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十一辑)(《资本市场评论》精粹)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吴晓求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3001442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81kg
《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1辑)》收录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资本市场评论》上刊载的22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有的是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探讨现代金融的演变特征;有的是从多样性的角度研究不同金融模式的异同;有的是从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现代金融的质的规定;有的是从现实出发论述并评析当前的金融政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政策,有的则总结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金融领域的经验与教训。这些论文反映了作者对现代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探索和思考。
上篇 理论、政策、借鉴
大国经济与大国金融——探寻中国金融崛起之路
树立世界眼光 立足国内实际 走稳大国金融崛起之路
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
牙买加体系下的人民币国际货币竞争地位:理论与实证
中国cpi、ppi和gdp的计量经济分析
中国的产业升级与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及解决路径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五大发展背景
强化约束,推进证券市场诚信建设
美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评论
扬帆已过万重山,曲折向前二十年——写在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之际
货币政策:面临新的选择
日美公司债市场建设的经验以及对中国公
司债市场改革的启示和建议
吴晓求教授在把脉中国经济高层研讨会上的演讲
下篇 市场、机构、工具
2009—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基本分析
2009—2010年沪深股票市场技术分析及展望
中国金融崛起中的商业银行体系的功能转型
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分析
美英金融模式下创业板市场成长因素分析
若干国家和地区创业板市场发展曲折的原因分析
基于b-s模型上市公司可转债定价实证
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创业板
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基于竞争力的探讨
这本书的书名是《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十一辑)(《资本市场评论》精粹)》,但其中涉及的内容,却让我沉浸在一场关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如何碰撞与融合的思考之中。它并没有直接谈论金融市场的数据和模型,而是通过讲述一些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真实案例,来探讨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商业决策和市场接受度。作者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偏好、沟通方式、谈判策略以及法律法规的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导致某些看似成功的商业模式在新的市场遭遇挫折,或者在水土不服后又如何通过调整策略而获得成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本地化”与“全球化”平衡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阐述了企业如何在坚持全球统一品牌形象的同时,又能灵活地适应当地市场的独特需求。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文化冲突如何引发贸易摩擦,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在经济往来中寻求共同点和合作机会。虽然它并非一本纯粹的金融学著作,但它所揭示的跨文化交流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对于理解当今全球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十一辑)(《资本市场评论》精粹)》,但我手头的这本,似乎更像是一本关于古典经济学思想史的入门读物,当然,我指的是它封面下的内容。它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篇,细致地梳理了重农学派、重商主义等早期经济思想的萌芽,以及它们如何孕育了后来的古典经济学派。作者在介绍这些学派时,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概念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历史背景、核心论点以及对后世经济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在阐述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观时,作者结合当时的法国农业社会现状,生动地展现了其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接着,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解读,也相当到位,不仅解释了其内在机制,还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被误读的方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讲解,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还配有清晰的图表和生动的案例,让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精髓。总的来说,这本书虽然与我期待的现代金融理论有所出入,但作为一本经济思想启蒙读物,它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为理解现代金融的根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拿到《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十一辑)(《资本市场评论》精粹)》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会是一本厚重的理论著作,充斥着晦涩的数学模型和复杂的金融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一部关于金融监管史的宏大叙事。它以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回顾了从工业革命以来,各国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和探索。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早期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比如银行挤兑、过度投机等,还深入分析了各国政府是如何通过立法、设立监管机构等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监管模式的对比分析,比如英美模式、大陆法系模式等,作者清晰地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劣之处以及历史演变的轨迹。此外,书中对历次重大金融改革的剖析也相当到位,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出台的一系列新规,以及这些新规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虽然我对金融监管的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用引人入胜的笔触,将复杂枯燥的监管历史变得生动而易懂,让我对金融体系的运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当我翻开《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十一辑)(《资本市场评论》精粹)》,我期待的是关于宏观经济政策、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这些我耳熟能详的词汇。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像是在展开一幅艺术史的画卷,只不过画中的主角是那些形形色色的金融工具和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创新理念。作者并没有直接讲解枯燥的金融理论,而是通过追溯金融工具的起源和演变,来展现金融创新的魅力。我从书中读到了早期商业票据的出现如何促进了贸易的发展,纸币的发行又如何改变了货币的形态,以及债券、股票等现代金融工具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的。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引用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将冰冷的金融史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介绍期权和期货的起源时,作者就生动地讲述了荷兰郁金香泡沫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金融创新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信息技术革命如何为金融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比如电子交易、高频交易以及金融科技的崛起,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金融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本书让我明白,金融工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创造、被改造,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十一辑)(《资本市场评论》精粹)》,我以为会看到一堆关于金融衍生品、量化宽松、区块链技术这些我常常在财经新闻里听到的术语。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行为心理学在投资领域中的应用手册。书中大量篇幅都在剖析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的情绪变化,比如恐惧、贪婪、羊群效应等,以及这些情绪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生动地揭示了“理性人”假设在现实市场中的脆弱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认知偏差”的章节记忆犹新,它详细解释了确定性效应、锚定效应、沉没成本谬误等,并提供了如何识别和克服这些偏差的具体方法。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行为金融学先驱的介绍,比如丹尼尔·卡尼曼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理解市场非理性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某个金融产品的投资建议,但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冷静、更客观地看待市场,如何避免被情绪左右,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在股市摸爬滚打多年的散户来说,其价值不亚于任何一本专业的投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