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995:2005夏至未至
:24.00元
售价:16.3元,便宜7.7元,折扣67
作者:郭敬明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531328858
字数: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香樟与香樟的故事,什么样?在一抬头一低头的罅隙里有人低声说了话。于是一切就变得很微妙。眼神有了温度手心有了潮湿。那些天空里匆忙盛开的夏天,阳光有了繁盛的拔节。她从他身边匆忙地跑过,于是浮草开出了伶仃的花;他在她背后安静地等候,于是落日关上了沉重的门;他和他在四季里变得越来越沉默,过去的黄昏以及未曾来临的清晨。她和她在夏天里走得越来越缓慢,拉过的双手牵了没有拉过的双手。有些旋律其实从来没被歌唱过,有些火把从来没被点燃过。可是世界有了声响有了光。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目前有号召力的青春作家而言,郭敬明在本书中并没有继续延续《幻城》的华丽风格,也没延续《梦里花落知多少》里面的口语化情节激烈冲突的风格,尽管这两本书都创造了出版界的神话,发行量每本都突破了100万册。而是再一次大胆采用一种全新的叙事风格,第1次采用第三人称多角度叙述,多线多面展开整个故事,而不再是以前的单线条第1人称叙述。
故事开始于一个虚构的城市浅川,一个北方长满高大香樟的城市。几个年轻的人开始自己的高中生活,一切都似乎格外的平静和缓慢,带着夏日特有的让人昏昏欲睡的叙述情绪,仿佛夏日午后浓烈如同泼墨的阳光一样。故事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
而接下来,平凡的几个高中生开始有了各自的人生路程,陆之昂的母亲因为癌症去世,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性格,而傅小司因为参加津川美术大赛一举成名,成为全中国都小有名气的插画家。之后那些曾经在一起的年轻人因为毕业而分离,立夏和傅小司去北京继续念书,陆之昂去了日本,而七七去了上海。而从小孤独的遇见,放弃了自己在浅川的一段与青田的美好感情而单独去了北京,开始为实现自己的歌唱的梦想而努力。
从此个人的命运都有了千差万别,而一开始缓慢而安静的叙述被快节奏的变故所取代,成人世界的大门洞开,里面的世界一点一点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在傅小司的画集发行后,他红遍了全中国。而立夏成为了傅小司的助手,七七在上海因为一次陪朋友参加歌唱比赛而成为了歌手,在发完张唱片之后飞速成为全中国的青春偶像,而反倒一直为了唱歌而努力的遇见,却在北京辛苦地生活,但是她却依然没有放弃成为好歌手的梦想……
正在每个人都对急速到来的世界冲撞得看不清未来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之后的更大的逆境就要降临,也正是接着的种种事件,几乎完全逆转并摧毁了每个人的人生……
目录
序言:离夏天远的地方(落落)
n引子
nchapter.01 1995夏至·香樟·未知地
nchapter.02 1996夏至·颜色·北极星
nchapter.03 1997夏至·遇见·燕尾蝶
nchapter.04 1998夏至·暖雾·破阵子
nchapter.05 1998夏至·柢步·艳阳天
nchapter.06 1998夏至·浮云·凤凰花
nchapter.07 2002夏至·沉水·浮世绘
nchapter.08 2002夏至·流岚·樱花祭
