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移动与无线通信 | 作者 | 颜春煌 |
定价 | 79.00元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 | 9787302461845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字数 | 页码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开本 | 12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内容简介 | |
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应用与技术,广泛且深入地探讨核心内容。全书共分5篇20章,内容包括解析电磁波的秘密:正确认知电磁波的无线通信作用和生物效应;认识无线通信的术语:1G、2G、3G与4G,合作式通信与中继技术,无线宽带上网;了解无线通信的环境:详解基站、无线基站与天线塔台等无线通信设施;移动与无线通信的应用: SMS、MMS、MVPN、公共无线局域网络、WiMAX、LTE、NFC、RFID以及移动商务等相关应用与开发技术; 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App、移动定位服务或云服务。本书每章前有学习概念的提示,章末附常见问题和课后习题,适合作为移动与无线通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手机应用开发、云计算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
作者简介 | |
台湾大学高级讲师,出版多部作品。 |
目录 | |
目 录 篇 认识电磁波 章 认识围绕着我们的邻居——电磁波 1 1.1 简易电磁学 2 1.2 认识电磁波 4 1.2.1电磁波的来源 4 1.2.2电磁波的种类 5 1.2.3电磁波的传播 5 1.3 从电磁波的应用开始认识无线通信 8 1.3.1电磁波的应用——卫星与太空通信 8 1.3.2电磁波的应用——数字电视的原理 10 1.3.3与个人计算机有关的无线通信小常识 11 1.4 电磁波的生物效应 12 1.4.1电磁波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 12 1.4.2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电磁波的危害 13 1.5 科技新发展——电磁波屏蔽材料 13 常见问题 14 课后习题 14 第2章 承载信号的传输介质 15 2.1 传输介质的种类 16 2.2 导向介质 17 2.2.1双绞线 17 2.2.2同轴电缆 19 2.2.3光纤 20 2.3 非导向介质 25 2.3.1红外线 25 2.3.2无线电微波 25 2.3.3无线电波 26 2.4 可靠的通信方式 26 常见问题 27 课后习题 27 第二篇 通信的原理与技术 第3章信号与通信 30 3.1 认识信号 30 3.1.1信号的特征 31 3.1.2数据与信号之间的转换 35 3.2 无线通信里使用的信号 36 3.2.1无线电频谱 37 3.2.2有线世界里的无限资源与无线世界里的有限资源 38 3.3 传输的减损 38 3.3.1衰减 39 3.3.2延迟失真 40 3.3.3噪声 40 3.3.4信道容量与奈奎斯特带宽 41 3.3.5香农容量公式 41 3.4 无线电波传输的原理与特性43 3.4.1理论上预测的模型——大规模的传播模型 43 3.4.2理论上预测的模型——小规模的传播模型 47 3.5 无线电信号强度的迷惑 56 3.5.1电压驻波比 56 3.5.2EIRP的定义 57 3.5.3测量的单位 57 常见问题 59 课后习题 60 第4章 隐藏在信号中的信息 61 4.1 通信信道的特征 62 4.1.1频域的特征 62 4.1.2时域的特征 63 4.1.3数字通信信道的基本限制 64 4.2 数据与信号的转换 65 4.2.1数字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 65 4.2.2数字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 66 4.2.3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 67 4.2.4模拟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 68 4.3 调制技术简介 68 4.3.1模拟调制技术 69 4.3.2数字调制技术 70 4.3.3数字调制技术的分类 75 常见问题 78 课后习题 79 第5章 通信工程:多路复用与交换80 5.1 网络的形成 80 5.1.1交换的起源 81 5.1.2交换与多路复用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 82 5.1.3多路复用的起源 82 5.2 架构网络的通信技术 83 5.2.1多路复用技术 84 5.2.2通信的协调 