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萤火虫在中国 | 作者 | 付新华 |
| 定价 | 42.0元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556106332 | 出版日期 | 2015-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让见过萤火虫的人重温美好,让没见过萤火虫的人弥补缺憾。 ◆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泰戈尔《萤火虫》 《萤火虫在中国》是中国萤火虫研究人付新华教授十三年来的研究结晶。一本的萤火虫读本,有故事,有情怀,有诗意,带你走进梦幻般的萤火虫世界。 作者回忆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风景优美的地方寻找、考察萤火虫的美好经历,以及十三年来不减丝毫热情的萤火虫研究之旅。同时,书中还有种类全的萤火虫科普资料、实用的萤火虫摄影指南,各种美轮美奂的萤火虫大片。 《萤火虫在中国》既是记录,也是怀念。透过这些朴实的文字和美丽的图片,可以看到作者对萤火虫,这些故乡、童年中闪烁的微光的挚爱与怀念,以及对萤火虫正在消失的现状的忧虑。 |
| 作者简介 | |
| 付新华 与萤火虫“一见钟情”的诗意学者,青岛人,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自2000年起,致力于萤火虫的考察与研究,是中国个萤火虫博士,发现并命名了雷氏萤、武汉萤、穹宇萤等多种萤火虫。近年来,因痛感萤火虫数量的锐减,积极投身萤火虫保护事业,通过讲座、著述、摄影等形式,向公众传达科学赏萤、保护萤火虫栖息地的理念,并成立一家萤火虫环保组织“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被誉为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人。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1、让见过萤火虫的人重温童年的微光,让没有见过萤火虫的人弥补缺憾城市里的灯火明亮,有谁还记得你曾经燃烧发亮?萤火虫正在消失,也因此这个夏天萤火虫变得越来越热门,微博上有些生活达人列出一生不得不做的10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去看萤火虫。这本书不仅对萤火虫有科学有趣的描述,还有大量萤火虫的美丽图片。阅读本书,正好可以缅怀我们童年中消失或者缺失的萤火虫。 2、*的萤火虫读本。付新华教授是研究萤火虫的**人,他发现并命名了雷氏萤、武汉萤、穹宇萤等多种萤火虫,还成立了**一家萤火虫环保组织“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十三年来,他坚持萤火虫研究和考察,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十三年来研究和考察的结晶。 3、当今*热的动保环保话题萤火虫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萤火虫的存亡直接和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保护萤火虫就是保护环境,动保环保是社会现今的热门话题,也是主要的正能量生发点。这本书能吸引到希望为动保环保出一份力,倡导微公益的读者群。 4、*美科普书本书采用特种纸双封面,内外封荧光色专色印刷。整本书的设计聘请外知名设计师孙俊良先生倾力呈现,以为读者考虑的角度进行编排,在细部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设计。 |
| 文摘 | |
| 自序: 每个晚上,萤火虫都在跳无声的舞 每个晚上,萤火虫都在跳无声的舞,而我便是那的观众。萤火虫跳得畅快,我看得也痴迷。 我们在无休止地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时,萤火虫却不知在什么时候被遗忘,被放逐了。曾在黑夜中御风而行的微光,如今已被霓虹市光所取替。曾频繁出现于唐诗宋词中的小家伙,现在只能在昆虫词典中找到它们的身影……不知不觉间,由于我们的无知,它们被无情地弃置于黑暗的角落,我们渐渐忘记了它们曾带来的美好时光。现在,有些生活达人列出一生中要做的十件事情,其中之一竟然便是看漫天的萤火。观看萤火虫,在古人是一种日常乐趣,而现在竟成了一种。我是如何与萤火虫结缘,又是如何坚持研究萤火虫十二年的呢?周围很多人都曾这样问我。十二年里,有很多难以尽数的感慨和故事,萤火虫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年只有寻萤的时候开心:调完课后,打包行李,收拾装备,跳上火车,吹着口哨,心情像鸟一样在空中扑腾。到达目的地,我就问附近的老乡,见过萤火虫没有。小时候,我从没见过萤火虫,为此总觉得自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那些有萤火虫记忆的人则不一样。老乡们一说起萤火虫就很兴奋,仿佛又回到过去,提着鸡蛋壳或折纸做成的萤火灯笼,或是戴着里面塞满了萤火虫、闪闪发光的南瓜藤项链,或是恶作剧般地将萤火虫捏死抹在小伙伴的脸上,小女孩则将萤火虫放入蚊帐中甜美入梦……他们带着一种美好的怀旧之情诉说着。而我听了之后,也像是进入了他们的童年,在夜幕下,在河边,追逐着萤火。 这些年来,开心的莫过于发现新的萤火虫物种,震撼的是有一次竟目睹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空中飞舞,郁闷的是经常会碰到的寻萤而未果,害怕的是寻萤途中碰到毒蛇,倒霉的是为观萤失足掉进粪坑和鱼塘……有时候,我就像一只萤火虫,每一次野外考察都像是一次夜间求偶,看到前方的一丝光亮,就满怀希望飞过去,遇到的却是昏黄的灯……当然,也会遇到提着小橘灯的小女孩。寻萤过程很凶险,也很复杂。交织着美好与失望,悲伤和欢喜。 2005年,博士毕业留校,我突然想去更远的地方寻找萤火虫。一年后,我如愿以偿,在峨眉山上邂逅了为震撼的一幕。峨眉山陡峭险峻,植被丰富,常年云雾缭绕。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我走在盘山公路上,寻找萤火微光而不得。正意欲放弃,忽见萤火光带,延绵数百里,如天际银河般浩渺:难以计数的萤火虫在以同一频率发光!我深受震撼,感受到了微弱萤光积累爆发的力量。 第二年再去,山水依旧,萤火盛景却已不复见。我很失落,痛心,就像自己的孩子走失了,到处张贴寻人启事,却无法找回他们。 那时我醒悟了,我不能光研究,还要去保护。2008年至2009年赴日本留学期间,我发现日本,小小一个国家竟有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萤火虫保护组织,及民间都在将萤火虫作为科普及自然教育的材料。这深深启发了我。2012年底,我在SEE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及很多朋友的帮助下,创建了中国个专注于保护萤火虫的组织——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人见到萤火虫,意识到生活有萤火虫、童年里有萤火虫的记忆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
| 序言 | |
