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应用基础 刘卉 9787501942930

化妆品应用基础 刘卉 97875019429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卉 著
图书标签:
  • 化妆品
  • 应用
  • 基础
  • 美容
  • 化妆
  • 化学
  • 配方
  • 刘卉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42930
商品编码:295059029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化妆品应用基础

定价:20.00元

作者:刘卉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501942930

字数:

页码:1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关于化妆品雏形的使用和生产的记载。在世界各地,不论国家先进与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低,都生产和使用化妆品。化妆品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2002年,我国化妆品销售额达到500亿元,更可以看出化妆品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化妆品的品质和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从事化妆品研制的工作者也不断地在原料的开发、剂型的优化、配方的设计、生产工艺的改进及效果的科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目前,国外的一些化妆品企业,已将各种现代的科学技术如分子生物学、仿生学、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应用于化妆品中,而且在化妆品的原料、包装、功能性评价等方面不断的推陈出新,从本质上发展了化妆品。
化妆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涉及到毒理学、微生物学、表面活性剂科学、药学、医学、胶体化学、芳香化学、生物学、美学、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由于涉及的学科较多,体系复杂,需要多学科的人员共同合作。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的大型化妆品企业一般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的领域包括原料及产品的毒理、皮肤反应等安全性评价分析;化妆品发展预测分析;原料的功能测试;不同类别的产品的专业研究;产品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等等。目前化妆品学虽然还没有发展得极为完善,但已对化妆品的开发与其效能科学测试相结合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图书简介:深度探索现代社会中的香料、色彩与皮肤科学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剖析现代化妆品工业的核心原理、发展脉络及其与人类社会、生理机能之间复杂而精妙的互动关系。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美容秘籍”,而是将化妆品视为一门融合了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与美学设计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全书结构清晰,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皮肤生理学到前沿的活性成分开发,再到复杂的法规与市场趋势分析等多个维度,旨在培养读者形成一套严谨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化妆品认知体系。 --- 第一部分:肌肤的奥秘与化学基石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进入人体最宏大且最复杂的器官——皮肤的微观世界,为后续所有化妆品功效的理解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与功能再认识 我们将详细解析皮肤的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的精细结构,重点阐述角质层的屏障功能、水合机制(NMF)以及黑色素的生成与分布规律。超越教科书式的描述,本书将聚焦于皮肤屏障受损的常见原因(如过度清洁、环境污染)及其对化妆品渗透性的影响。讨论皮肤的天然微生物群落(Skin Microbiome)对维持健康状态的关键作用,并引入“皮肤生态平衡”的概念,探讨护肤品应如何辅助而非破坏这一平衡。 第二章:化妆品基础原料学——从天然提取到合成科技 本章是全书的化学核心。我们将系统梳理化妆品中常用的油脂、蜡类、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增稠剂和防腐剂。对于每类物质,不仅介绍其化学结构和功能,更深入探讨其在配方体系中的作用机制:例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何影响乳液的稳定性和触感,以及不同类型高分子胶体如何实现产品从凝胶到乳霜的质地转变。同时,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绿色化学”原则在化妆品原料合成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包括生物发酵技术在生产透明质酸和角鲨烷等高价值原料中的突破。 第三章:水相与油相的完美融合:乳化体系的艺术与科学 乳化技术是化妆品配方师的试金石。本章将深入探讨HLB值理论在选择乳化剂中的实际应用,解析W/O、O/W以及颠倒乳等复杂乳液体系的构建原理。重点分析增稠剂(如卡波姆、黄原胶)在稳定分散相和提供流变学特性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调整pH值和电解质浓度来控制乳液的稳定性。章节末尾将通过几个经典的“失败案例分析”,剖析乳液分层、析油等常见问题背后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原因。 --- 第二部分:活性成分与功效解析 本部分聚焦于赋予化妆品特定“效果”的物质,探讨它们如何作用于皮肤深层,并批判性地审视当前市场上流行的“明星成分”。 第四章:抗氧化与自由基清除机制 抗氧化是抗衰老领域的核心议题。本章详细解析活性氧自由基(ROS)的生成途径及其对细胞大分子(DNA、脂质、蛋白质)的损害机制。重点对比和评估维生素C(及其多种衍生物的稳定性)、维生素E、辅酶Q10以及多种植物多酚(如白藜芦醇、绿茶提取物)的清除效率(Scavenging Capacity)和皮肤穿透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配方以最大化这些成分的生物利用度。 第五章:细胞通讯与皮肤重塑——肽类、生长因子与仿生信号 本章深入探讨现代生物科技在护肤品中的应用。解析信号肽(如棕榈酰五肽)如何模拟天然信号分子,诱导胶原蛋白或弹性蛋白的合成。对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科学评估,并讨论其在非医疗用途产品中的应用界限与争议。此外,还将介绍视黄醇类化合物(Retinoids)的作用靶点及其在细胞核受体激活中的复杂通路。 第六章:色素调控与美白科学 美白不仅仅是“漂白”。本章系统分析黑色素的生物合成路径(酪氨酸酶活性)。详尽介绍抑制酪氨酸酶的经典成分(如曲酸、熊果苷)与新型美白成分(如烟酰胺、曲奇酸衍生物)的作用机理。本章还将讨论如何科学评估美白产品的有效性,区分“淡化表皮色素”与“抑制黑色素生成”的不同层面。 --- 第三部分:从配方到产品:应用科学与产业实践 本部分将视角从实验室推向市场,关注产品的最终形态、用户体验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监管环境。 