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工程师常用手册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陈良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123032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手册系统地提供了电路设计、电子制作相关元器件(模块)的基本特性、使用方法、典型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电阻器与电容器基础元件、常用半导体器件;运算放大器、A/D与D/A转换器、电压比较器、时基电路、压控振荡器;传感技术中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霍尔位置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电源技术中的线性集成稳压器、并联稳压器、TOPSwitch系列开关电源、TinySwitch系列微型单片开关电源、Mc33370系列微型单片开关电源、UC5832有源高功率因数集成控制器;单片机技术中的80C51、AVR、PIC、ST、TI、ARM嵌入式处理器等系列;功率驱动与执行器件中的达林顿、晶闸管、继电器、IGBT;光电显示技术中的LED、液晶显示器;接口技术中RS232、RS485、ISA总线技术、PCI、IDE、USB;通信技术中的Modbus、过程现场总线Profibus、CAN;存储技术中的RAM、ROM、10C;无线技术中的315MHz~2.4GHz无线收发器、IrDA红外传输;以及CPLD、FPGA等可编程逻辑器件等。
本手册适合从事电路开发、电路设计、电路制作、电子产品维修技术人员阅读,也适合电子/通信技术初学者学习,还可作为大在校学生、电子设计及技能竞赛的工具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痴迷于理解底层原理的人,很多工具书总是喜欢把“黑箱”技术包装得光鲜亮丽,但对于内核原理却避而不谈。然而,这本书在保证工程实用性的同时,对基础物理现象的阐释却异常透彻。比如,在谈到射频(RF)电路的匹配网络时,它没有直接给出L-C网络的设计公式就草草收场,而是用非常细致的笔墨解释了史密斯圆图的几何意义,解释了阻抗匹配过程中“能量转换”和“损耗”的物理过程。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之前对RF有畏惧心理的人,开始敢于自己去推导和优化匹配电路,而不是机械地套用软件生成的参数。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由浅入深的思维训练,它教你的不只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是这样”,这种底层逻辑的夯实,是任何快捷技巧都无法替代的。我认为,一本真正优秀的手册,应该能帮助读者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的救命稻草!我最近刚跳槽到一家需要处理大量模拟电路设计的新公司,以前主要跟数字逻辑打交道,一上手那些电容、电感、滤波器设计就让我焦头烂额。我四处打听有没有一本能把这些概念讲得既深入又实用的工具书,结果同事强烈推荐了它。拿到手翻开目录,我就知道找对宝了。它不像那些学院派的教科书,上来就是一堆推导到让人头皮发麻的公式,这本书的风格更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教你。里面关于电源完整性(PI)和信号完整性(SI)的章节简直是干货中的战斗机,不仅告诉你“为什么”会出现串扰和反射,更重要的是,它直接给出了PCB布局、走线阻抗匹配的具体设计指南和经验法则。我立刻动手按照书里的推荐调整了几个关键电路的布局,原本不稳定的小信号输出,居然奇迹般地稳定了下来,这效率提升真是立竿见影,感觉自己瞬间从一个“会搭积木”的初级工程师,升级成了能“设计地基”的专业人士。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章节之间层层递进,让你在阅读过程中能清晰地看到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非常适合像我这样需要快速补课的在职人员。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技术手册的期待值通常不高,大多是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去翻阅,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对那些“灰色地带”的处理非常到位。电子工程里,很多时候标准规范只是一个参考,实际的工程决策往往需要在性能、成本和可制造性之间做痛苦的权衡。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不回避这些矛盾,而是用大量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撑不同的设计选择。比如,在讨论不同封装(如QFN和BGA)的热管理策略时,它不仅仅罗列了热阻的计算公式,还对比了在不同散热条件下,实际应用中应该优先考虑散热垫孔设计还是优先考虑加大铜箔面积的利弊,甚至还提到了第三方封装厂对这些设计的具体要求。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库”,更像是一本“实战宝典”。我把它放在桌面上,感觉就像身边随时站着一位经验超过二十年的项目经理,随时可以为我的设计决策提供最靠谱的第二意见,极大地减少了我试错的成本和时间。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让我眼前一亮,这对于一本技术手册来说,简直是加分项。很多同类书籍,图表模糊不清,线条重叠,看着就让人心烦意乱,阅读体验极差。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精良,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原理图和时域波形图,即便是放大来看,细节也依然清晰锐利。我记得有一次需要对比两种不同的高速接口的眼图,书中的对比图做得非常直观,颜色的区分、标记的箭头都恰到好处,让我一眼就能捕捉到关键差异。更重要的是,它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多章节后面都附带了“实践提示”或者“常见陷阱”,这些小小的提示往往是那些在实验室里耗费无数小时才总结出来的教训。对于我们这些在紧凑的项目周期内工作的人来说,避免这些陷阱意味着项目能够按时交付。我已经把书里提到的一些关键的PCB设计规则,做成了检查清单,每次设计定稿前都要过一遍,现在我们团队的返工率明显下降了。
评分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技术领域间的平衡性。很多手册要么是纯粹的模拟功底,要么是纯粹的数字高速领域,往往顾此失彼。但我们实际的项目中,往往需要一个混合信号的设计能力。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能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巧妙地串联起来。比如,在介绍ADC/DAC的驱动设计时,它没有孤立地讲解采样定理,而是立刻衔接到如何设计低噪声、高稳定性的参考电压源,并深入探讨了电源噪声如何通过ADC的内部结构影响到有效位数(ENOB)。这种跨域的关联性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视野。以前我可能只会关注芯片本身的指标,但现在我更倾向于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审视设计中的薄弱环节。这种系统化、全局性的视角,是初级工程师和资深工程师最主要的区别之一,而这本书无疑成为了我提升系统思维的绝佳导师。我甚至发现了一些关于电磁兼容性(EMC)设计的实用技巧,这些技巧并非来自专门的EMC书籍,而是内嵌在这些混合信号章节中的最佳实践,非常具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