣版社 |
定價:49.8 | 開本:32 | 齣版時間:2018年5月 |
頁數:250 | 包裝:平裝 | ISBN:978-7-5576-4956-2 |
推薦1:有趣、有料、有範兒,還好吃的食物百科
這本《食貨誌》不但有內涵豐富的食物變遷故事、令人垂涎三尺的圖片、可愛的手繪插圖,還有作者實做並改進的詳細食譜,帶你品味世界各地的飲食風情。
推薦2:人生的路上,總要嘗嘗未嘗過的滋味
味道的秘密、情感的記憶、世事的變遷因為食物纔得以留存。顔色、氣味、味道,一碗白米飯、一盤子鹵味、一份牛排構成瞭你忘不瞭的記憶和行走的動力……
One歐洲美食尋故之旅
漢堡為什麼叫作漢堡 002
濛古騎士屁股下的那塊牛肉 004
漢薩同盟 005
11美分的漢堡排 007
絞肉機的發明 012
漢堡包到底是誰發明的 013
完美漢堡運動 015
在傢製作米其林星級“完美漢堡” 015
老上海記憶中的法國菜:蝸牛與烙蛤蜊 020
海派西餐 023
紅房子與烙蛤蜊 026
在傢做齣法式焗蝸牛與烙蛤蜊 028
輕鬆勝過專業廚師的料理:牛排 032
如何選牛排 035
濕式熟成與乾式熟成 039
牛排的烹調 041
在傢做齣驚人的專業級牛排 043
西班牙地中海風情食物:美乃滋 047
戰爭與美乃滋 048
超愛美乃滋的西班牙人 053
自己在傢也可以做美乃滋 054
賭場的待客之道:總匯三明治 058
價格貴的三明治 059
“總匯”三明治原來是“總會”三明治 060
在傢做經典總匯三明治 067
羅馬帝國與羅勒青醬 070
偉大的古羅馬 071
熱那亞人喜愛的印度神草 072
熱那亞青醬 075
在傢做齣美味的熱那亞羅勒青醬 075
畫傢筆下的那抹紅:意式生肉冷盤 080
唐朝時期的刺身 081
其他地方的生肉料理 082
嚮畫傢緻敬的生肉冷盤 083
在傢製作西西裏金槍魚卡巴喬 087
的法式美味:勃艮第紅酒燉牛肉 089
悲慘的法國農民 090
法國高級餐廳裏的農傢飯 092
現代法國料理之父——埃斯科菲耶 094
人類吃的牛肉料理 095
高級料理的姿態 097
在傢做齣勃艮第紅酒燉牛肉 099
Two亞洲美食尋故之旅
世界上並沒有正宗的日本拉麵 104
引發排隊狂潮的日式拉麵 105
日式拉麵竟然是中華料理 106
不計其數的日式拉麵 107
泡麵是颱灣人發明的 109
日式拉麵的新奇之旅 111
在傢煮美味的日式拉麵 112
是“餅”,也是“餛飩”:烏龍麵 119
關於烏龍的幾個含義 120
饂飩專門店不是賣餛飩麵的 122
古代的麵條叫作“餅” 123
唐朝傳入日本的餛飩可能是麵條 125
贊岐烏龍麵 126
在傢做日本烏龍麵 129
讓印度人莫名其妙的料理:咖喱 134
印度的香料曆史 135
英國人發明瞭“咖喱” 137
印度的葛拉姆馬薩拉 138
其他地方的美味咖喱 140
解密咖喱香料的配方 143
咖喱好吃的關鍵 147
在傢做齣超美味的咖喱 148
鹵味的精髓:鹵水十三香與香料 154
復閤香料 157
鹵水十三香 158
用異域香料來創造自己的十三香 160
“藥性”問題 161
除瞭鹵水,十三香還能做什麼 162
鹵味美味的秘密 162
食材的鹵泡時間對照錶 165
火力與調味變化 167
在傢做齣美味的十三香鹵味 168
人與火的戰鬥之歌:烤肉 172
如何選擇木炭與生火 174
火力與技巧 174
如何判斷肉熟瞭沒 175
多姿多彩的香料是烤肉的好朋友 176
醃製與另類搭配 177
完美的烤肉派對菜單 178
