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
定价:69.00元
作者:汪永晨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108020338
字数:
页码: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用照片和叙事,娓娓讲述自然和人类的故事。触目惊心的照片,记录环境恶化的痛心事实;沉静朴质的文字,告知人们环保的生活方式。
长江源头曾经是冰川博物馆,到处是高原草甸和网状水系,现在冰川没了,牦牛啃着地皮,砾石滩遍布各处;被人们誉为香格里拉的云南,现在虽然有美丽的高山杜鹃,但还有被得只剩下根的大树和埋掉整个村庄的泥石流。这此变化只是在短短的十几年甚至几年间,记录下这些的是汪永晨的镜头和文字。汪永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同时又是“一位狂热的环保人士“。她从1993年起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4年前,她拿起了照相机,开始有意识地让事实说话,让镜头说话。汪永晨虽非摄影专业科班出身,但作为记者,她曾3次获得亚洲太平洋广播节目的大奖。她的经验和洞察力,加上数十万公里的环保考察,造就了这本直指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绿镜头”。
内容提要
《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作者的足迹几乎踏遍的祖国的东西南北,她用她镜头在记录自然之壮观的同时,也记录下了令国人触目惊心的画面,作者呼吁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目录
自述
序言 为了大自然的明天
1、走进长江源头
2、啼血的高山杜鹃
3、仙鹤的诉说
4、桫椤,曾与恐龙同生共荣
5、阿尔金山的野骆驼
6、可怜的“淇淇”
7、冰川的魅力
8、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
9、沙地云杉
10、沙漠荒山种树去
11、武夷山,中国人的骄傲
12、童话世界——九寨沟
13、人间瑶池——黄龙彩池
14、充满生机的珠穆朗玛锋
15、被鸡追着跑的华南虎
16、高黎贡山上的遇险
17、芬兰的树中湖,湖中树
18、科罗拉多大峡谷
19、黄石公园里,狼与我们同行
20、指南针与北极
后记 请留下后的生态河
作者介绍
汪永晨,女,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 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跑遍中国各省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十几个国家。
制作的广播特写《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走向正在消失的冰川――寄自长江源的家书》、《百岁老人和她的渡口》三次获亚洲太平洋广播节目大奖;
1999年获中国环境奖“地球奖”,随后将所获两万元奖金捐给中华环保基金会,设立了“绿家园教育基金”。
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使者”。
1996年创办了“绿家园志愿者”民间环保群体。在中国开创了民间观鸟、观树、领养树等活动。并开始组织志愿者到沙漠、黄河边、长城脚下种树,在长江边保护濒危动物白鳍豚、开辟了绿家园绿色耕种营地、绿色讲座“周三课堂”和环境记者沙龙。目前参加绿家园志
文摘
序言
“绿镜头”这个词,给我一种非常独特而新颖的感觉。它不像常见的“自然之美”或“生态危机”这类标题,而是带有一种观察者和记录者的姿态,将大自然的过去和现在框定在一个“镜头”之内。这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是一位非常细致的观察家,他(她)用一种超然的、甚至是带有一点距离感的方式,去捕捉大自然的瞬间。我猜测,书中不会充斥着过于煽情或主观的描述,而是会以一种客观而又充满诗意的方式,展现大自然的演变。也许会聚焦于一些具体的物种,记录它们的生命轨迹;也许会关注一些特定的地貌,讲述它们在时间长河中的变迁。这种“镜头”式的记录,很可能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表现。它像一张张精心拍摄的照片,每一张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寓意。我期待,透过这些“镜头”,我能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大自然,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厚重的气质所打动。封面的设计,那种低饱和度的绿色,配合上微微泛黄的纸张触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漫长而悠久的历史。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不是那种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打磨、充满深度思考的文字。它很可能是在探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许会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之时,那时的人类是如何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存、繁衍,是如何敬畏自然、学习自然。又或者,它会聚焦于工业革命之后,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又是如何逐渐与自然疏远,甚至对自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这种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的视角,是我非常欣赏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关于我们与地球关系的深刻洞见,一些能够引发我反思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我们自身根源的探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它不是那种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而是基于事实的、却同样令人着迷的探索。“大自然的昨天”,这几个字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我想象着书中可能描绘的,是地球刚刚形成时的原始景象,是恐龙时代波澜壮阔的生命图景,是人类尚未大规模干预之前的静谧世界。而“今天”,则带着一丝现实的重量,或许会揭示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生态挑战,那些因人类活动而改变的自然面貌,以及那些依然顽强生长的生命。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能否在对比“昨天”与“今天”的过程中,传递出一种对于未来的思考。它可能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一定会提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它可能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身的行为对自然造成的影响;它也可能是一份警示,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绿色。我期待它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发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绿色,总是代表着生机、希望,也象征着某种永恒。而“镜头”,则是一种观察和记录的方式。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一种独特的视角,通过“镜头”这个概念,来审视大自然不同时期的面貌。也许它会用一种拟人化的方式,仿佛大自然自己拥有了一双眼睛,记录下了它的喜怒哀乐。或许它会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出曾经的纯净与现在的变化,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我期待它能用一种感性的语言,而不是冰冷的科学数据,来描绘自然的壮丽与脆弱。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纪录片一样,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壮丽的风景,以及那些正在悄然改变的痕迹,都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这种“看”的方式,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眷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是一种深邃的绿色,仿佛能让人瞬间置身于茂密的丛林之中,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封面上那个模糊的、被绿意环绕的镜头,似乎在邀请我窥探一个失落的世界,一个我们早已遗忘的自然。它不像那些直白的自然图鉴,只是简单地罗列物种,而是像一位沉默的引路人,用一种含蓄而富有诗意的方式,勾勒出大自然过往的轮廓。我无法想象其中会包含怎样的故事,或许是远古巨兽留下的足迹,或许是早已灭绝的奇花异草在光影中摇曳,又或许是人类在早期文明与自然和谐共处时留下的剪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让我对书中可能蕴含的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期待。封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似乎在低语着一段被时间尘封的往事,等待着被我们用心去倾听和解读。我甚至想象,翻开书页,或许会闻到一股淡淡的书卷香,夹杂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将我带入一个更加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