85 5.2.3交换技术 85 5.3 多路复用与交换的设备 87 5.3.1多路复用器 87 5.3.2交换机 89 5.3.3网络接口 90 5.4 容量工程 91 5.5 移动交换中心 92 常见问题 93 课后习题 93 第6章 无线通信的多路访问技术94 6.1 共享传输介质的原理 95 6.2 有趣的隐藏节点问题 97 6.3 无线访问技术简介 98 6.3.1无线多路访问技术的简单分类 98 6.3.2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99 6.4 各种多路访问技术 99 6.4.1频分多址 100 6.4.2时分多址 101 6.4.3扩频多址 102 6.4.4空分多址 104 6.4.5正交频分多路复用 104 6.4.6其他多路访问技术 107 6.4.7多样性的概念 107 6.5 蜂窝系统的容量 108 常见问题 108 课后习题 108 第三篇 从有线通信网络到无线通信网络 第7章 电信网络 110 7.1 从我们自己家里的电话谈起110 7.2 通信系统的架构 111 7.2.1通信网络的由来 113 7.2.2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114 7.3 通信网络与电信服务 115 7.3.1电信网络的服务与市场化 116 7.3.2国际电信法规变革一览 117 7.4 无线网络与传统电话网络相连118 7.4.1互连的组成 119 7.4.2互连的操作 119 7.4.3互连的类型 119 7.5 通信运营商互连 120 7.6 展望电信网络的未来 120 7.6.1PSTN的发展 120 7.6.2VoIP的原理 121 7.6.3无线智能网络 123 7.7 企业电话系统的规划 124 7.8 无线交换机 125 7.9 无线本地回路 126 7.9.1无线本地回路的系统与架构 128 7.9.2WLL所采用的各种技术 129 7.9.3市场上WLL的设备与系统 130 常见问题 130 课后习题 131 第8章 计算机网络 132 8.1 数据通信与网络模型 132 8.1.1通信网络模型 133 8.1.2标准化 138 8.2 常见的分类法 138 8.3 局域网 139 8.3.1局域网协议与标准化 139 8.3.2共享传输介质的原理 140 8.3.3局域网的未来发展 141 8.4 广域网 141 8.5 网络软件系统 143 8.6 鸟瞰计算机网络世界 144 8.7 网络的规划 145 8.7.1需求分析与环境评估 147 8.7.2规划方法 149 常见问题 150 课后习题 151 第9章 无线通信网络 152 9.1 无线通信的定义与简单的分类152 9.1.1无线通信网络简介 153 9.1.2从覆盖范围来看无线通信网络 154 9.1.3无线网络的架构 155 9.1.4无线网络的主要介质 156 9.2 无线通信网络的历史 157 9.3 无线通信的产品 159 9.4 无线通信的网络模型 159 9.5 无线通信的服务与覆盖的范围164 9.6 与无线通信相关的标准165 9.7 无线通信应用的分类 167 9.8 无线网络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167 9.8.1隐私与安全问题 168 9.8.2无线病毒的作用 168 9.8.3蜂窝手机的危机 168 9.8.4与网络安全相关的协议 168 9.9 建立无线通信的背景知识170 常见问题 170 课后习题 170 0章 无线通信系统的工程实践172 10.1电路与元件设计的层次 172 10.1.1元件 173 10.1.2电路 174 10.2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174 10.3无线通信网络的工程 175 10.3.1无线通信系统的塔台 175 10.3.2基站 177 10.3.3天线的作用与种类 179 10.3.4天线与基站的外观 184 10.3.5无线通信工程的设计工具 186 10.4客户端设备的演进 187 10.4.1手机 187 10.4.2个人数字助理 189 10.4.3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 189 10.5无线通信网络的设计实例 189 10.5.1网络设计与构建的实例 190 10.5.2无线网桥191 10.5.3无线通信改造工程的实例 193 常见问题 195 课后习题 195 第四篇 无线通信的代次发展 1章 无线通信的代次 198 11.1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98 11.2代 199 11.3第二代 199 11.4第2.5代 201 11.5第三代 202 11.5.1各种已经发展出来的3G标准 203 11.5.2开发3G标准的组织 205 11.63.5G 206 11.73.75G 207 11.8什么是 4G 208 11.9各代次特征的整理 209 11.10无线生活的起源 210 11.10.13G/4卡上网 210 11.10.2如何申请移动宽带的服务 211 11.10.3移动网卡的外观与安装 211 11.11建立无线通信系统的常识 212 