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EW103:通信电子战(含CD光盘一张) (美)David L. Adamy(

正版新书--EW103:通信电子战(含CD光盘一张) (美)David L. Adam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David L. Adamy戴维 阿达米,楼才义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战
  • 通信
  • 军事通信
  • 电磁兼容
  • 信号处理
  • 雷达
  • 无线电
  • 美国
  • 教材
  • Adamy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0232
商品编码:2969117137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EW103:通信电子战(含CD光盘一张)

定价:48.00元

作者:(美)David L. Adamy(戴维 阿达米),楼才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213102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书是EW100系列的第三本,该书全面、清晰地介绍了通信电子战系统所涉及的各种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主要功能。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为:*章 引言,主要介绍了dB这个单位的换算与应用;第二章 通信信号,介绍了各种数字、模拟、跳频、直扩等信号;第三章 通信天线,主要介绍了天线的波束、增益、极化、阵列等概念;第四章 通信接收机,主要介绍了超外差、信道化、压缩等各种接收机,信号的数字化,以及接收机的各种指标;第五章 通信信号传播,主要介绍了信号传播特性和链路预算;第六章 通信辐射源搜索,主要介绍了搜索策略、系统配置、对各种低截获概率信号的搜索等内容;第七章 通信辐射源定位,给出了各种准确度下测向、定位的方法,讨论了对扩频信号的定位方法;第八章 通信信号截获,主要给出了低截获概率信号、强信号影响下弱信号的侦收方法;第九章 通信干扰,讨论了对跳频、直扩、蜂窝等通信信号的干扰方法。

