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化:中国的出路与对策
定价:25.00元
作者:怀铁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1111794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信息化经历了20年的发展,在新世纪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然而,巨大的挑战仍然摆在面前,那就是如何面对来自国际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改革攻坚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新情况、新要求。本文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认真分析了中国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研究了中国信息化的道路、战略与动力机制,相信本书的众多新论点能给读者带来启迪。
本书对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信息化理论体系作了详尽的论述,近讨论的信息化道路、战略也紧密围绕中国当前信息化的实践,突出了政策实践的特点,还加入部分企业信息化的案例。因此,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中国信息化的多方面的了解和研究的需求。
目录
序
前言
导论
章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1 信息化产生的客观背景
1.1.1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考察信息化的产生
1.1.2 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条件考察信息化的产生
1.1.3 信息化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分析
1.2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2.1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2.2 有关信息化的理论与测度方法
1.2.3 国家信息化体系及其理论模型
1.3 信息化发展趋势与未来的信息社会
1.3.1 信息化发展的战略
1.3.2 人类社会是否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1.3.3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2章 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1 国外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及特点
2.2 新世纪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与国情条件
2.3 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3章 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3.1 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战略
3.2 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
3.3 社会事业信息化战略
3.4 信息化战略
3.5 区域信息化战略
3.6 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第4章 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动力机制
4.1 信息化的动力因素分析与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4.2 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4.3 深化改革是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怀铁铮,1964年5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198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系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原机械电子工业部计划司从事计划和产业政策研究工作,期间曾获原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1998年先后在中兴通讯、航天智能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特别感兴趣,花了不少时间阅读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发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那些古老的手工艺,比如陶瓷、刺ゅう、木雕等等,虽然在生产效率上无法与现代工业相比,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匠人精神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却在后工业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很多年轻一代的匠人,他们并没有被冰冷的数字技术所取代,反而利用现代的传播方式,比如社交媒体、线上平台,将传统技艺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并且在传承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让这些古老的手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书中不仅仅讲述了技艺本身,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这些手工艺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比如“天人合一”的观念在陶瓷烧制中的体现,或者“工匠精神”在每一次细致打磨中的坚持。这让我觉得,信息时代并非一定要将一切都变成标准化、模式化的产品,那些独一无二、饱含情感的“有温度”的手工艺,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提醒着我们,技术的进步不应以牺牲人文价值为代价。
评分最近阅读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书,它深入探讨了AI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道德困境,比如算法歧视、隐私泄露、就业冲击以及“强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生存风险。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推演,展现了AI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对AI的认知差异也进行了有趣的对比,比如西方社会更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而东方文化则可能更侧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AI妖魔化,而是强调了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人类如何设计、使用和监管它。作者呼吁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引导AI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的滥用和失控。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比较学术化,但又不失引人入胜之处,尤其是在探讨那些哲学层面的问题时,引用的思想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道。读完这本书,我对于AI的未来不再只有科幻电影里的想象,而是有了更加理性、审慎的认知,并且开始思考自己在信息时代的责任。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的书,它深入剖析了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曲折与反复。书中详细梳理了全球化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技术进步、资本流动、贸易自由化等等,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伴生的负面效应,例如贫富差距扩大、文化同质化、以及国家主权受到挑战等。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国际数据和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不同遭遇,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书中对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这既是对全球化过程中不平等现象的反应,也是地缘政治博弈和民族主义情绪抬头的结果。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开阔,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语言犀利而有见地,读起来让人既感到振奋,又时常陷入沉思。它迫使我去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个体在全球变局中的位置。
评分我最近正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那些关于“道”与“器”的讨论,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体现。我发现,很多古代的智慧,虽然表面上看与现代科技、信息化毫不相干,但其背后蕴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却对我们理解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有着出人意料的启示。例如,老子《道德经》中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快的今天,如何理解和应用,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种更可持续、更少焦虑的发展模式。再比如,墨家对于“兼爱”和“非攻”的强调,在信息传播如此便捷的时代,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平的国际信息交流环境,也是值得深思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那种宏大叙事和辩证思维,总能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感,它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常常聚焦于个体和逻辑,而是更注重整体、变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多能够将这些古代智慧与现代社会议题巧妙结合的书籍,或许能为我们解决一些当下看似无解的难题提供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静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书名,让人第一眼就感受到一种探讨深度与广度的力量。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时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信息时代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一直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关键议题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当前全球信息化浪潮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宏大课题。我期待这本书能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出发,梳理出中国在信息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独特优势与潜在风险,或许会涉及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数据安全、数字鸿沟等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方面。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战略思考和对策建议,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在全球信息化竞争中的位置,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读完后,我希望能对“信息化”这三个字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能具体到它如何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如何塑造着中国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