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 任伟民

正版新书--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 任伟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伟民 著
图书标签:
  • 钴配合物
  • 二氧化碳
  • 环氧烷
  • 共聚
  • 催化
  • 化学
  • 材料科学
  • 博士论文
  • 有机金属化学
  • 大连理工大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502627
商品编码:2945270748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

定价:45.00元

作者:任伟民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8502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任伟民编写的《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主要集中了作者近几年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的成果。**章论述了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发现以及涉及的一些科学问题;第2章简单综述了用于该聚合反应催化剂的发展历程;第3章论述了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的开发及用于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的反应情况;第4章阐述了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该聚合反应的机理及其延伸;第5章介绍了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的制备;第6章介绍了基于提出的聚合机理,高活性热稳定性三价钴等内容。

目录


1 CO2与环氧烷烃共聚的发现及科学问题
1.1 CO2与环氧烷烃的交替共聚反应
1.2 反应涉及的化学问题
1.3 可能的反应机理
2 CO2与环氧烷烃共聚的催化剂发展历程
2.1 非均相催化剂
2.2 均相催化剂
2.2.1 铝配合物催化剂
2.2.2 锌配合物催化剂
2.2.3 铬配合物催化剂
2.2.4 稀土配合物催化剂
2.3 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交替共聚反应的研究进展
2.3.1 三价钴配合物单独作为催化剂
2.3.2 三价钴配合物/季铵盐或大位阻有机碱双组分催化体系
2.3.3 单分子双功能SalenCo(Ⅲ)X配合物催化剂
3 单一组分三价钴催化剂的开发及其催化行为
3.1 单一组分三价钴催化剂的合成
3.1.1 配体和配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
3.1.2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2 配合物Ia—Ic催化CO2与PO的共聚反应
3.2.1 配合物Ia催化CO2与PO的共聚反应
3.2.2 轴向配体的亲核性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3.2.3 反应压力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3.2.4 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02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机理的研究
4.1 用于催化CO。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钴配合物合成
4.1.1 配合物Ⅱ合成
4.1.2 配合物Ⅲ合成
4.1.3 配合物Ⅳ合成
4.2 配合物Ia或Ib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机理
4.2.1 共聚反应的电喷雾质谱和红外吸收光谱跟踪实验
4.2.2 Ia与PO反应的电喷雾质谱跟踪实验
4.2.3 原位红外光谱研究C02插入烷氧金属键实验
4.2.4 配合物Ⅱ一Ⅳ催化CO2与PO的共聚反应
4.2.5 配合物Ia催化CO2与CHO的共聚反应
4.2.6 配合物Ia或工b催化CO2与环氧烷烃的共聚反应机理
4.3 Salenco(Ⅲ)x/亲核性助催化剂双组分体系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5.1 PPC一6一PCHC一6一PPC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5.1.1 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过程
5.1.2 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5.2 PPC一6一PCHC一6一PPC嵌段共聚物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5.3 PPC一6一PCHC一6一PPC嵌段共聚物的热力学性能调控
5.4 本章小结
6 高活性、热稳定双功能三价钴催化剂的设计
6.1 配合物Ⅵ一Ⅷ的合成
6.1.1 配合物Ⅵ的合成
6.1.2 配合物Ⅶ的合成
6.1.3 配合物Ⅷ的合成
6.2 配合物Ⅵ一Ⅷ催化CO2与PO的共聚反应
6.2.1 配合物Ⅵ一Ⅷ催化C()2和PO的共聚反应结果
6.2.2 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6.3 配合物Ⅵ一Ⅷ催化CO2与CHO的共聚反应
6.3.1 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6.3.2 反应压力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6.4 CO2/端位环氧烷烃/CHO的三元共聚反应
6.4.1 配合物Ⅷ催化CO2/PO/CHO的三元共聚反应
6.4.2 其他三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其热力学性能
6.4.3 CO2/PO/CHO三元共聚反应的区域化学
6.5 本章小结
7 手性钴配合物催化co2与外消旋Po不对称、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共聚反应
7.1 配合物Ⅸ一Ⅻ合成
7.1.1 (S)-联-2-萘酚衍生物的合成
7.1.2 含TBD水杨醛的合成
7.1.3 手性配体LⅨ一IⅫ的合成-
7.1.4 手性配合物Ⅸ一Ⅻ的合成
7.2 配合物Ⅸ一Ⅻ催化C02与PO的不对称共聚反应