目录


章 概述1
1.1 通信的特征1
1.2 频率范围1
1.3 本书的架构2
1.4 数学上的dB3
1.4.1 dB值3
1.4.2 与dB形式之间的转换3
1.4.3 用计算尺来实现dB转换4
1.4.4 用dB形式表示的数5
1.4.5 dB公式6
第2章 通信信号7
2.1 模拟调制7
2.2 数字调制9
2.2.1 模拟和数字信息的传输9
2.2.2 数字化9
2.2.3 数字射频调制11
2.2.4 数字信号带宽13
2.2.5 数字信号的结构15
2.3 噪声16
2.4 LPI信号18
2.4.1 伪码20
2.4.2 跳频信号22
2.4.3 Chirp信号25
2.4.4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27
2.4.5 混合技术LPI信号29
2.4.6 蜂窝电话信号30
2.5 数据链信号32
2.5.1 Link 4A数据链32
2.5.2 Link11数据链35
2.5.3 Link16数据链37
2.6 信道编码40
第3章 通信天线50
3.1 天线参数50
3.1.1 天线类型50
3.1.2 不同类型天线的基本特点51
3.2 几种重要的通信天线53
3.3 天线波束53
3.4 有关天线增益的附加说明54
3.5 极化55
3.6 相控阵55
3.6.1 相控阵天线的波束宽度和增益56
3.7 抛物面碟形天线58
第4章 通信接收机64
4.1 接收机的种类64
4.1.1 脉冲接收机65
4.1.2 超外差接收机66
4.1.3 调谐式射频接收机68
4.1.4 固定调谐接收机68
4.1.5 信道化接收机68
4.1.6 布拉格小盒(Bragg Cell)接收机69
4.1.7 压缩接收机70
4.1.8 数字化接收机71
4.2 数字化72
4.2.1 采样速率73
4.2.2 数字化波形73
4.2.3 数字化技术74
4.2.4 I、Q数字化74
4.2.5 ADC的性能指标75
4.3 数字化信号质量问题80
4.3.1 伪码检测80
4.3.2 跳频信号截获81
4.4 接收系统的灵敏度82
4.4.1 kTB84
4.4.2 噪声系数84
4.4.3 检波前所需信噪比85
4.5 接收系统的动态范围89
4.5.1 模拟与数字动态范围89
4.5.2 模拟接收机动态范围90
4.5.3 数字动态范围92
4.6 典型接收机系统配置93
4.6.1 多接收机侦察和电子支援系统93
4.6.2 多接收机系统94
4.6.3 远距离接收系统96
第5章 通信传播97
5.1 单向链路97
5.2 单向链路方程98
5.3 传播损耗99
5.4 视距传播100
5.5 双线传播102
5.6 菲涅耳区(Fresnel Zone)105
5.7 刃峰绕射(Knife CEdge Diffraction)107
5.8 大气以及雨损耗109
5.8.1 大气损耗109
5.8.2 雨雾损耗109
5.9 HF传播110
5.10 卫星链路112
第6章 通信辐射源搜索115
6.1 截获概率(POI)115
6.2 搜索策略115
6.2.1 常规搜索115
6.2.2 指定搜索115
6.2.3 序贯寻优搜索116
6.2.4 有用的搜索工具116
6.2.5 影响搜索的实际因素117
6.3 系统配置117
6.3.1 搜索接收机种类119
6.3.2 数字调谐接收机120
6.3.3 数字接收机121
6.3.4 测频接收机121
6.3.5 能量检测接收机121
6.4 信号环境123
6.4.1 角度覆盖123
6.4.2 信道占用率124
6.4.3 灵敏度124
6.5 无线电视距125
6.6 低截获概率信号的搜索128
6.6.1 LPI信号的搜索策略128
6.6.2 跳频信号128
6.6.3 Chirp信号129
6.6.4 直接序列扩频129
6.7 间断观察(Look Through)130
6.8 己方自扰131
6.9 搜索策略举例132
6.9.1 窄带搜索132
6.9.2 从宽带接收机中转接134
6.9.3 利用数字接收机的搜索134
第7章 通信辐射源定位135
7.1 辐射源定位方法135
7.1.1 三角测量法135
7.1.2 单站定位137
7.1.3 方位角和仰角137
7.1.4 其他定位方法138
7.2 精度定义138
7.2.1 均方根(RMS)误差138
7.2.2 圆概率误差和椭圆概率误差139
7.2.3 校准141
7.3 测量站的位置和基准方向141
7.4 中等精度定位技术143
7.4.1 瓦特逊瓦特测向技术144
7.4.2 多普勒测向技术145
7.5 高精度定位技术146
7.5.1 单基线干涉仪146
7.5.2 多基线干涉仪149
7.5.3 相关干涉仪149
7.6 辐射源定位149
7.6.1 到达时差法150
7.6.2 到达频差法151
7.6.3 FDOA和TDOA的组合153
7.7 辐射源定位——误差估计154
7.7.1 合成误差154
7.8 扩频辐射源的定位155
7.8.1 跳频信号的定位156
7.8.2 Chirp辐射源159
7.8.3 直接序列扩频辐射源159
7.8.4 低截获辐射源的定位技术160
第8章 通信信号的截获161
8.1 截获链路161
8.1.1 截获定向发射162
8.1.2 截获非定向发射163
8.1.3 机载截获系统164
8.1.4 截获非视距信号165
8.2 在强信号环境下截获弱信号166
8.3 低截获(LPI)信号的截获166
8.3.1 截获跳频信号167
8.3.2 Chirp信号的截获167
8.3.3 截获直接序列扩频信号168
8.4 通信信号参数估计169
8.4.1 采样定理169
8.4.2 信号参数估计171
8.5 通信信号解调174
8.5.1 模拟信号解调174
8.5.2 数字信号解调177
8.6 信道编码分析180
第9章 通信干扰188
9.1 干信比188
9.1.1 干信比计算188
9.1.2 其他损耗190
9.1.3 有利位置干扰190
9.2 数字与模拟干扰190
9.2.1 数字与模拟干扰190
9.2.2 脉冲干扰191
9.3 干扰扩频信号192
9.3.1 部分频带干扰192
9.3.2 跳频信号干扰194
9.3.3 Chirp信号干扰196
9.3.4 干扰直扩信号197
9.3.5 组合模式扩频信号的干扰198
9.4 纠错码对干扰的影响198
9.4.1 蜂窝电话干扰200
9.4.2 干扰上行链路201
9.4.3 干扰下行链路201
9.5 多目标干扰202
9.5.1 频分多目标干扰202
9.5.2 时分多目标干扰204
附录A 问题及答案207
附录B 参考书目225
附录C 使用随书附带的CD228
作者简介231

作者介绍


楼才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6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负责并完成了多项国防重点科研和预研项目。在信号快速搜索、软件无线电技术、数字化可重构一体化体系架构实现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 David Adamy是一位的电子战专家, 拥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和圣克拉拉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在电子战、侦察及其相关领域出版了11本专著,并在世界范围内讲授电子战相关课程,向军方和电子战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目前,他是“老乌鸦协会”董事会成员,并在2001年担任该协会主席。

