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第五辑. 驯服任性的自然
定价:22.00元
作者: 米·伊林,毛吉鹏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2762757
字数:
页码:1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和自然”系列主要讲述了人类与天气、沙漠等险恶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故事。全书分四册,分别是《喜怒无常的天气》《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驯服任性的自然》《人和山》《征服大自然》。这本《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驯服任性的自然》是其中一册,作者米·伊林在书中主要介绍了有关气象学、水文学家如何通过实验总结规律,从而驯服大自然的故事。
内容提要
米·伊林的“人和自然”系列主要讲述了人类与天气、沙漠等险恶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故事。全书其分四册,分别是《喜怒无常的天气》《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驯服任性的自然》《人和山》《征服大自然》。
《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驯服任性的自然》主要介绍了有关气象学、水文学家等如何通过实验总结气象学、水文学等的规律,从而驯服大自然,支配大自然的故事。书中有许多有趣的实验,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科学与自然的关系,用科学改造自然,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目录
章 河流、海洋与雪山
河流的戏剧
河流的回答
蔚蓝的海洋
皑皑雪山
机器人鲁滨逊
第2章 去未来旅行
明天的莫斯科
天气预报图
火车与气旋
预测未来
大小天气
电脑的记忆
第3章 预测风暴与洪水
预测潮水
与三头门神的战斗
数学的河
昨天和明天
信息在疾驶
第4章 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
与河流作战
计划还是自然
科技与建设
无所不晓的先知
地图与地形图
自然是敌人也是朋友
水文学与气象学的战斗
第5章 驯服大自然
四种自然要素
做导演还是观众
实验室里的人造'地球'
实验场里的人造'河流'
实验场里的人造冰
气象学家的未来城市
雾的笼子
故事的结局
作者介绍
米·伊林(1896—1953),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的科普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几点了》、《白纸黑字》、《桌上的太阳》、《原子世界旅行记》和《在你周围的事物》等。
文摘
《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驯服任性的自然》:
现在,我带大家一起去观察一下河流里的水。
我们面前是一座塔形大厦,呈四角形,塔顶摆满各种仪器,有测量风速的,也有测量风力的。
这就是的中央水文气象预报研究所,但这里仅仅是观察水文测量的后一个环节,而我们对前面的环节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这种知识储备怎么能跟我们的预言家——水文预报家们对话呢?所以我们还是先去参观一下前面的环节——水文测量站。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8点,水文站的观测工作人员都会去河边进行观测。测量河水的水位是他们的项工作。
一般水文站附近的河底会立一根木桩,木桩上固定着一个标有刻度的标尺。当然也有的标尺是固定在河边的岩石或桥墩上。
测量水位这个工作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就是看一下河水淹没标尺的哪一个刻度,然后把这个数字记录在小本上即可。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这个刻度是从哪里开始标注呢?你会说当然是从标尺的零点开始的。但标尺的零点应该定在什么位置?如果干旱的时候水位低于标尺零点又该如何测量?难道要把标尺再往下挪一些吗?显然如果这样做的话,之前所测得的所有数据就会有很大的误差。
所以在记录前,需要找一个的零点,不管水位有多低,这个点都会淹没在水下。比如我们可以在河底打上一个木桩,不管多干旱,这个木桩都不会露出水面,这样木桩的就可以作为测量的“零点”。
但是这个“零点”还是有可能移动的。首先河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向下游流动。它会将河床冲刷得越来越低,时间长了,水面还是有可能低于木桩;或者它会带来沙土填埋河床,后将木桩也掩埋在泥沙里.另外,如果木桩倾斜,这个“零点”的高度也会发生变化。
为了准确测量水位,我们需要在岸边找一个永恒不变的据点。假如选择石头作为据点可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即使是石头也可能被风化而破碎。我们当然可以找更结实的岩石,也可以找一些建筑的大厦,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在岩石或大厦的地基上镶嵌一个铸铁的圆盘或圆管,圆盘的边缘或圆管的上端就可以做这个固定的据点,所有水位的变化都是以这个据点作为比较的标准。可是这样又会产生新问题:究竟该如何进行比较呢?这时你需要有专业的测量水位的知识,以及一个复杂的水位测量仪。在据点的铸铁盘上立上一根标尺,透过水位测量仪的圆筒,分别望着这根标尺和河里的标尺,如此一来便能比较出据点与零点的高低变化。
但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因为不同的水文站,据点的高度是不同的。有的据点高,有的据点低,有的水文站在山上,有的水文站却在平原,而我们的数据需要在所有水文站之间彼此进行横向比较,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不过我们还是面临一个老问题:怎样才能找出一个所有水文站共同的标准零点?这样所有的水位都可以跟这个标准零点来做比较。
显然,我们个想到的会是海平面。很早以前,地理学家就已经开始利用海平面为基准来测量山的高度,当然也用海平面来衡量地面上任一个别的据点的高度,可以说全世界所有地理测量都是以“海拔”作为测量标准的。
可是海平面的高度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海平面高,有的海平面低,拿地中海来说,地中海就比黑海低50厘米左右,比大西洋低30厘米左右。
而且同一片海的海平面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近海的海平面高,远海的海平面低。于是我们好不容易发现的一个标准零点又被我们自己否定了,这该怎么办?我们可以规定某一个水位作为标准水位,所有别的水位都跟它来做比较。
苏联西部的标准水位是芬兰湾口喀琅斯坦德的平均水位,那里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据点——喀琅斯坦德水位测量仪和观潮仪的零点。即便是列宁格勒、阿肯基尔和莫斯科这样的城市,都是以它为基准来测量高度或深度的。苏联东部我们规定标准水位是太平洋的平均水平面,南部则规定标准水位是黑海的平均水平面。
……
序言
