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普名优作品集锦
: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2100636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科普名优作品集锦》(1980—2012)“科普作品奖”是中国科普作品的**奖项,将获奖作品汇编出版,对于激励广大科教文工作者和有关宣传出版机构参与科普创作的积极性,引导一个时期的科普出版方向,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内容提要
《中国科普名优作品集锦》(1980—2012)收录至第五届全国科普作品奖荣誉奖、一等奖作品介绍;届、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作品奖奖作品介绍;以及历科普作品获奖名单。每部获奖作品的介绍包括:获奖图书封面彩色封面、书名、作(编、译)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内容简介和目录,计95部(260余册)获奖作品。
目录
《中国科普名优作品集锦》(1980—2012)目录
序
届全国科普作品奖(新长征科普作品奖)(1980年)
奖项介绍
部分获奖作品简介
第二届全国科普作品奖(1986年)
奖项介绍
部分获奖作品简介
第三届全国科普作品奖(1994年)
奖项介绍
部分获奖作品简介
第四届全国科普作品奖(2001年)
奖项介绍
部分获奖作品简介
第五届全国科普作品奖(2003年)
奖项介绍
部分获奖作品简介
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作品奖(2010年)
奖项介绍
部分获奖作品简介
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作品奖(2012年)
奖项介绍
部分获奖作品简介
附录一 历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类)获奖名单
附录二 历届全国科普作品奖获奖名单
附录三 历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作品奖获奖名单
作者介绍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是以科普作家为主体,并由科普翻译家、评论家、编辑家、美术家、科技记者,热心科普创作的科技专家、企业家、科技管理干部及有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真的太用心了!作为一名对视觉效果有一定要求的读者,我尤其欣赏“中国科普名优作品集锦”在这一点上的表现。每一篇文章的配图都恰到好处,既有科学图解的严谨,又有艺术化的呈现,色彩搭配也非常和谐,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我翻到了一篇关于人体奥秘的文章,里面详细介绍了人体的各个器官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从血液循环到神经传递,再到免疫系统,作者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图示来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那些精美的解剖图,简直就像是一幅幅精妙的艺术品,清晰地展现了人体的复杂结构。更令我惊喜的是,文章还探讨了许多与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科学知识,比如如何保持良好的睡眠,如何通过饮食来增强免疫力等等,这些实用的信息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位贴心的健康顾问。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身体的构造和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这本书的视觉呈现和内容深度,都让我觉得物超所值。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科普读物。封面上“中国科普名优作品集锦”的字样,就足以勾起我对知识的无限渴望。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美的装帧,厚实的纸张,清晰的排版,都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翻阅。初翻开,我便被一篇关于宇宙起源的文章深深吸引。作者以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难懂的科学概念,如同涓涓细流般注入我的脑海。从大爆炸的奇点,到星系的形成,再到行星的演化,每一步都伴随着令人惊叹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宇宙洪荒的景象,听到了星辰大海的低语。更让我惊喜的是,文章中还穿插了许多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理论,比如暗物质、暗能量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关于地外生命可能性的探讨,这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日新月异和无穷魅力。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美感,为理解复杂的科学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并非冰冷枯燥的公式和理论,它也可以是如此波澜壮阔,引人入胜。这本集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对科学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奇妙的万花筒,每一次翻阅都能看到不同的精彩。当我的手指划过“中国科普名优作品集锦”的封面时,我便知道,一场知识的盛宴即将开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自然界奇特生物的篇章。作者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带领我们探索那些隐藏在丛林深处、海底世界、乃至极端环境中的神奇生命。我读到了关于深海巨型乌贼的惊人传说,关于变色龙如何利用色彩伪装的秘密,关于企鹅如何在极地严寒中生存的智慧。那些生动的文字,仿佛将我带到了这些生物的栖息地,我能感受到它们的气息,听到它们的声音,甚至体会到它们的生存挑战。文章中穿插的摄影作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张照片都定格了生命最动人的瞬间,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我甚至被其中一种生活在火山附近的微生物所吸引,它们在极端高温下依然顽强生存,这让我不禁对生命的韧性和适应力感到震撼。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也让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赞叹,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精彩的探险。
评分我一直对科学的进步和未来充满憧憬,而“中国科普名优作品集锦”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其中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以非常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概念,到如今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我读到了关于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概念的通俗解释,也了解到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比如智能语音助手、自动驾驶汽车、医疗诊断等等。文章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包括就业市场的变革、伦理道德的挑战,以及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可能性。这些话题,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巨变。作者的观点既有前瞻性,又 grounded in reality,让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引导技术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前沿科技,更引发了我对科技与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让我感觉自己也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国科普名优作品集锦”这个名字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华文明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其中一篇关于古代天文历法的文章,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旁征博引,从古籍中的记载,到出土文物的解读,一步步揭示了中国古代先民们在天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我读到了关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如何依靠精准的历法来安排生产,也了解到古人如何通过观测天象来预测灾害,指导生活。特别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演变,让我对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迹,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读罢此文,我为祖先的聪明才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也让我认识到,科普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是传承文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