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测量与控制用无线通信技术
定价:30.00元
作者:王平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121055850
字数:348000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测量与控制用无线通信关键技术问题为基础,有机地融入了作者参与制定美国仪器仪表学会ISA-100a工业无线通信标准所获得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IEEE 802.11b、802.15.1(蓝牙)、ZigBee三种无线通信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与产品开发技术,并以作者开发的无线控制系统为典型例子,重点介绍了IEEE 802.11b、802.15.1(蓝牙)、ZigBee三种用于测量与控制的无线通信协议体系结构、协议栈软件的设计开发,以及相应的无线通信卡、无线测控设备、无线接入设备的开发方法和技术。
本书力求做到理论分析与技术应用并重,使读者对用于测量与控制的无线技术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用于测量与控制的无线技术产品的开发方法。
本书可作为自动控制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工程应用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自动化、计算机、通信、测控、电气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资深技术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全景式”的知识覆盖面。它不仅仅停留在某一个特定频段或某一种通信协议上,而是像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将整个无线通信生态系统清晰地勾勒出来。我发现它对频谱资源分配和动态频谱接入(DSA)的讨论尤为精彩,尤其是在描述如何利用认知无线电技术来提高频谱利用率时,作者引用了多个真实世界的案例来验证其理论模型的有效性。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低功耗广域网(LPWAN)中对功耗的精细化管理,包括脉冲式数据传输的优化和间歇性连接的管理策略,这些都是在追求极致能效的物联网设备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且,作者在全书的论述中,始终贯穿着对“系统级优化”的强调,它教会我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模块,比如天线设计、功放效率、信道编码,都必须服从于整体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覆盖范围、吞吐量和成本)。这种系统思维的培养,是阅读任何一本技术书籍最大的收获。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也值得称赞,清晰的流程图和准确的波形示意图,极大地辅助了理解,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对“测量与控制”场景下的无线通信抱持着一丝怀疑,觉得这可能就是把通用的无线理论搬过来修修补补。然而,阅读过程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显然对工控领域的特殊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书中专门开辟的章节详细阐述了实时性(Latency)和确定性(Determinism)的重要性,这在传统的互联网通信理论中往往是被弱化的指标。我注意到,作者在讨论时间同步时,不仅提到了PTP(精确时间协议),还结合了现场总线系统(如EtherCAT)的同步原理进行对比,这种跨领域的融合视角非常独特。此外,书中对工业级环境的电磁兼容性(EMC)和抗干扰策略的讨论也异常详尽,涉及了滤波器的选型、屏蔽设计的规范,甚至包括了射频前端的布局建议,这些都是教科书里很少深入涉及的“硬核”工程知识。最让我受益的是关于冗余和容错机制的讲解,在关键任务控制系统中,如何设计高可靠性的通信链路,作者提供的几种热备份和链路切换算法的性能评估,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前沿的无线技术与严苛的工业应用需求无缝对接,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洞察力。
评分这本关于无线通信技术的书籍,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它的叙述方式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复杂技术世界的新窗户。作者在开篇部分就花了大量篇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无线信道的基本特性,尤其是针对工业环境中的多径效应和衰落问题,提供了非常直观的案例分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调制解调技术的比较,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公式的堆砌,而是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在噪声背景下,FSK、PSK和QAM各自的优缺点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而且,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发展脉络,让我们知道为什么今天的技术会是这个样子,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在讲解扩频技术时,作者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其核心思想,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每一章的知识点都层层递进,确保读者在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前,已经牢固掌握了基础。我甚至发现,书中有一些关于频谱管理和干扰抑制的章节,其深度和广度已经超越了我对一般入门教材的预期,感觉像是阅读了一本专业参考手册。对于任何想系统了解无线通信底层原理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都是非常扎实的起点。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实践性”和“理论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只重理论推导却缺乏实际应用指导的书籍,这本著作在深入探讨无线网络协议栈时,非常注重硬件层面的实现考量。比如,在介绍功率控制和负载均衡的算法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模型,还附带了伪代码级别的描述,这对于需要进行嵌入式开发或者系统集成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对传感器网络中能效优化的讨论也相当到位,它没有简单地介绍睡眠唤醒机制,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硬件架构下,唤醒延迟对整体系统性能的影响曲线,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工程经验。另外,书中对安全性问题的关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将安全仅仅视为一个附加模块,而是从物理层和链路层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本身来抵御常见的窃听和欺骗攻击,这种前瞻性的视角非常宝贵。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新兴技术如LoRa或NB-IoT时所采取的“解构”方法,作者把一个复杂的标准拆解成几个关键的技术模块,再逐一攻破,使得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规范文档变得易于消化和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组织得井井有条,是那种需要反复翻阅并做笔记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富有启发性的。我发现作者在组织材料时,采用了非常人性化的“螺旋上升”的教学法。最初的章节用最基础的概念搭建起骨架,当我们以为已经理解了某个技术时,后续章节会以更复杂的场景和更高的层次对其进行再包装和深化。例如,在讲解了基本的信道编码(如卷积码)后,紧接着就引入了Turbo码和LDPC码的原理,并且重点对比了它们在有限资源下的译码复杂度与纠错增益,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确保了读者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不会出现断裂感。此外,书中对数学工具的使用非常克制而精准,它只在必要之处引入公式,并且总是先解释这个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而不是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推导,这种“先解释Why,再展示How”的叙事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对未来趋势的预判,书中对5G在C-V2X和工业物联网中的潜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讨论了标准演进中可能遇到的瓶颈,这种兼具历史观和未来感的分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行业发展路线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