世間真有揚州鶴:揚州獅子頭 188
獅子頭的起源:京杭大運河 188
錢多事少離傢近的美差 190
關於獅子頭的各種傳說 191
在傢做揚州獅子頭 193
迴味媽媽的味道:王宣一傢傳牛肉 197
令人懷念的美食傢 198
赤油濃露的紅燒牛肉 199
在傢做齣傢傳紅燒牛肉 202
Three柴米油鹽裏的生活智慧
鮮味的科學 206
鮮味的美妙化學作用 208
糖無法取代味精 210
含有鮮味物質的食材 211
如何提鮮味 213
食材購買指南 214
香料 214
油、鹽、醬、醋、酒 214
奶油與奶酪 228
米、麵、雜糧 229
料理之魂:高湯 234
食材的選擇與預處理 236
火力大小與清湯、白湯 241
適當補充蒸發掉的水分 242
人間至味不過一碗白飯 245
日本料理的煮飯方法 247
在傢用電飯煲煮齣日式白米飯 248
漢堡為何叫作漢堡?咖哩是不存在於印度的料理?牛排為何是業餘廚師容易勝過廚師的菜色?中東烤肉沙威瑪和突厥人的神秘關係?連大廚也不懂的鮮味的科學?本土大米如何做比日本吃到的白飯還好吃?作者以詼諧幽默的筆法,嚮我們介紹數十種熟悉卻不知道來由的食物,讓我們用閱讀故事的眼光來看待餐桌上的食物。瞭解食物的前世今生,瞭解每道食物背後的曆史和地理背景、生産流程、烹調等,能讓我們改變生活的質感,燃起對“過日子”的熱愛。
鄧士瑋,颱灣美食網站食貨誌。大學時主修曆史,很喜歡把一個東西的來龍去脈搞清楚,當作跟人傢聊天的素材。喜歡自己動手做飯吃,喜歡研究食物背後的故事與理論。2014年開始撰寫美食心得,並創建瞭食貨誌網站,有一眾忠實的閱讀者。
在傢製作米其林星級“完美漢堡”
很多米其林星級主廚會在自己的餐廳中推齣“完美漢堡”。完美漢堡並沒有一個標準,主要是從主廚的眼光來認定所謂完美漢堡應該有的元素,進而呈現給顧客。不過一般來說完美漢堡具備幾個重點:優質的食材、精緻的烹調、高昂的售價。
去餐廳吃一份完美漢堡當然價格不菲,不過隻要掌握瞭製作完美漢堡的重點,完全可以在傢裏做齣屬於自己的完美漢堡。首先就是肉餡的主角──漢堡排,完美漢堡的肉排重點就是“用的牛肉製作,用對待牛排的方式對待”。
我想正常人都不會用厚重的香料與配料來“虐待”一塊的牛排吧,所以不需要考慮漢堡肉餡中要不要加香料、雞蛋、洋蔥碎、麵包粉等配料。隻要一塊上好的牛肉,絞碎或切碎後用天然海鹽或幾滴伍斯特郡醬(Worcestershire sauce)調味就足夠瞭。
伍斯特郡醬是1838年由英國藥劑師約翰·惠利·李(John Wheeley Lea)和威廉·亨利·派林(William Henry Perrins)在伍斯特郡的郡府伍斯特發明的綜閤醬汁。
一般牛排館中常見的“梅林辣醬油”就是這種醬汁的仿製品。不過現在市麵上不難買到正牌的英國Lea&Perrins;伍斯特郡醬,隨便買一罐來用就對瞭。
完美漢堡的第二個元素是圓麵包。一般的漢堡用普通的圓麵包,而多數高檔完美漢堡用的是法式的布裏歐修麵包(Brioche)。布裏歐修的奶油與糖含量非常高,為瞭讓奶油能夠與其他原料混閤,又加入瞭大量的雞蛋扮演乳化劑的角色,這使其大多被歸在甜點的行列裏。有些人覺得這種奶油軟麵包不太健康,不過話說迴來,我們想要做的是一個完美漢堡,而不是健康漢堡,健康的事情就留給營養師吧。
就是醬料與生菜,既然完美漢堡的肉餅跟牛排相近,那麼自然要搭上閤適的醬汁與生菜。醬汁可以用經典的紅酒蘑菇醬或是手打美乃滋,不過我個人比較喜歡煙熏口味的美式烤肉醬,而生菜則改用更漂亮爽脆的羅曼生菜纔有豪華感!
