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书语言风趣幽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作者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将现代管理学名词信手拈来。在他看来,刘备有过人之处,也有不少缺点,他寒微的出身决定了他不仅比同龄人更早成熟,而且需要不断重塑人际关系地图来实现自己的人生志向。坚韧的刘备对现代社会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无疑是如人生楷模一般的励志典范。书中一段段有关成长的故事和启迪心灵的智慧隽语,则悄无声息地化入阅读过程中,引发读者深思。
内容简介
他,出身寒微,却三分天下,称雄一方;他,知人善任,善于借势,有过人的领导才能。“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血雨腥风的年代,在艰难的境况下,刘备屹立不倒,走向成功,并非凭借运气。是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就了他的伟业。
本书所呈现的,是刘备的创业故事,也是草根英雄的成长史。当曾经的波澜壮阔归于平淡,当英雄在时间的长河中远去,我们仍能借助史书和文学的只言片语,去感受他们,理解他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从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中,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何处去。
作者简介
赵玉平,河北丰宁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北京九思书院创办人,主要从事领导理论、人力资源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和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主讲人,入选2009年媒体评出的十大国学讲师。同时为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受邀先后在全国各地进行了近千场传统文化、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讲座,反响热烈。
著有《比强者更强》、《梁山政治》、《青梅煮酒论领导》等,开辟了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解读传统经典的新领域。曾先后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曹操的启示》。2014年5月再次登上《百家讲坛》,主讲《刘备的谋略》。
目录
第一讲 草根男孩成长路
刘备身世
少年异秉
年轻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事件一 拜师学习换平台
事件二 结交强者获支持
事件三 桃园结义搭班底
第二讲 临危不乱有良策
诈死逃生
鞭打督邮露豪气
感化刺客讲义气
解围孔融涨名气
第三讲 寻求支持有办法
陶谦托孤
策略一 差异致胜,在比较中提升满意
策略二 谦让示弱,在观望中寻找支持
策略三 以退为进,造势充分之后再取利
第四讲 能屈能伸有姿态
引狼入室收吕布
如何跟别人发展亲密关系
事件一 有局无势丢徐州
事件二 委曲求全降吕布
事件三 放下包袱寻出路
第五讲 摆脱控制谋发展
白门楼吕布被杀
性格就是命运
青梅煮酒论英雄,没有威胁就没有危险
顺手牵羊除袁术,有空白就有空间
放虎归山占徐州,有部下才有天下
第六讲 以退为进有出路
战白马斩颜良
忠诚从哪里来
一败再败有思路
迎接挑战有退路
混乱局面拼出路
第七讲 成功来自调心态
马跳檀溪
忍让是一种境界
放低姿态,获得更大空间
缓解焦虑,等待时机
承认不足,减少控制权
第八讲 制造回合藏玄机
二请诸葛亮
重要的交易一定要有回合
借助权威渠道获取信息
运用形象展示政策
放下架子,善于倾听
第九讲 信念引导获支持
刘表托孤
贴标签现象
用关键事件占领人心
与关键人物恰当交往
在关键时刻甘当配角
第十讲 变换角度掌大局
刘备招亲
站在对手角度看待风险
站在任务角度评估能力
站在旁人角度考虑出路
第十一讲 笼络人心善造势
张松见曹操
失衡的自尊心
运用互惠获取支持
基于比较建立满意
心怀大局坚持底线
第十二讲 顺风顺水抓大局
张松之死
示范的力量——给希望给未来
保持形象,得意时不失态
善拐大弯,顺利时不急于求成
多样化用人,胜利后宽容对手
第十三讲 转变思维能成事
刘备滥赏
炫富心理分析
思路一 事业壮大后,从感情建设转向制度建设
思路二 在优势的情况下,懂得掌握主动
思路三 把握亲近尺度,善于调整人际关系的距离
第十四讲 逃离情绪远陷阱
黄忠刀斩夏侯渊
成功者要懂得超越过去
策略一 克服情绪失控,避免急躁冒进
策略二 宣传以往胜利,展示必胜的未来
第十五讲 树立权威讲策略
刘备称王
仪式与权力符号
打破常规树立新标准
合理引导调和矛盾
严格要求有特殊资源的人
第十六讲 防范风险托后事
火烧连营
激动的时候缺乏判断
适度分权,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用承诺一致锁定核心骨干
提前搭班子应对未来
文摘
第一讲
草根男孩成长路
东汉末年,在涿州楼桑村东的一座小院里,诞生了一位名满天下的英雄——刘备。刘备自幼父亡,家道中落,与母亲贩履织席度日。生活虽然贫寒,他的家学渊源却没断。刘备的少年时期是怎样度过的?有何异于常人之处?对他影响特别大的都有哪些人?他的经历对年轻人的职业规划和现代的教育事业又有哪些启示?
