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濟南城記
:98.00元
售價:66.6元,便宜31.4元,摺扣67
作者:雍堅
齣版社:山東畫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47417447
字數:
頁碼:39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2009年某月某日晚,濟南乾佛山路小城故事飯店。我,朋友薑波,還有一位對建築頗感興趣的外地朋友在一起小坐。當時,經八緯一正在拆遷中,薑波所在的山東建築大學正在對該片區的一處民國建築進行遠程平移,而我所供職的媒體也正在對此進行報道。我們的話題便從濟南拆遷說起。
“生活在你們濟南真好,不僅能看到曆史建築的外形,還能看到它們的內部結構。”外地朋友非常“羨慕”地對我們說。
外地朋友說得沒錯。由於加快瞭“棚戶區”的改造進程,濟南近年來有成片的老街區被拆遷改造,各種類型的曆史建築的檁、椽、梁、柱、礎及牆體填充物在拆除中暴露無遺。
可他的說法卻深深地“刺激”瞭我。
我說:“我們現在暫時是幸運的,可我們的後代卻永遠沒有瞭這份眼福。將來他們中如果有人喜愛濟南的老房子,恐怕隻能通過曆史圖片去揣摩其內部結構瞭。”
我不是一個喝著泉水長大的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和坊間很多喜愛濟南曆史建築的朋友一樣,喜愛,似乎沒有充足的理由。
如果非要從曆史尋找緣由的話,早在民國元年(1912),我的大老爺爺(曾祖父之兄)就來濟南創業瞭,他在萃賣場開辦的式燕番菜館曾經赫赫有名,是國人在濟南所創辦的傢大型西餐館。20世紀30年代,我的祖父來濟南讀中學;再後來,我的父親是在濟南讀。他們雖然沒有在濟南定居工作,卻讓我早早便對濟南産生瞭朦朧的憧憬。
1990年,我如願以償來到濟南讀書。從專科、專升本到研究生,其間雖然短暫工作,對濟南的瞭解也不過限於“三大名勝”、“四大泉群”和“齊煙九點”。2000年6月我應聘到大眾報業集團生活日報工作,翌年逐步轉嚮對文化新聞的關注。那一年,正值老城主街泉城路拓寬改造。
先是因為職業的便利,我對隱藏在濟南老街舊巷中的深宅大院有瞭一次次的近距離瞭解;繼而因為這種近距離瞭解,我對它們所承載的曆史和文化産生瞭深深的熱愛;*後因為這種熱愛,我對這個城市變遷中所見所聞的很多事情感到隱隱的睏惑:
為何要拆掉一條五六百年曆史的老街,來建一個並不稀缺的超市?為何要拆掉一個的原汁原味的曆史建築,而“比著葫蘆畫瓢”再做一個復製品來頂替?為何動輒誇口“濟南名士多”,卻動輒就把與名人相關的曆史建築去掉?
1992年7月,有“遠東地區”*美麗德式建築之稱的濟南老火車站被拆除前,它連一個“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頭銜都沒有。老火車站的拆除至今想起來令很多濟南人隱然心痛。2009年5月初,時任國傢文物總局局長的單霽翔發錶一篇署名文章,關於濟南老火車站的拆遷,文中寫道:“一時間,‘中國十大野蠻工程’之首、‘這是沒有文化的錶現’等各種各樣的憤怒與批判接踵而至,令濟南人濛羞。”
老火車站的拆除讓濟南人引以為恥,可引以為戒瞭嗎?就在單霽翔的文章發錶2個月後,一座與濟南老火車站同齡的德式建築又在遺憾中被拆除,它就是位於經二緯一的義利洋行。2012年,老火車站設計師赫爾曼·菲捨爾的孫女造訪濟南,她所帶來的老照片顯示,義利洋行原來也是菲捨爾的作品!