7.2.1 催化剂结构对共聚反应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7.2.2 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一个完全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的图书简介。 我的设计目标是提供有用和相关的、基于事实的信息。如果您提供了一个特定的书名,我需要知道您希望我根据什么主题或内容来撰写一个“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请提供以下信息,以便我能为您生成一份符合您要求的详细图书简介: 1. 您希望这个新图书的主题是什么?(例如:量子物理、中世纪历史、现代烹饪、人工智能伦理等) 2. 您希望这份简介的侧重点是什么?(例如:学术研究、科普普及、行业应用、文学叙事等) 3. 您希望简介的篇幅大约是多少?(您提到了大约1500字,我可以遵循这个要求。) 举例说明: 如果您希望我写一本关于“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应用”的图书简介,我会为您详细撰写,确保其中完全不提及您原先提供的关于“钴配合物催化”的博士论文。 请明确您想要的新书的主题,我将立即为您撰写详细的、具有专业水准的图书简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光是看到“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这几个字,我就知道这绝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实打实的硬核科研成果。我一直对绿色化学和碳捕集利用非常关注,特别是对如何高效、经济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聚合物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指出了研究方向——利用钴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实现CO2和环氧烷烃的共聚反应。这种研究思路在当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无疑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这些新型催化剂的设计理念、合成路径,以及它们在反应活性、选择性以及催化剂稳定性方面的表现。特别是对于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关系,我希望能看到深入的机理探讨,毕竟,理解“为什么”比仅仅知道“是什么”更为重要。这本书的出版,想必汇集了任伟民老师多年来的心血和探索,对于化工、材料科学以及环境科学领域的同仁们,都将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第一个感觉就是厚重,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的密度带来的分量感。我习惯于在阅读学术专著时,先快速浏览目录和摘要,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从基础的背景回顾到具体的实验设计,再到最终的产物表征和机理推断,层层递进,体现了博士论文应有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尤其关注“单一组分”这个限定词,这意味着作者在催化剂设计上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纯净的体系,这无疑对提高催化剂的周转数(TON)和周转频率(TOF)至关重要。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任何不必要的助催化剂或添加剂都可能带来分离纯化上的难题和成本增加。因此,书中对于这种单一钴配合物在不同环氧烷烃(如环氧丙烷、环氧乙烷)体系下的适用性、不同反应条件(温度、压力、溶剂效应)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分析,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如果这些数据和分析详实可靠,那么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将远超一般学位论文的范畴。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聚合物化学的科研人员,我对催化剂的“可持续性”和“可回收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书的落脚点在于“绿色化学”,那么,催化剂的负载化、非均相化潜力,以及在后处理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回收贵金属或稀有元素(尽管钴相对常见,但高效利用依然重要),是衡量其工业化前景的关键指标。我希望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小试阶段的成果展示,而是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催化剂寿命和失活原因的分析。例如,长期的循环使用中,钴中心是否会发生氧化还原态的变化,或者是否会因为环氧链段的缠绕导致活性位点的钝化?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热力学和动力学上的深度解读,解释为什么特定结构的钴配合物能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那将是对该领域理论进步的重大贡献。这种从分子设计到宏观性能的完整闭环思考,才真正体现了高水平博士研究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通常是衡量一本学术书籍出版水准的重要标志。清晰的核磁共振(NMR)谱图、高分辨质谱(HRMS)数据以及红外光谱(IR)解析,是确认产物结构和催化剂身份的铁证。我观察到,书中关于聚合物微观结构(如分子量分布、端基分析)的讨论非常细致,这对于控制最终材料的物理性能至关重要。毕竟,CO2和环氧烷烃共聚得到的聚醚通常是重要的软段材料或发泡剂前体,其性能高度依赖于分子量和拓扑结构。我对书中涉及的GPC/SEC数据如何被用来推断聚合机理,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催化剂来精确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散性(PDI)的部分非常着迷。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篇实验记录,更是一部关于精密聚合控制的教科书。

评分

从宏观角度来看,任伟民老师的这项研究,无疑是在响应全球减碳的号召,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将工业废气——二氧化碳,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聚合物,这是一个“变废为宝”的绝佳案例。我预见,这本书的内容将对化工企业寻找新的、更环保的合成路线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更深一层想,这本博士文库的出版,也是大连理工大学在催化和高分子化学交叉领域研究实力的体现。对于正在攻读相关学位的研究生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展示了如何将一个前沿的科学问题分解、解决,并最终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严谨地设计实验、如何批判性地分析数据,以及如何以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撑起复杂的化学转化过程。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并重的优秀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