东汉末年,涿州往南走十五里,有一个小村庄,名叫楼桑村。村子不大不小,有百十户人家,村东头有一家独门独户的小院,收拾得干净整齐,扎着结实的篱笆。东南角的篱笆旁长着一株大桑树。这棵树长得出奇,高五丈有余,枝繁叶茂,浓荫蔽日,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小亭子一样,用《三国志》上的原话说,“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周围十里八乡一提到楼桑村,没有不知道这棵大桑树的,楼桑村的名字就因此而来。就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小院子里,诞生了一位名满天下、家喻户晓的大英雄——刘备刘玄德。
刘备自幼父亲早亡,家道衰落,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三国志》上说他“与母贩履织席为业”,用现在话说,就是在过街天桥上摆小摊,卖凉席和拖鞋,挣一点微薄的收入。
刘备身世
楼桑村住着不少姓刘的人家,大家世代居住在此,已经有近300年了。这段历史要从西汉景帝大封诸侯王的时候说起。汉景帝有14个儿子,除了刘彻当上皇帝以外,其余13个都封了诸侯王,其中老八叫刘胜,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12岁的刘胜被封为中山王。
中山国大致在今河北省中西部的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地区。辖区含北平县(今满城县北)、唐县(今唐县东北)、深泽(今深泽县)、苦陉(今无极县东北)、安国(今安国市东南)、曲逆(今顺平县东南)、望都(今唐县东北)、新市(今正定县东北)、安险(今正定县东南)、卢奴(今定州市)等14县,以卢奴为都城。境内地貌有平原、丘陵,源自太行山的漕河、唐河、大沙河、磁河流经沃野,是农耕富庶之地。在当时汉初封国中,所领县数居第三位,人口数居第二位。
刘胜这个中山王当得很滋润,《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简直能组成一个加强连。这120多个儿子中,有20个得宠的被封了侯,其中有一个叫刘贞。刘贞后来就定居在涿州附近,楼桑村这些刘姓人家包括刘备,都是刘贞的后人。按现在话说,都属于皇帝的远亲。不过,确实有点远,时间上隔了将近300年,谱系上隔着13代。
少年异秉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备属于皇族远亲,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是书香门第,刘备的祖父刘雄举过孝廉,官做到东郡范县的县太爷。
这里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举孝廉”这三个字。“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到了东汉时,孝廉便“合为一科”,成为察举中最受重视的常科。由于各郡区域大小不等,人口多寡不一,东汉实行按地域、人口比例分配贡举名额的办法,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刘备的祖父能够被举为孝廉,那也是二十万人里考了第一名,相当于当地的高考状元,不简单。
不过,刘备的父亲刘弘英年早逝,没做过什么官,也没留下什么产业。刘备少年时家境贫寒,只能和母亲织席贩履维持生计。贫寒归贫寒,但是刘备的家学渊源没有断。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刘备的名字上得到印证。
名字体现的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期待。刘备名备,什么是“备”呢?一是谨慎有准备,《小戴礼记》云,“事戒不虞曰知备”;一是全面完备,《易经?系辞》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特别是刘备的字,很有分量。刘备字玄德,“玄德”二字,老子《道德经》有专门解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简单解释一下,玄德是三种状态:(1)生而不有,苹果是我种的,但是我不占有它,我们大家共享,道理是我发现的,我不占有它,我们大家共用;(2)为而不恃,这事情是我做的,这个贡献是我做的,但是我不卖弄、不自得,谦虚低调;(3)长而不宰,“宰”是“主宰”的“宰”,“长”是“长辈”的“长”,身处权威尊贵的位置,但是不强加于人,懂得放权和授权。
《尚书?舜典》中说:“玄德升闻,乃命以位。”用现在话解释,就是道德修养被广泛认可,就可以主宰天下、坐大领导的位置了。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刘备的长辈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具备玄德,图以大事。
刘备没有辜负这个期望,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前边提到,刘备家院子东南角长了一棵高大的桑树,刘备和同村的小伙伴在树下玩耍,看着这棵树,刘备说了一句很惊人的话。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因为桑树的树冠呈现一个“伞”字形,很像车上的伞盖,所以刘备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将来我一定会坐一辆豪华的马车,车盖就像这棵树一样威风。”
但大家注意“羽葆盖车”这四个字,这种规格档次的车,是天子坐的车,所以,这话不是说自己要坐豪华马车,刘备的意思是将来他一定要当天子。在涿州农村,一个卖凉席的七八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确实很惊人。
