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色-植物染笔记

草木色-植物染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琼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染
  • 天然染料
  • 草木染
  • 染坊笔记
  • 手作
  • 传统工艺
  • 色彩
  • 植物
  • 生活美学
  • 染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下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云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58710773
商品编码:2944230663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草木色-植物染笔记

定价:86.00元

作者:汤琼

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8710773

字数: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草木色:植物染笔记》介绍了31种以草本染出美的中国颜色,是一本有温度。有故事的DIY手作书,31种染材的染色过程+创造橙色奇迹+散文+一本风趣的手账。

目录


染色准备
31种染材图谱
染色需要的工具
染色所用的织物材质
关于媒染
槐米
紫草
柘木
苏木
茜草
橙色奇迹一栀子+苏木+茜草
黑豆
紫甘蓝
红花
染材的二次使用:红花、苏木、茜草
紫米与黑米
红茶
洋葱肉
牵牛花
种植物染
三角梅
玫瑰
洋桔梗
鲜花盛会
黑提
三种鲜果染
草莓蒂
花生皮
红苋菜
薄荷
红洋葱皮
新鲜石榴皮
菊花
薰衣草
洛神花
枇杷花与枇杷叶
五倍子
简单扎染
云染
皮筋扎染
夹染
包装带防染
玻璃珠造型
附录
后记
手账

作者介绍


汤琼,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多年,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
  她致力于用绚丽而磅礴的中国文化元素,书写表现青少年困惑、领悟和成长过程的魔幻小说,让青少年读者跟随书中的人物一起,去寻找属于他们各自的人生价值和方向。

文摘


序言


染色准备
31种染材图谱
染色需要的工具
染色所用的织物材质
关于媒染
槐米
紫草
柘木
苏木
茜草
橙色奇迹一栀子+苏木+茜草
黑豆
紫甘蓝
红花
染材的二次使用:红花、苏木、茜草
紫米与黑米
红茶
洋葱肉
牵牛花
种植物染
三角梅
玫瑰
洋桔梗
鲜花盛会
黑提
三种鲜果染
草莓蒂
花生皮
红苋菜
薄荷
红洋葱皮
新鲜石榴皮
菊花
薰衣草
洛神花
枇杷花与枇杷叶
五倍子
简单扎染
云染
皮筋扎染
夹染
包装带防染
玻璃珠造型
附录
后记
手账


琉璃瓦上的微光:宋代瓷器烧造技艺探微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这一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期,其在瓷器烧造技术方面所达到的巅峰成就与独特审美取向。我们将聚焦于当时的窑口分布、原料选择、釉料配方、成型工艺以及关键的窑炉结构革新,力求构建一个全面而细致的技术图景,展现宋瓷何以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工艺典范。 第一章:时代背景与技术土壤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为瓷器艺术的精进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与精神需求。本章首先梳理了宋代社会结构对工艺品的需求变化,特别是对“雅”与“精”的追求,如何直接推动了制瓷技术的革新。 1.1 政治与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从“实用”到“审美”的转向。 1.2 经济基础的支撑:商业贸易与原料获取的便利性。 1.3 窑址的区域性布局:从北方定窑到南方五大名窑的地理与技术关联。 第二章:原料的精选与基础处理——“土”的哲学 宋瓷的温润质感与内敛光泽,根源于对胎土近乎苛刻的选择与提纯。本章详细剖析了不同地域瓷土的矿物成分差异,以及宋代匠人如何通过反复淘洗、陈腐等传统工艺,去除杂质,以达到适宜拉坯和烧成的最佳状态。 2.1 高岭土与瓷石的配比艺术:以景德镇为例的早期配方探讨。 2.2 淘洗与陈腐:时间在泥料中起到的化学作用。 2.3 胎体厚薄的控制:薄胎工艺对烧制温度与气氛的挑战。 第三章:釉彩的奥秘——铁、铜与釉灰的交响 宋代瓷釉是其技术成就的集中体现。本书将重点解构宋代三大主流釉色——青釉、白釉和黑釉的复杂化学反应机制。我们不仅关注釉料配方中石灰石、石英和金属着色剂(如氧化铁、氧化铜)的精确比例,更深入分析了不同釉层在高温下形成的微观结构。 3.1 青釉的“天青”之谜:汝窑釉料中氧化铁含量与还原气氛的精确匹配。 3.2 白釉的“泪痕”与“橘皮纹”:定窑覆烧技术与釉层流动的关系。 3.3 结晶釉与斑点釉的探索:磁州窑铁锈花与建窑兔毫纹的形成机理。 第四章:成型工艺的精细化:从泥条到玉肌 宋代制瓷在工具与手法上的进步,使得器物的造型更加规整、线条更加流畅。本章对比了拉坯、印坯、注浆(早期尝试)等多种成型方法的应用场景。 4.1 拉坯技艺的成熟:对中锋与侧锋运用的技术要求。 4.2 模制与印坯的广泛应用:如何实现器物标准化与复杂装饰的结合。 4.3 刻花、划花与篦划技法的工序分析:装饰性线条的深度与节奏控制。 第五章:窑炉技术的飞跃——温度与气氛的掌控 窑炉是决定瓷器品质的“心脏”。宋代龙窑、馒头窑的结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烧成效率和对窑内温度的精确控制能力。本章将详细描述传统阶梯式龙窑的结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封火、培火、降温等步骤,实现还原焰和氧化焰的灵活转换。 5.1 龙窑与馒头窑的结构解析:进风口、火膛与烟囱的几何比例。 5.2 烧成曲线的实践:不同釉色对升温速率的敏感性。 5.3 垫烧与覆烧:支钉、垫圈在减少粘连与保护器型方面的技术作用。 第六章:五大名窑的技术差异化分析 本书将分章节细致对比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在技术路径上的殊途同归与各有侧重。 6.1 汝窑:短暂而极致的玉质感追求。 6.2 官窑与哥窑:开片(冰裂纹、蟹爪纹)的控制与釉层结构的研究。 6.3 定窑:覆烧技术与刻花、划花工艺的结合。 6.4 钧窑:独特的铜元素催化与窑变机理。 结语:宋瓷技术对后世的遗产 本书旨在强调,宋瓷的伟大不仅在于其艺术造诣,更在于其在原料提纯、釉料化学、窑炉工程学上的系统性突破。这些技术积累为元、明、清三代的制瓷业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础。通过对这些“硬核”技术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宋代工匠如何以近乎实验科学的态度,炼就了那份穿越千年的温润与光华。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其实让我有点意外,但绝对是惊喜。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专业术语,但没想到它写得如此有温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手艺人,在耐心、细致地分享她的心得体会。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植物的描绘,不仅仅是介绍它们的染料特性,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植物的故事、它们的生长环境、甚至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都穿插其中。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关于一棵艾草,如何从田野里被采摘,经历晾晒、煮沸,最终变成一件温暖衣裳的颜色;关于蓝靛,如何经过发酵,孕育出那抹沉静而悠远的青色。书中的图片也非常吸引人,那些由植物染制成的布料,色彩的层次感和质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要亲手去触摸,去感受那份自然的馈赠。我虽然还没有实际操作过,但光是看着这些文字和图片,就已经感觉自己好像已经走进了染坊,闻到了植物的清香,看到了色彩在布匹上慢慢晕染开来的神奇景象。这本书让我觉得,植物染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评分

