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Protel 99 SE電路闆設計及疑難問題詳解
定價:36.00元
售價:24.5元,便宜11.5元,摺扣68
作者:李瑋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22174024
字數:215000
頁碼:1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針對目前初學者使用廣泛的Protel99SE軟件,通過完整案例貫穿實際工作流程,簡要地介紹瞭印製電路設計的方法和技巧,重點分析瞭各個設計階段的疑難問題。采用圖文結閤的方式,清晰地分析並解決瞭常見問題。本書的章簡要介紹瞭印製電路設計的流程,給讀者一個總體印象;第2~6章,按照項目設計流程組織內容,滿足初學者按階段完成設計內容的需求;第7章,以一個完整案例為背景,從一個印製電路闆設計工程師的角度進行設計詳解,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參考價值。
本書層次清晰,實例豐富,圖文並茂,可作為在校生學習的教材、工具書,也可以作為社會人員自學的參考書。
從我過去閱讀技術書籍的經驗來看,一本真正的好書,其價值往往體現在作者對“為什麼”的解釋上,而不僅僅是“怎麼做”的流程記錄。我希望這本書在講解諸如蛇形綫(Serpentine Trace)的等長處理、焊盤(Pad)的優化設計,以及過孔(Via)的阻抗控製等方麵,能夠提供超越標準規範的深度見解。例如,在處理高速差分信號對時,軟件會自動進行走綫,但背後的關鍵是,如何確保它們的耦閤度適中,如何處理拐角處的電容效應,這些“微妙的平衡”纔是區分工程師水平高低的地方。我尤其希望看到作者能用一些直觀的示意圖,將電磁場在走綫和過孔周圍的分布變化展示齣來,這樣能幫助我建立起更具物理感的空間認知。總而言之,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從“繪圖員”升級為“設計工程師”的書籍,它應該能教會我如何預測和控製信號在物理世界中的行為,而不僅僅是熟練運用軟件的工具箱。
評分說實話,我買書的動機通常都很功利,就是為瞭解決我手頭上的那個棘手的項目。這次的項目涉及到高密度互連(HDI)技術,我對其中的盲孔和埋孔設計規範一直把握不準,總擔心自己的 Gerber 文件在送廠後會因為設計規則檢查(DRC)不通過而被退迴,白白浪費瞭時間和製闆費用。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詳盡的、可以對照不同工藝製程去參考的設計指南。我一直覺得,理論知識和實際生産工藝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很多教科書上的標準在實際小批量試産中根本無法實現,或者成本高得離譜。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對不同層次的PCB製造能力(比如四層闆到十層闆的不同要求)做一個對比分析,並且對那些自動化設計工具(如自動布局布綫)的局限性進行坦誠的討論。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避坑指南”,比如哪些參數設置是經驗之談而不是絕對真理,什麼時候應該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不是工具的默認值。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關於成本控製和可製造性設計(DFM)的案例,那就更完美瞭,畢竟工程設計最終還是要落到可量産和效益最大化上。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實在是太抓人眼球瞭,那種經典的藍白配色,加上精準的電路圖綫條,一看就知道是本硬核的技術寶典。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的分量給“震懾”到瞭,沉甸甸的感覺,翻開扉頁,看到厚實的紙張和清晰的排版,心裏就踏實瞭不少。我前段時間剛接觸PCB設計這塊,總覺得那些軟件教程都是浮於錶麵的,講瞭怎麼畫,但沒說為什麼這麼畫,更彆提遇到實際焊接或者仿真齣錯時該如何排查。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坐在我旁邊指導我一樣,把那些隱藏在軟件操作背後的設計哲學和行業規範都掰開揉碎瞭講清楚。尤其是那種常見的“飛綫處理不當”、“阻抗匹配失控”這類讓人焦頭爛額的問題,如果能有專門的章節進行深度剖析和案例演示,那簡直是太值瞭。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我更期待的是那種能讓我少走彎路,直接上手解決實際工程難題的實戰經驗。這本書的定價雖然不低,但從這個厚度和內容的密度來看,感覺更像是在購買一個長期的技術顧問,而不是一本簡單的參考書。我尤其留意瞭一下目錄中關於電源完整性(PI)和信號完整性(SI)的章節劃分,希望它能提供比網上那些零散教程更係統、更深入的講解,讓我真正理解高速設計中的那些“玄學”到底是怎麼迴事。
評分這本書的字體和版式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好的第一印象。現在很多技術書籍為瞭追求內容豐富,排版上顯得擁擠不堪,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圖錶讓人望而生畏。但這本,無論是行間距還是圖文的搭配都顯得很舒服,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我注意到一些關鍵概念和術語都做瞭加粗或斜體的處理,便於快速定位和記憶。不過,光有好的閱讀體驗還不夠,我更看重的是它對“疑難問題”的覆蓋麵。我經常在論壇上看到新手抱怨:為什麼我設計的電路闆一上電就冒煙?為什麼仿真結果和實際測試值偏差巨大?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教你如何操作軟件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物理層麵的剖析。比如,對靜電放電(ESD)的防護策略,對不同封裝(如QFN、BGA)的熱設計考量,這些都是軟件界麵上不會直接提示你的“潛規則”。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物理現象轉化為讀者可以理解的工程語言,而不是堆砌晦澀的物理公式。
評分我是一個偏嚮於動手實踐的學習者,對那種純理論的、脫離實際應用的知識點非常不耐煩。因此,我非常關注這本書的案例豐富程度。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展示成功的 PCB 布局圖,而是能提供“失敗”的案例分析。比如,一張布局畫得看似完美,但實際上存在嚴重輻射乾擾(EMI)問題的電路闆,作者能否用頻譜分析儀的截圖來佐證問題所在,然後給齣具體的修改方案?這種“錯誤示範 + 修正”的教學模式,往往比單純的“正確示範”更能加深讀者的印象,也更貼近真實的工作場景。另外,我對“電源層”和“地層”的規劃非常感興趣,這部分的內容往往是決定電路闆性能高低的關鍵。我期待書中能詳細探討多層闆的電源/地平麵分割策略,以及在混閤信號設計中如何有效地進行模擬地和數字地的隔離與連接,比如使用磁珠、電容跨接點等具體器件的選擇原則。如果能結閤不同層數的闆子(比如六層闆和八層闆)來進行對比講解,那就更具指導價值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