一个涿州城南农村里边、七八岁卖凉席和拖鞋的小孩,一张嘴就说他将来会做天子,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它确实证明了,刘备的成长环境、家庭的熏陶、人际关系的示范,给了他一种特殊的动机和价值观。那么这种动机和价值观主要来自于谁呢?应该来自于刘备的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虽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但是她的行为让我们钦佩。
刘备的母亲含辛茹苦,艰难度日,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一方面起早贪黑,带着刘备织席贩履,风里来雨里去,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另一方面,教刘备读书识字,给他讲做人做事的道理,特别是向刘备讲述家族的光荣、父辈的希望,她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啊,在这种家庭的熏陶之下,刘备的个性、心智都变得成熟,他的性格里边那些最优秀的部分,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刘备的母亲没有拔苗助长,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按部就班、安安稳稳地让刘备度过了童年和少年这一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然后在刘备15岁的时候,才送他去拜师学习。
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总想超前,总想急于求成,一不小心就跨越了孩子的成长阶段。貌似是我们可以把事做得早一点,超前发展,占领先机,但其实可能起到了拔苗助长的反作用。
在我们的教育当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中学的课程,中学学大学的课程,一到了大学,可能回过头要补幼儿园的课程。你看我们在大学里边教书,会看到有很多能力很强、成绩很棒、表现很好的学生,在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方面,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这些大学老师,经常要给他们传播基本的价值观——要懂得分享,要注意排队,要轮流,要情绪稳定,要经得住挫折。这些理念实际上在幼儿园时就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起来。所以当速成成为大家的梦想,浮躁就会成为每个人的问题。我们的很多模式,基本上都是先超前后补课,超前超得扭曲,补课补得惨淡,这不光是家庭的问题,这是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教育模式里面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关键期”,即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一个孩子的关键期,我们应该有一个关键期的主题和课程设置的考虑。刘备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关键期,在他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埋下了很多对未来至关重要的种子。
管理智慧箴言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关键期”,即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一个孩子的关键期,我们应该有一个关键期的主题和课程设置的考虑。
年轻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刘备放话了——等我当了皇帝,你们都跟着我一起过好日子!这话把长辈吓了一跳,同宗的叔父刘子敬告诫刘备道:“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三国志?先主传》)
人和人心性不同,志趣各异,一个干事业的人常遇到周围的人说三道四,还会有一些人善意地劝解。就在刘备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意气风发、胸怀大志的时候,也有人劝告他,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五险一金,有车补房补,娶个媳妇,生个孩子,“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鸡毛蒜皮、小桥流水,平平淡淡才是真。
但刘备心里想的却是“王侯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凭什么我就要平平淡淡终了一生,我就是要做一番大事业,方不虚此生,不做英雄汉,不是好男儿。
这让我想起了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要过一条河,老牛告诉他,河很浅,你随便过;小松鼠告诉他,河太深了,有同伴淹死,你千万别过。请问小马过还是不过?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人生就是一条河,过还是不过,不取决于河什么样,而取决于你是谁。你要是小马,你就勇敢地过,你适合;如果你是小松鼠,你就别过,你不适合。小马不能因为小松鼠的建议,就不考虑过河,小松鼠也不能因为小马过去了,自己也要过去,这叫“因人而异”。
