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路分析与实践
定价:34.00元
作者:王长江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212997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有六个学习项目,三十二个学习任务,十二个技能训练,涵盖了电路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定律、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互感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等内容,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学习指南”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特别提示”'想一想”'练一练”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想学、会学;'学*结”'自我评价”环节,学生可以自我测评学习效果,查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完成学习目标。
目录
作者介绍
王长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学院骨干教师,副教授,多年来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拥有扎实的教学实践经验。
文摘
序言
作为一本号称涵盖“实践”的教材,我对书中关于软件工具和设计流程的集成性描述感到非常困惑。现代电子系统设计早已是软硬件紧密结合的过程,从原理图输入到仿真验证,再到最后的固件交互,都有成熟的EDA工具链支撑。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似乎预设读者是手绘电路图,使用万用表一步步测量参数的时代。书中对诸如SPICE仿真的高级功能(如蒙特卡洛分析、温度扫描)、或是在Altium Designer/Cadence Allegro中进行规则检查(DRC/ERC)的关键设置点,几乎没有涉及。这种对现代设计工作流的“失语”,使得这本书在指导工程师进行实际项目开发时,显得力不从心。它教导的知识点本身可能正确,但其传递知识的方式和侧重点,与当下快速迭代、高度依赖自动化的工程实践严重脱节,最终导致读者掌握的,是一种效率低下的“手工”分析方法,而非高效的“工业级”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坦率地说,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当我翻开它时,我期待着能看到对现代电子学领域中那些错综复杂、令人费解的电路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特别是那些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频繁出现的案例。然而,通篇读下来,感觉作者似乎沉溺于过于抽象的数学推导和教科书式的理论灌输,而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与现实世界中的器件和系统联系起来,却着墨不多。例如,在讲解滤波器设计时,书中仅仅停留在了理想化的传递函数分析上,对于实际元件的寄生参数、噪声对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在PCB布局中优化电路性能等“真刀真枪”的内容,几乎没有提及。这就像是给一个想要学做菜的人,只讲解了分子料理的化学原理,却没教他如何握刀和控制火候。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缺乏实践指导的理论堆砌,无疑会增加学习的枯燥感和挫败感。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多结合了示波器、面包板操作的实验指导,能让读者亲手验证理论,感受电路的“脉搏”。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尚可,但在“实践”二字上,着实是欠了一把火候,未能点燃我心中对电路设计的热情。
评分我注意到书中对模拟电路的讲解部分,似乎采取了一种相当“保守”的教学策略。它一丝不苟地应用了小信号近似模型,对BJT和MOSFET的各种工作区进行了详尽的分类讨论,这在理论上是无可指摘的。然而,当我们真正面对一个实际的音频放大器或射频前端电路时,非线性失真、噪声系数(NF)以及动态范围(DR)往往是摆在工程师面前的第一道坎。这本书对这些关键性能指标的量化分析和设计优化流程,描述得过于简略。例如,如果能提供一个完整的,从规格书(Datasheet)参数选择到实际电路调试过程中,如何一步步优化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案例,哪怕只是一个较为详细的流程图,都会比单纯堆砌戴维南等效电路的推导更有价值。现在的感觉是,书本给了你一堆零件,但没有告诉你如何用这些零件搭建一个能发出美妙声音的机器,而是停留在零件的性能参数说明书的层面。这让那些渴望深入理解电路“性能极限”的读者感到意犹未尽。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质量,首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稳的蓝灰色调,加上清晰易读的字体,确实符合一本专业技术书籍应有的格调。然而,内容方面,我不得不指出其在历史脉络梳理上的不足。电子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公式演变,而是伴随着关键人物的洞察和技术突破而前进的。遗憾的是,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冰冷的公式集合,缺乏对电路理论发展史的叙述。例如,在谈到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时,如果能穿插介绍一下费斯克(Barrie Gilbert)等人对这些基本模块的开创性贡献,或是不同时代背景下,设计者是如何权衡成本、功耗和性能的取舍,那么阅读体验无疑会更加立体和引人入胜。现在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单纯地啃食知识点,缺少了一种“故事感”的引导。它似乎更倾向于作为一本工具手册,供有经验的工程师查阅某个特定公式,而不是一本能够激发好奇心和建立系统认知的教材。对于希望通过阅读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新手来说,这种“去情境化”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一种遗憾。
评分这本书在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 SI)和电源完整性(Power Integrity, PI)这两个现代高速电路设计至关重要的领域,处理得过于保守和简略了。在如今PCB设计动辄上百层,信号频率迈向数GHz的时代,电磁兼容性(EMC)和串扰分析已经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修课,而是决定产品能否通过认证和稳定运行的硬指标。书中对传输线理论的讲解,停留在基础的特征阻抗计算层面,对于反射、定时裕度以及S参数在实际分析中的应用,几乎没有涉及。我甚至怀疑作者是否真正接触过现代的仿真工具,如Keysight ADS或Ansys HFSS。一本宣称与“实践”挂钩的书,如果不能提供关于如何使用现代工具来预见和解决高速设计问题的见解,那么它的“实践”二字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低频设计范畴,对于身处前沿领域的读者而言,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一本“怀旧”而非“前瞻”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