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天地大碰撞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焦维新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1221810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天地大碰撞》(“太空探索”科普系列)是中国太空问题专家、北京大学焦维新教授的重要科普著作,主要为中小学生解答星体撞击的奥秘。
全书围绕“有天地大相撞的可能吗”进行展开讨论,告诉小读者天地大相撞**不是危言耸听!
哪些天体有撞击地球的可能性?
天体的数量有多少?
人类已经取得哪些成果?
不同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的概率是多少?
.......
全书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引人入胜。
《天地大碰撞》(“太空探索”科普系列)围绕“真的有天地大相撞的可能吗”进行展开讨论,告诉小读者天地大相撞不是危言耸听,哪些天体有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天体的数量是多少、人类已经取得哪些成果、不同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的概率是多少等等。
全书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引人入胜。此外,本书属科普读物,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及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也可供与空间天气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章 不是空穴来风
1.1 地球一直受到撞击
1.1.1 从俄罗斯受流星体撞击谈起
1.1.2 流星体撞击地球事件
1.1.3 偶然出现的火流星
1.1.4 周期出现的流星雨
1.1.5 地球表面的陨石坑
1.2 未来会发生大相撞吗
1.2.1 一篇论文引起的思考
1.2.2 科幻作品产生的影响
1.2.3 次关于大相撞的学术会
1.3 看看地球的邻居
1.3.1 伤痕累累的月球表面
1.3.2 水星上的陨石坑
1.3.3 金星受撞击的记录
1.3.4 火星上的陨石坑分布
1.4 近10年木星受到的撞击
1.4.1 1994年的彗木相撞
1.4.2 21世纪木星受到的撞击
第2章 地球受撞击的历史
2.1 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
2.1.1 灭绝之母
2.1.2 灭绝原因
2.2 K-T 大相撞
2.2.1 K-T 大相撞
2.2.2 死亡的动物
2.3 通古斯卡事件
2.3.1 20世纪大的碰撞事件
2.3.2 通古斯卡事件的罪魁
2.4 21 世纪发生的撞击事件
第3章 可能撞击地球的天体
3.1 罪魁是近地天体
3.1.1 太阳系的小天体
3.1.2 什么是近地天体
3.1.3 有潜在危害的小行星
3.2 近地天体的数量与分布
3.2.1 近地小行星的数量
3.2.2 近地天体的大小分布
3.2.3 轨道与数量的变化
第4章 天地大碰撞风险分析
4.1 撞击概率与天体大小
4.1.1 危险等级
4.1.2 危害程度与撞击天体大小
4.1.3 撞击所导致的年死亡率
4.2 令人胆战心惊的小行星
4.2.1 危险等级曾到高的小行星
4.2.2 撞击概率高的小行星
4.2.3 小行星1999 RQ36
4.2.4 小行星1950 DA
4.2.5 小行星2011 AG5
4.2.6 靠近地球飞越的小行星
4.2.7 准确到达地球位置的小行星
4.2.8 刚刚靠近地球飞越的小行星
4.3 未来的六大危险因素
4.3.1 日益增多的PHA
4.3.2 尚未发现的NEO
4.3.3 偶然闯入的彗星
4.3.4 轨道的不确定性
4.3.5 主带小行星演变
4.3.6 柯伊伯带巨大的星源
第5章 预防大碰撞的方法
5.1 观测
5.1.1 地基观测
5.1.2 巡天观测
5.1.3 飞越观测
5.1.4 取样返回
5.2 偏转轨道
5.2.1 用爆炸力偏转轨道
5.2.2 用动力撞击器
5.2.3 引力牵引器
5.2.4 太阳帆推动
5.2.5 电火箭推动
5.2.6 用激光卫星群攻击
焦维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空间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1970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研究的主要领域为空间探测技术、行星科学、空间天气学。经常应邀到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以及央视网等新闻媒体作关于太空问题的专家访谈节目;每年到中小学作近百场科普讲座。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听起来气势磅礴,充满了史诗般的想象,但实际阅读起来,它带来的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消化这本书传达的信息,它不是那种读过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书,更像是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佳酿。作者在字里行间埋藏了太多的伏笔和深意,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一开始,我被书中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以为会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冒险,或是对宇宙奥秘的深度探索。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作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解读我们所处的世界,甚至是我们自身的存在。书中的某些章节,特别是那些涉及时间、空间和意识的论述,让我花费了数倍于平时阅读其他书籍的时间。我不得不停下来,拿出纸笔,尝试去梳理作者的逻辑线,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有好几次,我都被作者的洞见深深地震撼,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我固有的认知。它挑战了我对现实的理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真理。这本书并非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付出相当的思考和耐心,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它显得尤为珍贵。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知识的局限,也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即将踏入一段跌宕起伏的旅程,可能会有惊心动魄的战斗,或是曲折离奇的情感纠葛。