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半导体材料标准汇编(2014版) 方法标准 行标分册
定价:170.00元
售价:115.6元,便宜54.4元,折扣68
作者: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材料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66775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半导体材料是指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的电导率为10-3Ω·cm~108Ω·cm的一种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制作晶体管、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等领域,支撑着通信、计算机、信息家电、网络技术、国防军工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光伏、LED等行业的发展。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已成为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核心和基础。
目录
YS/T 15-1991 硅外延层和扩散层厚度测定 磨角染色法
YS/T 23-1992 硅外延层厚度测定 堆垛层错尺寸法
YS/T 24-1992 外延钉缺陷的检验方法
YS/T 26-1992 硅片边缘轮廓检验方法
YS/T 34.1-2011 高纯砷化学分析方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高纯砷中杂质含量
YS/T 34.2-2011 高纯砷化学分析方法 极谱法测定硒量
YS/T 34.3-2011 高纯砷化学分析方法 极谱法测定硫量
YS/T 35-2012 高纯锑化学分析方法 镁、锌、镍、铜、银、镉、铁、硫、砷、金、锰、铅、铋、硅、硒含量的测定 高质量分辨率辉光放电质谱法
YS/T 37.1-2007 高纯二氧化锗化学分析方法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测定氯量
YS/T 37.2-2007 高纯二氧化锗化学分析方法 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硅量
YS/T 37.3-2007 高纯二氧化锗化学分析方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量
YS/T 37.4-2007 高纯二氧化锗化学分析方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镁、铝、钴、镍、铜、锌、铟、铅、钙、铁和砷量
YS/T 37.5-2007 高纯二氧化锗化学分析方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量
YS/T 38.1-2009 高纯镓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硅量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
YS/T 38.2-2009 高纯镓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镁、钛、铬、锰、镍、钴、铜、锌、镉、锡、铅、铋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YS/T 226.1-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铋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26.2-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锑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26.3-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铝量的测定 铬天青S-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
YS/T 226.4-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汞量的测定 双硫腙-四氯化碳滴定比色法
YS/T 226.5-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硅量的测定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YS/T 226.6-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6部分:硫量的测定 对称二苯氨基脲分光光度法
YS/T 226.7-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部分:镁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6.8-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铜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6.9-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铁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6.10-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0部分:镍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6.11-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1部分: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6.12-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2部分:硒量的测定 硫代钠容量法
YS/T 226.13-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 3部分:银、铝、砷、硼、汞、铋、铜、镉、铁、镓、铟、镁、镍、铅、硅、锑、锡、碲、钛、锌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YS/T 227.1-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铋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27.2-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铝量的测定 铬天青S-溴代十四烷基吡啶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
YS/T 227.3-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7.4-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铁量的测定 邻菲哕啉分光光度法
YS/T 227.5 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硒量的测定 2,3-=氨基萘分光光度法
YS/T 227.6-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6部分:铜量的测定 固液分离-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7.7-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YS/T 227.8-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镁、钠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27.9-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碲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亚铁铵容量法
YS/T 227.10-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0部分:砷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27.11-2010 碲化学分析方法 1部分:硅量的测定 正丁醇萃取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YS/T 227.12 2011 碲化学分析方法 2部分:铋、铝、铅、铁、硒、铜、镁、钠、砷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YS/T 229.1-2013 高纯铅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银、铜、铋、铝、镍、锡、镁和铁量的测定化学光谱法
YS/T 229.2-2013 高纯铅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砷量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29.3-2013 高纯铅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锑量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29.4-2013 高纯铅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痕量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辉光放电质谱法
