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9787543947900

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97875439479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胜华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
  • 科学
  • 古代科技
  • 天工开物
  • 科普
  • 文化
  • 历史
  • 知识
  • 趣味学习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47900
商品编码:296773207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刘胜华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3947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从丝丝入扣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砖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脂粉,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夭与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凝聚着古人的汗水与智慧。

内容提要


《教科文行动·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可以挖掘的东西十分广泛和深厚,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丰富内涵,从物质文明积淀的角度看,《天工开物》是一个*的富矿。就以古代器物来说,它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仅从器物的材料看就有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漆器、木器等很多方面,细加分析都有令人赞叹的精妙。实际上,《天工开物》早已不局限于中国古代发明,而是拓展到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并且正在尝试把视野放到人类大文明的背景下,进行中西发明的比较,进而提升到理性层面。这也正是《开工天物》的优势所在。
《天工开物》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节目以一批高水准的专家学者为后盾,以文物、古籍、留存的技艺为资源,内涵丰富,表现生动,是一档没有播出时限的长线节目。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文化品位都有积极意义,《天工开物》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目录


1.国色天香话牡丹
2.丝丝入扣谈丝说扣
3.来龙去脉与古代对居住环境的认识
4.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
5.灵丹妙药说炼丹
6.曲径通幽与造园艺林
7.作茧自缚说蚕丝
8.锦上添花与寸锦寸金
9.钩心斗角话古代建筑技术
10.伯乐相马与古代相马术
11.自相矛盾说矛话盾
12.刀光剑影话刀剑
13.青出于蓝与古代的染蓝技术
14.对症说中医
15.运筹帷幄说算筹
16.土崩瓦解与古代砖瓦技术
17.众志成城与古代城墙
18.胸无城府与古代城池、宅第建筑
19.如胶似漆说漆艺
20.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
21.杯弓蛇影说中国弓
22.涂脂抹粉与古代脂粉
23.如法炮制与中药制法
24.斗转星移话北斗
25.七月流火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
26.玉不琢不成器话玉器加工
27.百炼成钢话炼钢技术
28.炉火纯青与古代控温技术
29.吐故纳新与养生术
30.以毒攻毒与中医理念
31.以管窥天与天文观测技术
我真喜欢《天工开物》
回想《天工开物》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代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古韵今声:探寻中华传统智慧的科学密码》 引言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无数先贤以其非凡的智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那些凝结了千年经验与观察的成语,更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瑰宝。它们或生动形象,或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传达着生活的哲理、人生的感悟,甚至隐藏着古人对自然万物深刻的认知和巧妙的实践。 然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度发达的科技面前,许多人对这些古老的语言符号渐渐疏远,甚至仅仅将它们视为遥远的历史遗迹。我们或许在日常交流中偶尔使用,却鲜少去深究其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殊不知,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成语之中,往往隐藏着许多我们尚未充分认识到的科学知识,它们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反复实践,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朴素理解而总结出的智慧结晶。 本书《古韵今声:探寻中华传统智慧的科学密码》便是一次深入挖掘、重塑这些古老成语生命力的尝试。我们不满足于对成语字面意思的浅层解读,更不满足于对其道德寓意的简单阐释。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成语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技术实践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精确描述。我们试图拨开层层迷雾,揭示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科学密码,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的语境下焕发新的光彩。 本书的核心内容与价值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读物,也不是一本晦涩的语言学专著。它是一次充满趣味和启发的探索之旅,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在成语的世界里遨游,发现那些意想不到的科学宝藏。 1. 科学原理的“活化石” 许多成语的形成,都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洞察。例如,关于天气变化的谚语,往往包含了对气象规律的朴素认识;关于物候的描述,则体现了古人对农耕时节的精准把握。本书将深入剖析这类成语,阐释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我们将尝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解读这些古老的经验之谈,揭示它们是如何在缺乏先进仪器和理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如此准确地描述自然规律。 气候与气象: “朝霞不出门,晚霞不出犁”,“风从南方来,不雨也风颠”等等,这些关于风向、云彩变化与天气预测的成语,并非简单的经验之谈,而是古人长期观察的结果。本书将结合气象学的基本原理,解释这些成语为何能成为有效的预警信号,它们背后反映了哪些空气动力学、水循环等基本概念。 天文与历法: “日有所蚀,月有所亏”,“星移斗转”等成语,虽然语言朴素,却指向了天体运行的规律。我们将追溯这些成语的语源,探讨古人如何通过肉眼观察,结合朴素的数学和几何学知识,构建起他们对宇宙的认知体系,并由此发展出历法,指导生产生活。 地理与地质: “山崩地裂”、“江河日下”等成语,描绘了自然界的巨大变化。本书将分析这些成语所反映的古人对地质活动、河流演变等现象的认知,并与现代地质学、水文学的理论进行对照,展现古人观察自然的细致入微。 2. 技术实践的“密码本” 除了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成语还承载了古人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从建筑、农业到手工业,无数的成语记录了古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方法。本书将试图破解这些成语中的技术信息,展现古人卓越的实践智慧。 农耕智慧: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男耕女织”等成语,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和周期。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成语背后所蕴含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土壤管理方法、灌溉水利知识,以及古人对于不同季节、不同土壤特性的认识。我们将探究那些看似简单的农事活动,背后是如何遵循着一套精密的科学逻辑。 建筑与工艺: “精雕细琢”、“巧夺天工”、“木已成舟”等成语,虽然侧重于赞美技艺,但其背后蕴含的却是古人对材料特性、结构力学、加工技术的深刻理解。本书将从这些成语出发,探讨古人在木工、石工、陶艺、金属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成就,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实践掌握了材料的性能,并将其巧妙地运用于生产和生活。 日常生活技巧: “釜底抽薪”、“饮鸩止渴”等成语,虽然是比喻,但其字面意思也指向了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物理和化学现象。例如,“釜底抽薪”就涉及热传递和燃烧的原理;“饮鸩止渴”则暗示了某种物质的毒性及其对人体的作用。本书将尝试从这些角度,挖掘成语中蕴含的古代生活常识和实用技巧。 3. 认知模式与思维方式的启示 成语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古人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它们往往运用比喻、类比、象征等手法,将复杂的概念和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本书将不仅仅停留于对具体科学知识的解读,更会关注成语所展现出的古人独特的认知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世界有何启发。 类比与比喻的智慧: 许多成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和比喻,将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得理解变得容易。本书将分析成语中常见的类比手法,探讨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构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整体性与关联性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万物有灵”,这种整体性、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例如,一些关于自然界的成语,往往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书将探讨这种思维模式如何影响了古人对科学的认知和实践。 经验主义与实践导向: 成语作为一种口头传承和实践总结的产物,带有浓厚的经验主义和实践导向色彩。本书将分析成语如何反映了古人“实践出真知”的哲学观,以及这种观念如何驱动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 本书的阅读价值与意义 阅读《古韵今声:探寻中华传统智慧的科学密码》,你将获得: 全新的阅读体验: 告别枯燥的理论阐释,在富有诗意和智慧的成语中,发现科学的奥秘,体验古老语言的独特魅力。 深刻的文化理解: 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独特贡献,重塑民族文化自信。 跨学科的知识融合: 将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巧妙地融合,提供一种全新的知识获取和理解方式。 实践的启迪与创新: 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或许能在现代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找到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提升语言的深度与广度: 在熟悉成语的同时,对其背后的科学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更准确、更深刻地运用语言。 结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成语,作为中华文明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本书《古韵今声:探寻中华传统智慧的科学密码》,正是希望能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这些宝藏的门。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古老语言的重新审视和深入挖掘,我们不仅能重新发现古人令人惊叹的科学认知和技术成就,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启迪当下,面向未来。让我们一起,在古韵悠扬的成语中,聆听中华传统智慧的科学回响,为构建更美好的明天注入不竭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的排版和设计都相当有心。纸张的质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感觉,翻页的声音也恰到好处,不会太刺耳。封面上的设计,那种古朴又不失大气的风格,就已经预示了书中内容的深度。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的传递,更是对读者的一种全方位的体验。从拿起书的那一刻起,到合上书本,整个过程都应该是愉悦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让我感觉在阅读之前,就已经被它的文化底蕴所感染。而且,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那种纯粹科普的书,讲的干巴巴的,没有一点趣味性。这本书的名字里就带了“成语”二字,这本身就给它增添了一层人文色彩,让我觉得它一定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读物。我期待着它能在科学知识的讲解中,融入中国传统的语言美学,让我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评分