人生就是一条河,各有各的过法,各有各的方向。小马过河之前要是听信了松鼠的建议,那一辈子也就过不了河。年轻人就是要有朝气,勇于探索,勇于尝试,不要动不动就给自己先套一个框框在那里。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方向,要倾听他人意见,但是更要实现自我。
用管理学的观点来看,规划未来的时候,有人属于常规型,喜欢平和安稳;有人属于突破性,就喜欢做冒尖和挑战的事,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成就动机不同。
为了生存而从事的叫职业,为了发展和自我实现而做的叫事业。要有职业,才能安身立命活下去;但是要有事业,才能活得精彩,无愧此生。干职业要尽责,干事业要尽兴。如果你是小马,就不要在乎小松鼠的劝解,应该勇敢地过河去!当然如果你是小松鼠,就应该留在大森林里快乐地生活,不要太介意过不过河的事。正所谓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管理智慧箴言
为了生存而从事的叫职业,为了发展和自我实现而做的叫事业。要有职业,才能安身立命活下去;但是要有事业,才能活得精彩,无愧此生。
刘备就是少有大志,心怀天下,成就动机比较强烈,渴望做一番大事业,而不是平平常常过小日子。少年时代是人生道路的开始,刘备的少年时代有三件事情足以影响他的一生。
事件一 拜师学习换平台
刘备15岁时开始系统地学习,这个时候他请的老师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卢植。
卢植(公元139—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卢植是东汉末年经学家、著名将领,官至北中郎将、尚书。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大儒马融,为大儒郑玄的同门师弟,曾两次平定九江叛乱。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后因得罪董卓被免官。隐居在上谷军都山,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去世。
关于卢植,我想给大家介绍两个故事。
聚精会神定力超群
卢植辗转千里奔向陕西扶风,投在大儒马融门下。卢植的言谈举止给马融留下了良好印象,不久便将侍讲的位子给了他。马融本人相貌堂堂,非俗儒世士,“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后汉书?马融列传》),且是外戚豪家,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居宇器服,多存侈饰”,他的住房和服饰非常考究。他讲课的方法也很特别,“常坐高堂,施绛纱帐”,绛纱帐前面是众多听课的学生,后面则“多列女倡歌舞”,老师在前边讲,后边站一排国色天香的美女唱歌跳舞。也不知道到底是美女影响学生听老师讲课,还是老师影响学生看美女。这样的场面对学生的定力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马融发现作为学生的卢植侍讲积年,对老师有意布陈安排的花花世界“未尝转眄(miǎn)”,能做到无动于衷,这份定力实在难得。
做事情离不开“专注”二字。有人问大师什么是修行,大师说,吃饭睡觉。别人说,我们每天都吃饭睡觉啊。大师说,普通人吃饭时不专心吃饭,千般计较,哪有一分心思在吃饭上;睡觉时不好好睡觉,万种牵挂,哪有一份心思在睡觉上。
大家想想,确实是这样。我们平时的思维是散乱的,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想着吃饭。人在电视机前坐着,心早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知止定静安虑得。《大学》里边讲七证的功夫,知止是起点,定是基础,有定,才能谈到后边的静安虑得。所谓定,就是拥有专注的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做事情抗干扰能力特别强,心神都能专注到要做的事情上。卢植就拥有这种力量。
抗辩董卓不畏强暴
何进为了掌控朝局,决定引西凉董卓入朝。卢植很有先见之明,数次劝告何进说董卓是个危险人物,何进不听。董卓来到之后,果然独揽大权,于朝堂上准备废掉皇帝,当时的情况是“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卓怒罢会,将诛植。”(《三国志?董卓传》)。后来在蔡邕等人的劝说下,董卓没有下杀手,但免掉了卢植的官位。卢植告老还乡,隐于上谷,得以善终。
史书上评论卢植道:“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则卢公之心可知矣。君子之于忠义,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卢植是一位文武兼备、有胆有识的大学问家。《后汉书》上记载,卢植“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能饮酒一石”,“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卢植的做人态度、学习方式深深地影响了刘备。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非常幸运的。老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示范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师范师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好老师能起到一个“范”的作用,引导学生走上光明大道。
管理智慧箴言