这本《第五辑. 驯服任性的自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亲眼见证了人类如何一次次挑战、理解并最终“驯服”那些看似不可控的自然力量。作者以极其生动、甚至带点戏剧性的笔触,描绘了科学家们如何与大自然进行一场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那些曾经被视为神秘莫测、令人敬畏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的笔下,逐渐显露出其内在的规律和运作机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天气预测和气候改造的章节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构想,如今很多已经成为现实,这让我不得不惊叹于人类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书中的叙述并非枯燥的技术性描述,而是充满了人物的鲜活故事,每一个科学突破背后,都有着无数个日夜的艰辛探索,有失败的沮丧,更有成功的喜悦。读完后,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但同时,也充满了对人类智慧的赞叹。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的赞歌,它鼓励我们去探索未知,去挑战极限,去用科学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
评分这本《第五辑. 驯服任性的自然》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殿堂的窗户。它用一种我从未接触过的、充满魅力的视角,来解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知之甚少的自然现象。书中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奔腾的江河,激荡人心。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在荒野中,为了一丝微小的线索而奋不顾身。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作者不仅仅是介绍科学原理,更是将科学家的个人经历、情感挣扎融入其中,使得每一个科学发现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例如,书中对如何利用水力、风力等自然资源进行描述时,不仅仅是讲解技术,更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能源危机时的智慧和决心。这种将科学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科学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蕴含着改变世界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闪光点。作者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那些宏大的科学概念,以一种极为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驯服”这个词的诠释,它并非单方面的控制,而是包含着一种相互的适应和学习。例如,在关于人类如何利用微生物改造环境的章节中,作者描绘了微生物如何默默地为我们服务,而人类也学会了如何引导和利用它们的力量。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在科学领域同样适用,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我正置身于那些伟大的科学现场,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智慧火花。读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看到了科学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激励我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去思考那些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评分《第五辑. 驯服任性的自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和生动的叙述,揭示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从一个被自然主宰的弱者,一步步成长为一个能够理解和利用自然规律的智者。书中对农业科技的阐述,特别是关于如何改良土壤、培育优良品种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便是最基础的生存活动,也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智慧。我曾以为“驯服”自然是一种征服,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真正的“驯服”并非破坏,而是基于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作者没有回避科学发展带来的挑战和代价,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人类在探索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风险。这种深刻的反思,让我对人类活动的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引发了我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深切思考。
评分《第五辑. 驯服任性的自然》是一本让我深思的作品。它不仅仅讲述了人类如何利用科学来控制或改变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思考人类在追求“驯服”自然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应该持有的态度。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如何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一点点揭示自然的奥秘。其中关于利用地质活动和能量转换的章节,尤其让我震撼,那些看似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人类的理解和运用下,变得具有了服务于人类的潜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终点,而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过程。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学带来的便利时,也必须对自然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并努力寻求一种更为可持续、更为和谐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智慧的启迪,也是一种责任的召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