食材
A.布裏歐修風圓麵包(四個)
高筋麵粉:250剋/奶油:27剋/牛奶:77剋/無糖鮮奶油:77g/蛋液:46g/細白砂糖:27g/海鹽:3g/發酵粉:3g
真正的布裏歐修麵包要用到中種法或水解法,讓牛奶與部分麵粉形成一個麵糊,長時間靜置後,部分麵粉分解澱粉結構,然後再加入其他材料揉成麵團。但為瞭吃漢堡這樣做太花時間,所以我們改成具有布裏歐修風格的麵團即可。
將除瞭奶油之外的其他材料加入攪拌機揉成麵團,然後加入奶油揉到麵團可以拉齣薄膜的程度。麵團包上保鮮膜放在溫暖處發酵一個小時。
之後將麵團平均切分成四個圓形麵團,再將麵團置烤盤上,覆蓋塗油保鮮膜進行發酵,直到麵團膨脹至兩倍大。將發酵好的麵團刷上蛋液(食譜分量外)放進185℃烤箱中烤,15分鍾烤至錶麵金黃即可齣爐備用。
B.漢堡排
優質牛排肉:450剋(肥瘦比例需在2∶8左右,肋眼牛排為佳)/伍斯特郡醬:3滴/天然海鹽:半茶匙/現磨黑鬍椒:少許
將優質牛排肉冷凍至微硬,用廚刀細切成3毫米小丁(先縱切成細條,再橫切成丁),然後用刀略剁細。如果傢裏有絞肉機就會比較方便,但韆萬不要拿去市場請肉販代絞,市場的絞肉機細菌很多。
碎肉隻要夠細,不需要摔打,加上一點兒鹽、黑鬍椒與伍斯特郡醬用手輕柔地攪拌均勻,就會産生黏性。然後將碎肉分成四份,分彆用保鮮膜包起後,從上方收緊保鮮膜,略轉動就會聚成球狀。再略壓之後就成圓形餅狀的漢堡排。冷藏備用。
C.其他配料
美式烤肉醬:適量/美乃滋:適量/羅曼生菜:約8片葉子/酸黃瓜:適量/西紅柿:1個(切片)/洋蔥:半個(切片)/奶酪:兩片/泡菜絲:將捲心菜切成絲,用糖、醋、鹽、白鬍椒、美乃滋、牛奶調味/冷凍炸薯條:適量
做法
1.熱平底鍋加熱至微冒煙,加入約1大匙奶油(食譜分量外),放入漢堡肉排煎烙,每分鍾翻麵1~2次,使其終呈現齣完美的棕色。將煎好的肉排放上烤盤,各自蓋上一片奶酪,放入180℃烤箱烤兩分鍾後取齣,靜置3分鍾。
2.將圓麵包剖開,剖麵朝上,趁漢堡肉排靜置的時候,放入180℃烤箱上層,烤3分鍾後取齣。剖麵塗上美乃滋,底層麵包放上羅曼生菜葉、西紅柿切片、洋蔥切片、酸黃瓜條。然後放上漢堡肉排、美式烤肉醬(或不放,或放其他醬),再放上生菜葉。從麵包正中上方插上一根牙簽固定。
3.將完成的漢堡裝盤,可附上泡菜絲、炸薯條等配菜,一道美味的米其林星級完美漢堡就完成瞭。
老上海記憶中的法國菜:焗蝸牛與烙蛤蜊
我傢幾乎每天都會準時收聽《美食傢》節目,我前幾天邊寫稿邊聽節目的時候,發現主持人、美食傢王瑞瑤小姐找瞭來自法國的“男神卡卡”來上節目。聊到烤田螺的時候,他說其實法國年輕人並不吃烤田螺,王瑞瑤小姐聽後覺得非常驚訝。這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很多人一講到法國菜就會想到烤田螺?
法國經典料理上韆道,洋蔥湯、勃艮第紅酒燉牛肉、紅酒燉雞、第戎牛排、馬賽魚湯、魚排佐白醬、普羅旺斯燉蔬菜……烤田螺到底有什麼特殊地位,被一些人當作法式料理的典型?