nchapter.09 2003夏至·漩涡·末日光
nchapter.10 2003夏至·芦苇·短松冈
nchapter.11 2005夏至·尾声
作者介绍
郭敬明,上海大学学生,曾出版长篇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策划编辑书系《岛》,2003和2004连续两年成为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年轻入选者。
文摘
离夏天远的地方/落落
n 我们所看见的世界——香樟树是流动的绿色,阳光在午后变得透明,蜿蜒向所有它可以到达的地方,不远处的公交车站传来繁忙的声响,因为瞌睡而睡着的人,投下一颤一颤的影子,蛛网在墙角隐隐约约。空气里绷着平缓而舒畅的节奏,像是永远停在了这一点,以至于完全不用考虑它的将来会演变出怎样的走向。
n 我们所看见的这个世界,如果没有遭遇时间的裁量,如果没有遇见脱轨的速度,如果没有被点燃怠尽,后如同一截掉落的烟灰,吹散在空气里,状若无物……那么,也许它将永远带上香樟树凛冽的清香,以一个完美的截面,停留在这个离夏天近的地方。
n 四维带来的这一本《1995-2005 夏至未至》,是将我们送到了哪个季节,在那里葬着怎样的脚印,遗落了怎样的琴音,让我们要想,要说,要形容,却总也找不到合适的思路。只有深烙在大脑皮层下的那些美好,带上花瓣的脉络,以仿佛再也不会遭遇冬天般的骄傲,将我们迷惑进了这一整个消失了季节的迷局。
n 他让出现在我们记忆中的夏天,在翠绿墨绿草绿中渐变,他让空气里膨胀着温暖的阳光和风信子的碎屑,有谁走来轻轻一挥手,仿佛能够带走些微的香气,他让每个年轻的生命都在这里舒展着自己无暇的身体,压住哪片绿草的地方,觉得痒痒起来。浅川的草,也许没有其他地方四季常绿的名贵,可它们又会在每年夏天来临的时候变成覆盖了整个城市的音符。
n 立夏在这里走过了。傅小司夹着画板看女生怎样像一艘白色的小船从绿色的湖面中划开长长的一条线,他的眼神在无意识中温柔一片。陆之昂躺在他脚边,嘴里咬着半根小草茎,微微笑着,阳光太猛烈的关系,皱出立体的眉眼。
n 这就是故事里的某一天,轻描淡写的一天而已。傅小司和陆之昂的继续言语攻击,立夏拉着遇见的手说我们去买饮料喝好不好。仿佛在这个被青白色软壳包裹的世界中,可以彻底相信它永远不会被孵化,永远可以为我们描摹着这样浪漫而温暖的细节,在安静的背景乐中,成为一首绵长的抒情曲。
n 四维将大段笔墨用来描写这样的时光,其中虽伴有轻快的节奏,却只是调剂在一出浪漫而缓慢的底音上,在这里我们可以亲眼目睹那些男生女生是怎样一步步地从他们逐渐清晰的意识中发现了彼此的存在,是怎样凭借自己的年少享受了谁也无法享受的真实。仿佛落在画室里、走廊上、楼梯口、学校的香樟树下的所有秘密,后都能串成行,串成完整的一份心绪。他让每个女生的脸红都带上了浪漫的原因,也使每个男生的决心都下得铿锵有力。
n 你可以看见的吧,那些发生在他们或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怎么被书写成我们心里一个暗暗惊讶的呼喊。那些在文字的润饰下,散发了别样的光彩的少年们,是怎样以他们的眼神,想要找到更远的将来,自己的路。
n 这是一段长时间的陶醉。好象什么都要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你面前,每个角色的性格各异,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综合在一起后,产生了这样一段青春。虽然是简单的暗恋,是平常的校园,是普遍的少女情怀,却又因为四维的述说,每个人物尽心的演绎,在我们走到某个拐角的时候突然被抓住,随后动弹不得地在故事的美丽下被冲得不成原形。
