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EW103:通信电子战(含CD光盘一张)
定价:48.00元
作者:(美)David L. Adamy(戴维 阿达米),楼才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213102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书是EW100系列的第三本,该书全面、清晰地介绍了通信电子战系统所涉及的各种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主要功能。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为:*章 引言,主要介绍了dB这个单位的换算与应用;第二章 通信信号,介绍了各种数字、模拟、跳频、直扩等信号;第三章 通信天线,主要介绍了天线的波束、增益、极化、阵列等概念;第四章 通信接收机,主要介绍了超外差、信道化、压缩等各种接收机,信号的数字化,以及接收机的各种指标;第五章 通信信号传播,主要介绍了信号传播特性和链路预算;第六章 通信辐射源搜索,主要介绍了搜索策略、系统配置、对各种低截获概率信号的搜索等内容;第七章 通信辐射源定位,给出了各种准确度下测向、定位的方法,讨论了对扩频信号的定位方法;第八章 通信信号截获,主要给出了低截获概率信号、强信号影响下弱信号的侦收方法;第九章 通信干扰,讨论了对跳频、直扩、蜂窝等通信信号的干扰方法。
目录
章 概述1
1.1 通信的特征1
1.2 频率范围1
1.3 本书的架构2
1.4 数学上的dB3
1.4.1 dB值3
1.4.2 与dB形式之间的转换3
1.4.3 用计算尺来实现dB转换4
1.4.4 用dB形式表示的数5
1.4.5 dB公式6
第2章 通信信号7
2.1 模拟调制7
2.2 数字调制9
2.2.1 模拟和数字信息的传输9
2.2.2 数字化9
2.2.3 数字射频调制11
2.2.4 数字信号带宽13
2.2.5 数字信号的结构15
2.3 噪声16
2.4 LPI信号18
2.4.1 伪码20
2.4.2 跳频信号22
2.4.3 Chirp信号25
2.4.4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27
2.4.5 混合技术LPI信号29
2.4.6 蜂窝电话信号30
2.5 数据链信号32
2.5.1 Link 4A数据链32
2.5.2 Link11数据链35
2.5.3 Link16数据链37
2.6 信道编码40
第3章 通信天线50
3.1 天线参数50
3.1.1 天线类型50
3.1.2 不同类型天线的基本特点51
3.2 几种重要的通信天线53
3.3 天线波束53
3.4 有关天线增益的附加说明54
3.5 极化55
3.6 相控阵55
3.6.1 相控阵天线的波束宽度和增益56
3.7 抛物面碟形天线58
第4章 通信接收机64
4.1 接收机的种类64
4.1.1 脉冲接收机65
4.1.2 超外差接收机66
4.1.3 调谐式射频接收机68
4.1.4 固定调谐接收机68
4.1.5 信道化接收机68
4.1.6 布拉格小盒(Bragg Cell)接收机69
4.1.7 压缩接收机70
4.1.8 数字化接收机71
4.2 数字化72
4.2.1 采样速率73
4.2.2 数字化波形73
4.2.3 数字化技术74
4.2.4 I、Q数字化74
4.2.5 ADC的性能指标75
4.3 数字化信号质量问题80
4.3.1 伪码检测80
4.3.2 跳频信号截获81
4.4 接收系统的灵敏度82
4.4.1 kTB84
4.4.2 噪声系数84
4.4.3 检波前所需信噪比85
4.5 接收系统的动态范围89
4.5.1 模拟与数字动态范围89
4.5.2 模拟接收机动态范围90
4.5.3 数字动态范围92
4.6 典型接收机系统配置93
4.6.1 多接收机侦察和电子支援系统93
4.6.2 多接收机系统94
4.6.3 远距离接收系统96
第5章 通信传播97
5.1 单向链路97
5.2 单向链路方程98
5.3 传播损耗99
5.4 视距传播100
5.5 双线传播102
5.6 菲涅耳区(Fresnel Zone)105
5.7 刃峰绕射(Knife CEdge Diffraction)107
5.8 大气以及雨损耗109
5.8.1 大气损耗109
5.8.2 雨雾损耗109
5.9 HF传播110
5.10 卫星链路112
第6章 通信辐射源搜索115
6.1 截获概率(POI)115
6.2 搜索策略115
6.2.1 常规搜索115
6.2.2 指定搜索115
6.2.3 序贯寻优搜索116
6.2.4 有用的搜索工具116
6.2.5 影响搜索的实际因素117
6.3 系统配置117
6.3.1 搜索接收机种类119
6.3.2 数字调谐接收机120
6.3.3 数字接收机121
6.3.4 测频接收机121
6.3.5 能量检测接收机121
6.4 信号环境123
6.4.1 角度覆盖123
6.4.2 信道占用率124
6.4.3 灵敏度124
6.5 无线电视距125
6.6 低截获概率信号的搜索128
6.6.1 LPI信号的搜索策略128
6.6.2 跳频信号128
6.6.3 Chirp信号129
6.6.4 直接序列扩频129
6.7 间断观察(Look Through)130
6.8 己方自扰131
6.9 搜索策略举例132
6.9.1 窄带搜索132
6.9.2 从宽带接收机中转接134
6.9.3 利用数字接收机的搜索134
第7章 通信辐射源定位135
7.1 辐射源定位方法135
7.1.1 三角测量法135
7.1.2 单站定位137
7.1.3 方位角和仰角137
7.1.4 其他定位方法138