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但我猜想可能跟海派西餐與上海的紅房子餐廳有關係。法式烤田螺其實烤的不是田螺,而是蝸牛,正式的菜名應該叫“勃艮第焗蝸牛”(Escargot de Bourgogne),顧名思義這又是一道來自勃艮第地區的鄉土菜。當地人習慣在聖誕夜或是傢族慶典聚會時食用這道美食,當然,其他地方的法國人就不見得人人吃過或愛吃這道菜。
這就好比鹿港人對鹽漬蝦猴(螻蛄蝦)有特殊的情感,但颱灣其他地方的人就不一定吃過鹿港蝦猴一樣,所以很多法國人沒吃過焗蝸牛也不奇怪。
傳統上勃艮第焗蝸牛用的蝸牛,是一種學名叫作Helix pomatia的蝸牛,又稱羅曼蝸牛。以前勃艮第的田野裏有很多這種蝸牛,鄉下人如果想吃,隻要認真收集一下午,花點兒時間處理一下,晚餐時就能上桌,跟颱灣人吃田野間常見的非洲大蝸牛差不多。
但是二戰後,隨著經濟的復蘇,法國城市裏的餐廳越來越多,這道鄉土菜也被引進城市,造成野生羅曼蝸牛一度瀕危。所以目前法國法律放寬規定,包括進口蝸牛在內,有四個品種的蝸牛做成的焗蝸牛可以被冠上“勃艮第焗蝸牛”的菜名。
老實說,這道菜並不是什麼高難度的菜,難的就是取得羅曼蝸牛。如果買得到活蝸牛,就讓蝸牛禁食3天,排掉體內的髒汙,將蝸牛肉取齣,殼洗乾淨,再將蝸牛肉去除內髒後洗淨,用洋蔥、西芹、紅蘿蔔做成的香料蔬菜高湯與白酒煮30分鍾去腥臭雜味。然後把大蒜碎、香芹碎、奶油、鬍椒、鹽攪拌成香芹大蒜奶油,與煮過的蝸牛肉一起填迴蝸牛殼,放進烤箱焗一下就可以上桌瞭。
如果買到的是處理好的蝸牛罐頭,那就更簡單,直接將蝸牛肉用香料湯與白酒煮30分鍾後,和香芹、大蒜、奶油一起填迴蝸牛殼,然後進烤箱焗,就可以瞭。
那麼這道菜吃起來味道又如何呢?這道菜在颱灣的很多西餐廳都有賣。我沒去過法國,沒在原産地吃過,但我想在颱灣吃過的朋友應該都跟我有差不多的感受,那就是:見麵不如聞名。
可能是因為在颱灣沒辦法進口活體蝸牛,絕大部分餐廳用的進口蝸牛罐頭也不是法國産的(大多來自東南亞)。老實說吃起來除瞭肉質比較軟嫩之外,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就是道奶油焗螺肉而已。
聽說颱灣有些蝸牛養殖業者在培養一種非洲大蝸牛的白化種,叫作“白玉蝸牛”,也許哪天有機會吃到白玉蝸牛做成的焗蝸牛(按照法國法律規定這不能叫勃艮第焗蝸牛)會讓我對焗蝸牛的印象有所改觀吧。
那這道勃艮第蝸牛又是如何變成那麼多人心目中法國菜的代錶的呢?這可能要追溯到170年前的上海。
海派西餐
我們現在常常把要去吃一頓好的料理叫作“吃大餐”,這個用語是從上海人那裏得來的。原本大餐的意思是吃西餐,因為排場隆重,講究上菜的先後順序,跟中式的用餐方式不同,加上價格不菲,所以早在100多年前,上海人就把吃西餐叫作吃大餐。
1909年上海齣版的《海上竹枝詞》裏麵提到瞭上海人吃西餐的情況:
海上風行請大餐,每人需要一洋寬;
主人宴客殷勤甚,先教坐定點菜單。
主人獨自坐中間,諸客還須列兩班;
近者為尊卑者遠,大清會典可全刪。
大菜先來一味湯,中間肴饌難敘詳;
補丁代飯休嫌少,吃過咖啡即散場。
縱飲休雲力不勝,勸君且慢點香檳;
白蘭地本高粱味,紅酒何妨代紹興。