n 好似他愿意为我们营造这样美好的局面,陆之昂与傅小司两种不同类型的男生又同样吸引人,遇见的登场就让人印象深刻,随后她的各种所作所为更让人感觉她的倔强,天在地在下,中间只有她一般的倔强,立夏的如同所有温柔善良的小姑娘一样,呵出体内的热气让人感觉她的温暖,手拉着朋友摇啊摇的,不时掉一掉眼泪。甚至连短短几场出现的青田,也会用一两句说话也某个角度下的特写让人揪心。这些在故事中附首可见的塑造笔墨,让《1995-2005 夏至未至》给以了我们一种欣喜而难以自拔的幻觉。好似天堂和梦幻原来触手可及,云层上的鼓音可以落向地面。
n 有些段落该怎么说。透着初夏腥辣的热气,附和着知了叫声而变得无比漫长的下午,立夏在傅小司的图画中寻找她可以想象的美好,此刻的幸福感几乎可以蔓延到每个人身上,我们也都乐意相信这个冷淡干净双眼常常落在远方的男生,会真的和这个普通而可爱的女孩子,以他们的青春为基,留下幸福的纹理。
n 直到命运的齿轮在转动中终于倾覆了原先的大厦,让他们从柔软无害的生命层中直接走进人世的第二层,才发现“未来”并不是能对付一切的挡箭牌,它是个巨大的重量,牵着人悠悠地往下坠。而想要往哪里,想要和谁去,都由不得自己来决定。伸出去的手,握到荆棘的刺,干脆利落地插进皮肤。
n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那些离开了校园的他们,好似原先听见了天堂的音鼓,却只是缓缓飘落向人间的小小馈赠,一场雪,下了,积了,后化了,人间依然是人间。踩下去的脚印清晰记录你一路迷失的过程。
n 原来青春就是这样脆弱到无法挽留的东西。
n 四维终究没有放过他们,更没有放过我们。他让每个人物都在命运的潮水中偏离了自己的航道,而我们只是以无力的观看者在一边,听见自己的叹息声,却还是走过辛酸的一站,走过无奈的一站,走过悲伤的一站。随之发现自己竟早已在精神上被施与了苦刑,灵魂也好似受过了鞭笞,而回头看看过去,那些在过去的少年们的身影,仿佛还在浅川的山坡上睡得像个小动物。光线饱满地停留在她们的额头上。
n 整个《1995-2005 夏至未至》的时间跨度达到十年,十年间可以发生的事有太多了,让年轻失去它们翠绿色的汁液,让一整个城市又换了新的流行,让我们有太多懊悔难以追及,让每个从校园中走出的人忘记他当时那张纯白的脸。而四维给予立夏他们的,同样是一段又一段大起大伏的命运。既有告白的暖意融人,也有噩耗的晴天霹雳,在我们几乎还来不及细细琢磨的时刻,新的变动又来了,还来不及治疗旧伤口,新的伤痕又添加了,好似在飓风中丢掉呼吸,整个人被逐渐剥夺走了小时候的信仰。
n 四维用这样明显的剧烈对比,把故事放在飞速旋转的两片风车中间,气流交错,小小的纸片进去后变被撕成碎片。当我们还没有做好完全的心理准备,我们还停留在那样脉脉的时光上,以为从此都可以用相同的幸福来期盼随后,当我们看着傅小司坐飞机去了上海,他和立夏各分了一只耳机,那时我们的微笑还停留在嘴角,心里的潮水还没有退去,却浑然不知随后他们将面临的各种不幸,究竟有多么庞大而无法容忍。
n 也许什么都不及“浑然不知”更可怕。走过三十里花海,突然变成了随后无垠的沙漠,远远地着死去的枯木,没有半点生命的气息。
n 夏天正在不可阻挡地远去,仿佛要永远消失似地带走那些美好的过往。
n 那些依然驻足在过去的盼望还没来得及收走自己的线,就被随后无穷无尽的气流所裁走了,从此我们只能看见它落到不知何处去,带着对十几岁的赞叹,带着夏天的味道,带着好似可以恒久不变的安然感,栽近了某个不见人迹的荒野。
n 傅小司伪装的微笑,陆之昂断送的未来,立夏听了七七的故事整颗心无声无息地沉向泥沼,遇见失去了所爱的人,七七,又活泼又大方的七七,不敢再正眼看一看以前的朋友。曾经她们是可以抱着睡在一起的女生,却在后看对方怎样竭力掩盖内心的失落和愤怒。无数我们都不知道会发生的事,一件件发生了。
