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刘胜华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3947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从丝丝入扣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砖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脂粉,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夭与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凝聚着古人的汗水与智慧。
内容提要
《教科文行动·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可以挖掘的东西十分广泛和深厚,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丰富内涵,从物质文明积淀的角度看,《天工开物》是一个*的富矿。就以古代器物来说,它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仅从器物的材料看就有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漆器、木器等很多方面,细加分析都有令人赞叹的精妙。实际上,《天工开物》早已不局限于中国古代发明,而是拓展到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并且正在尝试把视野放到人类大文明的背景下,进行中西发明的比较,进而提升到理性层面。这也正是《开工天物》的优势所在。
《天工开物》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节目以一批高水准的专家学者为后盾,以文物、古籍、留存的技艺为资源,内涵丰富,表现生动,是一档没有播出时限的长线节目。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文化品位都有积极意义,《天工开物》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目录
1.国色天香话牡丹
2.丝丝入扣谈丝说扣
3.来龙去脉与古代对居住环境的认识
4.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
5.灵丹妙药说炼丹
6.曲径通幽与造园艺林
7.作茧自缚说蚕丝
8.锦上添花与寸锦寸金
9.钩心斗角话古代建筑技术
10.伯乐相马与古代相马术
11.自相矛盾说矛话盾
12.刀光剑影话刀剑
13.青出于蓝与古代的染蓝技术
14.对症说中医
15.运筹帷幄说算筹
16.土崩瓦解与古代砖瓦技术
17.众志成城与古代城墙
18.胸无城府与古代城池、宅第建筑
19.如胶似漆说漆艺
20.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
21.杯弓蛇影说中国弓
22.涂脂抹粉与古代脂粉
23.如法炮制与中药制法
24.斗转星移话北斗
25.七月流火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
26.玉不琢不成器话玉器加工
27.百炼成钢话炼钢技术
28.炉火纯青与古代控温技术
29.吐故纳新与养生术
30.以毒攻毒与中医理念
31.以管窥天与天文观测技术
我真喜欢《天工开物》
回想《天工开物》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代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拿到这本《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的排版和设计都相当有心。纸张的质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感觉,翻页的声音也恰到好处,不会太刺耳。封面上的设计,那种古朴又不失大气的风格,就已经预示了书中内容的深度。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的传递,更是对读者的一种全方位的体验。从拿起书的那一刻起,到合上书本,整个过程都应该是愉悦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让我感觉在阅读之前,就已经被它的文化底蕴所感染。而且,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那种纯粹科普的书,讲的干巴巴的,没有一点趣味性。这本书的名字里就带了“成语”二字,这本身就给它增添了一层人文色彩,让我觉得它一定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读物。我期待着它能在科学知识的讲解中,融入中国传统的语言美学,让我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评分老实说,在看到《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书会很“硬核”吧?毕竟“天工开物”这四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的气场,而“科学知识”又是一个相当明确的指向。我担心这本书的解读会过于侧重于科学原理,以至于可能让那些对成语本身情有独钟的读者觉得有些“跑题”。我希望这本书的编写能够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质感,它不是生硬地将科学概念套在成语上,而是通过对成语的巧妙分析,自然而然地引出相关的科学知识。就像是我们在欣赏一幅精美的古代绘画,不仅仅是欣赏它的色彩和构图,更能从中体会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也能给我带来类似的感觉,它能让我透过成语的字面意思,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科学逻辑,同时又不失成语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语言魅力。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我对科学一直是个门外汉,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爱,但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我怕这本书的科学部分会太专业,让我难以理解,又怕它对成语的解读会过于牵强附会,失去了成语本身的韵味。毕竟,成语流传至今,靠的是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为了硬扯上科学而损害了它的本真,那就得不偿失了。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做到的是一种巧妙的融合,让科学解释能够点亮成语的另一面,而不是让成语成为科学的附属品。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温和的导游,带领我这个对科学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一步步地探索成语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明白那些原本复杂深奥的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而不是一种“我还是不懂”的挫败感。
评分这本书,哦,《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一开始我只是被这个名字吸引了。感觉很厚重,很有学问,就像是那种需要捧着热茶,静静翻阅,才能体会其中奥妙的书。我一直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那些凝练的智慧很感兴趣,成语更是其中的精华,短短几个字,却能描绘出复杂的场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怎么把这些看似古老的文字,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的。是像在解释“愚公移山”背后蕴含的地质变迁?还是“精卫填海”里暗藏的流体力学原理?又或者是“画龙点睛”的视觉感知科学?我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期待着作者能带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重新认识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尤其是想到一些描写自然现象的成语,比如“风雨如晦”、“电闪雷鸣”,里面是不是藏着古人对气象学的朴素认识?或者是一些关于劳动和工艺的成语,比如“削足适履”背后是否涉及到人体力学或者材料学的早期探索?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我希望它能像一本“隐藏的宝藏图”,指引我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科学奥秘。
评分我对《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寻根。我总觉得,我们现代人,虽然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在很多方面,似乎已经远离了祖先的智慧。那些古老的成语,里面承载着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总结,是他们观察自然、理解世界的朴素方法。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我们现代的科学认知和古代的经验智慧。我期待着它能告诉我,为什么古人会用“精卫填海”来形容那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对毅力和时间概念的深刻理解?或者“庖丁解牛”的故事,除了讲求技艺的精湛,是不是还触及了对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某种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在没有现代科学工具的辅助下,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长期的实践,积累下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我们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