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 9787508657165

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 97875086571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藤井旭 著
图书标签:
  • 地理
  • 自然
  • 人文
  • 中国国家地理
  • 摄影
  • 旅行
  • 文化
  • 科普
  • 山水
  • 风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7165
商品编码:2959640982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 藤井旭
定价 39.80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 9787508657165 出版日期 2016-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伴月共生》是一本超具观赏性又有丰富知识的有关月亮的书,以月亮本身及月面的美丽景观照片为主体,介绍月亮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月亮的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她所拥有的不可思议的引力影响着潮涨潮落、生物节律、以及历法的设定。《伴月共生》用超富艺术感染力的照片来表现这些有趣的现象。本书除了标注了基本的天文学注解外,还将围绕从月龄0到月龄29月亮所涉及到的历法及文化类话题介绍古往今来月亮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话题涉及艺术、占星、神话、历史等,比如月晕、白天出现的月亮、世界上有关月亮的传统与文化习俗,是一本结合科学知识与文化韵味的月亮科普书。相信每一个愿意了解月球知识与月亮文化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清新、舒适的阅读感受。

   作者简介

藤井旭,日本山口县山口市人,天文摄影师、作家,著有多部天文及天文科普的著作。1963年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设计系,1969年与同事一起建立了白河天体观测所。1995年参与了澳大利亚奇罗天文台南天站的建设。

藤井旭作在天体摄影领域享誉全球,著有《宇宙大全》等二十多部著作。第3872号小行星还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为Akirafujii(旭藤井)。

   目录

   编辑推荐

伴月共生

·天文学家编写,语言优美,有趣好读

·从月龄到月龄29,从朔月到晦日,认识每天不同样貌的月亮

·了解世界各地与月有关的文化和习俗

优点:

每一个话题都与月亮有关,内容细致,文字通俗,由专家编写。

注重介绍世界范围内与月亮有关的文化,穿插介绍月亮及其运动现象的天文学特征。


   文摘










   序言

伴月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第一章:大地之歌——中国广袤的自然画卷 中国,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从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到浩瀚的太平洋海岸,从干旱的戈壁沙漠到湿润的江南水乡,地球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中国的自然之旅,领略这片土地的壮丽与多姿。 我们将首先聚焦那些高耸入云的山脉。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亿万年的地质变迁雕刻出冰川、雪峰、湖泊和草原的壮美图景。这里不仅是生命的禁区,更是无数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我们将深入探索珠穆朗玛峰的神秘,感受梅里雪山圣洁的光辉,并了解高原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的。 沿着高原边缘,我们将目光投向西部的荒漠与戈壁。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广袤无垠的黄沙之下,隐藏着古老的文明遗迹和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将探访绿洲的奇迹,了解那些能够在严酷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并感受沙漠旅人坚韧的精神。在新疆,我们还将邂逅喀纳斯湖的童话色彩,五彩滩的斑斓地貌,以及雅丹地貌的奇幻景象。 向东,进入黄河流域,这条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我们将探访黄土高原,感受那厚重的历史积淀,了解水土流失的严峻挑战,以及当地人民为改善生态环境所做的努力。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黄河石林的奇特地貌,都将一一呈现。 再往南,长江流域,中国的经济命脉,也同样是 biodiversity 的宝库。三峡的壮丽风光,滇池的明媚春光,以及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石林奇景,都将让我们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将了解长江流域的独特物种,以及保护这片水域生态的重要性。 中国的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孕育着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从北方的渤海到南方的南海,从岛屿礁石到红树林湿地,海洋的魅力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我们将了解潮汐的力量,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当然,中国还有无数隐藏在角落里的自然瑰宝。从东北的原始森林,到西南的云雾茶园,从北方的草原风光,到南方的热带雨林,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我们将努力捕捉这些细微的美丽,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大地的无穷魅力。 第二章:生命脉动——多元生态系统的奥秘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极其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国家,也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从巍峨的高山到深邃的海洋,从炎热的沙漠到湿润的森林,各种生命形态在这里和谐共生,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命画卷。本书将深入探索中国各个生态系统的奥秘,揭示生命演化的神奇力量。 我们将首先关注那些珍稀濒危的物种。大熊猫,中国的国宝,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赢得了世界的喜爱,但它们赖以生存的竹林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将了解大熊猫的习性,栖息地的保护现状,以及为挽救这一物种所做的努力。雪豹,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神秘猎手,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惊人的攀岩能力闻名,我们将探寻它们在高山峻岭中的生存之道。 东北虎,中国的“山林之王”,曾经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叱咤风云,如今却濒临灭绝。我们将了解东北虎的捕食习性,活动范围,以及为保护它们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 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明星物种,我们还将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却同样重要的生命。在森林中,我们将探访各种鸟类,它们用婉转的歌声点缀着寂静的山林;我们将观察昆虫,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草原上,我们将看到各种哺乳动物,它们在广阔的草原上奔跑嬉戏,构成一幅壮丽的生命图景。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淡水鱼类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在河流和湖泊中的生存状态。长江流域的中华鲟,黄河流域的黄河鲤,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在海洋中,我们将探索珊瑚礁的缤纷色彩,认识各种奇特的海洋生物,并了解海洋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威胁。 中国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也孕育了许多特有的植物。我们将探访中国西南的原始森林,那里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珍稀植物,有些甚至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我们将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保护这些宝贵的生命,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探讨生态保护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各种保护措施的成效。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到开展人工繁育,再到加强公众意识的教育,每一点努力都至关重要。 第三章: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中国,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民族世代繁衍,各自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并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的宏伟乐章。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首先聚焦那些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北京,中国的首都,这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紫禁城的雄伟,长城的壮丽,都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我们将探访故宫,了解明清两代的历史,感受皇家气派;我们将漫步长城,感受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智慧。 西安,古称长安,是十三朝古都,丝绸之路的起点。兵马俑的震撼,古城墙的沧桑,都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辉煌的时代。我们将探寻秦始皇陵的秘密,感受盛唐的繁华,并了解丝绸之路如何连接东西方文明。 南京,六朝古都,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跌宕起伏。明孝陵的肃穆,总统府的庄严,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们将了解六朝的宫廷生活,感受近代中国的变革。 除了这些帝都,中国还有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古镇和村落,它们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周庄的水乡风韵,丽江的古朴韵味,宏村的徽派建筑,都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将走进这些古镇,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品尝地道的特色美食,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和节日。我们将探访不同民族聚居的地区,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将领略苗族的银饰文化,藏族的宗教信仰,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在北方的草原上,我们将体验蒙古族的热情好客,了解他们的游牧生活。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春节的喜庆,元宵的灯火,端午的龙舟,中秋的团圆,国庆的盛典,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祝福。我们将通过节日,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纽带。 食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八大菜系,川菜的麻辣,粤菜的清淡,鲁菜的醇厚,苏菜的精致,都各有特色,独具风味。我们将品尝各地的美食,感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 第四章:守护者之语——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在探索中国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生命形态的同时,我们无法回避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与自然紧密相依,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曾经历过对自然的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本书将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回顾历史,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到农耕文明的精耕细作,再到传统医学对自然疗法的运用,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忽视,也给自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探讨解决之道。 我们将关注那些为环境保护而努力的人们。那些扎根于乡村的环保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善着家乡的环境;那些在科研一线工作的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为生态保护提供着科学依据;那些在政策制定层面工作的有识之士,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我们将介绍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从退耕还林还草,到湿地恢复,再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建立,这些努力都为改善生态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雄安新区的绿色发展理念,都为我们描绘了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本书将呼吁更多的读者关注环境保护,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来。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能汇聚成改变的力量。无论是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还是支持绿色产品,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为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伴月共生”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是一种理念。它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如同月亮与大地般,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我们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继续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与自然和谐共处,共享生命的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在翻阅《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 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深刻的“时空穿越感”。书中的内容,似乎将我从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入到一个更加古老、更加原始的中国。 我惊叹于书中对那些历史悠久的地理地貌的描绘,它们见证了地球漫长的演变,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进程。当我读到关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风土人情,或是关于某个古老王朝曾经辉煌的遗迹时,我仿佛能够听到来自遥远时空的呼唤,感受到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 这种穿越感,并非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生命、对时间、对文明的敬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繁荣,是建立在无数代人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深刻的历史感,也促使我更加珍视当下,更加思考未来的方向。