n 为什么没有再像之前那样可以把时光拉得很长很长,后织成一张网把自己放上去。为什么还记得眼保健操的音乐,却又记不得你当时闭起的眼睛。为什么坏事总是层出不穷,而我们惟一能做的仿佛只是向那些记忆里的夏天做无止境的缅怀。仿佛无力的香客希望能从中再借到一些庇护。
n 而谁也没有来庇护他们。
n 在离夏天远的地方,十年的光阴让人发现,除了记忆外,什么也不能。
n 从故事后为立足点,回去看曾经消耗了我们大半时光的青春,友情,一点点的爱慕,崇拜,拿画笔的手,我们的眼前隔着十年的距离,以至于不得不用泪水来放大一下让他们更清晰。傅小司在孤单地寻找立夏的时候,还能看见当初两人在台阶上的对话么,立夏一人回到浅川,走上在夏天曾经茂盛的草地时,还记得当时身边男生的脸么。有些记得,有些不记得,无论记不记得,都是扎在身体或深或浅处的刺,提醒着我们,回不去的,再也回不去,到不了的夏天,永远也不会来了。
n 从《幻城》到《梦里花落知多少》,和这本新的长篇《1995-2005 夏至未至》,四维再次给了我们一个悲伤的结局,所不同的只是他的文风又有了新的变化,变得宁静而透彻,将写意抒情与叙事结合,在故事的前半段中让我们无数次地感觉到了青春的美好,那些丝丝渗透的细节,和无处不在的妙趣。而他为人熟知的煽情,在《1995-2005 夏至未至》中得到了更大的体现,无论是开篇部分对于校园的渲染,还是男女生之间的暧昧体现,都如同颤抖的羽翼,清晰地投在我们的瞳孔里。而整个故事以一慢一块两种节奏为主,在这样的强烈落差下,更对比出了人物的悲剧性,似乎也是整个《夏至未至》的大特色之一。
n 他只是给人下了个陷阱,用安逸无害的美丽日子,写出值得我们喜欢的人物,看他们动动胳膊动动腿,男生们推打开着玩笑,女生们穿上裙子努力装出骄傲的样子。眼下青春可鉴,未来又前途美好,没有什么可以将之打扰似的。就在这样绵密的笔触下,似乎谁都相信了可以将这样的温暖持续到终,因而渐渐卸下防备,想要迎接一次动人的结局。幸福的王子或公主,驾着麋鹿的圣诞老人,之类。
n 于是正中作者下怀。
n 《夏至未至》终于向我们流露出它原来的样子,那些粉饰在生命上的美丽花粉,原来可以被轻轻地就吹得半点不留。只要时光突然以的节奏打乱我们自以为是的脚步。当故事被收进结局的口袋,我们像沉在水底的淤泥,透过湖面看向天空的蓝色,却不可能再起身去碰一碰它们,我们就知道四维的圈套又一次成功了,在他的剧情里,哪些念头被永远扼杀,哪些依旧垂死挣扎,人在无数渺小的生死间默默前进,让立夏和傅小司他们的生命在走到同一点后,再次分开。而数年前,她在走廊上,看着他茫茫的眼神,转向自己时的辛酸,已经失去了踪影。
n 风格既非梦幻化也不是口语型,用细腻而舒缓的节奏为我们讲述了这段跨度十年的多人命运,四维将我们领到了离那年夏天近的地方。你们全在一伸手的距离,像晒着太阳的小生物,微笑或聊天,等待下一节课的铃声响起来。
n 那么近的地方。
n 却是离得远的夏天。
n 请读片断
n 遇见
n 很多时候,漫步在浅川长满香樟的街道上,我都会回忆起十年前的浅川。那个时候我刚刚高一,还是一个怀着理想和憧憬的花季少女,而现在,却已为人妻。应该很快就会为人母吧。
n 每天晚上,青田都会和我一起出去散步,那些黄昏的暮色,竟然和十年前一模一样。很多时候,我都怀疑浅川是一片世外桃源,在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的时候,这里,无论十年,二十年,还是一百年,永远都是覆盖着香樟阴影的夏天。
n 炎热的温度。充足的阳光。
n 手上的戒指也已经换成了一枚小巧而精致的白金婚戒。当初那个青田帮我打的白银戒指,已经和他的那只一起被我们放在了盒子里,将来有一天,留给我们的儿子,或者女儿,告诉他们,他们的父母当初就是这样找到的幸福。
n 有时候在早上醒来的阳光里,我都恍惚地想,这十年来发生过的故事,真的发生过吗?