11.11.1无线电广播的原理 212 11.11.2电视广播的原理 213 11.11.3家庭无线电服务是什么 213 11.12网络规划的实例 214 11.13网络的设计 216 11.13.1计算机网络的设计 216 11.13.2网络设计的方法 217 11.14计算机网络的构建 221 11.14.1计算机网络构建工程 221 11.14.2网络部署以后的工作 222 常见问题 222 课后习题 223 2章 无线广域网 224 12.1个人通信服务 224 12.1.1个人通信服务简介 225 12.1.2常见的PCS 226 12.2寻呼网 228 12.3GSM 229 12.3.1GSM的架构 229 12.3.2GSM网络的基本特性 231 12.3.3GSM提供的服务 232 12.3.4GSM的网络信令机制 233 12.3.5GSM的移动性管理 234 12.3.6GSM的漫游机制 235 12.3.7GSM网络的管理与应用 236 12.3.8GSM构建的实践 237 12.4CDMA2000 239 12.5UMTS网络 240 12.6无线数据通信简介 243 12.6.1早期的发展 245 12.6.2分组无线网络 245 12.7蜂窝数字分组数据 246 12.8GSM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247 12.8.1GPRS网络的架构 248 12.8.2GPRS手机 250 12.8.3连上网络 251 12.8.4GPRS的面面观 252 12.9从CDMA来看无线数据通信 253 12.10其他无线数据通信系统 254 12.11与应用系统相关的协议 255 12.12移动性管理 256 12.12.1转接 257 12.12.2漫游管理 260 常见问题 261 课后习题 262 3章 无线局域网 263 13.1认识各种与我们切身相关的无线网络 264 13.2IEEE 802网络技术概观 266 13.3802.11网络的架构 268 13.3.1802.11 网络的基本结构 269 13.3.2802.11网络的类型 270 13.4802.11网络的工作方式 275 13.4.1802.11的网络服务 275 13.4.2移动性的支持 277 13.5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278 13.5.1应用的分类 278 13.5.2Wi-Fi是什么 279 13.6802.11 WLAN标准的比较 280 13.7组成部件 281 13.7.1PoE设备 281 13.7.2其他常见的附件 282 13.8基础设施设备 287 13.8.1无线接入点 287 13.8.2无线网桥 289 13.8.3无线工作组网桥 290 13.8.3无线家庭网关 291 13.8.5企业无线网关 292 13.9客户端设备 293 13.9.1薄形卡片 293 13.9.2无线网络的转换器 294 13.9.3支持USB接口的客户端 294 13.9.4传统的PCI与ISA扩展卡 295 13.9.5安装与设置 295 13.10认识Wi-Fi 296 13.10.1让Wi-Fi成为简易的上网方式 297 13.10.2让Wi-Fi成为安全的网络通道 299 13.10.3移动性的支持 300 13.10.4网络的管理问题 301 13.10.5Wi-Fi的商业模式 301 13.10.6认识 WISP 302 13.10.7企业对于Wi-Fi的运用 302 13.11下一代无线局域网 303 13.11.1无线局域网与Wi-Fi的普及 303 13.11.2IEEE 802.11的发展经过:回顾与整理 303 13.11.3进入下一代无线局域网的关键技术 304 13.11.4延伸学习 306 常见问题 306 课后习题 306 4章 短距离无线通信 307 14.1自组网络 308 14.2红外线 309 14.3蓝牙的起源 311 14.3.1蓝牙协议栈 313 14.3.2蓝牙技术的使用与管理 318 14.3.3蓝牙的市场与未来发展 320 14.4认识ZigBee 322 14.5专属短距离通信 323 常见问题 323 课后习题 324 5章 无线宽带技术 325 15.1 从固网的概念谈起 326 15.2固定式的无线通信技术 327 15.2.1本地多点分配业务 327 15.2.2多路多点分配业务 330 15.3无线城域网 332 15.4无线宽带技术简介 333 15.4.1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 334 15.4.2无线宽带技术的历史 335 15.4.3无线宽带的市场与应用 336 15.5WiMAX与其他无线宽带技术的比较 337 15.5.1蜂窝系统 337 15.5.2Wi-Fi系统 337 15.5.3其他相关的技术 338 15.6无线宽带系统与WiMAX面临的挑战 338 15.6.1商业发展上的挑战 338 15.6.2技术发展上的挑战 338 15.7长期演进 338 15.7.14G发展的关键角色 340 15.7.2从UMTS到LTE 340 15.7.3从LTE到LTE-Advanced 341 15.7.4技术的特征 341 15.8协同通信与中继技术 343 15.8.1协同通信 343 15.8.2中继技术 