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33] 絕對與圓融 佛教思想論集

[A333] 絕對與圓融 佛教思想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霍韜晦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佛教哲学
  • 中国佛教
  • 思想史
  • 圆融
  • 绝对
  • 哲学
  • 宗教
  • 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東大
ISBN:9789571930428
商品编码:29637542846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1-05-31
页数:386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佛教思想豐富,對人生極有啟發,本書特從語源、文獻、哲學、歷史等面向,論述佛教之重要問題,其內容包括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中國佛教,以及佛教邏輯。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漸次說明,讀者得以對佛教思想有更朗闊的認識。



  本書所收集的文字,有的成稿已在二十年前,但大部分則是近十二、三年中所寫,在某一程度上說,可以代表我二十年來研究佛學所走的曲折的道路。
  我最先接觸佛典,是在專上學院時代;那時我的興趣已漸漸由文學轉移到哲學,復由哲學而注意及佛教。考進研究所的時候,即決定以佛教的唯識宗哲學作為研究對象。本書所收的兩篇文章:〈佛家哲學中之轉依義〉和〈相見同種、別種辨〉,便是在那一階段中所寫。
  一九六九年秋,我獲得美國哈佛燕京學社的資助,往日本專攻佛學,才有機會真正了解到近百年來外國學者的研究成績。他們運用文獻學的方法,先攻原典,然後配合現代的各種研究進路,重新探索佛教的本來面目,老實說,這對我是一個極大的震撼。這不只是方法的問題,在比較之下,還有中國佛學研究傳統的失落問題,和文化的守護問題。我開始覺醒到:除了做學問之外,還有一些事情是急不容緩。所以從日本回到香港,我除了授課、指導學生之外,常常利用一些校外演講的機緣,發表佛學研究的新方法論,促請佛教人士注意學統問題;又呼籲要因應時代開發佛教的智慧,以免佛教的語言僵化。本書甲部通論篇所收的文章,及附錄的三篇訪問稿,大體上便是這一類帶推動性的言談的記錄。
  然而,佛學研究真能上路,決不可止於口號。通論性的文章貴有識見,但如無相當多量的專論性的研究為其基礎不能作出。我自己的興趣,其實還是在學問方面,我很害怕自己的見解沒有深入的研究來支持,常常為了別人的約稿而即時發表。這也是現代人的匆忙,無法像古人那樣的千錘百煉。我很知道自己的不足,不過我既然提倡佛教思想要作現代化的處理,時間又不能等待,便只好硬著頭皮自己來作一嘗試。在這十年中,我曾經把安慧的《三十唯識釋》從梵文譯成現代漢語,並作了詳細的注解;又把《大藏經》中較有代表性的文獻,節選出來加註,編成《佛學》教科書兩冊(以上均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同時應韋政通先生之邀,參預《中國哲學辭典大全》的編寫,負責佛學方面的條目(此書由水牛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三)。餘下來的時間,就是做一些單篇論文,承三民書局的好意,現在大部分都收錄在本書乙部,總名專論篇。由於這些論文撰寫時並未有通盤計劃,隨緣執筆,缺乏連貫的線索,因此在內容上顯得有點蕪雜,包括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和佛教邏輯。不過在風格上是一致的,都是從較為重要的問題入手,通過語源、文獻、哲學、歷史等多個角度來進行會通;也許最終目的不在解決問題,而在提供新的視野,使傳統的問題有新意。
  至於本書題名「絕對與圓融」,這是取自乙部最後一篇討論中國佛教思想的特質的名字。在那篇文章中,我使用「絕對」和「圓融」一對概念,來展示佛教由印度形態轉變為中國形態的過程。若能通透一點想,則一切學術問題的討論亦均有其「絕對」義與「圓融」義,何者可改,何者不可改;何者可說,何者不可說,亦難判準,端賴操觚者之識見與氣度而定。為了表示一點體會,即逕取此名以為全書之名。愚意此中實涵有無窮義,唯非今可盡,讀者其鑒諒之!
一九八六年元月 霍韜晦 序於香港法住學會
佛法在世间:当代哲学与社会关怀的交融 本书简介 本书《佛法在世间:当代哲学与社会关怀的交融》并非一部佛学基础知识的普及读物,也非传统意义上的佛教宗派史或教义阐释集。相反,它是一次深入而富有挑战性的思想探索,旨在探讨佛教核心智慧——特别是缘起性空、无我与慈悲伦理——如何在二十一世纪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提供一种既具批判性又具建设性的视角。本书聚焦于哲学思辨、伦理困境与社会实践的交叉地带,致力于展现佛法作为一种深刻的世界观与人生论,如何与当代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产生有意义的对话。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存在之思辨”、“伦理之重构”与“实践之维度”三大板块,共计十二章。作者以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避免了空泛的教条宣讲,而是着重于将抽象的佛教概念“锚定”于具体的、当代语境下的议题之中。 --- 第一部分:存在之思辨——心识、知识与实在的再定义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佛教哲学中关于“实在性”与“认识论”的核心命题,并将其置于后结构主义、现象学以及认知科学的讨论场域中进行审视。 第一章:缘起论的建构主义转向 本章首先回顾了龙树菩萨缘起法的精髓,但重点在于将其从本体论的窠臼中解放出来。作者主张,缘起并非一种静态的“关联网络”,而是一个持续的“建构过程”。我们所经验的一切“实在”,都是由因缘和合、概念执着所共同编织的幻象。本章细致比较了萨特(Sartre)的“自由与被抛弃”与佛教的“无我”之间的分野与交集,探讨心识如何主动地、不断地构建其所处的“世界框”。特别关注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大众心智如何被算法和“信息茧房”进一步“缘起”化,从而使传统对“迷妄”的辨析更具现实意义。 第二章:无我与主体性的消解 “无我”(Anātman)是佛教哲学的基石之一,但如何在强调个体权利与能动性的现代社会中理解它?本章批判了将“无我”简单等同于“虚无主义”或“宿命论”的误解。作者借助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理论,分析了语言系统对“自我”的强制性建构过程。无我的真正意涵在于揭示主体经验的“流动性”与“可变性”,这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超越僵硬身份政治的可能性。通过对神经科学中“自我意识”研究的引述,本章试图在古老的洞见与前沿的科学发现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指出对“永恒不变实体”的执着,是痛苦的根源,而非对抗外部压力的有效策略。 第三章:空性与知识的边界 空性(Śūnyatā)常被误解为“什么都不存在”。本章则将其定位为一种对“自性”的否定,即事物缺乏独立、自足的本质。作者在此引用了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晚期哲学的某些论断,探讨语言的局限性如何反过来限制了我们对实在的把握。空性不是一个终极的本体论答案,而是一种“认知上的断裂”——它要求我们在所有确定的知识体系面前保持警觉与谦卑。本章特别探讨了科学知识的范式转移(Kuhn),并论证了佛教空观与科学范式更替之间的结构性相似性:两者都指向知识体系的暂时性与依赖性。 --- 第二部分:伦理之重构——慈悲、责任与数字时代的道德困境 本部分将焦点从形而上学的思辨转向具体的社会伦理实践,探讨在高度互联但又日益疏离的现代社会中,如何重建基于慈悲的责任伦理。 第四章:广博的慈悲与“他者”的界限 慈悲(Karuṇā)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基于认知洞察的行动倾向。