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因为星星在那里:科学殿堂的砖与瓦 理解科学丛书
定价:39.0元
作者:卢昌海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024006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2014中国好书”获奖图书《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的姊妹篇。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撰写一系列科普作品,包括混沌理论、相对论、反物质、黑洞、虫洞、时间旅行、诺贝尔物理奖获奖成果、数学猜想和问题、谷歌背后的数学等诸多深受科学爱好者喜爱的内容。本书的取材和分析严谨深入,文笔却生动诙谐,深入浅出,适合广大科学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通过本书,读者既可以学到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也可以了解知识背后的科学探索故事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
内容提要
这是“2014中国好书”获奖图书《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的姊妹篇。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撰写一系列科普作品,包括混沌理论、相对论、反物质、黑洞、虫洞、时间旅行、诺贝尔物理奖获奖成果、数学猜想和问题、谷歌背后的数学等诸多深受科学爱好者喜爱的内容。本书的取材和分析严谨深入,文笔却生动诙谐,深入浅出,适合广大科学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通过本书,读者既可以学到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也可以了解知识背后的科学探索故事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序言
作为一位出版了四本书的作者,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写书的感觉的话,那就是:写书比写文章累。这貌似是一句显而易见的大白话,对我这种在写作上有兴趣,甚至以写作为乐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只有经历过了才意识到的新感觉。这新感觉的起因也是一句显而易见的大白话,那就是:书比文章长。不过,这个“长”对我来说与其说是篇幅之长,不如说是指所费时间之长。因为在一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不断约束自己的阅读兴趣,把主要精力于单一主题。另一方面,我的写作速度又比较慢(或美其名曰“认真”),从而使得写作过程往往长到了对题材的兴趣将尽而书稿远未完成的程度。这时候,写书就变成了对恒心和毅力的考验,而我——很遗憾地——曾两度在这种考验面前失败过,致使《黎曼猜想漫谈》和《从奇点到虫洞》“烂尾”多年(对这一“丢人”事迹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那两本书的后记),其“累”亦由此可见。
在这种感觉下,若有谁愿把我的文章汇集成书出版,让我既免除写书之累,又可得出书之乐,那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儿饼”的美事,几乎要让我生出一种“偷懒”的愧疚了。近,这样的美事居然落在了我的头上——清华大学出版社愿意出版我的两本文章合集,一本收录科学史方面的文章,一本收录科普方面的文章。
兴奋之下,我很快选好了篇目,但问题来了:一堆文章汇集在一起,以什么作为书名呢?当然,假如我是作者,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大可取名为“卢昌海科学史作品集”和“卢昌海科普作品集”。但对于明显不的我来说,就算不怕僭越地将自己的名字厚颜纳入书名,也只会成为“票房毒药”,因此必须另谋思路。读者可能会笑话我这么小的事情都不能轻松搞定,其实非独我如此,像阿西莫夫(Isaac Asimov)那样的大牌作家也常常为书名发愁呢,以至于在文章合集The Sun Shines Bright的简介中感慨地说,他几乎想用数字编号来作书名了——当然,他发愁的原因跟我是不同的,他那是因为作品实在太多,显而易见的书名几乎用遍了。
经过思考,为了让两本书略显对仗,我提议将科学史合集取名为《科学殿堂的人和事》,将科普合集取名为《科学殿堂的砖与瓦》。但编辑看了之后觉得这两个标题太平淡。于是我又绞尽脑汁想了半天,却没再想出什么点子来。无奈之下,我决定效仿阿西莫夫,他虽然也为书名发愁,点子可比我多多了,在The Sun Shines Bright的简介中做完了用数字编号作为书名的“白日梦”后,随即采用了一个颇有些取巧的办法,那就是从所汇集的文章中选取一篇的标题作为书名。现在您所看到的这两本文章合集的书名——《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和《因为星星在那里:科学殿堂的砖与瓦》——便也是如此而来。
关注我文章的读者或许注意到了,收录在这两本书中的某些文章是曾经在杂志或报纸上发表过的。不过,杂志和报纸大都有自己固定的风格,有时不免需要作者“削足适履”来契合之。因此,发表在杂志和报纸上的版本与我自己的版本相比大都存在的缺陷,比如经过编辑的改动,以及因字数所限作过删节等。此外,发表在杂志上的版本大都略去了注释及对人名和术语的英文标注等,这其中后者——即英文标注——或许并不重要,但前者——即注释——其实是颇为重要的,往往起着补充正文、澄清歧义等诸多作用。所有这些缺陷在此次汇集成书时都尽可能予以消除了。
与以前的四本书一样,这两本书也是非常接近原稿风格的,在个别细节上甚至有可能略胜于原稿,因为编辑订正的个别错别字由于未曾标注,我未必能在阅读校样时一一察觉并在自己的版本上做出相应的订正。在尊重原稿这个至关重要的特点上,我要再次对清华大学出版社表示感谢,感谢其对我作品及写作风格的长期——从出版本书至今已五年了,够得上用这个词了吧——信任和支持。
后,希望读者们喜欢这两本新书。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独特的气质所吸引。 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哲理,正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它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手册,而是一次通往科学殿堂的邀约。我之前对物理学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基础概念,总觉得那是一片遥不可及的象牙塔。但这本书却用一种近乎耳语的方式,向我揭示了科学的魅力。它不是直接灌输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书中的每一个“砖”与“瓦”,都像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它们共同构筑起一座宏伟的思想殿堂。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光辉的房间,每一个角落都闪烁着科学的光芒。