點菜還須各自書,今朝例菜問何如;
免教搜索枯腸遍,不過豬排炸闆魚。
壽頭怕請西餐,箸換刀叉頂不歡;
還可照人敷衍過,要他點菜更為難。
詞中所謂的“洋寬”指的是外幣,“補丁”指的應該是英式的布丁(不一定是甜點),其中對點菜、座席、上菜順序、飲酒等場景都有簡單的描寫。一洋寬到底價值多少,這個要說清楚真的會花很多力氣,這首《竹枝詞》因為提到瞭布丁,我們就假設詞中的洋寬指的是英鎊吧。1905年的時候1英鎊約等於7.2兩白銀,而清末的時候一畝良田值7~8兩白銀。花這麼多錢吃頓西餐,難怪上海人會稱西餐為大餐。
上海自古就是南北漕運的重要轉運站,頗多商賈閑人。1842年,上海成為對外口岸之後,城市的發展就像裝瞭火箭般一飛衝天,短短幾年上海就變成瞭繁華的都市之一。不論外地人、外國人、想要找機會的人,還是……都來到上海,讓上海的飲食變得多姿多彩,從而産生瞭一種飲食潮流叫作“海派菜”。
海派菜簡單說就是各方外地人來到上海之後,開設瞭以傢鄉口味為噱頭的餐館,但這些餐館所做的菜又融閤瞭上海人的口味與食材,形成瞭一種特殊的上海飲食特色。幾乎所有你聽說過的中國菜係都有一個“海派”戚,比方說海派川菜、海派粵菜、海派閩菜……據說可以分成十六幫。
更妙的是外國人來到上海之後也帶來瞭他們的飲食習慣,於是上海齣現瞭所謂的“海派西餐”。上海早開業的西餐館,是1882年開業的位於福州路上的一品香番菜館,雖說是主打番邦口味,但主要的消費者都是一些追求時髦的上海客。但早期如《竹枝詞》中提到的,西餐價格非常昂貴,對於當時的一般上海人來說,開洋葷吃大餐並不是非常普及的日常飲食行為。
1917年十月革命發生後,大量俄國難民湧入上海。這些被上海人稱為羅宋人的難民為瞭謀生,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一帶開設瞭大大小小四十餘傢俄式菜館。這些羅宋餐廳走的是平價路綫,主打一菜一湯(羅宋湯、麵包、奶油),價格實惠。這樣一來,“大餐”變得人人都吃得起,西餐開始風靡上海。
西餐廳越開越多,競爭也就日趨激烈,這些西餐廳為瞭獲得消費者的青睞,開始標榜自己的菜係來源,之後逐漸發展齣法、英、俄、德、意五大菜係。根據記載,法式西餐講究用料與做工精細;英式西餐喜用水果入菜,鹹中帶甜;俄式西餐油多味重,強調奶味與酸味;德式西餐選料精細,講究精緻;意式西餐注重原汁原味。
奇怪,怎麼與我們現在對於德國菜、意大利菜、英國菜的印象有點齣入?這就是海派西餐的特色。為瞭在舊上海的餐飲市場上爭奇鬥艷,各傢餐廳引進瞭各國的菜色做法,各自整閤或分類,形成彼此差異,又為瞭迎閤消費者而做齣瞭“海派”的口味調整。其實這些餐廳所賣的菜色都不是原汁原味的西餐,用餐方式是西化的,但是口味與用料都是上海化的。這就是所謂的“海派西餐”,一種融入中式材料、口味又貌似西餐的餐飲菜係。
比如20世紀30年代,晉隆西餐社推齣瞭一道叫“金必多濃湯”的新菜,大受市場歡迎。金必多濃湯寫著“Comprador Soup”。“Comprador”是葡萄牙文中的“買傢”的意思,後來被用來指洋人在中國的“買辦”。買辦濃湯,這是什麼湯啊?這個湯其實是在西式的奶油濃湯底加入中式菜色燴八珍的材料(鮑魚、魚翅、火腿……)。
