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零下一度
定价:29.00元
作者:韩寒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2010835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零下一度》收录了以前我的一些稚作,大多是读初二时写的。有人说我写起文章来倚马言,那未免太大看我或太小看马了。”
“这里还有一些我珍藏着舍不得给人的文章。**部分文章有点老奸巨猾的味道;第二部分一些评论性杂文开始变得小奸微猾,文字略有严肃;第三部分小说,本想板下脸玩深沉,不幸被深沉玩。”
新版《零下一度》收录少年韩寒《杯中窥人》《穿着棉袄洗澡》《头发》《书店》《傻子》《小镇生活》等名篇。这些十几年前的文章,今天读来,依然能秒杀高考满分作文。
内容提要
《零下一度》是韩寒早期随笔、杂文和短篇小说的合集,也是韩寒继《三重门》之后推出的第二部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回忆童年,有的记述校园生活,还有的是读书笔记,反映了十八岁韩寒的人生视野和感悟。文风机智泼辣,语言幽默、诙谐,充满奇特想象。这一版《零下一度》囊括作者青春期随笔、杂文与短篇小说作品,《杯中窥人》《穿着棉袄洗澡》《头发》《书店》《傻子》《小镇生活》等名篇收入,堪称精良定本。
目录
作者介绍
韩寒
1982年月日,生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
作家自本世纪初出道,韩寒年以来始终保持在中国畅销作家之列
年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
年凭借《杯中窥人》韩寒获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次年蝉联;
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累计销售册;
年《零下一度》;
年《像少年啦飞驰》;
年《通稿》;
2004年《长安乱》;
2004年《五年文集》,韩寒作品有法国、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版本,其中法国版本获得法国年月法国畅销图书;
年《就这么漂来漂去》;
年《一座城池》;
年《光荣日》;
年《杂的文》;
年《他的国》《可爱的洪水猛兽》;
2010《: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以及韩寒其间的片段集《毒》《草》,均登上各畅销书榜,韩寒作品已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在全球出版;
2010年台湾出版韩寒博文集《青春》《出发》;
2011年月《青春》;
2012年月杂文集《脱节的国度》在香港书展发布;
2013年月《我所理解的生活》。
杂志及电子杂志主编
年韩寒主编杂志《独唱团》,销售册,因原因停刊;
2012年韩寒主编监制《一个》,上线当日位居榜首应用,现装机量,活跃用户;
2013年韩寒主编文艺杂志《一个》,月创刊号《很高兴见到你》天销售册。
韩寒:世界博主
韩寒:转发评论数惊人,年热搜词名
赛车:中国场地、拉力双冠职业车王
音乐:的歌手和词作者
国际影响:中国有度的青年之一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冷峻的蓝灰色调就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严肃感。我特意挑选了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泡上一壶浓酽的红茶,试图沉浸到作者为我们构建的那个冰封世界里去。不得不说,开篇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如同冰层下暗流涌动的水汽,压抑而又充满张力。作者对环境的描摹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细致,那些细微的雪花如何结晶,风如何撕扯着稀疏的植被,甚至连空气中弥漫的那种特有的、能冻裂骨髓的寒意,都仿佛能穿透纸页直达我的感官。我特别欣赏主角面对极端环境时那种近乎本能的求生反应,没有太多矫揉造作的英雄主义,更多的是对生存法则的冷静遵循。有一段情节,关于物资的分配和团队内部的信任危机,写得极其精彩,人性的幽暗面在低温的考验下暴露无遗,那种挣扎和抉择,让我几乎屏住呼吸读完。全书的基调是冷峻的,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对生命韧性的赞美,这种矛盾的张力,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他们最终能否找到一丝温暖和希望的微光。
评分我很少对一部小说投入如此多的时间去揣摩其中的哲学意味。这本书的叙事语言犹如精心打磨的冰雕,棱角分明,每一个句子都像被精确计算过,拒绝任何多余的赘述。它不像那种情节驱动型的故事,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意识流探险。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将事件抛到读者面前,而是耐心地引导我们进入角色的内心深处,去感受那种被孤立、被时间遗忘的虚无感。我尤其关注其中对于“记忆”和“时间”的探讨。在那种几乎静止的外部环境中,时间的流逝变得模糊不清,过去的回忆如何影响当下的行动?书里通过几组非常抽象的内心独白,探讨了人类在面对绝对的虚无时,是如何试图构建意义的。这种对形而上议题的深入挖掘,使得整本书的厚度远超出了单纯的故事层面。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仰望窗外,让自己的思绪在书中的冷寂和现实的温暖之间进行短暂的切换。这不是一本适合快餐式阅读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精神能量去与其共振,但回报是极其丰厚的,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对“存在”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它的装帧吸引的,但读下去之后,发现这本书的“骨架”比“皮囊”要硬朗得多。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在不同的时间点之间频繁跳跃,就像在冰面上行走,每一步都可能通向一个不同的侧面。这种跳跃感,起初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就会发现它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和多义性。比如,某个角色在“现在”的绝望,通过闪回到他“过去”的一个微小选择,瞬间获得了极其深刻的解释。我特别佩服作者对于“意象”的运用,书中反复出现的“裂缝”、“回声”、“静默的钟”等等,不再仅仅是背景元素,它们成了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人物命运的关键符号。这些意象的重叠和递进,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象征体系。我甚至拿出纸笔,试图梳理一下这些符号之间的关联,这已经超出了普通阅读的范畴,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文本解读的考古工作。对于喜欢深度挖掘文本肌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宝藏。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的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里面的角色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恶棍,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带着各种难以启齿的弱点和矛盾在困境中挣扎。没有哪一个角色的动机是绝对纯粹的,他们的每一次善举背后,可能都隐藏着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他们的每一次自私,也许只是对巨大压力下人性退缩的本能反应。作者最厉害的一点是,他没有对任何一个角色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将他们置于显微镜下,让我们自己去观察和判断。比如那个表面上最坚强、最有担当的领袖,在某一个极度疲惫的夜晚,那段关于他内心深处对“家”的模糊渴望的描写,读起来让人心碎。那种将人物的尊严和脆弱同时剥开给读者看的勇气,非常难得。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观察一场漫长的人性实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无数种可能的反应路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克制”中的“爆发”。从头到尾,文字的密度都非常高,作者似乎竭力想在有限的篇幅内,塞入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和情绪张力,但又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疏离的笔调,如同一个冷眼旁观的记录者。这种冷静,反而让那些偶尔出现的强烈情感冲击显得更加震撼。比如,在全书接近高潮的部分,有一场几乎没有对话的场景描写,仅仅是通过对肢体语言和环境光影的捕捉,将角色的绝望和最后的希望之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事技巧,对读者的想象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也正因如此,读者的参与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设置的谜题,它不会轻易给出答案,而是鼓励你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填补那些留白的空白,最终构建出属于你自己的阅读体验。完成阅读后,我需要时间来消化这种被文字力量充盈的感觉,它带来的思考余韵,是久久不会散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