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TD-SCDMA网络部署、运营与优化实践
定价:59.00元
作者:赵绍刚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121104466
字数:526000
页码:3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详细了TD-SCDMA发展与部署运营情况以及TD-SCDMA现网部署的创新策略和关键创新技术,重点介绍了TD-SCDMA现网优化实践情况;基于现网大量测试结果和案例,从工程实践角度系统地介绍了现网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无线网络的各种专题优化、无线参数优化、TD数据业务(TD-HSDPA)优化,以及网优人员非常关注的2/3G互操作优化等内容;对TD-SCDMA现网所支持的特色业务进行了细致介绍,从实际出发,重点介绍了影响用户感知的关键指标,并对TD-SCDMA的未来演进进行了说明。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我之前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匆匆瞥到过,但具体内容实在没来得及细看。我印象中,这种技术类的专业书籍,尤其是关于某一特定通信制式(比如标题里提到的那个)的实践操作指南,通常都非常硬核,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工程图、标准参数和现场排障的流程。我猜想,这本书的价值一定在于其详尽的案例分析,毕竟“实践”二字是点明了方向的。一个好的技术实践分享,绝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那些在实际网络部署过程中遇到的“坑”和解决这些“坑”的独家秘籍。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宏观的网络规划与微观的基站调优之间的关系的。毕竟,从一片空白的土地到一张覆盖良好的商用网络,中间的跨度是巨大的,需要极强的系统性思维。如果书中能深入剖析不同地理环境下(比如高密度城区、郊区、或复杂地形)的频段规划策略和干扰抑制措施,那对于正在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超越官方文档的、基于多年实战经验提炼出的“经验公式”或“快速诊断树”,而不是仅仅复述教材上的知识点。
评分我猜想,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一定是很厚实的,一看就是那种需要放在桌上随时查阅的工具书。好的专业书籍,不仅仅内容要扎实,其结构逻辑也必须严密。我设想,它可能按照网络建设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从前期的网络规划设计(选址、容量估算),到中期的设备安装调试(射频参数配置、互操作性测试),再到后期的性能监控与维护。如果每个章节之间都能形成一种递进关系,让读者感觉像是在跟随作者一步步从零开始搭建并完善一个复杂的通信系统,那么阅读体验会非常流畅。我尤其关注“优化”这部分,因为这通常是理论与现实差距最大的地方。希望作者能慷慨地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网管系统进行大规模、自动化调优的经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单站点的手动调整上。毕竟,在现代通信网络中,效率是生命线,任何能够提升运营效率、降低人工干预强度的“巧妙方法”,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本书,从其标题来看,必然蕴含着一份沉甸甸的行业智慧。
评分我个人对于技术书籍的偏好,非常看重作者的“叙事风格”。如果作者只是冷冰冰地罗列技术规格,那和看标准白皮书没什么区别,很难让人产生持续阅读的动力。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带着你走一遍从概念到落地的完整流程。比如,在描述一个复杂的组网问题时,作者能否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现场的紧张气氛、决策时的权衡取舍,以及最终解决问题时的“啊哈!”时刻?这种“人味儿”的叙述,是冰冷的代码和参数无法替代的。例如,当谈到网络扩容时,书中是否会提到如何在不影响现有用户体验的前提下,进行平滑的网络升级?这种对“灰度发布”和“最小化影响”的关注,恰恰是衡量一个项目管理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如果作者能够将抽象的优化指标,转化为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工程语言,并且辅以图表或流程图,让读者可以快速地在脑海中构建出网络拓扑模型,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大大提升了。
评分说实话,看到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不是为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准备的,它面向的群体应该是通信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工程师,或者正在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的群体。这类书籍的阅读体验往往是“痛苦并快乐着”的,你可能需要同时翻阅好几本参考手册才能理解其中一个技术名词的来龙去脉,但一旦豁然开朗,那种掌握了核心技术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我猜想,这本书的深度应该足以让一个新入行的工程师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整个网络生命周期的宏观认知。比如,从设备选型阶段的成本效益分析,到网络验收阶段的KPI设定标准,再到后期运营中如何通过数据挖掘来预判设备老化和性能衰退的趋势。一个成功的运营优化实践,往往涉及到跨部门的沟通协调,如果书中能适当地加入一些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心得体会,那就更完美了,因为技术和管理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闭环”的思维模式,即每一步操作的后果都能在后续的监测和优化中得到反馈和验证。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深度聚焦于特定技术领域的著作,其时效性和前瞻性都是需要考量的。虽然我没读过这本书,但我知道通信技术领域日新月异,今天的“先进实践”可能很快就会被下一代技术所取代。因此,如果这本书的作者在写作时,能够清晰地区分哪些是“永恒的工程原理”(比如电磁波传播的基本规律),哪些是“特定技术栈下的最佳实践”,那就非常棒了。我希望它不仅能解决眼下的技术难题,还能为读者在面对未来技术演进时,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比如,当新的频谱或新的接入技术出现时,读者能否利用这本书中学到的优化思想,快速地将其应用到新的场景中去?一个优秀的实践指南,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思维方式,而非死板的操作手册。如果这本书在阐述某个优化手段时,能同时给出它在不同场景下的局限性说明,体现出一种辩证的、不盲从的科学态度,那么它无疑是上乘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