7.2 精度定义138
7.2.1 均方根(RMS)误差138
7.2.2 圆概率误差和椭圆概率误差139
7.2.3 校准141
7.3 测量站的位置和基准方向141
7.4 中等精度定位技术143
7.4.1 瓦特逊瓦特测向技术144
7.4.2 多普勒测向技术145
7.5 高精度定位技术146
7.5.1 单基线干涉仪146
7.5.2 多基线干涉仪149
7.5.3 相关干涉仪149
7.6 辐射源定位149
7.6.1 到达时差法150
7.6.2 到达频差法151
7.6.3 FDOA和TDOA的组合153
7.7 辐射源定位——误差估计154
7.7.1 合成误差154
7.8 扩频辐射源的定位155
7.8.1 跳频信号的定位156
7.8.2 Chirp辐射源159
7.8.3 直接序列扩频辐射源159
7.8.4 低截获辐射源的定位技术160
第8章 通信信号的截获161
8.1 截获链路161
8.1.1 截获定向发射162
8.1.2 截获非定向发射163
8.1.3 机载截获系统164
8.1.4 截获非视距信号165
8.2 在强信号环境下截获弱信号166
8.3 低截获(LPI)信号的截获166
8.3.1 截获跳频信号167
8.3.2 Chirp信号的截获167
8.3.3 截获直接序列扩频信号168
8.4 通信信号参数估计169
8.4.1 采样定理169
8.4.2 信号参数估计171
8.5 通信信号解调174
8.5.1 模拟信号解调174
8.5.2 数字信号解调177
8.6 信道编码分析180
第9章 通信干扰188
9.1 干信比188
9.1.1 干信比计算188
9.1.2 其他损耗190
9.1.3 有利位置干扰190
9.2 数字与模拟干扰190
9.2.1 数字与模拟干扰190
9.2.2 脉冲干扰191
9.3 干扰扩频信号192
9.3.1 部分频带干扰192
9.3.2 跳频信号干扰194
9.3.3 Chirp信号干扰196
9.3.4 干扰直扩信号197
9.3.5 组合模式扩频信号的干扰198
9.4 纠错码对干扰的影响198
9.4.1 蜂窝电话干扰200
9.4.2 干扰上行链路201
9.4.3 干扰下行链路201
9.5 多目标干扰202
9.5.1 频分多目标干扰202
9.5.2 时分多目标干扰204
附录A 问题及答案207
附录B 参考书目225
附录C 使用随书附带的CD228
作者简介231
作者介绍
楼才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6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负责并完成了多项国防重点科研和预研项目。在信号快速搜索、软件无线电技术、数字化可重构一体化体系架构实现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 David Adamy是一位的电子战专家, 拥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和圣克拉拉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在电子战、侦察及其相关领域出版了11本专著,并在世界范围内讲授电子战相关课程,向军方和电子战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目前,他是“老乌鸦协会”董事会成员,并在2001年担任该协会主席。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率地说,是需要一定投入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躺在沙发上轻松翻阅的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咖啡和笔记本才能攻克的“堡垒”。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每一个结论都引用了相关的物理定律或数学推导作为支撑,这让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了关于“频率捷变系统抗干扰性能评估”的那一章,里面的复杂积分和随机过程分析,着实考验了我的数学功底。但一旦你理解了那些推导过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目前的多数干扰技术效果不佳——因为它们没有真正触及到这些数学模型的本质弱点。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系统级性能指标”的界定,他清晰地区分了“最大作用距离”、“有效信息率”和“抗干扰裕度”这几个关键指标,避免了在评估电子战系统时常见的模糊性。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转化为可量化工程指标的研究人员而言,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基准。它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干扰”,而是“如何精确地评估干扰的有效性”。
