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下乡: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

资本下乡: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义强 等 著
图书标签:
  • 城镇化
  • 乡村治理
  • 乡村发展
  • 社会变迁
  • 土地制度
  • 基层治理
  • 中国乡村
  • 资本
  • 城乡关系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23144
商品编码:296582475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资本下乡: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

定价:54元

作者:刘义强 等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19223144

字数:300000

页码:2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降低劳动密集度,提高资本密集度,是激活农村资产和资源,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资本下乡所形成的鲶鱼效应,对于提高农村发展能力,至关重要。然而,资本下乡的权力化路径则有可能以损害和牺牲原本脆弱的乡村社会为代价,因此,在涉农公进入农业领域之时,更需要高度关注涉农公、村庄和基层的三方互动与博弈,特别是乡村治理在这个进程中的变动和应对。《资本下乡: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提出:一,资本下乡的成效取决于其与乡村治理机制的互动结果,失败治理必然引发农村社会反制;第二,必须警惕资本权力化问题,资本、基层和村庄社会的均衡机制至关重要;第三,必须平衡资本逐利性和农民土地权益保障以及发展之间的冲突。

目录


作者介绍


刘义强,男,1978年9月生,湖北省谷城县人。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目前担任中国农村研究院海外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学术集刊《中国农村研究》(CSSCI集刊类)执行主编。2013年入选中央组织部首批“人计划一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是乡村治理、城乡基层民主以及农村发展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2013-2014年曾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发表研究报告和政策咨询报告多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政治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4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研究、15项省部级一般课题研究。