文摘


序言



《通信电子战:原理、技术与实践》 引言 在现代军事对抗中,电磁频谱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战场。通信电子战(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Warfare, CEW)作为电子战的一个核心分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涉及到对敌方通信系统的侦察、干扰和欺骗,更关乎我方通信系统的安全、隐蔽与高效运行。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通信电子战的原理、关键技术、典型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学者提供一本系统性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通信电子战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电磁频谱与通信电子战的定义 本章首先阐述电磁频谱的基本概念,包括频谱划分、频率特性以及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在此基础上,详细定义通信电子战,将其置于广阔的电子战体系中进行定位。通信电子战的核心在于利用和对抗通信系统所使用的电磁频谱,以达成军事目标。我们将探讨通信电子战的作战环境、主要作战要素以及其在现代信息战中的独特地位。 第二章: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深入理解通信电子战,必须首先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本章将详细介绍通信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信号源、调制解调、编码解码、信道、放大器、天线等。我们将剖析不同类型的通信系统,如模拟通信、数字通信、跳频通信、扩频通信等,并重点讲解它们在信号产生、传输和接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此外,还将介绍通信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性能指标,如信噪比、带宽、数据率、误码率等,这些指标对于评估通信系统的脆弱性至关重要。 第三章:通信电子战的基本作战概念 本章将介绍通信电子战的核心作战概念。首先,我们将聚焦于“监视”(Surveillance)和“侦察”(Reconnaissance),即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探测、识别、定位和监听敌方通信信号。这包括对信号的截获、分析、识别以及目标信息提取。其次,我们将探讨“干扰”(Jamming)的原理与技术,包括不同类型的干扰(如连续波干扰、脉冲干扰、欺骗干扰等)及其作用机制。我们将深入分析干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包括信号衰减、信息丢失、通信中断等。最后,我们将讨论“欺骗”(Deception)的策略与方法,即如何利用虚假信息或伪造信号来误导敌方,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达到我方目的。 第二部分:通信电子战的关键技术 第四章:信号截获与分析技术 本章将详细介绍通信电子战中用于信号截获与分析的关键技术。我们将从硬件层面解析高性能接收机、定向天线、宽带采集设备等关键设备的作用。在软件层面,我们将重点阐述信号处理技术,包括数字信号处理(DSP)、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滤波器设计、频谱分析算法等,这些技术是识别和理解复杂通信信号的基础。此外,还将介绍自动目标识别(ATR)技术在通信信号识别中的应用,以及针对不同调制方式、编码方式和通信协议的信号分析方法。 第五章:通信干扰技术与对抗 本章深入探讨通信干扰技术。我们将从干扰源的类型、功率、频率、调制方式等方面进行分类,并详细分析不同干扰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效果。例如,我们将介绍瞬时带宽干扰、扫频干扰、功率随调干扰以及针对特定通信体制(如CDMA、OFDM)的干扰技术。同时,本章还将重点关注通信电子战中的“对抗”环节,即如何提高我方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包括抗干扰编码、跳频扩频技术、自适应均衡技术、功率控制技术以及信号隐蔽技术等。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信号预警和智能规避来应对敌方干扰。 第六章:通信欺骗与诱骗技术 本章将聚焦于通信欺骗技术,即如何利用虚假通信信息来误导敌方。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通信欺骗,如伪装通信、诱饵通信、信息篡骗等。例如,通过模拟敌方通信信号的特征,发送虚假命令或情报,以达到诱敌深入、消耗敌方资源或改变敌方部署的目的。本章还将分析通信欺骗的技术实现,包括信号生成、信号注入以及如何保证欺骗信号的真实性和迷惑性。同时,也将简要提及如何识别和防范敌方的通信欺骗。 第七章:通信系统的脆弱性分析与加固 本章将重点分析通信系统在电子战环境下的脆弱性。我们将从信号传播、信号处理、设备设计等多个角度,识别通信系统可能存在的弱点。例如,固定频率的通信容易被侦测和干扰;未经加密的通信内容容易被窃听;功率过大的信号容易暴露自身位置。在识别脆弱性的基础上,本章将详细介绍加固通信系统的方法。这包括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抗干扰调制解调技术、低截获概率(LPI)/低截获率(LDR)通信技术、以及智能化的通信管理与控制系统,以提升通信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第三部分:通信电子战的应用与发展 第八章:通信电子战的作战应用场景 本章将结合实际的军事作战场景,详细阐述通信电子战的应用。我们将分析其在不同作战阶段(如战前侦察、战役实施、战后评估)中的作用。具体应用场景包括:战场通信监视与情报获取、支援地面部队进攻与防御、海上和空中作战中的通信干扰与压制、以及反恐和维稳行动中的通信安全保障等。本章还将通过案例分析,生动展现通信电子战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第九章:通信电子战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信电子战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章将探讨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在通信电子战中的应用,例如智能信号识别、自适应干扰、以及预测性维护等。我们将分析软件定义通信(SDC)和认知无线电(CR)如何为通信电子战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此外,还将讨论下一代通信技术(如5G/6G、卫星通信)对通信电子战的影响,以及应对这些新技术的对策。最后,本章将对通信电子战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强调其在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的核心地位。 结论 通信电子战是一门复杂而精深的学科,其发展与现代军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本书通过系统性的阐述,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理解和掌握通信电子战的原理、技术与应用,对于提升国防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希望本书能够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一份有益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率地说,是需要一定投入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躺在沙发上轻松翻阅的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咖啡和笔记本才能攻克的“堡垒”。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每一个结论都引用了相关的物理定律或数学推导作为支撑,这让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了关于“频率捷变系统抗干扰性能评估”的那一章,里面的复杂积分和随机过程分析,着实考验了我的数学功底。但一旦你理解了那些推导过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目前的多数干扰技术效果不佳——因为它们没有真正触及到这些数学模型的本质弱点。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系统级性能指标”的界定,他清晰地区分了“最大作用距离”、“有效信息率”和“抗干扰裕度”这几个关键指标,避免了在评估电子战系统时常见的模糊性。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转化为可量化工程指标的研究人员而言,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基准。它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干扰”,而是“如何精确地评估干扰的有效性”。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种动辄上千页的专业书籍通常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但《通信电子战》这本书的内容组织方式,却成功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公式,而是选择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开篇部分对“信息优势”的哲学探讨,虽然看似宏大,却准确地定下了全书的基调——电子战的核心是信息控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干扰源的建模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些关于“信号熵”和“信道饱和度”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当我翻到CD光盘中的仿真软件部分时,更是感到物超所值。那不是那种只能运行简单演示的玩具程序,而是内置了多种复杂环境模型的仿真平台,让我可以直接在虚拟机里搭建一个小型化的电子战对抗场景,亲手调试参数,观察干扰效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虽然书中对一些特定硬件平台的实现细节着墨不多,但对于理解背后的原理和算法的优化方向,这本书提供了极为坚实的理论后盾,绝对是想跨越初级阶段的工程师的必读书目。