评分老实说,我对这种动辄上千页的专业书籍通常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但《通信电子战》这本书的内容组织方式,却成功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公式,而是选择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开篇部分对“信息优势”的哲学探讨,虽然看似宏大,却准确地定下了全书的基调——电子战的核心是信息控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干扰源的建模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些关于“信号熵”和“信道饱和度”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当我翻到CD光盘中的仿真软件部分时,更是感到物超所值。那不是那种只能运行简单演示的玩具程序,而是内置了多种复杂环境模型的仿真平台,让我可以直接在虚拟机里搭建一个小型化的电子战对抗场景,亲手调试参数,观察干扰效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虽然书中对一些特定硬件平台的实现细节着墨不多,但对于理解背后的原理和算法的优化方向,这本书提供了极为坚实的理论后盾,绝对是想跨越初级阶段的工程师的必读书目。
评分这本《通信电子战》的书拿到手里,感觉就不是一般的技术手册能比拟的。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电磁频谱控制理论的深入剖析,而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介绍。作者似乎下足了功夫去梳理从最基础的信号传播特性到复杂的对抗策略之间的逻辑链条。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认知电子战”的那几个章节,里面的图表和数学模型都相当扎实,看得出是基于大量的实战经验和前沿研究成果提炼出来的。比如,它对现代跳频和宽带通信系统在面对有源干扰时的脆弱性进行了细致的建模,并且提出了好几种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盲源分离技术的应对方案。对于我这种需要理解系统级对抗思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框架的构建。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不像有些教材那样空泛,它给出了具体的场景模拟和参数设置,让我能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作战效能的。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对于某些最新的低截获概率(LPI)技术,内容更新稍微慢了一点点,不过瑕不掩瑜,它奠定的基础知识足以支撑我深入探索后续更尖端的技术领域。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深度参考书。
评分与市面上许多侧重于介绍硬件设备规格的书籍不同,《通信电子战》的侧重点明显放在了“战术与算法”层面。它花了大量篇幅来探讨如何通过智能决策系统来优化电磁频谱的使用。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动态频谱分配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干扰方和被干扰方都根据对方的实时行为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形成一个动态的“军备竞赛”。这种高层次的抽象思维,对我理解未来无人集群通信对抗的复杂性非常有启发。我发现,书中对“信号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非常深入,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提取特征,更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动态的、可自我学习的威胁数据库。尽管一些章节的排版略显拥挤,技术术语堆砌较多,需要频繁查阅附录中的缩写列表,但从知识的密度和深度来看,这种牺牲是可以接受的。这本书更像是为准备高水平学术研讨或制定复杂系统架构的顶层设计人员准备的深度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为全面的电子战生态系统视角。它没有孤立地看待干扰和反干扰技术,而是将通信系统的脆弱性、干扰源的特性、接收机的处理能力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非相干调制系统在强噪声背景下的鲁棒性”这一部分的讨论,作者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实验设计,揭示了某些看似简单的抗干扰措施在实际复杂电磁环境中可能产生的意外失效后果。这让我对过度依赖单一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行业倾向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光盘中的资源补充得非常到位,特别是那些经过严格校准的基带信号生成器配置脚本,极大地节省了我在搭建仿真环境时进行参数验证的时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沉稳内敛,逻辑推进如同精密仪器般无懈可击,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但每次合上书本时,都会有一种知识壁垒被突破的满足感。这是一部真正能够提升专业认知水平的硬核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