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
定价:18.00元
售价:11.9元,便宜6.1元,折扣66
作者: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046684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以“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免疫学家郭礼和教授等多位专家围绕“现代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发展趋势”“爱有差等与敬畏生命—从中西不同伦理观念看克隆动物食品”“克隆动物源食品现状与未来”“哺乳动物克隆技术及转基因技术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牛羊繁殖生产中的应用”等话题,展开了充分讨论。提出了如下针对性建议:加强克隆动物食品的相关研究,争取在技术上取得地位;制定克隆动物食品安全性的评估标准,包括克隆食品的遗传学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一系列评估;做好相关政策研究,对克隆动物食品能否列入新资源食品给予解读;加强克隆动物食品的科普宣传,帮助公众了解克隆与转基因的概念,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
内容提要
目录
克隆技术及其应用——郭礼和
爱有差等与敬畏生命——从中西不同伦理观念看克隆动物食品——沈铭贤
克隆动物源食品现状——马育芳
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陈建泉
从遗传育种的观点看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张忠明
哺乳动物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陈学进
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牛、羊繁殖生产中的应用——白春玲
专家简介
部分媒体报道
作者介绍
部分专家简介
郭礼和:科技部“973”计划咨询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药评审专家、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主编、上海国联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等职。20 世纪60 年展DNA化学合成和RNA 人工合成研究;对酵母tRNA 人工合成有杰出贡献,这是世界上**次人工合成的天然核酸分子,该工作1988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陈嘉庚奖。20 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创立了质粒上双向DNA 测序法,改变了原有的单链DNA 测序法,3 篇有关研究论文被SCI(包括Nature、Science、Cell 等)科学期刊引用500 余次,这项技术在生命科学和人类基因组研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对生命科学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基因工程研发和生物技术产业化获得重大成就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重组人生长素基因工程产品获国家卫生部新药证书,在20 世纪90 年代已产业化,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上海市领导下,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与刘新垣院士合作创立上海市生物技术工业园区;与施履吉院士等人合作在*早(1985 年)开展转基因动物研究,转基因兔研究成果在1990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施履吉院士合作在我国*早开展了异种器官移植和人工合成染色体研究工作;提出重组染色体技术概念,建立人类染色体库,实施转染色体工程,构建或创造人源化动物或新生命体。在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研究领域在国际上起步较早,有较大影响,发表SCI 论文40 余篇;在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神经递质转运蛋白为靶点建立了神经药物评价和筛选平台,并且利用此平台筛到许多新药,申请了十余项外。此外,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也有诸多建树,尤其在羊膜干细胞研究领域已有许多研究成果,申请外发明5 项,发表研究论文约30 余篇。目前正在向临床研究方向推进,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研究。曾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先进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马育芳: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是繁殖生物技术与转基因育种。自2002 年开始就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大规模产业化克隆牛应用尝试研究工作。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博士期间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转基因猪的研究工作。目前负责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动物重要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和“环境友好型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中的子项目2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项及省部级课题5 项。至今已经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其中SCI 学术论文14 篇。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 项、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 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 项。参与获得软件著作权2 项、1 项。
文摘
序言
一本名叫《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的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作为一个对科技发展及其社会影响始终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克隆”这个词在科学上的应用感到既着迷又有些许不安。过去,克隆更多地与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联系在一起,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它似乎正逐渐走向现实,尤其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食品领域。书名中“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这一部分,直接点明了这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克隆技术是否能够或者应该被应用于生产我们餐桌上的食物。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克隆技术是如何运作的,它在动物繁殖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从克隆动物身上提取食品。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会深入剖析这一过程对食品安全、营养价值以及消费者接受度可能带来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有严谨的科学论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同时,“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的署名,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权威性和专业性。科协作为中国科学界的重要组织,其学术部的出品,很可能意味着书中内容经过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和审议,会提供一种来自中国科学家视角下的前沿思考。