文摘


《资本下乡: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
  (一)涉农公(市场组织)与村治在现代农业改造中,涉农公作为新兴的市场主体,是以紧密的利益组织形态形塑的。涉农公下乡一方面具有重构农业的市场结构的优势,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另一方面,涉农企业作为嵌入乡村社会的市场组织,必然会对固有的乡村秩序形成冲击,改变现有的农村政治社会格局。
  (二)资本嵌入与村治
  资本是涉农公的核心要素,也是市场社会中为活跃的要素。资本下乡是公下乡的内在核心,资本具有逐利性,它嵌入乡村社会一方面具有以利益改造乡村社会既有资本的优势,但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应该警惕资本的权力化倾向,合理规范资本的进入方式和投资流向。
  (三)地权变动与村治
  企业进入乡村,所着眼的是自身利益,而由所推动的公下乡则有着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愿景,这些不同愿景在农村的博弈表现在农村土地资源上。规模经营才能实现农业整体效益的提升,规模经营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规模经营是对传统家户经营的,这种张力尤其表现在土地流转上。
  总的来说,这三个论题域是紧密相关的,涉农公进入农业领域是依靠资本推动的,而对农业的改造必然在土地问题上展开。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三方的博弈,即涉农公、家户农民和基层,正是这种新的博弈造就了乡村治理的新格局。
  河南省在之后,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就是“一条路子”,即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简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河南省许昌市积极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2011年底以来,按照“集中连片、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的思路,市委、市启动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在57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建设石象乡、陈曹乡、五女店镇、陈化店镇、小召乡5个中心镇区和37个新型农村社区,积极进行“三化”协调的探索,成绩突出、成效显著,但是也展现出了“三化”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2012-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资本下乡”课题组与河南省许昌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联合调研组,集体攻关,深入各个试验区,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这场变革的价值和意义,并反思在传统村庄的现代化改造中必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本书就是这次联合研究的一个初步成果。
  二、研究概述
  (一)资本与农业关系研究
  1.现代农业论
  马克思、恩格斯、韦伯、考茨基等从现代农业的角度解释资本与农业的关系,他们认为资本与土地的结合会促使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衰亡,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排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社会积聚。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①韦伯对资本主义经济扩展下农村的前途有着深刻的思考。韦伯认为,传统农村和现代资本主义秉持不同的经济逻辑,传统农村的经济秩序关心的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养活大数目的人口,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关心的是如何能在这块土地上以少的劳力向市场提供大数目的农产品。随着资本的进入,家庭农业经营将会被市场化的农业企业所取代,村庄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也将逐渐瓦解。②考茨基提出让资本广泛进入农业领域,建立“大农业观”。考茨基认为大农业可以更大程度地节省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资料,可以实现农业更加科学合理的布局。资本一旦充分运用起来,它将使整个农业屈服于自己,从而促使传统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③
  2.传统农业论
  传统农业论者否认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农业中的作用,认为资本的进入不会对传统的小农经济产生影响,其代表者是伯恩斯坦、大卫、布尔加柯夫和恰亚诺夫等。
  ……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社会变迁与乡村发展的书籍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无关。 --- 《大地上的裂痕:现代性转型中的乡村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作者名,例如:王立群]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虚构出版社名,例如:现代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字数: 约 48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结构所经历的剧烈断裂与深刻重塑的学术专著。它立足于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交叉视角,以长江中下游一个典型省份(虚构为“淮泗地区”)的数个村落群落为研究田野,考察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经济逻辑以及全球化浪潮如何层层渗透、最终瓦解了传统乡村的内在稳定机制。 全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现代性”的引入是如何在乡村内部制造出新的权力关系、新的阶层分化以及新的文化矛盾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乡村视为被动的客体,而是着重描绘了乡村主体在面对结构性冲击时所展现出的能动性、抵抗与适应。 第一部分:传统秩序的瓦解与边界的模糊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追溯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乡村社会的“单位化”治理模式。这一阶段的集体经济与人身依附关系构建了一种高度稳定但僵化的社会网络。然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成为结构性变革的起点。书中详细分析了“口粮田”的退出和“责任田”的松动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并引发了集体记忆的断裂。 重点章节剖析了“乡土文化”的重塑过程。传统意义上的宗族关系、血缘纽带以及基于熟人社会的信任机制,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迅速让位于基于经济利益的、更具流动性和工具性的社会关系。作者通过对民间信俗、礼仪活动的田野记录,揭示了在新的价值体系下,传统权威如何被“能人”和“外来精英”所取代,而这种权力更迭并非简单的替换,而是一种复杂纠葛的权力结构重构。 第二部分:人口的迁徙、空间的重构与“在场/缺席”的悖论 本书的重头戏集中在对人口空间流动的精细化研究上。淮泗地区的乡村在过去三十年间经历了空前的“抽空”现象。作者采用了“留守一代”与“外出者”的对比研究法,探讨了大规模的劳动力和青壮年人口外流对乡村社会生态的深远影响。 “在场”的留守老人和儿童,构成了事实上的“照料者阶层”,他们一方面承受着传统家庭责任的重压,另一方面却失去了家庭生产单位的经济支撑。而“缺席”的外出务工者,虽然带来了巨额的汇款和消费能力,却也加剧了家庭内部的情感疏离和代际隔阂。书中通过对数个村庄祠堂和公共空间的考察,展示了物理空间的“空心化”如何转化为社会资本的流失。过去的公共领域(如戏台、水井、庙会)逐渐衰败,取而代之的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内卷化的私人消费空间。 第三部分:法律秩序与道德规范的张力 第三部分转向了国家治理在乡村层面的渗透与摩擦。作者深入考察了基层“法治化”进程中,国家法律条文与根深蒂固的乡村习惯法之间的冲突与调和。在土地纠纷、婚姻继承、以及环境污染等具体案例中,书籍展示了“现代”的、标准化的法律程序如何经常性地与乡村内部的道德共识产生龃龉。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对“道德衰落”的讨论采取了一种审慎的态度。作者认为,乡村社会并非简单地“道德沦丧”,而是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因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失去了效力,新的、适应市场逻辑的伦理尚未完全建立。例如,传统的互助网络(“帮工”)被市场化的雇佣关系所取代,这种转变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率,更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义务与权利边界。通过对基层干部的访谈和档案分析,本书揭示了国家权力如何试图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同时,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政策试点,但这些努力往往在面对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惯性时显得力不从心。 结语:面向未来的乡村社会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理解复杂性。作者指出,现代性对乡村的冲击是一场不可逆转的结构性重构。未来的乡村治理,必须正视“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的张力,承认那些在宏观规划中被忽略的、由日常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力量。 《大地上的裂痕》以严谨的田野资料和深刻的理论洞察,为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微观切片。它挑战了关于乡村“复兴”或“消亡”的二元对立叙事,力图描绘出一幅在断裂、重组与适应中不断演化的乡村社会真实图景。本书对于关注中国社会变迁、乡村发展、社会人类学及基层治理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普通读者而言,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乡村的发展变迁充满好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特别关注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以及社区的自治能力是如何受到影响并试图适应的。我期待一本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复杂互动的著作,它不应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层面,而要能够触及到具体的村庄案例,展现不同地方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困境。我想了解,在资本涌入、人口流失、产业转型等一系列外部力量的冲击下,乡村如何重新寻找自己的发展逻辑和治理模式?这种治理的韧性体现在哪里?有没有成功应对挑战的样本?又或者,存在哪些普遍性的难题,使得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观察和分析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一个正在经历剧烈变革的中国乡村。

