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道家与性文化 |
| 作者 | 胡宏霞 刘达临 |
| 定价 | 26.00元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080699 |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中国人刘达临继研究了《孔子与性文化》的关系后,从“道家与性文化”的关系,为中国性文化寻根究底。 书中从道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索出去,说明了道家文化中所蕴涵的性文化,并运用大量的图、秘戏图,披露了古代性文化以及房中术的理论和技巧。同时,摘取了部分房中术古籍中的养生秘方,说明了道家性文化注重养生和健康的本质。另外,书中总结了古代房中术中的十二大成就,诸如对性的正确认识、方法、性健康、生理规律、心理规律、性前戏、体位、障碍改进方法、优生等。本书揭开了中国历*为神秘的一页,填补了中国养生养性理论的空白。 |
| 作者简介 | |
| 胡宏霞 医学博士,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性文化基金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医学统计与档案管理工作。1999年,开始与刘达临教授合作创建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并为此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她曾多次和刘达临教授在外举办有关展览,并两次共同获得国际大奖。论著有《儿童性早熟的社会成因及医学探讨》《抢救流落外的性文物》《中国人性功能障碍的文化影响》《女子的性压迫》《古代的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教材》《画说性》(儿童性健康教育读本)《性文化77夜谈》《爱琴海的爱情》《欢情与迷乱》和《梵天与》等。 刘达临,1932年6月2日生于上海,1949年9月入学燕京大学新闻系, 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参过军,获中尉军衔,1969年复员。1982年任上海大学《社会》杂志编辑,副主编。1988年任上海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性教育》杂志。著有《性社会学》《中国性文化史》《世界古代性文化》《世界当代性文化》等多部性文化书籍。作者在文化研究方面很有知名度,保证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胡宏霞 医学博士,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性文化基金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医学统计与档案管理工作。1999年,开始与刘达临教授合作创建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并为此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她曾多次和刘达临教授在外举办有关展览,并两次共同获得国际大奖。论著有《儿童性早熟的社会成因及医学探讨》《抢救流落外的性文物》《中国人性功能障碍的文化影响》《女子的性压迫》《古代的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教材》《画说性》(儿童性健康教育读本)《性文化77夜谈》《爱琴海的爱情》《欢情与迷乱》和《梵天与》等。 刘达临,1932年6月2日生于上海,1949年9月入学燕京大学新闻系, 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参过军,获中尉军衔,1969年复员。1982年任上海大学《社会》杂志编辑,副主编。1988年任上海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性教育》杂志。著有《性社会学》《中国性文化史》《世界古代性文化》《世界当代性文化》等多部性文化书籍。作者在文化研究方面很有知名度,保证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
| 目录 | |
| 前 言 道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章 道家性文化的形成 节 从黄帝到春秋战国 第二节 老庄之学成为道家文化的主旨 第三节 孔孟之道崇尚人性 第四节 出土重现的房中术古籍 第五节 “外转内销”的中国古籍 第二章 《易经》与八卦 节 《易经》与性文化 第二节 八卦中的性内容 第三节 阴阳互补 第四节 八卦和婚姻、妇女 第五节 对的预测 第三章 道家与妇女 节 女神崇拜 第二节 道家思想是“主阴” 第三节 妇女对发展道教大有贡献 第四节 女性的修道 第四章 中国古代房中术的发展 节 古代房中术与养生 第二节 房中术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道教的建立和房中术 第四节 中国古代房中术的十二个大成就 第五章 道教的异化 节 修炼变成了巫术 第二节 房中术变成淫乐手段 第三节 炼丹可致人命 第四节 “两个打击” 第六章 道教的改革和后的兴盛 节 张三丰其人 第二节 理论、丹药、武术及其他 第三节 道教圣地——崂山与茅山 第四节 道教的改革 第五节 道教新的尊神们 后 记 研究道家文化引发的思考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古代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所催生的,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的大力促进技术发展的宗教,也是全世界*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道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被弄得十分神秘、不太兴旺,而许多人认为道士是装神弄鬼,易经、八卦、占卜、风水都是迷信。本书作者从自身优厚的性文化知识出发,还原道家对性文化的科学态度,丰富了中华性文化知识,同时,也对世俗对道家的某些偏见进行了拨乱反正,如时下国人对中医的态度。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古代艺术史的著作,它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成就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并没有局限于描绘那些耳熟能详的绘画、书法和雕塑,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古代的建筑装饰、青铜器纹饰、漆器工艺,甚至是古代服饰的剪裁和色彩搭配。我特别沉醉于书中关于古代建筑艺术的章节,从故宫的宏伟壮丽,到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再到寺庙的庄严神圣,每一个建筑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如何在空间布局、色彩运用和细节处理上达到极致的和谐与统一。我还对书中关于古代陶瓷艺术的论述印象深刻,从早期陶器的朴素实用,到唐三彩的绚烂多彩,再到宋瓷的温润如玉,每一个时期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工艺高峰。书中对不同窑口的介绍和代表作品的赏析,让我领略到了古代工匠们在材质、釉色和造型上的无限创意。此外,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古代艺术与哲学、宗教、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了艺术是如何成为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反映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让我认识到,那些流传千古的艺术品,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评分读完一本关于历史遗迹的书,才惊觉我原本对古代社会生活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和粗浅。