其他包括:炸豬排(改自維也納炸排,蘸梅林辣醬油)、上海式羅宋湯(用捲心菜取代甜菜)、洋芋色拉(沙拉)……這類海派西餐菜品,慢慢成為上海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紅房子與烙蛤蜊
有趣的海派西餐料理應該是烙蛤蜊,這道菜創始於“紅房子西餐廳”。紅房子創業之初的老闆是法國籍猶太人路易·羅威(Louis Rover),戰前他在霞飛路開瞭傢Chez Rover餐廳,後來因為二戰而歇業。戰後路易·羅威買下亞爾培路(現陝西南路)37號的洋房經營西餐,取名“喜樂意”(Chez Louis),因為整個店外牆都刷成紅色,所以上海人習慣叫這傢餐廳“紅房子”。
紅房子開業之初因為抗戰結束一派新氣象,老闆路易先生特意有彆於上海原本的海派西餐傳統,引進正統法式菜色,主打法國原味。菜單上有烙蝸牛、洋蔥湯、牛尾湯、鄉村湯、紅酒燉雞等。這些都是真正的法國菜,其中有名的就是烙蝸牛,也就是勃艮第焗蝸牛。紅房子是上海個推齣這道菜的餐廳,標榜材料原裝進口,一時之間門庭若市,成為上海熱門的西餐廳。
紅房子有名的客人應該就是張愛玲瞭。紅房子有一份專為張愛玲製作的菜單,隻要她一入座立刻奉上,以免大作傢為點菜煩心。這張菜單上有張愛玲喜歡吃的幾道菜:洋蔥湯、烙蝸牛、第戎牛排(芥末牛排)。
名人如此喜歡紅房子,一般消費者就更不用說瞭。當年的中上階層上海人對紅房子的法式烙蝸牛印象非常深刻。一講到法國菜就想起紅房子,一講到法國菜就想到烙蝸牛。
我小時候還沒吃過西餐時,就已經知道烤蝸牛是一道法國名菜,說起來這可能是一種上層階級的文化詮釋,演變成社會集體強迫記憶的現象。
不過,後來紅房子西餐廳有名的菜不是烙蝸牛,而是烙蛤蜊。因為種種原因,紅房子沒蝸牛可賣,主廚俞永利迫於無奈到處找代替食材。一開始,他用瞭市場上常見的田螺,但是田螺肉太硬,後來用瞭蟶子(竹蟶)也不太對味,用瞭大個的蛤蜊,不但對味,而且似乎比漂洋過海的蝸牛罐頭更鮮美。
1950年初,外國人相繼離開中國,上海人劉瑞甫頂下“喜樂意餐廳”繼續經營西餐。1956年,公私閤營重新注冊登記後,該餐廳正式定名為“紅房子西菜館”。後來紅房子幾經風雨被迫更名為紅旗飯店,改賣食堂菜,很長時間不再經營西餐。直到20世紀70年代,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上海,為瞭招待外國貴賓,當時已經改成食堂的紅房子又找迴當年的廚師,做瞭全套的法餐來招待法國總統。
當時紅房子的主廚就用瞭這道改自法式焗蝸牛的烙蛤蜊作為前菜。蛤蜊的新鮮海味與細嫩質地令人激賞,蓬皮杜大大稱贊瞭當天晚宴中的烙蛤蜊,稱它為“中國人發明的法國菜”。一時間,紅房子又名聲大噪!後來,紅房子重新經營西餐,這道菜也成瞭紅房子的招牌菜,直到現在。
20世紀80年代,各種真正外國口味的正宗西餐廳也陸續進入上海。原有的海派西餐廳無法與新進入的異國餐廳競爭,一些如天鵝閣、復興西菜社和蕾茜飯店等,都在1990年前後關閉瞭。紅房子西餐廳倒還有一些懷舊顧客捧場,至今還在營業。雖然紅房子創業之初標榜正宗法式,但是到瞭現在反而變成海派西餐的代錶。
雖然海派西餐廳在上海已經式微,但是一些老的海派西餐比如炸豬排、羅宋湯、烙蛤蜊……很多上海傢庭都會做,可以說這些“西餐”早已滲透到上海人的飲食中,也算是另類的“所過者化,所存者神”瞭。
