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中国风水文化 9787801307835 高友谦 团结出版社

正版 中国风水文化 9787801307835 高友谦 团结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友谦 著
图书标签:
  • 风水
  • 中国风水
  • 传统文化
  • 民俗文化
  • 家居风水
  • 命理学
  • 高友谦
  • 团结出版社
  • 文化
  • 玄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801307835
商品编码:296777575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风水文化

定价:39.9元

作者:高友谦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801307835

字数:250000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风水文化》是一部对风水现象进行全方位、多学科分析的书。在纷乱繁杂的风水现象中,我选择了十大领域:一、风水原型——分析风水现象产生的文化背景,并对龙凤图腾、洪水传说等文化之谜进行特色的破解;二、风水流变——分析风水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阐述风水与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三、风水美学——分析那些隐蔽于风水术中的自然美学原理;四、风水建筑——分析风水在中国古代建筑选址、城市规划、庭院布局等方面的影响,评价风水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建筑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五、风水科学——分析风水中的科学原理以及风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功能;六、风水巫术——分析风水中迷信成分较多的镇宅巫术的功能、类别及镇宅原理;七、风水政治——分析风水在古代中国王朝政治中的法统功能及种种表现;八、风水名流——分析论述历史上有名的风水先生的职业、生平、学说及特点等,为全面认识风水现象提供大量信息资料;九、风水诸俗——分析风水民俗在地域播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差异;十、风水批判——分析论述古今中外人们对风水的各种批判,并就“批判什么”、“禁止什么”、“继承什么”,逐样做出详尽回答。

目录


作者介绍


高友谦,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理事,1984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先后在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和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工作,曾任房地产与住宅研究所所长助理。现任北京雅舍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顾问,对建筑风水与传统人居文化有较深造诣。著有《中国风水》、《中国建筑方位艺术》、《房地产行意经》、《地产营销培训指南》等。

文摘


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西周虢国墓地北侧,就发掘出一套罕见的早期“鳞施”实物——“缀玉面罩”和玉佩组饰。面罩是用制成的眉、目、口、鼻、耳等形状的玉片,用丝线缀于织物上,覆盖于死者面部。玉佩组饰则是由7件玉璜,佩以对称的玛瑙与琉璃串连缀而成,挂于死者颈部而达膝下。据专家推测,这可能就是金缕玉衣的祖型。①
  然而,古人何以要实行“鳞施”之制,用“玉衣”及其祖型“缀玉面罩”和玉佩组饰来做殓具呢?依我看,答案只能是:他们要么期望死者投胎再生,像鱼那样在水里——它象征着母体——游来游去;要么期望死者化龙升天;而“化龙”和“再生”之间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如前所述,早在6000多年前,“仰韶人”就意识到了水的象征意义,只不过由于当时他们尚未掌握对无色、无嗅、无形的物质——水——进行直接表现的手法,所以就在装殓夭折小儿的瓮棺盖上绘上“人面鱼纹”,以此象征其重归投胎再生。由此,笔者向考古学界一献芹萍:“人面鱼纹”才是“金缕玉衣”等各种“鳞施”之制的祖型,而“缀玉面罩”则是其间的一个过渡形式。——和汉族人的观念有些相近,赫哲族人也认为,阴间和阳间以“三银彼拉”(即汉语中的“河”)为界,河的那边是阴界,这边是阳界。达斡尔人也有类似思想。只不过他们不像汉人那样在这条界河之上架构一座“奈何桥”,一劳永逸地让所有的亡灵都步行而过,而是不厌其烦地在每一位死者的手中都放上一把桨,让他们单个摆渡而去。
  ——在云南德昂族人的语言中,棺材的含义是“船”,意思是供死者灵魂渡仙河之用。棺木视死者家境而定。富裕者请汉族或本民族的木匠做木棺,形如船式,贫苦人家用竹篾编制。在葬俗中,人将咽气,便把一枚银币放入死者口中,作为过仙河时的摆渡费。由此推测,这种船棺很可能就是后来端午节民间用来竞赛的龙船的原型。因为端午节本是一个凶日,自周代起,民间即有忌五月五日的习俗。在此时节,竞赛龙舟,很可能是出于厌胜送殃的考虑;其次,此项竞赛据说是为纪念大诗人屈原,而屈原乃怀石投江而死,原无棺木可享,故竞赛龙舟,也许是为了向屈大夫争献渡“河”之具,以表敬意;再者,屈原为战国时人,将龙舟与屈原联系起来,很可能意味着此种民俗源于战国时代。
  ——在广西壮族、毛南族中,流行一种“买水洗浴”的葬俗:当人断气时,就放炮三响,接着,孝男孝女号啕大哭。然后,“由邻居两个人共抬一只水桶,手执一串谷穗、香、纸钱和一条毛巾等物,到水井或山塘边,向井里或塘里投下一两分钱,为死者买沐浴水。”①沐浴水只取一大碗,而白布巾则留于井边。
  ——“红”、“白”联称,皆作喜办,对此,许多人表示不理解。其实,视死如生,乃至祭死祝生,正是人类死亡观的精髓所在。比如土家人的跳丧鼓,前半夜是祭祀类舞蹈,后半夜则是欢乐的求偶类舞蹈了。哈尼人的所谓“打磨撮”亦与之类似。哈尼人寨中如死了老人,附近百十里村寨的男男女女都赶来“打磨撮”,当低沉悲怆的哀歌告一段落后,挑逗或缠绵的情歌声立即取而代之。在此种气氛中结成的新欢或旧好们,“化悲痛为力量”,相继联手退场,去找适宜的地方,为部落和民族创造新一代成员。②
  ……

