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山西财经大学学术文库: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
定价:27.00元
作者:张华明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09551905
字数:
页码:1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山西财经大学学术文库: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紧密围绕一条逻辑主线来展开:能源是经济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而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受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经济增长及总产出受到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大,而能源价格主要是通过影响能源消费来影响总产出水平的;货币政策是协调能源价格与总产出关系的重要经济手段,因此必须将能源价格、总产出与政策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山西财经大学学术文库: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的研究内容便依据这一逻辑主线展开。
具体内容如下: 章对《山西财经大学学术文库: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的研究概况作一个介绍,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对与《山西财经大学学术文库: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论题相关的外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提炼已经取得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研究的缺失点和不足之处,通过综合性的述评提出自己的研究与以往外已有的文献的关系。本章主要使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观点比较、方法比较等比较方法和文献分析法,包括文献校勘、文献对比等。
第三章主要分析各类能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对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研究了各类能源价格形成的历史条件、特殊的物理条件,剖析了各类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协整理论与广义差分法对我国能源的总需求量进行了预测。
第四章采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各种能源价格与相关产业价格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类能源价格与相关产业之间形成的价格传导链条,进一步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能源价格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前者为第七章的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了政策研究基础,后者为货币政策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前提。
第五章研究了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的关系。能源强度是研究能源价格对总产出的影响不能绕开的环节,能源价格通过影响能源消费而对总产出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程度的大小又会受到能源强度大小本身的影响。因此在第六章进行能源消费与总产出关系之前在本章对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问题进行研究。本章主要使用了联立方程模型方法。
第六章着重考察了能源消费与总产出的关系,通过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能源要素这一变量,并对引入能源要素的增长模型进行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得出了能源消费与总产出关系的量化结论。本章主要使用了协整方法与向量自回归模型。
第七章在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民收入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当能源价格波动引起总产出与价格水平的波动时采用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第八章对全书的主要观点、重要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后给出了《山西财经大学学术文库: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目录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回顾
2.1.1 能源价格问题
2.1.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
2.1.3 能源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
2.2 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3章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3.1 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3.1.1 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问题的研究现状
3.1.2 我国煤炭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3.1.3 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3.2 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3.2.1 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3.2.2 石油价格的其他影响因素
3.3 我国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3.3.1 我国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3.3.2 我国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3.4 煤电价格矛盾研究
3.4.1 煤电竞争背景
3.4.2 '煤电价格联动'方案的博弈分析
3.4.3 煤电一体化可行性分析(以山西为例)
3.5 我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3.5.1 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3.5.2 天然气产业的经济特性
3.5.3 我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6 我国可再生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3.6.1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
3.6.2 我国可再生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及相关政策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源价格与相关产业价格及价格总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价格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4.2 能源价格与相关产业价格关系实证分析
4.2.1 方法的选择
4.2.2 煤炭价格与相关产业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
4.2.3 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价格波动对相关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4.2.4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与相关行业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4.2.5 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与相关行业价格影响实证分析
4.3 能源价格与价格总水平关系研究
4.3.1 模型的构建
4.3.2 能源价格与价格总水平关系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关系实证研究
5.1 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关系研究回顾
5.2 能源强度模型
5.2.1 模型的选择
5.2.2 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5.2.3 方法的选择
5.3 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
5.3.1 样本与数据的选取
5.3.2 东部地区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的实证分析
5.3.3 中部地区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的实证分析
5.3.4 西部地区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的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能源消费与总产出关系研究
6.1 引入能源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
6.2 中国能源消费与总产出的总体现状
6.3 中国能源消费与总产出的实证研究
6.3.1 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6.3.2 实证分析
6.4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总产出的实证研究
6.4.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总产出现状分析
6.4.2 数据选择与处理