七忠祠、九華樓、丁寶楨故居、辛鑄九故居、路大荒故居、僑辦大樓、準提庵、大丸洋行、中國電影院、宏濟堂中號、義興公舊址……僅新世紀以來,濟南消失的曆史建築就已屈指難數。
雍堅,濟南文史研究和文獻收藏學者。《生活日報》“老濟南”專刊主創人。著有《追問di一原因》(1999)、《城市特睏調查》(2006)、《曆下影像》(2015)《清代濟南》(2016)、《民國濟南》(20115)等圖書,近年來參編《濟南文化通覽》、《濟南泉水誌》、《濟南老商埠》、《印象濟南》、《濟南近現代書畫名傢》、《濟南非遺傳人擷英》、《風雅濟南》、《韆年玉符河》等多部文史著作。
自序
泉城路,揮之不去的記憶
高都司巷倏然而去
舊軍門巷藏著巡撫故宅
縣西巷,彆時容易見時難
衛巷,遠去的明代老街
省府前街,幾多變遷
寬厚所街堪稱民居博物館
大明湖畔的石闆路、老院落
老東門:高牆後的大戶人傢
普利街,當年盛産
名人紮堆的南新街上新街
迴望順河街邊的老房子
館驛街,遠去的土産雜貨街
魏傢莊的豪門大院
五裏溝的後印象
經一路兩側的曆史建築
經八緯一:南商埠的核心區
舊時官紮營遍地是花園
兩個麵粉廠生齣寶華街
大槐樹莊的前世今生
後記
我不得不說,《濟南城記》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沉浸感”。我並非濟南人,但讀這本書的時候,卻仿佛置身於這座城市之中,親身經曆著書中所描繪的一切。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直接告訴你一個故事,而是通過一些零散的細節,一些碎片化的片段,讓你自己去拼湊,去想象。這種方式,就像在玩一場尋寶遊戲,每一個細節都是一個綫索,最終讓你構建齣一個完整的濟南。我尤其喜歡他描寫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場景,那些細微的情感,那些不為人知的堅持。這些內容,在其他書中很少見到,卻恰恰是構成一座城市靈魂的關鍵。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對於“曆史”的理解,是否太過狹隘?是不是那些隱藏在街頭巷尾的,那些瑣碎的日常生活,纔是真正值得被記錄和銘記的?我曾多次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閉上眼睛,試圖去感受書中的氛圍,去觸摸那些無形的“過去”。
評分《濟南城記》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我原以為這是一本關於城市曆史的學術著作,但事實證明,它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嚮你娓娓道來他與這座城市的故事。作者的文字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句式,但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他筆下的濟南,不是一個冰冷的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生命。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那些被遺忘的角落的描繪,那些曾經輝煌過的,如今卻默默無聞的地方。他用他的筆,賦予瞭它們第二次生命,讓它們重新迴到人們的視野中。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也成為瞭一位“城記”的參與者,我的閱讀,也在某種程度上,豐富瞭這座城市的記憶。它沒有給我任何“說教”,而是讓我自己去體會,去感受。這種留白式的寫作,反而激發瞭我更多的思考。我會在讀完之後,去尋找書中的一些片段,去實地感受,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
評分《濟南城記》這本書,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的。總覺得“城記”這兩個字,帶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又帶著點故事的韻味。翻開書,我並沒有立刻找到我期待的那種波瀾壯闊的曆史敘事,或者跌宕起伏的人物傳記。相反,它以一種非常細膩,近乎碎碎念的方式,一點點地描摹這座城市。我坐在窗邊,看著窗外依舊車水馬龍的街道,腦海裏卻浮現齣書中描繪的某個老街角,某個被時光遺忘的院落。作者的筆觸很輕,但落下的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溫度。我能感受到他對於這座城市細緻入微的觀察,那種近乎癡迷的熱愛。書中沒有宏大的敘事,更多的是生活化的場景,是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著,卻依然頑強生活著的人們。讀著讀著,我似乎也變成瞭這座城市的一部分,呼吸著它的氣息,感受著它的脈搏。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大部頭著作難以給予的。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身邊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建築,原來它們都藏著如此多的故事,隻是我們太過匆忙,沒有停下來去傾聽。
評分坦白講,讀《濟南城記》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老友在黃昏時分的閑聊。沒有絲毫的刻意,沒有炫技的辭藻,一切都那麼自然而然。我驚訝於作者居然能將如此日常的細節,刻畫得如此鮮活。比如,他筆下的某個小吃攤,那種油煙的味道,那種吆喝聲,仿佛就在耳邊。又比如,某個不起眼的橋洞,在他筆下,卻仿佛承載瞭無數個來往行人的故事。我試著迴憶,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被忽略的角落?是不是我也曾在某個相似的場景中,有過相似的情感?這本書沒有給我任何“答案”,它隻是拋齣瞭無數個“提問”,讓我自己去尋找。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放下書,去思考,去聯想,甚至會走到窗邊,望嚮遠方,仿佛在與書中的場景對話。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閱讀體驗,它打破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隔閡,讓我感覺像是參與瞭一場共同的創作。這本書的節奏很慢,很適閤在安靜的午後,泡上一杯茶,慢慢品讀。它不會讓你感到疲憊,反而會讓你覺得,生活本身,就是一首動人的詩。
評分《濟南城記》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輕盈”的力量。它沒有強迫你去接受某種觀點,也沒有試圖去改變你的生活習慣,它隻是靜靜地在那裏,像一縷晨光,溫柔地灑在你的心頭。我喜歡作者處理那些曆史痕跡的方式,不是那種冰冷的考據,而是帶著一種溫暖的懷舊。他會告訴你,曾經這裏是什麼樣子,現在又變成瞭什麼樣子,而在這中間,有多少人,多少事,都已經隨著時間流逝。但是,他並沒有讓你感到失落,反而會讓你覺得,正是這些變遷,纔讓這座城市充滿瞭生命力。我曾經在閱讀中,試圖去尋找書中所提到的某個具體地點,但發現,有時候,那個地點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那份情感,那種記憶。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濟南的過去,也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對“故鄉”和“迴憶”的渴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心境也變得平和瞭許多,少瞭一些浮躁,多瞭一些寜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