作者的语言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不会把你丢在陌生的路口,而是耐心地指引你,让你在理解每一个概念后,都能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科学“小白”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再也没有了面对深奥理论时的那种畏惧感。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触摸那些构成宇宙最基本法则的“砖瓦”,去感受科学的逻辑之美和思想之光。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为什么”的极致追问。 很多科普读物,往往会急于告诉你“是什么”,而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为什么”。它不会仅仅罗列出某个科学理论,而是会追溯这个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当时的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建立起这个理论的。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试错、辩论和革新的结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亲历了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背后的思考过程。比如,当作者探讨牛顿力学时,他并没有止步于“万有引力定律”,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知是如何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步步被颠覆,最终才得以建立起牛顿力学的宏大框架。这种对科学发展史的细致描摹,让我对科学的认识不再是静态的知识点,而是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它教会我,面对任何一个科学观点,都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去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依据,而不是全盘接受。这种“深挖”式的讲解,让我获得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我读过不少科普书籍,有些过于学术,让人望而却步;有些又过于娱乐化,失去了科学的严谨性。而这本书,却恰到好处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作者的文字既充满智慧,又十分平实,仿佛一位老朋友在与你促膝长谈,娓娓道来。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类比,将那些抽象难懂的科学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深入浅出。举个例子,书中在解释量子力学的某些概念时,并没有直接搬用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的场景,比如“叠加态”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思想。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复杂的知识。而且,作者的逻辑性非常强,每一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不会出现跳跃感,让我能够很顺畅地跟着他的思路前进。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感到非常舒服,一点也不觉得疲惫,反而充满了求知的乐趣。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中对科学精神的描绘。 它不仅仅是介绍科学知识,更是试图传递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他并没有将科学家塑造成神坛上的偶像,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挣扎,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质疑和挑战中不断前行的。这种真实的人性化的描绘,让我觉得科学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的活动。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关于某个科学猜想的提出者是如何在孤独中坚持,或者某个理论是如何在争议中被接受,都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明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需要的不仅仅是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一种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不怕失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拥有更开阔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科学”这个词的意义。 在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将科学理解为一套固定的知识体系,是用来解决工程问题、制造高科技产品的工具。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领悟到,科学更是一种世界观,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它是一种不断求索、不断进步的哲学,是对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作者通过对科学史的梳理和对核心概念的剖析,让我看到了科学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宇宙的奥秘,又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套精妙而和谐的规律。而科学,就是我们发现和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这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热爱,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因为我知道,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它将继续为我们揭示更多的未知,带来更多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