序言


风水原型
1.生死相随
2.女人·建筑
3.洪水新说
4.龙凤别解
5.风水释义
6.青乌·青鸟
7.隐喻泄秘

风水流变
1.聚落发生学
2.“宅丘”、“胥宇”与“卜宅”
3.秦汉:风水理论的创世年代
4.《堪舆金匮》与《宫宅地形》
5.出世·移情·风水
6.风水一语的由来
7.隋唐五代的风水
8.分流与定型

风水美季
1.山水美学掠影
2.风水美学原理:屈曲生动
3.风水美学第二原理:端圆体正
4.风水美学第三原理:均衡界定
5.风水美学第四原理:谐和有情
6.阴宅和阳宅的审美异同
7.怡和身心有风水

风水建筑
1.风水·宅基选址
2.风水·城市规划
3.风水·庭院组合
4.风水·开门修造
5.风水·徽派建筑

风水科学
1.堪舆、六壬式盘与制图学
2.指南针的发明究在何时?
3.先发现氧气:堪舆家
4.风水中的气象学
5.风水中的水文学
6.神煞分布中的统计规律

风水巫术
风水政治
风水名流
风水诸俗
风水批判
附录


《传统建筑的符号与意象:探寻古典美学中的空间哲学》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美学、结构与精神层面的深层内涵,着重探讨了隐藏在梁柱、屋脊、庭院乃至门窗之间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我们摒弃对风水理论的直接阐述,转而聚焦于建筑本体是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材料选择和装饰元素,构建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宇宙秩序相呼应的东方哲学空间。全书以建筑考古学、艺术史学和民俗学的交叉视角,系统梳理了从汉代夯土建筑到明清官式建筑的演变脉络,力求还原古代匠人营造空间时所秉持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审美情趣。 第一章:空间秩序的构建——“中轴对称”与宇宙模型 本章首先界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基本空间逻辑。不同于西方建筑强调的焦点透视,中国古典建筑更注重群体布局的序列感和层级感。我们详细考察了都城、宫殿、坛庙乃至大型民居(如徽派、晋商大院)的总体规划。 1.1 礼制与中轴线: 探讨中轴线如何作为至高无上的秩序象征,贯穿整个建筑群,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儒家“居中为尊”的理念。分析故宫太和殿、孔庙大成殿等核心建筑,如何通过轴线两侧的精确对称,模拟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 1.2 院落的内向性与边界: 阐述院落(天井)在中国建筑中的核心地位。院落不仅是采光通风的实用空间,更是“内观自省”的哲学载体。通过对不同类型院落(如“三合院”、“四合院”)的剖析,揭示其如何从外部喧嚣中隔绝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自我完善的微观宇宙。重点分析天井在雨水收集与情感寄托上的多重功能。 1.3 进深与开敞: 比较前朝(外朝)的威严开敞与后寝(内廷)的私密含蓄。这种空间进深的渐变,反映了社会交往中“礼”的张弛有度,以及对“藏”与“露”的精妙平衡。 第二章:结构语汇的隐喻——木构架的韧性与精神寄托 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木结构体系——抬梁式与穿斗式。本章将结构本身视为一种语言,而非单纯的技术实现。 2.1 榫卯的哲学: 深入解析榫卯连接技术。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柔性咬合,不仅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更蕴含着“刚柔相济”的东方智慧。木材的自然纹理与干湿伸缩,使得建筑具备了生命的韧性,能够抵抗地震等自然力的冲击。 2.2 斗栱的艺术与功能: 将斗栱视为结构力学与装饰美学的完美结合点。探讨其从承重构件向装饰符号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层层叠叠的形态如何象征着权力或地位的层级,以及在视觉上对屋顶曲线的有力支撑。 2.3 屋顶的曲线与重量感: 详细考察歇山、庑殿、悬山、硬山等屋顶形制。分析其优美的飞檐如何打破木材的沉重感,使建筑仿佛“欲乘风而去”。屋顶的坡度与屋脊的装饰(如吻兽、垂兽)所承载的驱邪、祈福的象征意义,是建筑艺术面向天空的表达。 第三章:装饰母题的密码——图案、色彩与材料的文化解读 建筑的表面装饰是其文化信息的载体。本章剥离了对吉祥图案的表面化解读,探究其在特定材料和构件上的布局逻辑。 3.1 色彩的等级制度: 以官式建筑的“红墙黄瓦”为例,解析色彩在古代社会中的严格规定。红色(朱红)代表生命力与权力,黄色(琉璃瓦)是至高无上的帝王之色。同时,对比江南民居中对青砖黛瓦的偏爱,解读地方文化对“素雅”和“内敛”的追求。 3.2 门窗的“屏风”作用: 门窗不仅仅是出入和采光的通道,更是人与自然、内外空间的过渡界面。