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对抗原理与技术
定价:39.00元
作者:周一宇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21240065
字数:423000
页码:2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对抗原理与技术》系统介绍了电子对抗的基本原理、技术、系统及应用等内容。全书共分8章,包括电子对抗的历史、概念和发展,电子侦察信号截获原理和测频接收机技术,无源测向和辐射源定位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及侦察系统,电子干扰原理和技术,电子干扰系统,隐身与反辐射武器硬摧毁技术,电子防护技术。本书以雷达对抗为主线,内容涵盖通信对抗、光电对抗等领域的关键技术。
此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电子对抗专业本科生教材,也适用于方向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周一宇,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电子学会电子对抗分会委员,宇航学会电磁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电子信息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国防科大学报、电子对抗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综合电子战系统与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论证并实施了学院“985”和“211三期”综合电子战方向的实验室的建设,近年来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2009年获全军育才金奖,2008负责的综合电子信息战系列课程建设获学校系列课程教学二等奖;先后获得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文摘
序言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在信息战迷雾中摸索的后来者点亮了一盏明灯!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啃完第一遍,那种感觉就像是第一次踏入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迷宫,每走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同时又被内部精妙的逻辑结构所深深吸引。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严谨,仿佛是带着一副高倍显微镜在审视每一个技术细节。我尤其欣赏他对理论基础的铺陈,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公式堆砌,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让你明白每一个电磁波的“脾气秉性”是如何被驯服和利用的。书中对干扰源的分类和特点分析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关于“欺骗性干扰”那几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阐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现代电子系统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如何构筑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充满了新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传授技术,更在于构建一种系统性的、战略性的思维框架,让你从更高维度去理解“看不见的战争”。对于任何想在电磁频谱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武功秘籍”,只是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急躁是学不好这门手艺的。
评分我最近刚参加完一个行业研讨会,会上大家都在讨论频谱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回来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坦白说,最初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偏重理论的晦涩,毕竟“原理”二字往往意味着枯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保持技术深度的同时,非常注重实战层面的映射。书中对于不同工作体制下的雷达系统如何被有效压制,以及相应反制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这种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写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关于自适应波束形成和认知电子战部分,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让我对下一代电子对抗的形态有了一个初步的蓝图。我特别喜欢他采用的那些图示,抽象的概念通过简洁的图形变得一目了然,避免了陷入纯文字描述的泥潭。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就是某些高级算法的推导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信号处理背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多查阅一些参考资料。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尊敬的高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都非常不错,作为一本专业教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踏实。我是一名在职的工程师,工作之余想系统性地梳理一下自己零散的知识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它不像某些老旧教材那样将知识点东拉西扯,而是围绕着“侦察-分析-决策-实施”这一电子对抗的核心流程来组织章节内容的。这种结构清晰的梳理,帮我迅速填补了自己在某些薄弱环节的知识空洞。我感觉作者在撰写时,非常清楚读者的痛点在哪里——我们需要的不是晦涩的数学证明,而是清晰的“Why”和“How”。书中对干扰样式和对应的接收机损伤机制的对比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让我对“软杀伤”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虽然内容密度很高,但作者的文字表达却保持了一种难得的老派的沉稳和清晰,没有太多花哨的辞藻,每一个句子都像是在精准地传输信息。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相关的技术文档时,那种“抓不住重点”的感觉大大减轻了。
评分我是在准备一个重要的项目评审时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时间紧迫,需要快速掌握一个关键领域的最新技术动态和理论基石。这本书的表现堪称“及时雨”。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清晰度,非常适合需要快速进入状态的专业人士。比如,书中对频率捷变和码分体制下的抗干扰技术做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清晰地指出了各自在不同信噪比环境下的性能边界。我发现,很多我在实践中遇到的“玄学”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理论上的依据和解释。作者的视角非常全面,不仅关注传统的有源干扰,对无源干扰和网络化电子战的探讨也紧跟时代前沿,这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远超一般的技术手册。唯一让我觉得需要时间消化的,是关于电磁兼容与电子战交叉地带的论述,那部分涉及到的系统级设计权衡,需要结合实际的平台特性反复琢磨。但即便如此,它提供的理论框架也是无价之宝,为后续的优化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对于一个刚从基础物理转向应用工程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技术的高山,但攀登的过程却充满了启迪。我最欣赏作者在介绍高功率微波(HPM)效应时的那种谨慎和客观,既没有将其神化,也没有过度简化其破坏性。他对能量耦合、系统耦合点的识别和弱点挖掘的论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这种基于工程约束的理论阐述,让原本冰冷的物理定律变得鲜活起来。书中对“对抗”二字的理解,也超越了简单的“打和防”,上升到了“信息优势”的层面。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发射电磁波,更是在教我们如何思考频谱的博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成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知识体系,让你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盲目地重复造轮子。它要求读者投入精力去理解背后的物理本质,而非仅仅停留在“会用”的层面,这对于培养真正的工程人才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