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非常幸运的。老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示范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今天,我们的社会要发展,文明要延续,文化要繁荣,也特别需要一批像卢植这样“有范儿”的老师。刘备追随卢植一年多的时间,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影响终身。
事件二 结交强者获支持
刘备家境贫寒,资源有限,但是刘备从来不缺少支持。在他的一生中,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有人站出来向他提供帮助。
支持少年刘备的赞助商主要有三个。
一是本家叔叔刘元起。“(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三国志?先主传》)是说刘元起一直出钱资助刘备求学,并且认为刘备将来必成大事。
二是地方豪强公孙瓒。“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后汉书?公孙瓒传》)与公孙瓒结为兄弟为刘备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关于公孙瓒,《后汉书?公孙瓒传》有详细的记载: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后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略见书传。举上计吏。太守刘君坐事槛车征,官法不听吏下亲近,瓒乃改容服,诈称侍卒,身执徒养,御车到洛阳。太守当徙日南,瓒具豚酒于北芒上,祭辞先人,酹觞祝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既行,于道得赦。瓒还郡,举孝廉,除辽东属国长史。尝从数十骑出行塞下,卒逢鲜卑数百骑。瓒乃退人空亭,约其从者曰:“今不奔之,则死尽矣。”乃自持两刃矛,驰出冲贼,杀伤数十人,瓒左右亦亡其半,遂得免。
公孙瓒不仅长得帅气,为人还有义气、胆气,很快就成为割据河北的一方诸侯。刘备的第一份政府官员的任命,就是公孙瓒举荐的。最开始事业发展的机会,也是公孙瓒提供的。
三是富商张世平、苏双。“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三国志?先主传》)也就是说,刘备拉队伍起家的资金,都是由张苏二人赞助的。张苏二人是贩卖马匹的,中原地区不产良马,边境贸易的主要商品就是优良的马匹。茶马古道这条商贸走廊就方便了这样的贸易往来,用中原茶叶换边地良马。马当然不是用来种地的,什么人会买马?政府、地方割据势力和豪门大族。这些人可都不是一般人。张苏二人周旋在这些人当中,见多识广,对天下形势有一番了解,对天下英雄也有一番见识。他们能如此不惜重金支持刘备,说明他们确实很看重刘备的发展潜力,在刘备身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投资和政治押宝。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帮助刘备?
关于刘备的特点,《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大家注意,刘备师从大儒卢植读书,但是,并不乐于读书、做学问,而是喜欢犬马、音乐、华美的衣服,这些都是他结交朋友的渠道。
更主要的是,刘备身上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禀赋。《三国志》记载,他为人处世的特点是“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我们给他总结八个字:深沉内敛,低调温和。
刘备作为一个成就大业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他的特别之处就显现出来了。
(1)善下人,这三个字非常有刘备的特色。什么是“善下人”?大家记得,《论语》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下”是指向学问修养不如自己的人求教。
“善下人”的这个“下”,与“不耻下问”的“下”,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就是,刘备善于和身份、影响力都不如自己的人打成一片,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群众工作做得好,善于走群众路线,因此口碑好,影响力大。
(2)喜怒不形于色。这个属于情绪管理做得非常好,从来不会在人前情绪失控,什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拍桌子瞪眼睛、顿足捶胸、眉飞色舞、得意忘形,这些都没有,从来都是温和中正、和颜悦色。人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什么是贵族?大家看“贵”字怎么写,上边一个“中和”的“中”,下边一个“宝贝”的“贝”,以“中和”为宝贝,这就是“贵”。为人处世一旦失去了“中和”二字,言语走了极端,情绪大起大落,那就够不上一个领军人物的标准了。
刘备从小就有这份深沉大气的风范。这也是他能获得众人支持和追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身上确实有一种王者气象。
你看,水禽里边有天鹅,有鸭子,都在水里游,但是风范气象就完全不一样,天鹅在前边游,别的水鸟就在后边追随着,可鸭子在前边游,后边就没有追随的。大家看看天鹅的身材,就是一个大大的数字“2”,但是人家就算“二”,也“二”得优雅,“二”得高贵,所以就有追随者。刘备就是这样,做什么事情都深沉大气,有一种风范在那里摆着,于是各路“赞助商”争相出现。