分析棂格、花罩等精美木作中反复出现的几何图案(如万字纹、冰裂纹),它们如何通过光影的折射,在室内空间创造出流动的、变幻的视觉效果,体现了对动态美的追求。 3.3 石雕与砖雕的叙事: 考察柱础、台基、影壁上的装饰性雕刻。这些内容往往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或自然物象相关联,它们构筑了一部无声的文化教科书,记载着建造者对伦理道德和自然规律的理解。例如,龙凤纹的布局并非随意,而是严格遵循等级与朝代的限定。 第四章:环境的融合——建筑对自然元素的吸纳与重塑 传统建筑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努力融入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本章重点研究建筑如何通过庭院、水景和植物配置,实现与外界环境的对话。 4.1 借景与框景: 详细介绍中国园林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渗透。通过漏窗、月洞门等构件,将远山、近树、流水“框”入室内视野,实现“景中有画,画中有景”的艺术效果。这体现了对主体建筑视线范围之外景色的重视。 4.2 微气候的调控: 分析传统建筑在选址、朝向以及高低错落的布局上,如何巧妙地利用季风和日照,创造出适宜居住的微气候。例如,深远的屋檐如何阻挡夏日直射的骄阳,而冬季的阳光则可以深入室内。 4.3 材料的在地性: 探讨不同地域建筑材料(如北方的夯土、南方的竹木、西南的干栏式)的选择,如何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和人文习惯紧密结合,形成了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妙的建筑体系。 结语:空间中的时间感 本书最终试图证明,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个凝固的时间容器。每一道梁,每一块瓦,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匠人的心血。通过对这些符号、结构和空间哲学的系统梳理,我们得以超越单纯的实用层面,触摸到古代文明对和谐、秩序与永恒的深刻向往。这些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外化表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南方的小镇,依山傍水,周围的很多老房子,比如爷爷奶奶的老宅,都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大人常说,这房子建在这里,靠山面水,风水就好。那时候我虽然不太懂,但心里总觉得有一种说法,似乎冥冥之中就注定了某些事情。现在长大了,离开了家乡,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反而对家乡那些古老的传统越来越怀念。尤其是那些关于“风水”的说法,总觉得背后有着某种深刻的道理。这本书的封面上,用的是中国水墨风格的图案,感觉很雅致,很符合我心中对“风水文化”的想象。而且“正版”和“9787801307835”这个ISBN号,都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经过正规出版,内容应该比较严谨。高友谦这个作者的名字,我虽然不熟悉,但我相信“团结出版社”出品的书籍,应该还是有一定的水准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在我们祖先的眼中,人与自然是如何和谐共处的,以及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风水”这个词儿又敬又怕,总觉得它带着点神秘主义的色彩,甚至有时候会和一些迷信的说法联系在一起。但同时,我又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渗透到建筑、城市规划、甚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这本书的名字,《中国风水文化》,直接点明了主题,而且强调了“文化”二字,这让我觉得作者可能不是在教人如何“趋吉避凶”,而是更侧重于探讨风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它所承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比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观念很感兴趣,我想知道风水文化是如何将这些哲学思想具象化、实践化的。高友谦这个名字我之前没怎么听说过,但他能出版这样的“正版”书籍,想必是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更加宏观、更具文化深度的视角来理解风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操作性的层面。