n 我都很少会回忆起段桥了。
n 只有在孤独的黄昏,或者季节变化的时候,看着那些一群一群飞过去的大雁,我会依稀地记起段桥的容貌。大眼睛,挺拔的鼻梁,还有嘴角边两个酒窝。他们说有酒窝的男生都很会说甜言蜜语,呆是,我都已经不记得段桥对我说过哪些好听的话了。
n 时光像水一样轻易覆盖住我们的人生。
n 记得的关于段桥的记忆,是那个关于天使的故事。记得自己曾经对段桥说过,我以为青田是自己生命中的天使,教会我成熟,教会我爱。可是没想到,我生命里真正的天使,是段桥。
n 他匆忙地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出现在便利店的收银台后面,出现在接我下班的酒吧门口,出现在北京的大雪里。他教会我真正的爱情,教会我美好的人生。教会我永远不要因为来自一个小城市就放弃自己,哪怕是乡下的小孩,也可以成为好的建筑师。
n 这些段桥对我说过的话我还依稀地记得。
n 记忆里关于他的片段,还有他出生在永宁那个地方,是个靠近大海的小镇,从小就可以看到大海,却没有看过雪,在北京看到场大雪的时候,还被同学耻笑。而现在,他应该在天国了吧。他当初对我解释他的故乡的时候,说是“永远宁静”的意思,那么,白云之上的天国,是不是另外一个永宁呢?
n 只是没有来得及和你一起去看海,这是我一辈子大的遗憾了。
n 现在我已经能够平淡地忆起你了,我也已经能够用不伤心的语气来说起你了,我也已经能够不流下眼泪地说出你已经去天国了,我也已经可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起你了。
n 只是偶尔的,你调皮的脸和你的酒窝还会在记忆里突然地出没,就像生前的你喜欢突然从后面紧紧地将我抱紧。
n 只是偶尔的,在人群拥挤的街头或者公车上,我会突然有点怀念你用双手帮我圈出安静的世界。
n 只是偶尔的,我会看着一些年轻的便利店男生微微地有些走神。
n 你看,时间真的是的治愈师。
n 那些曾经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伤痛,那些以为永远都无法消失的伤口,都会在时间的手掌里,慢慢地得到抚平。
n 你曾经说过:“在我爱着你的时候,你看到黑夜,也像白昼一样明亮。因为我是燃烧着整个生命,在爱你。”
n 你留给我很多让我感动的事情,才会让我在剩下的生命里,觉得世界重新变得可爱。
n 有时候也会看到浅川一中的孩子骑着单车从山坡上冲下来。那一瞬间我都会忆起曾经年轻的我们,立夏,我和你也是那样骑着车从山顶的学校大门一直冲到山脚下的。
n 立夏,有时候我都在怀疑,你是真实地存在过,还是仅仅就是出现在我的幻想世界里的一个女孩子?你把我带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七七,傅小司,陆之昂,这些像是传说一样的人物真的曾经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吗?有时候我都在问自己。那天走在街上,看到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出现的七七的脸,我都不敢对青田说,你看,这个是我曾经的好朋友哦。立夏,你知道吗?七七现在已经不是佳新人了,而是佳女歌手。好替她高兴啊。
n 立夏,你还记得那些高中岁月里的事情吗?有一些事情,我到现在,还是可以清晰地回忆起来。那个时候,如果不是你,我的整个高中时代,到现在,就不会让我如此的难忘。那些下着大雨的夜里,正是因为你的等候,我在路上才会不再害怕。前方有人在等候着自己的时候,自己就会变得勇敢。那个时候,我很爱牵着你的手朝前奔跑。现在,一想起牵着你的手,我就会觉得自己瞬间回到少女时候,我还是那个少不更事的叛逆女孩,心里有着无数美好的憧憬,哪怕是我现在已为人妻。
n 只是,现在的你,又在哪里呢?