第七章:色彩科学与彩妆的物理光学 彩妆的魅力源于对光线的精准操控。本章探讨颜料(如二氧化钛、氧化铁)的粒径、晶型如何决定产品的遮盖力、色散度和防晒效能。深入分析珍珠光泽剂(云母、氧化铋晶体)的结构与折射原理,解释“珠光”、“哑光”和“丝绒”等不同妆效的物理成因。重点分析粉体材料(如硅酮微球、改性淀粉)在改善肤感、填补细纹和控油方面的应用技术。 第八章:感官工程与用户体验设计 化妆品是一种高度感官化的产品。本章讨论触变性、粘弹性等流变学指标如何转化为用户感知到的“丝滑”、“轻薄”或“滋润”。分析香精、香料对情感联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铺展性、吸收速度和残留感,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用户体验。 第九章:法规、安全评估与未来趋势 了解化妆品安全性的监管框架至关重要。本章梳理全球主要市场的产品注册流程、成分限制清单(如欧盟REACH法规、中国NMPA要求)。详细介绍体外(In Vitro)安全评估方法(如皮肤腐蚀性、光毒性测试)的替代策略。最后,展望未来化妆品行业的发展方向,包括个性化定制、生物传感器在居家皮肤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可持续包装对配方设计带来的新挑战。 ---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营销口号的、坚实的知识框架。通过对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融合理解,读者将能够批判性地评估产品声称,科学地选择护肤方案,并洞察未来创新可能。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份引导你深入理解“美丽背后的科学”的实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化妆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而这本书则为这门艺术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石。它详尽地阐述了色彩在面部妆容中的作用,如何运用冷暖色调、互补色等原理来修饰脸型、突出优点,并巧妙地遮盖瑕疵。例如,书中关于“色彩心理学与妆容搭配”的章节,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颜色的口红会让人显得精神焕发,而另一些则可能显得憔悴。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探讨了不同场合、不同风格的妆容如何与服装、发型以及个人气质相协调,这绝对是一个超出了我最初预期的深度。我一直梦想着能够根据不同的服装和场合,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妆容,让整体造型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灵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大量的插图和表格,将复杂的原理和技巧直观地呈现出来,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化妆工具的清洁与消毒”的部分,这往往是很多化妆教程容易忽略的细节,但却是保持皮肤健康的关键。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化妆工具的正确清洁方法,以及为何要定期消毒,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干净的化妆工具,不仅能保证妆容的精致度,更是对皮肤健康的一份责任。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而细致地解答我心中的每一个疑问,让我能够从一个“小白”逐渐蜕变成一个对化妆品应用有深入理解的“行家”。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化妆品成分“一知半解”的消费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它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析了化妆品中最常见的成分,并详细说明了它们的作用、功效以及潜在的风险。我终于明白了“透明质酸”、“烟酰胺”、“视黄醇”这些耳熟能详的成分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它们是“补水神器”还是“抗衰老明星”,这本书都给出了科学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还教会了我如何“阅读”化妆品的成分表,识别那些真正对皮肤有益的成分,以及如何避开那些可能引起过敏或刺激的“雷区”。这种“识人”(识成分)的能力,让我感觉自己再也不会被花哨的广告词所迷惑,能够做出更明智、更健康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简洁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专业领域的书籍,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在翻阅目录时,我被其中涵盖的丰富知识点深深吸引。从皮肤结构与护理的基本原理,到各种常见化妆品的成分解析和作用机制,再到色彩学在化妆中的应用,甚至还涉及到了化妆工具的选择与清洁保养,这几乎囊括了一个化妆爱好者或初学者需要掌握的所有基础知识。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皮肤类型识别与针对性护理”的部分,因为我一直对如何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合适的护肤品感到困惑,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关于“化妆品成分的安全性评估”的章节也让我感到安心,它承诺将揭示哪些成分是真正有效的,哪些可能存在潜在风险,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信息。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科学、更理性地看待化妆品,告别盲目跟风,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美丽之道。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被书中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画”得好看的书,更是一本深入探讨“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的科普读物。比如,它对“光老化”的成因和防护机制的讲解,让我对日常的防晒和抗氧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涂防晒霜”这个表面行为上。书中对“肌肤屏障功能”的详细阐述,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一些产品会让皮肤变得敏感,以及如何修复受损的屏障。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解各种化妆品功效时,都引用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和实验数据,这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学原理变得生动且易于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对皮肤科学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它不仅仅是传授技巧,更是培养一种科学的护肤观和化妆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