评分

初次接触风水,完全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一下那些传说中的“龙脉”、“阴阳平衡”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本书的书名《中国风水文化》听起来就很全面,而且是“正版”,感觉质量有保证。封面设计也很有中国传统韵味,让人一看就觉得沉静下来。我平时是个比较理性的人,对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抱有审慎的态度,但又忍不住想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某种逻辑,或者说,古人是如何观察自然、认识世界的。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友谦,我不太了解这位学者,但“团结出版社”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正规的,也增加了一点信任感。拿到书后,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风水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流派介绍等等,感觉内容很丰富,不像市面上那种泛泛而谈的书。我尤其期待能够了解到一些具体的风水理论,比如如何看地势、如何辨别吉凶,甚至一些简单的居家风水布局的建议。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为我这个风水小白打开一扇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窗口。

评分

最近在整理书架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风水”的讲究,比如“坐北朝南”、“明堂开阔”等等。这让我对风水这个概念产生了更深的探究欲。虽然我不太相信那些过于夸张的风水故事,但我对古人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根据自然环境来安排居住空间、布置城市布局,并从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定感和归属感,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的名字,《中国风水文化》,正是我想了解的。特别是“文化”这个词,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具体的“术”,更是关于风水所代表的一种生活哲学和审美方式。作者高友谦,以及“团结出版社”,这些信息都让我觉得这本书是比较有分量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风水理论的系统介绍,了解它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的流派,以及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我更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风水文化究竟是中国人怎样的生活智慧的体现。

评分

近来,我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非主流”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堪舆、命理等等,而风水无疑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我一直认为,所谓的“风水”,并非仅仅是迷信或者玄学,它更可能是一种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观察和总结,是一种朴素的生态观。而《中国风水文化》这本书,通过“正版”和明确的出版信息,似乎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的机会。我好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风水文化是如何发展的?有没有一些经典的案例可以说明风水的实际应用?书中关于“高友谦”这位作者的介绍,虽然我还不了解,但我愿意相信他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呈现风水文化的脉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风水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环境观念,甚至是心理学上的某些解释。我不想读一本教人如何“画符念咒”的书,我想要的是理解风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