的确,书中一开始确实展现了一些引人入胜的场景,人物的塑造也很有特色,似乎预示着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情节的发展方向却渐渐偏离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发现,作者似乎更专注于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议题,而将直接的戏剧冲突放在了次要位置。那些看似平静的对话,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张力,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可能隐藏着至关重要的线索。我花了很多精力去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书中对于人性弱点的刻画,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个体所面临的道德困境,都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我甚至会因为书中角色的某些选择而感到沮丧,也会因为他们的坚韧而深受鼓舞。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角色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喜欢作者营造的那种氛围,它既有现实的质感,又带着一丝超然的意味。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捧着爆米花轻松阅读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能够触动你心灵的书,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仍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甚至可以说,它在前半部分显得有些晦涩难懂,让我一度想要放弃。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作者的叙事风格,他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他所构建的世界观。他似乎并不急于把故事讲得一气呵成,而是更倾向于用一种碎片化的方式,一点点地拼凑出整个图景。这种写作手法,对我来说是一种不小的挑战。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留意每一个细枝末节,以免错过关键的信息。但是,正当我感到有些气馁的时候,书中的某些转折点却突然发生了。那些之前铺垫的线索,如同被点燃的火花,瞬间照亮了整个故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一直在精心布局,只是他选择了一种更为隐晦的方式来引导读者。从那一刻起,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开始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并非在故弄玄虚,而是在用一种更为深刻和精妙的方式来展现他的思想。书中的一些概念,特别是关于因果循环和命运轮回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它迫使我去思考,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是否真的能够改变既定的轨迹,还是我们只是在重复着早已注定的剧本。这是一种令人不安,却又充满哲思的体验。
评分我得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其内容抱有一种非常明确的期待。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科学的普及读物,可能会涉及一些前沿的理论,或者是一些惊人的发现。毕竟,书名本身就给人一种宏大而神秘的感觉。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科学事实,而是将科学的概念融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叙事框架之中。作者似乎在试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我们所处的宇宙,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我被书中所描绘的宏大图景所震撼,那些关于时空的交织,关于能量的流动,以及关于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让我感到无比着迷。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洞察力,他能够将一些极其复杂和抽象的概念,用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虽然在某些章节,我仍然需要反复阅读,甚至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辅助理解,但我从未因此而感到沮丧。相反,我将这种挑战视为一种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本书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人类的认知边界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丢在一旁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份能够长久启迪思想的宝藏。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所带来的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种轻飘飘、易于消化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去挖掘和体会。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够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极其生动的画面,也能够用深刻的哲思触及人心的最深处。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作者的某个观点而停下来,反复咀嚼。有时候,我会感到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仿佛作者说出了我心中一直以来想要表达却又无法言说的感受。有时候,我也会因为作者的一些独到见解而感到惊讶,他总能从一个我从未想过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这本书在叙事上,并没有采取传统意义上的线性推进,而是更像是在编织一张网,将各种信息和观点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我喜欢这种“抽丝剥茧”式的阅读体验,它能够不断地激发我的好奇心,让我想要去探寻下一个真相。书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立体,他们并非完美的英雄,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这使得他们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把这本书归类为那种“一生必读”的书籍之一,因为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