本章挑战了当代社会中“同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的现象。作者认为,这种疲劳源于对“他者”边界的过度固化。通过对列维纳斯(Levinas)“他者伦理”的细致辨析,本书论证了佛教慈悲的实践,要求我们主动地瓦解那些将“我们”与“他们”区分开来的心理屏障。重点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难民危机、环境不公等议题,阐释慈悲如何从一种个人美德升华为一种必需的政治伦理。 第五章:业力与结构性不公的张力 业力(Karma)理论在面对结构性暴力和历史遗留问题时,往往会陷入个体归咎的陷阱。本章核心在于区分“个人意志的业”与“社会结构的惯性”。作者主张,当代对业力的理解,必须引入“共业”和“系统性惯性”的概念。我们不仅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要理解自身在现有权力结构中的位置,以及这种位置对他人造成的间接影响。本章批判了新自由主义语境下对“个人奋斗”的过度推崇,认为真正的解脱需要对那些超越个体努力范围的压迫性结构进行集体性的“反业”行动。 第六章:数字时代的伦理困境:算法的无明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无明”(Avidyā)不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概念,它被嵌入到代码和算法之中。本章探讨了“算法偏见”的本质,并将其视为一种现代的、非人格化的“无明”体现。如果算法根据历史数据做出决策,那么历史中的偏见和不公就被固化并加速传播。佛教的智慧提供了一种“解构代码”的方法论:审视算法的基础假设,质疑其隐含的“自性”假设,从而寻求更具包容性和平等的数字治理模式。 --- 第三部分:实践之维度——从内在修复到环境和解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理论付诸实践,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对生态危机与心理健康挑战时,运用佛教的洞察力。 第七章:正念的世俗化与警惕 正念(Sati/Mindfulness)在西方世界被广泛应用于压力管理和企业培训。本章对这种“正念的消费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作者强调,脱离了戒律和智慧(般若)的正念训练,很容易沦为一种“心智的顺从训练”,使其成为维护现有高压工作环境的工具,而非通往解放的阶梯。真正的正念,必须与对“苦”的深刻洞察相结合,它是一种对现实无休止的“加工”保持距离的能力。 第八章:生态伦理中的非二元论 环境危机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必然结果。本章运用“相互依存”的缘起观,彻底颠覆了人类与自然“主客二分”的传统西方观念。作者探讨了佛教的“万物有情”概念在当代生态哲学中的重塑,指出保护环境并非一种“利他”行为,而是对自身生存条件的维护。重点分析了“深度生态学”(Deep Ecology)与佛教思想的契合点,并呼吁发展一种以“共生”为核心的、非人类中心的伦理框架。 第九章:临在感与时间性的救赎 现代生活常被效率和未来的焦虑所主导,导致了对“当下”经验的严重缺失。本章从现象学角度探讨了“临在”(Presence)的意义。佛陀教导的“当下即是永恒”并非时间静止,而是对时间流逝的全然接受。本书展示了如何通过深度的、非评判性的觉察,将时间线索中的“应该”和“过去式”暂时搁置,从而在经验的“裂缝”中体验到片刻的完整与安宁。这种临在感,是抵抗现代异化与倦怠感的根本力量。 --- 结语:智性慈悲的行动号召 本书最终回归到一种“智性慈悲”的倡导。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佛法的精妙,更要将其转化为一种有批判力、有同情心的行动指南。我们不需要回到寺院,而是需要在每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社会场景中,去实践那份对实相的洞察与对他者的关怀。本书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参与到这场艰难但必要的思想重塑之中,共同探索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意义的可能性。 本书适合对象: 哲学、社会学、宗教学专业的深度研究者与研究生。 关注伦理学、公共政策及人工智能伦理的政策制定者与技术人员。 对佛教智慧抱持高度思辨兴趣,并致力于将其应用于现实困境的公众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性毋庸置疑,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教条复述或概念游戏,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分析不同宗派如何理解“中道”时所使用的比喻,那些比喻生动形象,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例如,他用一个关于河流与海洋的比喻来阐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真是让人茅塞顿开。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论点与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情境进行对照,试图用这种圆融的智慧去观照现实。这表明这本书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学术研究,成功地渗透到了读者的生命体验之中。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处理复杂性的全新视角,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深刻性的洞察力。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翻开扉页就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我一直对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哲学思潮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关于“绝对”与“圆融”的探讨,究竟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构建起一套自洽的体系的。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轻松的入门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像面对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峰,每一步都需要仔细考量脚下的落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研究范式的梳理,那种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批判,展现了一种深厚的学养,让人对接下来的论述充满了期待。读到其中关于概念界定的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其他参考资料,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微妙的语境差异。这种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阅读体验,正是它价值所在,它迫使你跳出日常思维的窠臼,去探寻更深层次的逻辑关联。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有格调,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让人感觉自己捧着的是一份珍贵的学问遗产,而不是快消品。