书中关于古代城市规划的章节,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不同朝代城市格局的演变,从秦汉的规整大气,到唐宋的繁华开放,再到明清的封闭内敛,每一个转变都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的巨大影响。我特别留意到关于建筑材料的考证,书中援引了大量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据,说明了不同时期材料的选取如何受到技术水平、资源分布和审美观念的制约。例如,唐代琉璃瓦的出现,不仅是工艺的进步,更是对外来文化融合的体现。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古代民居的描绘,从普通百姓的茅屋草舍,到士绅阶层的庭院深宅,再到皇家宫殿的宏伟壮丽,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气息。通过对古代墓葬出土的家具、器皿、甚至是生活用品的细致解读,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早已消逝的面孔,听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声音。书中对古代节日习俗的梳理,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现在一些习以为常的节日,其背后有着如此丰富和漫长的演变过程,承载着先民们对于自然、对于生命、对于社会的种种期盼与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陈述历史事实,更是在唤醒我们对过往的感知,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细微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评分最近一口气读完了一本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书,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古人”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古代的哲学思想不过是些空洞的说教,或者是一些脱离现实的玄思。然而,这本书所展现的,却是一个充满活力、深刻且极具实践性的思想世界。作者从多个角度切入,首先分析了不同学派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如何催生了各种“救世”之论,以及汉代“独尊儒术”背后的政治考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仁”与“礼”的讨论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这些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文献解读,揭示了这些思想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具体表现和实际作用。比如,书中通过对古代教育制度的分析,说明了“礼”是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个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同时,作者也深刻剖析了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顺应自然、以柔克刚的智慧,以及它对后世政治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比了不同时期思想的流变,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思考和挣扎,他们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试图为当时的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让我意识到,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评分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关于古代社会风俗的书籍,其内容之详实,视角之新颖,着实令我耳目一新。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对官方史料的梳理,而是深入挖掘了民间流传的故事、诗歌、戏曲以及地方志等非官方文献,力图还原一个更加鲜活、多元的古代社会。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古代婚姻习俗的章节,作者详细描绘了从提亲、订婚到迎娶、洞房等各个环节的复杂仪式,以及其中蕴含的家族利益、社会地位和情感因素的博弈。特别是对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了古代个体在婚姻面前的无奈与挣扎,但也看到了其中不乏真挚情感的闪光点。此外,书中对古代节日庆典的描写也栩栩如生,元宵节的灯火辉煌、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团圆,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众的期盼。作者通过对这些习俗的细致解读,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趣、价值观念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我尤其留意到书中关于儿童教育和娱乐方式的描述,这部分内容弥补了我对古代儿童生活认识的空白,让我看到了古人在教育方式上的独到之处,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游戏和故事来传承文化和价值观。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古代社会,不再是冰冷的历史事件,而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动画卷。
评分最近有机会接触到一本关于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书籍,它完全打破了我之前对古代中国科技水平的固有认知。书中以严谨的考证和丰富的图示,系统地介绍了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工程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代天文学的章节所震撼,从精密的观象台建筑到准确的天象记录,再到对日月食的预测,无不体现了古人卓越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书中对古代历法演算的详细解析,让我惊叹于古人数学理论的精深,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我还饶有兴致地阅读了关于古代工程技术的篇章,从都江堰的伟大工程到赵州桥的巧妙设计,再到古代水力机械的发明,都展现了古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创造力。书中对于古代医学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中医在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上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对人体奥秘的探索。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将这些科技成就孤立地呈现,而是将它们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了技术创新如何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科技成就对古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实力,也引发了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