评分

这本书的上市,让我对“城镇化”这个耳熟能详的词汇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们更多地将城镇化理解为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是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工业化的进程。但这本书显然不满足于此,它将视角投向了“资本下乡”这一关键环节,并将其与“乡村治理”紧密相连,这无疑触及了问题的核心。资本的进入,不论是出于发展经济、盘活资源,还是其他目的,都必然会对原有的乡村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产生深远影响。那么,在这种新的经济力量驱动下,原有的乡村治理机制还能否有效运作?新的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是否应运而生?书中是否探讨了不同资本形态(例如,是大型企业投资,还是个体工商户的进入,抑或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对乡村治理带来的差异性影响?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揭示资本与乡村治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了当下中国乡村的现实图景。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者,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但很多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个孤立的方面,例如仅仅分析农村经济转型,或者只关注基层政府的行政能力。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乡村的现状,必须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尤其是要关注“治理”这个核心议题。“资本下乡”作为一种重塑乡村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其对乡村治理的冲击和改变,是当前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切入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整合性的视角,它不仅要描述资本下乡的现象,更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乡村的权力分配、利益格局和决策过程。我特别想了解,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资本介入下,乡村的多元主体(村民、村干部、企业家、NGO等)是如何互动、博弈,甚至合作的?书中是否有对这些复杂互动关系的细致描摹?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但我的父母依然生活在农村,我能深刻感受到他们所经历的变迁。近年来,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城市资本开始流向乡村,一些原本沉寂的乡村开始有了新的面貌,例如发展旅游、兴办民宿、甚至是一些新的农业产业。然而,伴随而来的,也似乎有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解答这些疑问。比如,这些下乡的资本,到底给乡村带来了什么?它们是如何改变村庄的面貌的?村里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些变化的?在资本进入之后,村庄的“管事”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并不需要过于专业的学术术语,而是希望能够通过书中真实的案例,看到普通村民的感受,看到村庄管理者(村干部)的努力与困惑,看到这些变化是如何一步步影响着我父母生活的那片土地。

评分

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中,那些看似微观却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议题格外感兴趣。乡村,作为承载了中国大部分历史文化和人口的载体,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尤其是“治理”这一核心问题,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资本下乡”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性的现象,它意味着新的力量和资源正在涌入乡村,重塑着乡村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然而,这种资本的进入,究竟是带来机遇还是挑战?它与原有的乡村治理体系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张力?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资本与乡村本土文化、传统习俗的碰撞,以及在这种碰撞中,乡村治理如何寻求平衡与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表面观察的深刻洞见,揭示资本下乡背后更深层的逻辑,以及它如何重塑乡村的集体行动能力和社区认同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