评分

拿到这书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被它浩瀚的篇幅吓到了,但翻开目录后,那种敬畏感很快就被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取代了。作者在处理这些看似抽象的佛教概念时,展现出一种惊人的穿透力,他没有停留在文本的字面意义上打转,而是深入到概念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结构中去寻找支撑点。比如,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圆融”的概念是如何被用来调和不同学派之间尖锐矛盾的,这个分析角度非常新颖,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原以为已经定论的观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流露出的那种审慎和克制,他很少使用过于武断的词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引证和严密的逻辑推演,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但对于愿意投入精力的读者来说,回报是巨大的。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轻轻推开了一点,那种拓展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

评分

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选择非常典雅,没有采用现在流行的大开本和鲜艳的色彩,而是选择了沉稳的墨黑和雅致的米黄,这本身就预示了内容的深度和厚重。我注意到全书的注释系统异常详尽,几乎每一处关键引文都有明确的出处和版本对照,这对于任何想要进一步深究的读者来说都是莫大的福音,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某些章节的论证力量所震撼,尤其是在处理“空”与“有”的辩证关系时,作者的论述如同庖丁解牛,层层深入,入木三分。他没有回避矛盾,反而将那些看似无法调和的对立面,巧妙地纳入一个更宏大的逻辑框架内进行统一阐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排毒”,许多以往困扰我的思想疙瘩,都在这种极致的逻辑推演下得到了松动和释怀。这是一部真正能“滋养心智”的著作。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喧嚣的时期开始阅读这本论集的,原本担心自己的注意力会被外界干扰,但奇妙的是,这本书有一种强大的“定力场”。每当陷入那些关于“体相用”的辩证分析时,周围的噪音仿佛都自动降低了分贝。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其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论证迷宫。作者似乎总能在最关键的转折点抛出一个精妙的设问,然后用接下来的几页篇幅将其解构并重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绝对”这一形而上学概念的祛魅过程,它没有把它描绘成遥不可及的神谕,而是还原成一种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试图把握终极实在的努力和方法论。这种将宏大叙事拉回具体语境的操作,使得整本书既有高度,又不失温度,让人觉得这些千年前的思辨与我们当下的困惑并无二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