n 听别人说过,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可是,我这个当初的坏女孩都已经回到浅川开始安静地生活,而你呢,还停留在什么地方呢?
n 很多时候,当我在路边等着,当我从便利店提着大袋的东西出来,当我没事的时候在浅川一中的香樟下发呆,我都会恍惚地觉得你就在我的附近,没有离开过。
n 你一直都在。
n 从来没有离开过。
n ……
序言
啊,这本书的名字《1995:2005夏至未至》,光听名字就让人感觉特别有画面感。1995到2005,这十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恰好是青春最懵懂、最炽热,也最容易留下刻骨铭心印记的时期。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种,夏日午后,阳光穿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和泥土混合的味道,还有远方传来的模糊的蝉鸣声。那种感觉,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伤,又充满了对过往美好回忆的眷恋。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描绘那个特定时间段里,一群年轻人的人生轨迹,他们的友情、爱情,他们的迷茫与成长。也许故事会从某个充满时代印记的场景开始,比如街角那个还未被高楼大厦取代的老书店,或者某个承载着无数少年少女心事的校园角落。那时的音乐,那时的流行文化,那时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在这本书里被细致地勾勒出来。它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的回忆,那种纯粹而又略带青涩的情感,那种对未来充满憧憬又带着不安的心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十年里,主人公们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他们的选择又是如何塑造了他们最终的人生。是不是会有让人心痛的错过,也会有让人欣慰的重逢?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像一个充满诗意的承诺,承诺着那些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故事,那些在夏至最炽热的阳光下,悄然发生,却又深深烙印在生命里的点点滴滴。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找到那些被岁月温柔收藏起来的,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温度和情感。
评分读到《1995:2005夏至未至》这个名字,我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与“青春”、“成长”和“岁月”相关的意象。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仿佛能窥见那段跨越了十年的时光,看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时代洪流中浮沉。1995年,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互联网刚刚起步, MP3播放器还未普及,卡带和CD是主流。2005年,世界又有了哪些变化?智能手机的雏形已经出现,生活节奏似乎也加快了不少。在这十年间,人们的情感、观念、生活方式,都在悄然改变。这本书,或许就是捕捉了这些时代变迁下的个体命运。我猜想,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或许是从少年时代一路走来,经历了从懵懂无知的青涩,到逐渐成熟懂事的蜕变。他们的青春,可能伴随着热血的梦想,也可能遭遇过现实的打击;他们的友谊,或许坚不可摧,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分崩离析;他们的爱情,或许轰轰烈烈,也可能成为一生的遗憾。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种细腻的情感刻画,那种不落俗套的叙事方式。不要过于煽情,但要能触动人心;不要过于简单,但要能引人深思。我想看到的是,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与选择,他们在平凡生活中闪耀出的不平凡的光芒。这本书的名字,也暗示着一种“夏至”的时节感,夏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是一切都达到鼎盛的状态。或许,这本书描绘的就是人物生命中最炽热、最耀眼,也最容易在回忆中留下深刻痕迹的十年。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次深刻的情感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青春,审视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宝贵记忆。
评分《1995:2005夏至未至》这个书名,有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魔力。它像是一首散文诗,又像是一段被精心珍藏的旧日旋律,在我的脑海中缓缓流淌。1995年,那个我可能还穿着校服,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代,到2005年,那个我可能已经踏入社会,开始承担生活责任的十年。这十年,是人一生中变化最剧烈、最值得书写的时期之一。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符号:泛黄的信件、老式的电话亭、磁带机的沙沙声、以及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是在通过一群人的视角,来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思潮的变迁。也许故事的主角们,他们见证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历了城市面貌的巨大改变,也感受到了信息爆炸带来的冲击。他们的人生选择,他们的情感纠葛,他们的梦想与失落,都与这个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流于肤浅的怀旧,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成长,那种在时代浪潮中,个体生命如何寻找自我定位,如何应对挑战,如何维系情感的真实写照。它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年代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和集体情感。这本书的名字,“夏至未至”,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未完待续,一种在顶点之前,那种蓄势待发,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的情绪。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被深深打动,能够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十年。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1995:2005夏至未至》这个书名上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我既熟悉又有些模糊的年代。