这本书是否会解答关于克隆食品是否更安全、更美味、或者更具可持续性的疑问?它会揭示支持或反对克隆动物用于食品生产的科学依据吗?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从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令我着迷,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既有科学深度又不乏社会争议的话题。作为一个对食品科学和农业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各种新兴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食物生产方式。克隆技术,在很多人眼中或许仍然带着一丝神秘和距离感,但将其与“食品的未来”联系起来,立刻将这项技术拉近了我们的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克隆动物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例如,它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克隆技术来“优化”我们常食用的肉类,比如提高瘦肉比例、改善肉质口感,甚至赋予肉类特定的营养成分?此外,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本书是否会详细论述克隆动物食品在安全性方面的科学评估?有没有相关的研究数据来支持其安全性,或者指出潜在的风险?“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的署名,则给了我一种信心,我相信书中的内容会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它可能会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在克隆动物食品研发领域所做的努力和未来规划的视角,这对于理解我国在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定位非常有价值。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克隆技术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例如,它是否能够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来为解决未来的粮食生产问题提供新的方案?我希望书中能包含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见解。
评分我拿到这本《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时,首先被它的标题吸引了。一个关于“未来”的科技话题,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食品”紧密相连,这本身就具备了极强的吸引力。我猜想,这本书绝非仅仅是在科普克隆技术本身,而是将它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社会和伦理背景下进行审视。比如,它可能会探讨克隆动物是否能成为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面积有限的当下,如何以更高效、更集约的方式生产食物,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克隆技术,如果能够大规模应用于畜牧业,是否能带来更快的生长速度、更高的产肉率,甚至生产出更具营养价值的肉类?此外,书中或许还会触及克隆动物食品的市场化前景。从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到最终走上消费者的餐桌,需要克服哪些技术、法规、以及公众心理上的障碍?“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这个背景,也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更是在探讨中国在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策略,以及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是否会讨论克隆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潜在作用,例如通过克隆技术培育出对疾病有更高抵抗力的牲畜,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又或者,它会审慎地分析克隆食品可能存在的伦理争议,以及社会各界对此的不同声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并评估克隆动物食品在未来的可能性。
评分《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科技发展与人类生存之间关系的思考。我一直认为,科技的进步是双刃剑,它能带来福祉,也可能伴随着风险。当“克隆动物”与“食品的未来”这两个概念碰撞在一起时,更是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不会只是简单地罗列科学事实,而是会更深入地探讨克隆技术在食品生产领域可能带来的深刻变革。它是否会细致地分析,通过克隆技术,我们能否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肉类生产?比如,培育出抗病能力更强、生长周期更短、甚至能产生特定营养成分的动物?同时,我特别关注这本书会如何处理克隆动物食品所面临的伦理和社会争议。毕竟,“克隆”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公众敏感性,这本书是否会直面这些争议,并尝试提供科学的解答和分析?“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的名称,又暗示了这本书可能蕴含着来自中国科学界的声音和研究成果。我期待它能揭示中国在克隆动物食品领域的研发进展、政策导向,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是否会讨论,克隆动物食品是否能够成为解决未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一条可行路径?它又是否会探讨,在推广克隆动物食品的过程中,消费者教育和信任建立的重要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这项复杂的技术及其可能塑造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克隆动物食品的未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身就对科技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充满好奇,而“克隆动物”和“食品未来”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更是让我联想到无数的可能性和讨论。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一种什么样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它是否会像一本教科书一样,详细讲解克隆动物的技术原理,从基因层面到胚胎培养,再到妊娠和诞生?又或者是,它更侧重于克隆动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实际应用,比如,克隆牛、克隆猪,它们在未来能否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常客?如果成为现实,我们现在熟悉的各种肉类是否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消费者,我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克隆动物食品的安全性,是否有相关的研究和监管标准?它会解释克隆过程中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如何被评估和控制?“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这个背景,又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猜想,它可能汇集了国内顶尖科学家的智慧,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探讨克隆动物食品的伦理、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影响。它是否会讨论克隆技术在提高食品产量、保障食品供应方面的作用?又或者,它会探讨公众对于克隆食品的接受度,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科普和沟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理性、且具有前瞻性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