拿到这本《草木色-植物染笔记》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情。我一直对那些天然的、带有生命气息的色彩有着莫名的好感,总觉得它们承载着一种温润的、不张扬的美。我本身对染布的了解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只知道小时候家里用植物染的衣服,那种淡淡的、随时间流逝会产生独特变化的颜色,总让我觉得很安心。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领域的大门。书的封面就给我一种很宁静、很贴近自然的感觉,那种淡淡的绿色和米白色,仿佛就是草木本身最原始的色彩。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看到那些关于植物如何变成颜色的过程,那些隐藏在不同季节、不同土壤里的色彩密码。我希望它能教我一些基础的知识,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植物能染出鲜艳的颜色,而有些只能带来浅浅的痕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启发我,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和运用这些大自然馈赠的色彩,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草木色作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染的书,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去感受大地的脉搏,去触摸自然的温度。

评分

我一直对“手作”这件事有着莫名的热情,总觉得亲手制作出来的东西,会带着一种特别的温度和情感。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份“手作”的期待。它不只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染色的书,更像是在引领我一步步走进一个充满惊喜的创作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各种染料植物的介绍,它们不仅仅是材料,更像是故事的主角。比如,书中对茜草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它如何从一块不起眼的根茎,幻化成那般热情洋溢的红色,那种生命力仿佛跃然纸上。我甚至能想象到,当我去采集这些植物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书中关于染色过程的描写,也充满了仪式感。每一个步骤,从浸泡、煮染到固色,都好像是一场与植物的对话,一场与色彩的共舞。我虽然现在还没有时间去实践,但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找一些家里附近的植物,尝试一下。这本书让我觉得,植物染并不是一项高不可攀的技能,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尝试的、充满乐趣的创作方式,它能让我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一份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色彩。

评分

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使用天然植物来为衣物染色的实用技巧,对那些市面上充斥着化学染料的衣物有些担忧,希望能够找到更健康、更环保的选择。而《草木色-植物染笔记》在这一点上,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染色的配方,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植物染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文化。书中对于一些传统染织技艺的介绍,让我对这项古老的技艺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对细节的关注,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植物特性来调整染色方法,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处理来增强色彩的牢度。这些看似细微之处,却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学问。读这本书,让我觉得,植物染不仅仅是一种染色的技术,更是一种对自然资源的尊重,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让我明白,通过亲手染制,不仅能获得一件独一无二的衣物,更能体验到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乐趣,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敬意。这本书让我对“可持续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草木色-植物染笔记》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关于“慢生活”和“返璞归真”的哲学读物,而植物染只是它表现这种哲学理念的载体。我一直在思考,在如今这个快节奏、高科技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远离自然,甚至忘记了我们和自然本应是紧密相连的。这本书就好像一股清流,提醒着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蕴藏着多少被我们忽略的美好。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时间”和“耐心”的部分,尤其是讲述在植物染过程中,等待和观察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很多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孕育,就像大自然本身一样,有自己的节奏,不急不躁,却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力量。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失败”和“意外”的篇章,也让我觉得格外亲切。毕竟,生活中的很多乐趣,不正是来自于那些意想不到的转折吗?它鼓励我们去拥抱不确定性,去从中学习,去发现新的可能性。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硬性的知识,而是像一位温柔的导师,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去重新连接那个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