这里我们分析一下,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有三个维度:喜欢不喜欢、信任不信任、需要不需要。有的人很喜欢,但是不信任,比如穆念慈喜欢杨康,非常喜欢,但是不信任;有的人很信任,但是不喜欢,比如李世民对魏征,一边骂着“必杀此田舍翁”,一边给奖励;有的人很需要,但是不喜欢,比如吕布抢了刘备的根据地,刘备很需要曹操帮自己打败吕布,但是刘备从来没有喜欢过曹操。
当年在涿州,刘备则是这三条都占全了:性格好、情商高,招人喜欢;讲信用、重承诺,让人信服;有队伍、有影响力、有号召力,令人需要。由于有了这三条,所以很多人都支持刘备,包括很多乡里少年都来投奔刘备。这就引出了一段著名的故事——桃园三结义!
事件三 桃园结义搭班底
说到“桃园三结义”,我想先跟大家聊聊什么是朋友。各位注意,“朋”和“友”是两个概念。“朋友”这个词,在我们的汉语中早就有了。《易经》上就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说法;《论语》里也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样的名言。但是,古人说的“朋友”和我们现在说的“朋友”不大一样。我们现在说的“朋友”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个概念,是指互相有交情、互相友好的人。而在《易经》和《论语》那个时代,一般的名词是很少用两个字来表达的。“朋友”这两个字,是两个概念。
“朋”是会意字,两个“月”字代表两串贝壳钱币,“同利者为朋”,利益一致、一起做事的人是“朋”。“友”也是会意字,表示两只手相互配合一起做事,“同志者为友”,志趣相投、心意相合的人是“友”。
管理智慧箴言
同利者为朋,利益一致、一起做事的人是“朋”;同志者为友,志趣相投、心意相合的人是“友”。
张世平、苏双这些人,只能算是刘备的“朋”。他们给刘备支持和帮助,和刘备一起做眼前的事情,但是他们不是刘备的“友”,与刘备没有共同的志趣。
人要有“朋”,更要有“友”。
孔子有四友,四个学生颜渊﹑子贡﹑子张﹑子路。孔子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回(颜渊)也,门人加亲,自吾得赐(子贡)也,远方之士日至,自吾得师(子张)也,前有光,后有辉,自吾得仲由(子路)也,恶言不至于门。”(《孔丛子》)
现代人也是一样的。一个人不光要有办公室的同事、大学的同学,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可以交心、可以聊得来、志趣相投,即使很长时间不见面,心也离得很近的人。有了这样的人,生活才不寂寞。
有学生跟我说,老师我心情不好,我暑假一个人在学校,有点孤单和寂寞。我提醒他,孤单和寂寞是两回事,孤单是孤单,寂寞是寂寞。
身边没有人,那叫孤单;心里没有人,那叫寂寞。前者是缺“朋”,后者是缺“友”。所以,孤单时需要一个人,寂寞时需要一颗心。有的时候,周围的人越多,你的心越感觉到寂寞的凉意,那就是因为缺少一个心意相通、志趣相投的人。人海茫茫,知音难觅,说的就是这样的感受。
刘备有了赞助商,他不孤单,他有“朋”了,但是他更需要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友”,否则他依旧是寂寞英雄。这个时候历史给了他机会,刘备遇到了对他的一生至关重要的两个人——关羽和张飞。
关于刘关张三个人相遇的故事,每一位对三国感兴趣的读者都耳熟能详。《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叫“宴桃源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书中写道:“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在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它是小说家罗贯中神来之笔的创造。但这个故事传递的信息却是可靠的,刘备在事业的起步阶段,结交了两个最可靠的帮手——关羽和张飞。三个人之间建立的信任与忠诚,帮助刘备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时间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朋友对于一个人是多么至关重要。
关于刘关张三个人的相遇相知,《三国志?关羽传》当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记载的:“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御侮”是什么?孔子说过一句话,是评价子路的:“自吾得仲由也,恶言不至于门,是非御侮乎。”意思是自从有了子路,恶言恶语的人就不敢上门来捣乱了。御侮,抵御外来的欺侮,相当于现在的贴身保镖做的事。关张二人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从这一小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字:一个是“亲”字,“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一个是“敬”字,“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一个是“忠”字,“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一个人能获得身边人的敬重是很难的。只有重情义、讲信义、言行一致、表里相符的人才能得到。刘备就做到了,关张二人成了刘备相伴一生的挚友。跟着猎户敢上山,跟着渔夫敢下河,跟着龙王能到大海,跟着三藏能见真佛,一个人的成就到什么程度,往往要看身边人都是谁。财富不是最好的朋友,但是朋友是最好的财富!