评分

《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 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关于“地方性”的探讨。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系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与之相适应的人类文明。 我看到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类是如何发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生产技术,甚至是不同的价值观念。这种“地方性”的差异,非但没有导致割裂,反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丰富图景。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微观地理”的关注,例如某个小村落如何利用当地的水资源,某个少数民族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农耕方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折射出人类与环境之间深刻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全球化”语境下,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我最近才在书架上把它拿下来细细品读,简直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广袤土地和悠久历史的秘境之门。我常常沉浸在它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描绘中,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名探险家,足迹遍布那些我从未亲临过的壮丽山川。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启程,从巍峨的雪山到奔腾的江河,从神秘的森林到辽阔的草原,书中呈现的自然景观之美,往往让我惊叹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地理的多元与复杂。 但它绝非一本简单的风景画册。更让我着迷的是,它将自然风貌与人文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那些古老村落的生存智慧,那些世代相传的文化习俗,那些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力,都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跃然纸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入探索,它们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和信仰,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文化的史册之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包容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老文明的对话,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我必须说,《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 的图片质量简直是令人发指的惊艳。每一张照片都堪称艺术品,色彩、构图、光影,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仿佛能够透过照片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穿过树林的低语,感受到阳光洒在肌肤上的温暖。 我常常会被一些震撼心灵的画面所吸引,比如日出时分,云海翻腾的山脉,或是夜空中繁星点点的景象。这些画面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赞颂。我甚至会花很长时间,仅仅是欣赏这些图片,让自己的思绪随着画面在天地间翱翔。 然而,这些图片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文字内容紧密相连,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文字的深度解读,让图片所承载的意义更加丰富;而图片的直观展示,又让文字所描述的场景更加具象化,这种完美的结合,使得阅读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常常觉得,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 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它并非仅仅是文字和图片的堆砌,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调动。 我仿佛能够听到书中描绘的长江滚滚的涛声,感受到戈壁滩上灼人的烈日,闻到南方水乡湿润的空气,触摸到古老城墙的沧桑。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得益于作者精湛的文字功底和摄影师对细节的极致捕捉。 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旅行,一次探索。我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山川河流之间,与当地的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方式,让我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者,更像是一个参与者,一个体验者。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家园”这个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仅仅是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更是那些散落在各地的,承载着人类生活痕迹的“地方”。 《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 描绘了太多充满生命力的场景,有古老的村落,有新兴的城市,有默默无闻的自然保护区,也有充满活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都是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家园”。 我看到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消失,一些古老的文化面临着挑战。然而,书中也展现了许多积极的例子,人们如何努力地保护自己的家园,如何传承自己的文化,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持着对土地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尊重。

评分

阅读《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让我更加确信,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奇妙和复杂。 书中对一些偏远地区、未知地带的探索,展现了中国地理的无限可能性。我惊叹于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古老文明,惊叹于那些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奇特生物,惊叹于那些鲜为人知的自然奇观。 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它鼓励我去探索、去发现、去了解更多关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奥秘。这本书,无疑是我求知欲的催化剂,让我更加渴望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

《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 是一本充满“故事性”的书。它并非以流水账的方式记录地理信息,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的人物,将地理知识融入其中。 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人与自然互动”的故事。比如,某个地区如何因为地理环境的改变而被迫迁徙,又如何在这片新土地上重新建立家园;某个少数民族如何因为世代与某种动植物共生,而发展出独特的文化信仰;某个地区如何因为地质灾害而面临挑战,又如何凭借集体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困难。 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地理不仅仅是静止的地貌,更是一个充满动态变化、充满人情冷暖的世界。它们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地理环境是如何塑造人类的命运,而人类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书写自己的传奇。

评分

阅读《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哲学式的沉思。它所描绘的壮丽山河,广袤大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生命,让我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书中对一些极端地理环境的描述,比如极地、沙漠、高原,以及这些地方所孕育出的独特生命形态,都让我对生命的坚韧和多样性感到由衷的赞叹。我开始反思,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生命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又是如何展现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书中对自然规律的客观呈现,也让我感受到一种宇宙的宏大和人类的渺小。我们在宇宙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的存在又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问题,或许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无疑为我打开了思考的大门,让我得以在山河壮丽之间,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评分

读《伴月共生-中国国家地理》9787508657165,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所传递的那种一种“共生”的哲学。书名中的“伴月”二字,便预示着一种和谐、一种依赖、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共生”则将这种关系延伸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之中。我感受到,作者并非仅仅在记录地理奇观,更是在描绘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塑造的漫长过程。 书中对一些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和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细致刻画,让我看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世界。比如,在介绍一些山区居民如何利用山林资源,又如何保护山林的段落,我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早期实践,看到了人类在被自然限制的条件下,所展现出的智慧和韧性。这种叙述方式,不同于单纯的科学考察报告,它带着人文关怀的温度,让冰冷的地理数据变得鲜活生动,让我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究竟应该如何在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找到一条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