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息论与编码(第2版)(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列教材)
定价:29.00元
售价:19.7元,便宜9.3元,折扣67
作者:曹雪虹,张宗橙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3021929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信息论与编码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对于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均由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本科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由于理论基础的不足以及实际应用的需要,不可能花很多精力去研读复杂难懂、枯燥乏味的证明,他们迫切需要一本介绍信息论基础知识且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书籍,本书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编写的。从多年的销售数据和读者的积极反馈来看,本书也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
本书特色:
(1)注重基本概念,用较通俗的文字解释其物理意义,辅以一定的例题和图表说明。不再以复杂的公式来证明这些孰知的公理。
(2)联系当前实际通信技术,使读者学习后概念清晰,可以有目标地将概念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配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习题、PPT、实验系统和教学平台等,可以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下载。
《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列教材:信息论与编码(第2版)》重点介绍由香农理论发展而来的信息论的基本理论以及编码的理论和实现原理。全书分7章,在介绍了有关信息度量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信道容量、率失真函数,以及无失真信源编码、限失真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密码学中的理论知识及其实现原理。《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列教材:信息论与编码(第2版)》注重概念,采用通俗的文字,联系目前实际通信系统,用较多的例题和图不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实现原理,尽量减少繁杂的公式定理证明。在各章的后还附有内容小结和大量习题,书后附有部分习题答案,便于读者学习,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列教材:信息论与编码(第2版)》有配套电子教案。
章 绪论
1.1 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习题
第2章 信源与信息熵
2.1 信源的描述与分类
2.1.1 无记忆信源
2.1.2 有记忆信源
2.1.3 马尔可夫信源
2.2 离散信源熵和互信息
2.2.1 自信息量
2.2.2 离散信源熵
2.2.3 互信息
2.2.4 数据处理中信息的变化
2.2.5 熵的性质
2.3 离散序列信源熵
2.3.1 离散无记忆信源的序列熵
2.3.2 离散有记忆信源的序列熵
2.4 连续信源熵和互信息
2.4.1 幅度连续的单个符号信源熵
2.4.2 波形信源熵
2.4.3 大熵定理
2.5 冗余度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信道与信道容量
3.1 信道的基本概念
3.1.1 信道的分类
3.1.2 信道参数
3.1.3 信道容量的定义
3.2 离散单个符号信道及其容量
3.2.1 无干扰离散信道
3.2.2 对称DMC信道
3.2.3 准对称DMC信道
3.2.4 一般DMC信道
3.3 离散序列信道及其容量
3.4 连续信道及其容量
3.4.1 连续单符号加性信道
3.4.2 多维无记忆加性连续信道
3.4.3 限时限频限功率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
3.5 信源与信道的匹配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信息率失真函数
4.1 平均失真和信息率失真函数
4.1.1 失真函数
4.1.2 平均失真
4.1.3 信息率失真函数R(D)
4.1.4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性质
4.1.5 信息率失真函数与信道容量的比较
4.2 离散信源和连续信源的R(D)计算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信源编码
5.1 编码的定义
5.2 无失真信源编码
5.2.1 定长编码定理
5.2.2 变长编码定理
5.2.3 佳变长编码
5.3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5.4 常用信源编码方法简介
5.4.1 游程编码
5.4.2 算术编码
5.4.3 矢量量化
5.4.4 预测编码
5.4.5 变换编码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信道编码
第7章 加密编码
附录 本书所用符号及含义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曹雪虹,南京工程学院副校长,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设“信息论基础”、“编码理论”、“信息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产业部、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内容包括无线通信、多媒体传输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产品研发。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主编和参编出版专著和教材5本,其中主编《信息论与编码》被列入“十五”*规划教材,《信息论基础》被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信息论与编码》已经被全国百余所高校选用,累计印刷20余次,销售量超过10万册。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深蓝色的主色调配上醒目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初步印象。当我第一次翻开它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其清晰的排版和合理的章节结构。作者在引言部分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图景,让人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期待。它似乎没有试图在开篇就抛出过于晦涩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信息论这个看似抽象的领域逐步具象化。比如,在介绍信源编码的基础概念时,作者似乎巧妙地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而不是单纯罗列公式,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帮助,能让人快速抓住核心思想,而不是迷失在数学的海洋里。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前沿和复杂的编码技术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我记得有几章深入探讨了纠错码的构造原理和性能分析,讲解得非常透彻,每一个定理的推导都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作者在选择例题时也非常用心,既有基础的验证性练习,也有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才能解决的难题,这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信道容量的限制以及如何通过编码手段逼近这个理论极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认知上,而是真正理解了背后的机制。
评分与其他教材相比,我特别欣赏它在数学严谨性和工程实用性之间找到的那个微妙平衡点。很多理论教材往往过于侧重于纯数学证明,使得工程背景的读者望而却步;而另一些工程导向的书籍又可能在理论深度上有所欠缺。但此书似乎在这两者之间做到了取长补短。它在保证数学描述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总是会及时地“拉回”到实际的通信系统中去,阐述这些理论模型是如何指导现代通信标准和技术实现的。这种双重视角,让我这个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读者感到受益匪浅,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同时指明了通往工程应用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的编撰风格有一种老派的学术魅力,文字虽不花哨,却字字珠玑,信息密度极高。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需要经常停下来仔细回味作者对某个关键概念的定义和解释,因为它往往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大量的思想。这种风格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不能走马观花。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对信息论有初步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精炼”和“深化”的工具。它不像有些新出版的教材那样追求时髦的排版或大量的图示来分散注意力,而是完全聚焦于知识的内核本身,读起来感觉非常“实在”。
评分作为一个需要经常回顾和查阅相关资料的研究者,我非常看重一本教材的工具书价值。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色。它的索引系统做得相当完善,关键术语和公式都标注得清晰明确,使得快速定位特定知识点变得非常高效。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许多结论和定理都有清晰的来源或背景介绍,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的原始文献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的教材,更像是一个结构良好的知识库,在我需要验证某个特定编码效率或信息度量定义时,总能迅速从中找到可靠的参考答案,是案头常备的工具书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