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研究
定价:86.00元
作者:黄德林,覃志豪,罗其友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16181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农业气象变化因素与作物品种,我国农业气象变化因素与土壤墒情,我国农业气象变化因素与区域劳动人力分布,我国农业气象变化因素与宏观政策
目录
部分 关键科学问题
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特色与创新
1.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技术途径
第二章 一般均衡、局部均衡理论与模型
2.1 中国农业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与模型
2.2 中国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与模型
2.3 全世界贸易一般均衡(GTAP)理论与模型
2.4 局部均衡(CAPSIM)模型
第三部分 适应气候变化的我国粮食生产政策与战略研究
第三章 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发展战略
3.1 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发展战略
3.2 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小麦生产发展战略
3.3 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战略
3.4 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水稻生产发展战略
第四章 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发展战略
4.1 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发展战略
4.2 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小麦生产区域发展战略
4.3 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玉米生产区域发展战略
4.4 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水稻生产区域发展战略
第五章 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耕地、价格、补贴与技术进步政策
5.1 研究背景
5.2 理论及其结构
5.3 模型的基本假设
5.4 基线模拟
5.5 政策模拟与结论
5.6 结论及其政策建议
5.7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对策研究
第六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我国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研究
6.1 适应气候变化的我国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研究
6.2 适应气候变化的我国区域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研究
第七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粮食需求与消费政策研究
7.1 适应气候变化的粮食供需平衡
7.2 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粮食需求与消费研究
7.3 适应气候变化的小麦需求与消费研究
7.4 适应气候变化的玉米需求与消费研究
7.5 适应气候变化的水稻需求与消费研究
第八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我国粮食国际贸易政策研究
8.1 研究背景
8.2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及世界耕地面积的基本情况
8.3 气候变化对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影响
8.4 方法
8.5 基期模拟数据及结果
8.6 政策模拟方案及结果
8.7 模拟结果
8.8 结论及建议
8.9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黄德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我国粮食生产理论研究,国家863项目课题参与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质朴的暖黄色,上面印着稻穗和略微抽象化的农业机械的剪影,瞬间就勾勒出一种“脚踏实地”的科研氛围。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影印纸,而是略带磨砂感的,翻阅时有一种令人安心的厚重感。虽然我不是农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但“粮食生产”、“气候变化”、“政策研究”这些关键词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因为民生和国计,这都是我非常关心的话题。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显示它来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这本身就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多了一份期待。我之前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了解不多,特别是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剖析这一复杂议题的,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具体的政策工具、实施路径,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同时,“适应”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它意味着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主动地调整和优化,这种积极的姿态让人感到鼓舞。我特别希望了解书中是如何平衡短期粮食供应压力与长期气候变化适应需求的,以及如何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并最终惠及广大农民。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脑海里立刻联想到前几年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比如某些地区发生的严重干旱,或者另一些地方的洪涝灾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米袋子”。“粮食生产”和“气候变化”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就天然地指向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紧迫感的研究方向。我一直对“政策研究”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们往往能够揭示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决策逻辑和发展方向。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这让我觉得它的内容会比较权威和严谨,至少在专业性上有一定的保障。我好奇的是,书中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解读会有多深入?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会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比如,在农业技术推广、品种改良、耕作制度调整、水资源管理以及灾害预警等方面,会有哪些政策层面的突破和创新?我尤其想了解,这本书是如何分析中国不同区域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粮食生产差异,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的。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分析,比如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的预测,以及政策干预的成本效益分析,那将会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些学术化,但“粮食生产”和“气候变化”这两个关键词,立刻就能抓住我的注意力。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而气候变化又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这两者的交织,无疑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个人对政策层面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能够深刻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走向。这本书来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因为这个出版社通常会出版一些比较有深度和权威的农业科技类书籍。我很好奇,书中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理解会有多广阔?它是否会涉及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例如推广耐旱、耐涝的作物品种,或者改进灌溉技术,甚至推动智能化农业的发展?我更关心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政策案例,或者对现有的政策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粮食产量,同时又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评分看到这本《RTDK 中国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研究》的书名,我立刻想到的是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以及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这本书的“政策研究”属性,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关注中国农业的发展,也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复杂影响,例如极端天气频发、病虫害加剧等。这本书的出版单位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这让我对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抱有较高的期望。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侧重于理论分析,还是会提供具体的实践案例?比如,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气候脆弱性,以及相应的适应性农业发展策略?我尤其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的,是否会涉及技术推广、金融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清晰的中国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图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倒是挺简洁的,不过封面上那种略带写意的麦穗图案,配上“中国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研究”这样的标题,还是挺有视觉冲击力的。我一直觉得,农业和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气候变化又是当前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之一,这两者的结合点,无疑是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影响的文章,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具体到政策层面的探讨,却了解得不多。这本书的副标题“政策研究”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学术理论的堆砌,而是有实际的政策指向和建议。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的,有没有引用一些案例研究?例如,在北方干旱地区,可能会采取哪些适应性种植技术?在南方水稻主产区,又会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我比较关心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的经验。此外,“R T D K”这个缩写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我猜测它可能代表着某个特定的研究项目、机构或者方法论,书中是否会对此进行解释,或者说这是这本书的核心研究方法论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