1995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时期,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2005年,互联网已经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十年,是无数普通人命运跌宕起伏、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十年。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就是一曲时代的挽歌,又像是一部青春的史诗。我能想象到,书中可能会描绘一群生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梦想,但他们都在时代的大潮中努力拼搏,追逐着自己的幸福。他们的爱情,可能经历了分分合合,也可能因为现实的无奈而选择放手;他们的友情,可能在风雨中愈发坚定,也可能因为利益的冲突而分崩离析;他们的事业,可能充满了辉煌,也可能经历了坎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那种真实的人性,那种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与选择,那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纠结与权衡。它不应该是简单的叙事,而是对那个时代社会变迁下,人们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描摹。这本书的名字,“夏至”,象征着一年中最热烈的季节,也可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未至”则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或许是憧憬,或许是遗憾,又或许是未竟的事业。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年代,感受那份时代的脉搏,体味那份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情感,并从中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
评分《1995:2005夏至未至》——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在我心中激荡起万千涟漪。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标题,而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张记录了十年光阴的画卷。1995年,那时的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但生活节奏远没有现在这般快。家家户户的电视里播放着《渴望》,街头巷尾响彻着邓丽君的歌声。2005年,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手机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年轻人的穿着打扮也变得更加前卫。这十年,是社会巨变的十年,是个人命运的十字路口。我猜想,这本书会通过描绘一群人的生活轨迹,来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他们也许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踏入社会;也许是在事业和家庭中摸爬滚打的中坚力量,面对着生活的压力与选择;也许是已经经历了一些人生起伏,开始回首往事,思考生命意义的人。我期待书中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独有的气质,那种在物质匮乏与精神追求之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变化的。故事可能会充斥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流行文化元素,但也绝不会止步于此。它更应该关注的是,在时代的洪流中,这些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成长、如何选择、如何爱恨,如何面对人生的无常。书名中的“夏至”,象征着最热烈的时光,而“未至”则留下了一种悬念,一种对未来的期许,或是一种对已逝光阴的追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沉浸其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温度,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并在合上书本时,对生命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1995:2005夏至未至”——这个书名,像是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涌出了太多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碎片。1995年,我可能还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对未来有着模糊的憧憬。2005年,我可能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开始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这十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社会变革的十年,也是无数个体生命经历波澜壮阔、悄然成长的十年。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讲述一段跨越十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他们或许是同学,或许是朋友,又或许是一对恋人,他们的命运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交织在一起。他们可能经历了初恋的青涩与美好,也可能遭遇了失恋的痛苦与迷茫;他们可能在校园里挥洒汗水,也可能在职场中摸爬滚打;他们可能见证了朋友的成功,也可能感受了亲人的离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成长,他们的梦想与现实的碰撞,他们的坚持与放弃。它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应该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群人的群像。书名中的“夏至”,预示着最热烈、最耀眼的时光,而“未至”则带来了一种期待感,或许是美好的未来,或许是未竟的遗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深深的共鸣,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1995:2005夏至未至》——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引发我无限的遐想。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直白,而是带着一种朦胧的美感,一种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1995年,那是个怎样的年代?大概是黑白电视机还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彩色电视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是BP机还在响个不停,但手机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汹涌,也伴随着下岗潮的阵痛。2005年,网络购物已经初露端倪,流行音乐的风格更加多元,年轻人的思想更加开放。