管理智慧箴言
跟着猎户敢上山,跟着渔夫敢下河,跟着龙王能到大海,跟着三藏能见真佛,一个人的成就到什么程度,往往要看身边人都是谁。财富不是最好的朋友,但是朋友是最好的财富!
借着“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还需要分析一个基本规律——友谊长久的规律。维持友谊的行为因素有三个:(1)相似,志同道合,志趣一致;(2)互补,资源互补,性格互补;(3)互惠,懂得与别人分享,理解关怀,理解他人的感受。这里能想到的一些基本经验包括:大事聪明、小事糊涂,放下自我、成全别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赞人所长、帮人所短,大处立志、小处做事,等等。
大家注意,刘关张三人的誓词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这样的誓词,让我想起了一个关键词,叫做“对待方式”。当你拿别人当生死之交来对待的时候,对方就会表现出生死之交的行为。
刘备在一开始,有了卢植班里那一帮同学,有了刘元起、刘德然、公孙瓒、张世平、苏双这些赞助商,他的“朋”是很充分的,但他没有“友”,所以总觉得一个人孤零零的。到后来再有了关羽和张飞这样的“友”,这下就齐全了。所以中国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刘备一个年轻轻的小伙子,他占了个“人和”。
心理学有个规律,叫做“照镜子原理”。一个人在照镜子的时候,你对镜子里面那个人做什么动作,那个人一定对你做什么动作。“照镜子原理”运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指你要想让别人对你怎么样,请你先对别人就那样做。你要想让别人对你真诚,请你先对别人真诚;你要想让别人对你热情,请你先对别人热情;你要想让别人对你慷慨大方,请你先对别人慷慨大方。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叫“挖树挖根,交人交心”,你得先表现出自己的姿态。中国老百姓说:“舍得舍得,先舍后得”。你用真诚美好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就能获得别人同样的方式来作为回报。
管理智慧箴言
“照镜子原理”:一个人在照镜子的时候,你对镜子里面那个人做什么动作,那个人一定对你做什么动作。
什么样的对待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一个老师如果先入为主,用后进生的对待方式对待一个学生,他就会表现得很差;一个管理者如果先入为主,用落后分子的对待方式对待一个员工,他就会表现得很差。同理,我们如果用不好的对待方式对待我们自己,我们也会表现得越来越差。很多人日子过不好,都是因为太不珍惜,没有好好对待自己造成的。一句话,请好好对待他人,对待自己。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朋友之间真正的对待方式。刘关张三个人上演了一出真正的历史大片——“中国合伙人”。我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稳定而可靠的人际关系成为刘备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基础。智慧的前辈反复给我们强调,幸福的生活不是你怎么过,而是你和谁一起过;成功的道路不是你怎么走,而是你和谁一起走。解决好和谁在一起的问题,是一个成功者的重大问题。年轻的刘备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自己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不久的将来,一段更加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正在等着他。那么这段精彩故事是什么呢,请看下一讲。
管理智慧箴言
幸福的生活不是你怎么过,而是你和谁一起过;成功的道路不是你怎么走,而是你和谁一起走。解决好和谁在一起的问题,是一个成功者的重大问题。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