6.4.3 能源消费结构与总产出长期关系实证分析
6.4.4 总产出水平与能源消费结构的短期关系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能源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实证研究
7.1 关于货币理论
7.1.1 古典学派的观点
7.1.2 马克思的观点
7.1.3 剑桥学派的观点
7.1.4 瑞典学派的观点
7.1.5 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7.1.6 货币学派的观点
7.1.7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观点
7.1.8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观点
7.1.9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7.2 货币政策内涵
7.2.1 货币政策工具
7.2.2 货币政策目标
7.2.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7.3 IS-LM模型的引入
7.3.1 IS-LM模型回顾及拓展
7.3.2 IS-LM模型中参数的意义
7.3.3 引入能源因素的IS-LM模型
7.4 引入AD-AS模型后的分析
7.4.1 能源价格冲击时货币当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7.4.2 价格连续攀升后的情况
7.5 能源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能源发展、价格形成机制及应对能源价格波动的政策建议
8.1 关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8.1.1 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8.1.2 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8.1.3 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8.1.4 完善可再生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8.2 应对能源价格波动的货币政策建议
8.2.1 货币政策执行环境的改变
8.2.2 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环境的变化
8.2.3 应对能源价格波动的货币政策选择
8.3 关于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8.4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张华明,1975年生,统计学博士。 现任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西方经济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双法会低碳发展与管理分会常务理事,能源经济与管理分会理事,山西省委师资库专家。 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 在《经济学动态》、《资源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多项省级课题,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体系研究》等著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山西财经大学学术文库: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立刻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和能源市场交叉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能够深入探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的复杂经济动态的书籍总是充满期待。我预想这本书将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会结合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模型分析,力图揭示能源价格波动如何牵动着中国经济的“牛鼻子”,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总产出。更让我好奇的是,书中还会如何审视货币政策在这场博弈中的角色,是充当了稳定器的作用,还是在某些时候成为了加剧波动的因素?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或许会涉及一些量化宽松、利率调整等货币政策工具与能源价格之间的传导机制,以及它们对实体经济产出的最终影响。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或许能让我对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有一个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特别是理解在当前全球能源格局不断变化、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能源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微妙联系。
评分读完一本关于“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的学术著作,我感到收获颇丰,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作者对于能源价格如何影响总产出的论述,特别是区分了直接影响(如生产成本的上升)和间接影响(如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传递到GDP的各个组成部分,我认为分析得相当到位。通过对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数据的梳理和模型建构,作者试图量化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然而,在货币政策这部分,我个人认为还可以有更深入的探讨。比如,作者虽然提到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但对于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在应对能源价格冲击时,其有效性和侧重点是否有所不同?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国内货币政策制定的约束又有多大?这些都是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得到更细致解答的问题,但总体而言,这本书为理解中国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波动性感到好奇,这本书的标题恰好点出了几个核心要素。作者对中国能源价格动态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经济体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猜想书中会详细阐述不同能源种类(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的价格变动轨迹,以及它们各自在中国经济中的权重和影响方式。更关键的是,如何将这种能源价格的“外部冲击”与国内经济的“内部引擎”——总产出——以及“调控之手”——货币政策——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整合性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庞大、转型迅速的经济体中,这些看似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变量是如何共同塑造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走向。也许书中还会探讨政策应对的有效性,以及是否存在最优的政策组合来平衡能源安全、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不得不说,非常具有学术严谨性,但又不失一定的可读性。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清晰地界定了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并在后续章节中循序渐进地展开论述。我对其中关于能源价格冲击对不同行业产出差异化影响的分析尤其印象深刻,例如,作者可能通过案例分析或回归分析,展示了能源密集型产业和非能源密集型产业在面对油价、煤价上涨时的不同反应。同时,书中对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信贷渠道、利率渠道以及预期渠道来影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进而影响总产出的论述,也提供了不少启发。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是否对中国特殊的金融市场结构以及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一些章节的论证逻辑严密,数据支持充分,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成果深信不疑。当然,在某些复杂模型的解释上,对于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但这恰恰也是一本高质量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能够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这本书关于“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的题目,就足够引人入胜。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能源价格变动对不同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例如,高企的能源价格是否会抑制企业生产,进而影响就业?它又会对居民的购买力产生怎样的挤压效应?而货币政策,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究竟是“救火队员”还是“火上浇油者”?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利用中国丰富的经济数据,构建出能够解释这些复杂关系的实证模型。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能源转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经济运行底层逻辑的窗口,让我们看到隐藏在数据和政策背后的真实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