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的十年,是无数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十年。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描绘一群在这十年间经历人生起伏的人物。他们也许是怀揣着梦想的大学毕业生,在繁华的大都市里闯荡;他们也许是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在生活的压力下艰难前行;他们也许是传承着家族事业的后代,在时代的变迁中寻找出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选择,他们的情感纠葛,他们的友情与爱情,以及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书名中的“夏至”,象征着一年中最热烈的时光,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而“未至”则带来了一种神秘感,或许是未实现的梦想,或许是未经历的辉煌,又或许是未曾到来的终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次深入人心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1995:2005夏至未至”,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悠远的气息,仿佛是老照片的边角,又像是旧磁带里传来的模糊旋律。1995年的中国,正经历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物质生活在飞速改善,精神世界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2005年,互联网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交往模式,中国经济的崛起让世界瞩目,年轻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这十年,既有时代的洪流,也有个体的命运。我脑海里浮现出,这本书可能会通过几个鲜活的人物,来串联起这段十年的故事。他们可能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有着各自的追求和烦恼的普通人。也许是怀揣着创业梦想的热血青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也许是经历过人生起伏的中年夫妻,在柴米油盐中坚守着爱情;也许是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真理。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年代特有的时代印记,但更希望它能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与成长,他们的选择与担当,他们的爱恨情仇,以及他们对生活意义的追寻。书名中的“夏至”,预示着一年中最热烈、最耀眼的时刻,而“未至”则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或许是对未来的期盼,或许是对已逝时光的追忆,又或许是对未竟事业的感叹。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次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穿越回那个年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悲欢离合,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1995:2005夏至未至》——这个书名,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邀约,邀请我走进一段跨越十年的时光。1995年,我可能还在享受童年的无忧无虑,或是初尝青春期的青涩烦恼。2005年,我可能已经步入社会,开始面对生活的挑战与抉择。这十年,是中国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十年,也是无数个体生命轨迹发生深刻改变的十年。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描绘一群在那段特殊时期里,经历着人生起伏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或许会折射出那个年代的社会变迁,比如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观念的革新。但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失落,他们的坚守与放弃。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真实的情感刻画,那种不矫揉造作,却能直击人心的力量。也许故事会描绘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历了考验;也许会展现一段深厚的友情,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珍贵;也许会刻画一个家庭,在变革的时代里如何维系和成长。书名中的“夏至”,象征着一年中最热烈、最耀眼的季节,也可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而“未至”则留下了一种悬念,一种对未来的憧憬,或是一种对已逝光阴的淡淡忧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次深刻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与书中人物一同成长,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1995:2005夏至未至”——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充满画面感的场景。1995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解放。2005年,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和快速。这十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充满了青春的梦想、成长的烦恼、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以及事业的探索与起伏。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通过几个主人公的视角,来讲述他们在这十年间的故事。他们或许是同学,共同经历着校园时代的青涩与热血;他们或许是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彼此鼓励;他们或许是一对恋人,在时代的变迁中,他们的爱情经受着考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下的挣扎与选择,他们的情感纠葛,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书名中的“夏至”,象征着一年中最热烈、最耀眼的时光,而“未至”则留下了一种回味悠长的余韵,或许是未竟的梦想,或许是未曾抵达的终点,又或许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次深入人心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穿越回那个年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更深刻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