YS/T 276.1-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砷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YS/T 276.2-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锡量的测定 苯基荧光酮-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分光光度法
YS/T 276.3-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铊量的测定 甲基绿分光光度法
YS/T 276.4-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铝量的测定 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
YS/T 276.5-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铁量的测定 方法1: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方法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76.6-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6部分:铜、镉、锌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76.7-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76.8-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铋量的测定 方法1: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方法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276.9-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铟量的测定 Na2 EDTA滴定法
YS/T 276.10-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0部分:铋、铝、铅、铁、铜、镉、锡、铊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YS/T 276.11-2011 铟化学分析方法 1部分:砷、铝、铅、铁、铜、镉、锡、铊、锌、铋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YS/T 519.1-2009 砷化学分析方法 部分:砷量的测定 溴酸钾滴定法
YS/T 519.2-2009 砷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锑量的测定 孔雀绿分光光度法
YS/T 519.3-2009 砷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硫量的测定 钡重量法
YS/T 519.4-2009 砷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铋、锑、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份汇编,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历史厚重感,这无疑是对过去数十年半导体材料科学贡献的系统性总结。然而,这种历史性也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尤其是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在电力电子领域的广泛应用所催生的特殊标准,这本书的覆盖面显得较为保守。我们现在大量使用SiC MOSFETs,对其晶圆缺陷密度、双晶界(Twin Boundaries)的检测与控制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我本想从中寻找一套关于SiC衬底表面粗糙度(RMS Roughness)与激光划痕敏感度的标准比对方法,或者针对GaN外延层高频噪声特性的标准化测量指南。但现有内容似乎仍然将重点放在了对硅材料杂质控制的经典方法上。这并非说旧标准不重要,而是技术迭代速度太快,2014年的“最新汇编”,在面对工业界已经全面推广的宽禁带材料时,就像是一本详尽的蒸汽机维护手册,尽管里面没有错误,但对于设计喷气式发动机的新工程师来说,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这部“半导体材料标准汇编(2014版) 方法标准 行标分册”的厚重感,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背后所蕴含的严谨与权威。然而,我真正期待的是其中对于前沿材料,比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最新进展能有所收录。我最近在研究如何优化钙钛矿薄膜的结晶过程,涉及到大量关于溶液处理和退火工艺的精细控制。市面上大多数标准汇编,即便是2014年的版本,在面对这些近几年爆发式增长的新材料体系时,总显得力不从心。我希望能找到关于如何使用先进的表征技术,比如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结合能量色散X射线谱(EDX)对界面缺陷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标准,尤其是那些针对有机-无机杂化结构材料的特定处理规程。目前的标准更侧重于传统的硅基或砷化镓等成熟体系的纯度测试和物理性能测量,这对于我目前的工作方向来说,只能算是提供了基础的参照框架,而缺乏解决特定新材料难题的“手术刀”。如果这本书能有补充章节,涵盖至少一套关于柔性衬底上薄膜形貌控制和应力测试的推荐方法,那价值将不可估量。目前的这份汇编,更像是奠定了基石,但基石之上搭建的新楼宇的施工规范,似乎还需要另寻高明。
评分这部《半导体材料标准汇编》在环境与安全标准方面的深度也引起了我的审视。随着全球对可持续性和人员健康的日益重视,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已上升到最高优先级。我特别想知道,2014年汇编中对于前驱体材料的痕量残留物分析,比如用于原子层沉积(ALD)的金属有机源中,有机配体残留物的检测限和标准曲线的建立流程,是否有详细规范。此外,对于高纯度化学试剂和特种气体在不同湿度和温度条件下储存和转移的标准操作规程,也应是这类汇编的重点。我担心的是,这部汇编可能更多地关注了材料本身的物理和化学属性,而对这些材料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从采购、入库、使用到废弃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合规性与安全控制标准着墨不多。一个合格的行业标准汇编,理应是技术规范与安全法规的完美结合体,而我在这份2014年版本中,嗅到的是更多偏向于“材料性能界定”的学术气息,而非“安全生产流程控制”的工业实操指南。
评分作为一名从事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优化的工程师,我习惯于直接将标准作为操作手册来使用,寻求的是那种“一步到位、无懈可击”的测试流程。翻开这部2014年的汇编,我立即注意到它在先进封装材料方面的覆盖度似乎有所不足。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晶圆级别的测试,更多地集中在芯片与封装体之间的热管理和长期可靠性上。例如,对于低K介质材料的热膨胀系数(CTE)的精确测量方法,或者在极端湿热循环条件下,导电胶和底部填充剂(Underfill)的粘结强度和老化速率的标准化评估流程,我期望能从中找到权威指导。这部汇编的侧重点,在我看来,更像是停留在材料本身的“身份确认”阶段——化学成分、基本电学参数的测定,比如电阻率、霍尔迁移率等。但现代半导体工业的竞争焦点在于系统集成和长期稳定性,标准如果不能跟上封装技术和可靠性工程的发展步伐,那么其指导意义就会相应打折。我需要的是能直接写入SOP(标准操作规程)的、具有国际互认性的测试验证规范,而不是停留在基础物理化学层面的描述。
评分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我们更关注的是新颖的、高灵敏度的材料表征技术在标准制定中的地位。比如,如何利用同步辐射光源进行深度吸收光谱分析,以精确标定半导体薄膜中的亚稳态缺陷浓度。我期待这部汇编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些前沿分析手段的方法学验证流程。目前我看到的更多是基于传统光谱仪(如FTIR、拉曼)和经典电学测试(如CV、DLTS)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这些固然是基础,但在追求原子级精度的今天,标准似乎偏向于“宏观可重复性”,而非“微观结构解析的准确性”。我关注的是标准是否为如何建立一个基于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的缺陷分类系统提供了框架,例如,如何定义和量化位错的类型和密度,并使其结果能在全球不同实验室间实现可比性。如果标准只是停留在“使用某设备进行测量”的层面,而没有深入到“如何校准该设备以达到特定灵敏度”的细节,那么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研发工作,它提供的规范性指导就显得相对表面化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