刚收到这本《萤火虫在中国》,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光是封面的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淡淡的、带着点复古色调的插画风格,将萤火虫那种若隐若现的微光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感受到夏夜里空气中弥漫的湿润和淡淡的草木香。书的纸张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光亮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磨砂感的哑光纸,这样在阅读时眼睛会更舒适,也更能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书本的装帧也很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这通常预示着内容会比较有深度,不像是那种快速翻阅的快餐读物。封面上的书名“萤火虫在中国”几个字,字体设计得也很有韵味,既保留了信息传达的清晰度,又带有一种古典美,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寻这背后隐藏的故事。整体来说,从包装和外观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的用心,这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别样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首先在于它所传达的那种细腻而深刻的情感。读完前几页,我便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萤火虫”这一意象的独特情感连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学描述,更像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脉络,连接着作者的童年记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哲学思考。每当读到关于萤火虫闪烁的章节,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儿时在乡间夜晚追逐萤火虫的画面,那种纯粹的快乐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仿佛随着文字重新被唤醒。这种情感的共鸣,是任何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论述都无法比拟的。作者巧妙地将科学知识融入到充满诗意的文字中,使得那些关于萤火虫的习性、栖息地、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构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这种叙事方式,仿佛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温暖而充满智慧的对话空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自然生灵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结构上的独到之处。这本书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是展开一幅徐徐的山水画卷,通过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描写,一点点地勾勒出“萤火虫在中国”的宏大图景。时而是对某个地区特有萤火虫种群的细致观察,时而是对历史文献中关于萤火虫的记载的考据,时而又会跳跃到现代社会对萤火虫生存环境的担忧与保护行动。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让我们看到了萤火虫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物个体,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生态意义。有时候,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穿梭于不同的时空,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生命,去感受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去思考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这种跳跃性的叙事,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和立体,也激发了我要去了解更多隐藏在书页背后的故事。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然观察视角。作者对于“萤火虫”的关注,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存在,也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和价值。他不仅仅是记录萤火虫的形态和习性,更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与周围生态环境的紧密联系。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夜晚,开始留意那些微弱的闪光,开始思考它们背后所代表的生命力。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从而触及宏观生态系统的方法,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它让我明白,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目标,而是从关注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物种开始。这本书让我对于“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疆域,更是无数生命交织而成的独特生态系统,而萤火虫,正是其中一个充满诗意的组成部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忽略了与自然的连接,也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宁静。而《萤火虫在中国》,就像一盏温柔的灯,照亮了我们迷失的方向。作者通过对萤火虫这一微小生命的热情描绘,让我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脆弱,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自然环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漫步,那些关于萤火虫的文字,如同点点星光,在我心中留下了温暖而深刻的印记。它让我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种由内而外的触动,是任何 superficial 的信息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也让我愿意去为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