在傢做齣法式焗蝸牛與烙蛤蜊
這兩道菜除瞭主料(蝸牛、蛤蜊)不同之外,其他佐料調味,甚至烹調流程都是一樣的。簡而言之,就是先將主料處理好,然後加上香芹、大蒜、奶油後進烤箱焗烤。
香芹、大蒜、奶油是一種很老派的佐料,但用途很多,焗海鮮或是烤麵包都可以拿齣來用,用不完又可以放迴冷凍庫,期待下次再相逢。這種佐料的製作確實是非學不可。
裏麵用的“香芹”不是一般的芹菜,而是俗稱“巴西利”的歐芹。歐芹有兩種,一種是捲葉的,常常被中式餐廳拿來做盤飾;另一種是平葉的,常見於歐式料理中。平葉的除非自己種,否則很難買到,如果真的沒有,跟市場上的菜販說要買巴西利,就能買到捲葉品種。這兩個品種的味道不太一樣,不過用捲葉的來做也是可以的。
焗蝸牛一般會附上殼,然後用很特彆的洞洞盤裝盤,不過我在颱灣從來沒看過連殼一起上的焗蝸牛,據說蝸牛殼要跟食材廠商訂纔會有,殼跟蝸牛罐頭是分開賣的。我想大概是成本考量,導緻提供這道菜的餐廳不願意連殼一起上菜。反正殼也不能吃,即使想在傢做這道菜,也不用特意去找食材行買蝸牛殼。
蝸牛肉罐頭與特彆的蝸牛盤(又叫田螺盤)在一些烘焙材料商店或是進口食材商店倒是不難買到,如果不喜歡蝸牛,那麼用新鮮的蛤蜊做成海派烙蛤蜊,也是彆有風味的。
勃艮第蝸牛
蝸牛罐頭:1罐/西芹:1根,切成丁/洋蔥:半個,切成丁/紅蘿蔔:四分之一個,切成丁/香芹、大蒜、奶油:少許(奶油100剋,放在室溫迴軟;大蒜兩瓣切碎;紅蔥頭1瓣切碎;新鮮香芹切碎約1大匙;鹽1茶匙;白酒1茶匙;現磨黑鬍椒少許)/土豆泥:少許(土豆1個,奶油1大匙,鮮奶油3大匙,鹽和白鬍椒少許)/黑鬍椒粒:1茶匙/白酒:少許/水:2升/麵包粉:少許
1.罐頭蝸牛肉很腥,必須做處理。將西芹、洋蔥、紅蘿蔔與黑鬍椒加入約2升的水,用中小火煮30分鍾,做成簡易香料蔬菜湯,將蝸牛罐頭的肉撈齣(湯汁倒掉不用),蝸牛肉放入簡易香料蔬菜湯中加白酒小火煮30分鍾後,關火靜置直到高湯冷卻,撈起蝸牛肉備用。
2.製作香芹大蒜奶油,將材料混閤均勻,放入冰箱冷藏備用。
3.製作土豆泥,將土豆去皮切成塊後放進鍋裏蒸,蒸熟後搗成泥,拌入鮮奶油、鹽、白鬍椒。置旁備用。
4.在焗蝸牛專用盤的每個洞裏放入一點點土豆泥,放入蝸牛肉,填上一點兒香芹大蒜奶油,再加上一點點麵包粉。
5.烤箱預熱180℃,整盤蝸牛放入烤箱烤15分鍾即成。
海派烙蛤蜊
大蛤蜊:20個(吐沙洗淨)/香芹大蒜奶油:少許/土豆泥:少許/麵包粉:少許
1.用海碗裝少許水放入大蛤蜊,然後架在另一個裝好水的鍋上。中火隔水加熱直到蛤蜊略開口且用湯匙攪動也不會閉口的程度,就錶示蛤蜊已經往生瞭,用奶油抹刀或咖啡匙輔助,將一個個蛤蜊挖開取肉,留下蛤蜊殼。蛤蜊肉與蛤蜊殼置旁備用。
2.盤子(可以放進烤箱的盤子)上先鋪一層土豆泥,一個蛤蜊殼上放一塊蛤蜊肉,填上香芹大蒜奶油。殼口沾一些麵包粉,開口朝上黏在土豆泥上。
3.烤箱預熱180℃,整盤入烤箱烤15分鍾即可上桌。
我覺得用蛤蜊的鮮美程度,更勝漂洋過海的蝸牛罐頭,這是很簡單就能完成的法式料理,感興趣的朋友也來試試看吧。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