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 | 作者 | 藤井旭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57165 | 出版日期 | 2016-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伴月共生》是一本超具观赏性又有丰富知识的有关月亮的书,以月亮本身及月面的美丽景观照片为主体,介绍月亮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月亮的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她所拥有的不可思议的引力影响着潮涨潮落、生物节律、以及历法的设定。《伴月共生》用超富艺术感染力的照片来表现这些有趣的现象。本书除了标注了基本的天文学注解外,还将围绕从月龄0到月龄29月亮所涉及到的历法及文化类话题介绍古往今来月亮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话题涉及艺术、占星、神话、历史等,比如月晕、白天出现的月亮、世界上有关月亮的传统与文化习俗,是一本结合科学知识与文化韵味的月亮科普书。相信每一个愿意了解月球知识与月亮文化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清新、舒适的阅读感受。 |
| 作者简介 | |
| 藤井旭,日本山口县山口市人,天文摄影师、作家,著有多部天文及天文科普的著作。1963年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设计系,1969年与同事一起建立了白河天体观测所。1995年参与了澳大利亚奇罗天文台南天站的建设。 藤井旭作在天体摄影领域享誉全球,著有《宇宙大全》等二十多部著作。第3872号小行星还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为Akirafujii(旭藤井)。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伴月共生 ·天文学家编写,语言优美,有趣好读 ·从月龄到月龄29,从朔月到晦日,认识每天不同样貌的月亮 ·了解世界各地与月有关的文化和习俗 优点: 每一个话题都与月亮有关,内容细致,文字通俗,由专家编写。 注重介绍世界范围内与月亮有关的文化,穿插介绍月亮及其运动现象的天文学特征。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坦白讲,在翻阅《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 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深刻的“时空穿越感”。书中的内容,似乎将我从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入到一个更加古老、更加原始的中国。 我惊叹于书中对那些历史悠久的地理地貌的描绘,它们见证了地球漫长的演变,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进程。当我读到关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风土人情,或是关于某个古老王朝曾经辉煌的遗迹时,我仿佛能够听到来自遥远时空的呼唤,感受到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 这种穿越感,并非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生命、对时间、对文明的敬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繁荣,是建立在无数代人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深刻的历史感,也促使我更加珍视当下,更加思考未来的方向。
评分《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 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关于“地方性”的探讨。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系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与之相适应的人类文明。 我看到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类是如何发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生产技术,甚至是不同的价值观念。这种“地方性”的差异,非但没有导致割裂,反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丰富图景。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微观地理”的关注,例如某个小村落如何利用当地的水资源,某个少数民族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农耕方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折射出人类与环境之间深刻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全球化”语境下,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评分这本《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我最近才在书架上把它拿下来细细品读,简直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广袤土地和悠久历史的秘境之门。我常常沉浸在它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描绘中,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名探险家,足迹遍布那些我从未亲临过的壮丽山川。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启程,从巍峨的雪山到奔腾的江河,从神秘的森林到辽阔的草原,书中呈现的自然景观之美,往往让我惊叹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地理的多元与复杂。 但它绝非一本简单的风景画册。更让我着迷的是,它将自然风貌与人文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那些古老村落的生存智慧,那些世代相传的文化习俗,那些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力,都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跃然纸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入探索,它们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和信仰,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文化的史册之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包容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老文明的对话,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我必须说,《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 的图片质量简直是令人发指的惊艳。每一张照片都堪称艺术品,色彩、构图、光影,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仿佛能够透过照片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穿过树林的低语,感受到阳光洒在肌肤上的温暖。 我常常会被一些震撼心灵的画面所吸引,比如日出时分,云海翻腾的山脉,或是夜空中繁星点点的景象。这些画面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赞颂。我甚至会花很长时间,仅仅是欣赏这些图片,让自己的思绪随着画面在天地间翱翔。 然而,这些图片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文字内容紧密相连,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文字的深度解读,让图片所承载的意义更加丰富;而图片的直观展示,又让文字所描述的场景更加具象化,这种完美的结合,使得阅读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常常觉得,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 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它并非仅仅是文字和图片的堆砌,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调动。 我仿佛能够听到书中描绘的长江滚滚的涛声,感受到戈壁滩上灼人的烈日,闻到南方水乡湿润的空气,触摸到古老城墙的沧桑。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得益于作者精湛的文字功底和摄影师对细节的极致捕捉。 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旅行,一次探索。我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山川河流之间,与当地的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方式,让我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者,更像是一个参与者,一个体验者。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家园”这个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仅仅是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更是那些散落在各地的,承载着人类生活痕迹的“地方”。 《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 描绘了太多充满生命力的场景,有古老的村落,有新兴的城市,有默默无闻的自然保护区,也有充满活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都是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家园”。 我看到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消失,一些古老的文化面临着挑战。然而,书中也展现了许多积极的例子,人们如何努力地保护自己的家园,如何传承自己的文化,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持着对土地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尊重。
评分阅读《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让我更加确信,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奇妙和复杂。 书中对一些偏远地区、未知地带的探索,展现了中国地理的无限可能性。我惊叹于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古老文明,惊叹于那些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奇特生物,惊叹于那些鲜为人知的自然奇观。 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它鼓励我去探索、去发现、去了解更多关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奥秘。这本书,无疑是我求知欲的催化剂,让我更加渴望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 是一本充满“故事性”的书。它并非以流水账的方式记录地理信息,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的人物,将地理知识融入其中。 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人与自然互动”的故事。比如,某个地区如何因为地理环境的改变而被迫迁徙,又如何在这片新土地上重新建立家园;某个少数民族如何因为世代与某种动植物共生,而发展出独特的文化信仰;某个地区如何因为地质灾害而面临挑战,又如何凭借集体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困难。 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地理不仅仅是静止的地貌,更是一个充满动态变化、充满人情冷暖的世界。它们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地理环境是如何塑造人类的命运,而人类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书写自己的传奇。
评分阅读《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哲学式的沉思。它所描绘的壮丽山河,广袤大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生命,让我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书中对一些极端地理环境的描述,比如极地、沙漠、高原,以及这些地方所孕育出的独特生命形态,都让我对生命的坚韧和多样性感到由衷的赞叹。我开始反思,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生命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又是如何展现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书中对自然规律的客观呈现,也让我感受到一种宇宙的宏大和人类的渺小。我们在宇宙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的存在又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问题,或许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无疑为我打开了思考的大门,让我得以在山河壮丽之间,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评分读《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所传递的那种一种“共生”的哲学。书名中的“伴月”二字,便预示着一种和谐、一种依赖、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共生”则将这种关系延伸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之中。我感受到,作者并非仅仅在记录地理奇观,更是在描绘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塑造的漫长过程。 书中对一些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和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细致刻画,让我看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世界。比如,在介绍一些山区居民如何利用山林资源,又如何保护山林的段落,我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早期实践,看到了人类在被自然限制的条件下,所展现出的智慧和韧性。这种叙述方式,不同于单纯的科学考察报告,它带着人文关怀的温度,让冰冷的地理数据变得鲜活生动,让我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究竟应该如何在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找到一条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