343 常见问题 347 课后习题 347 第五篇 移动与无线通信的应用 6章 移动因特网和移动IP350 16.1因特网的由来与简介 350 16.1.1从网络到因特网 351 16.1.2IP地址与域名 352 16.1.3TCP/IP网络协议 353 16.1.4因特网的架构 355 16.2因特网的重要协议与原理 356 16.2.1MAC层上的寻址357 16.2.2较高层上的寻址 359 16.3因特网中IP地址的概念 361 16.3.1IP地址的分级 361 16.3.2IP地址与网络结构的关系 362 16.4因特网ARP协议简介 363 16.4.1为什么要有ARP 363 16.4.2冲突域与广播域的概念 366 16.4.3揭开网络通信的奥秘 366 16.5认识路由机制 368 16.5.1路由器的种类 368 16.5.2路由器作用的原理 368 16.5.3路由机制的稳定性 369 16.6移动因特网 370 16.7移动IP与IPv6 373 16.7.1移动IP工作的原理 373 16.7.2IPv6对于移动计算的支持 375 16.8移动IP的研究发展 376 常见问题 376 课后习题 376 7章 基于位置的服务与移动商务377 17.1“移动定位”的定义 377 17.2位置识别技术 379 17.2.1定位技术的种类 380 17.2.2移动定位系统的类型 383 17.2.3移动定位的标准化 386 17.2.4定位技术的应用 387 17.3LBS应用的实例 388 17.4移动商务 388 17.4.1电子商务简介 389 17.4.2移动商务的定义 391 17.4.3促成移动商务的技术 393 17.4.4无店铺商户的概念 393 17.4.5支持移动商务应用的网络架构 396 常见问题 396 课后习题 397 8章 射频识别技术 398 18.1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398 18.1.1RFID的概念 399 18.1.2RFID标签 401 18.1.3RFID普及面临的挑战 403 18.1.4思考RFID的应用方向 406 18.1.5增广见闻 407 18.2RFID的应用案例 409 18.2.1天津海关引入RFID技术 409 18.2.2中国物联网RFID应用案例 410 18.3近距离无线通信 411 18.3.1技术特征 411 18.3.2技术的应用 413 常见问题 413 课后习题 413 9章 无线通信平台的软件开发技术与安全问题 414 19.1无线通信的技术与应用 415 19.2无限可能的无线通信 416 19.2.1移动和无线计算网络 417 19.2.2无线通信服务 418 19.3JINI与无线世界 418 19.3.1网络精灵JINI 419 19.3.2无线世界 422 19.4无线通信的开发工具 423 19.4.1手机上执行的程序要如何开发 424 19.4.2J2ME 424 19.4.3WAP与WML 425 19.4.4i-mode 428 19.4.5其他语言与工具 428 19.5以WEP为例介绍无线网络安全 429 19.5.1WEP的基本原理 430 19.5.2WEP的运行 431 19.5.3WEP的问题 435 19.6WPA 437 19.6.1加密的作用 437 19.6.2无线局域通信加密安全的演进 437 19.6.3家用的无线路由器 438 19.6.4通信安全后操作系统才会安全 440 19.7WTLS 440 19.8建立安全的网络商务环境 440 常见问题 441 课后习题 441 第20章 无线通信未来的发展(4G及以上) 443 20.1从应用的趋势谈起 444 20.1.1从短信服务到多媒体短信服务 444 20.1.2公共无线局域网 444 20.1.3移动虚拟专用网络 445 20.1.4移动家庭与移动生活 447 20.2对于无线与移动通信的推动 447 20.3无线传感器网络 451 20.3.1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 451 20.3.2传感器网络的架构 451 20.3.3传感器网络的设计 452 20.3.4传感器网络的协议 453 20.4无线通信的未来 456 20.4.1移动通信的代次交替 457 20.4.2什么是MMS 459 20.4.3无线版权管理 460 20.4.4移动学习 460 20.5二维码 461 20.6云计算 462 20.6.1云计算的层次化架构 464 20.6.2云计算的特性 465 20.6.3云生活的想象 465 20.7认识物联网 466 20.7.1物联网的定义 466 20.7.2物联网的应用 468 20.7.3与物联网一起生活的一天 469 20.8软件定义无线电 470 常见问题 471 课后习题 471 参考文献 472 |
编辑推荐 | |
完全针对移动与无线通信主题设计,广泛且深入地探讨核心内容,并结合*应用与技术,如LTE、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软件定义的无线电、物联网、云计算、App、NFC、Femtocell、MIMO等。 |
文摘 | |
|
序言 |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