评分

这本《通信电子战》的书拿到手里,感觉就不是一般的技术手册能比拟的。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电磁频谱控制理论的深入剖析,而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介绍。作者似乎下足了功夫去梳理从最基础的信号传播特性到复杂的对抗策略之间的逻辑链条。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认知电子战”的那几个章节,里面的图表和数学模型都相当扎实,看得出是基于大量的实战经验和前沿研究成果提炼出来的。比如,它对现代跳频和宽带通信系统在面对有源干扰时的脆弱性进行了细致的建模,并且提出了好几种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盲源分离技术的应对方案。对于我这种需要理解系统级对抗思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框架的构建。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不像有些教材那样空泛,它给出了具体的场景模拟和参数设置,让我能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作战效能的。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对于某些最新的低截获概率(LPI)技术,内容更新稍微慢了一点点,不过瑕不掩瑜,它奠定的基础知识足以支撑我深入探索后续更尖端的技术领域。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深度参考书。

评分

与市面上许多侧重于介绍硬件设备规格的书籍不同,《通信电子战》的侧重点明显放在了“战术与算法”层面。它花了大量篇幅来探讨如何通过智能决策系统来优化电磁频谱的使用。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动态频谱分配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干扰方和被干扰方都根据对方的实时行为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形成一个动态的“军备竞赛”。这种高层次的抽象思维,对我理解未来无人集群通信对抗的复杂性非常有启发。我发现,书中对“信号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非常深入,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提取特征,更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动态的、可自我学习的威胁数据库。尽管一些章节的排版略显拥挤,技术术语堆砌较多,需要频繁查阅附录中的缩写列表,但从知识的密度和深度来看,这种牺牲是可以接受的。这本书更像是为准备高水平学术研讨或制定复杂系统架构的顶层设计人员准备的深度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为全面的电子战生态系统视角。它没有孤立地看待干扰和反干扰技术,而是将通信系统的脆弱性、干扰源的特性、接收机的处理能力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非相干调制系统在强噪声背景下的鲁棒性”这一部分的讨论,作者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实验设计,揭示了某些看似简单的抗干扰措施在实际复杂电磁环境中可能产生的意外失效后果。这让我对过度依赖单一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行业倾向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光盘中的资源补充得非常到位,特别是那些经过严格校准的基带信号生成器配置脚本,极大地节省了我在搭建仿真环境时进行参数验证的时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沉稳内敛,逻辑推进如同精密仪器般无懈可击,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但每次合上书本时,都会有一种知识壁垒被突破的满足感。这是一部真正能够提升专业认知水平的硬核力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