老实说,在看到《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书会很“硬核”吧?毕竟“天工开物”这四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的气场,而“科学知识”又是一个相当明确的指向。我担心这本书的解读会过于侧重于科学原理,以至于可能让那些对成语本身情有独钟的读者觉得有些“跑题”。我希望这本书的编写能够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质感,它不是生硬地将科学概念套在成语上,而是通过对成语的巧妙分析,自然而然地引出相关的科学知识。就像是我们在欣赏一幅精美的古代绘画,不仅仅是欣赏它的色彩和构图,更能从中体会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也能给我带来类似的感觉,它能让我透过成语的字面意思,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科学逻辑,同时又不失成语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语言魅力。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我对科学一直是个门外汉,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爱,但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我怕这本书的科学部分会太专业,让我难以理解,又怕它对成语的解读会过于牵强附会,失去了成语本身的韵味。毕竟,成语流传至今,靠的是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为了硬扯上科学而损害了它的本真,那就得不偿失了。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做到的是一种巧妙的融合,让科学解释能够点亮成语的另一面,而不是让成语成为科学的附属品。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温和的导游,带领我这个对科学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一步步地探索成语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明白那些原本复杂深奥的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而不是一种“我还是不懂”的挫败感。

评分

这本书,哦,《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一开始我只是被这个名字吸引了。感觉很厚重,很有学问,就像是那种需要捧着热茶,静静翻阅,才能体会其中奥妙的书。我一直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那些凝练的智慧很感兴趣,成语更是其中的精华,短短几个字,却能描绘出复杂的场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怎么把这些看似古老的文字,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的。是像在解释“愚公移山”背后蕴含的地质变迁?还是“精卫填海”里暗藏的流体力学原理?又或者是“画龙点睛”的视觉感知科学?我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期待着作者能带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重新认识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尤其是想到一些描写自然现象的成语,比如“风雨如晦”、“电闪雷鸣”,里面是不是藏着古人对气象学的朴素认识?或者是一些关于劳动和工艺的成语,比如“削足适履”背后是否涉及到人体力学或者材料学的早期探索?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我希望它能像一本“隐藏的宝藏图”,指引我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科学奥秘。

评分

我对《天工开物:古代成语中的科学知识》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寻根。我总觉得,我们现代人,虽然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在很多方面,似乎已经远离了祖先的智慧。那些古老的成语,里面承载着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总结,是他们观察自然、理解世界的朴素方法。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我们现代的科学认知和古代的经验智慧。我期待着它能告诉我,为什么古人会用“精卫填海”来形容那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对毅力和时间概念的深刻理解?或者“庖丁解牛”的故事,除了讲求技艺的精湛,是不是还触及了对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某种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在没有现代科学工具的辅助下,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长期的实践,积累下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我们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