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雷達目標成像/雷達技術係列 高新科技譯叢
定價:79.00元
作者: 馬丁·伯爾納,H.尤伯拉爾,硃健東,高嚮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18111996
字數:
頁碼:15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雷達目標成像/雷達技術係列·高新科技譯叢》探討瞭雷達目標識彆和成像的基礎理論問題,包括:極化雷達中的矢量信號處理,極化信息對雷達目標識彆能力的提升情況;雷達目標散射的數學和物理描述方法,奇點展開法(SEM)和爬行波理論;多維聲學逆散射統一理論在電磁波方麵的應用。*後,介紹瞭俄亥俄州立大學“緊縮場”電磁散射的試驗測量問題。
由於《雷達目標成像/雷達技術係列·高新科技譯叢》的原版成書於20世紀90年代,這些基礎理論和技術隨著後來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並應用於現有的雷達成像技術,如極化雷達成像。盡管與當時相比,雷達成像技術已經發展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公開齣版的關於雷達成像或目標識彆技術細節方麵的學術專著和論文較為匱乏,《雷達目標成像/雷達技術係列·高新科技譯叢》的內容可謂是該方麵*基礎的理論細節,從對目標識彆技術追本溯源的角度來看,《雷達目標成像/雷達技術係列·高新科技譯叢》的內容對今後相關技術的發展仍不失為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目錄
章 引言
參考文獻
第2章 雷達極化在雷達係統中的應用
2.1 不同雷達目標的極化特性
2.2 具體應用中的問題
2.2.1 雙極化雷達的配置
2.2.2 極化自適應
2.2.3 雷達係統要求
2.3 無障礙情況下目標探測的優雷達接收機
2.3.1 一些優接收機結構
2.3.2 對性能評估的一些評述
2.4 通過剋拉美羅界評估極化多普勒分辨率
2.4.1 信號建模
2.4.2 剋拉美羅界與大似然估計
2.5 對部分極化乾擾的自適應極化對消
2.5.1 通過極化自適應提高信噪比
2.5.2 極化自適應乾擾對消
2.5.3 對部分極化乾擾的自適應極化對消結果
2.6 結論和觀點
參考文獻
第3章 對雷達目標的高分辨能力
3.1 爬行波與奇點展開法之間的聯係
3.1.1 Wat80n變換
3.1.2 奇點展開法:導電目標
3.1.3 介質目標
3.2 一般形狀平滑目標的錶麵波共振
3.2.1 有限長圓柱形空腔
3.2.2 有限長導電圓柱體和扁長球體的共振
3.2.3 導電橢球體上錶麵波的相位匹配
3.3 逆散射的應用
3.3.1 雷達波譜學
3.3.2 鍍膜導電球體的逆散射問題
3.3.3 共振頻率的瞬態觀測
3.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4章 Kirchhoff或Born近似下的多維電磁矢量逆散射統一理論
4.1 理想導電散射體和介質散射體電磁散射的積分錶示
4.2 根據Born或Kirchhoff近似對平麵波入射進行綫性化
4.3 通用矢量全息場的並矢量後嚮傳播
4.4 在頻率分集模式下對綫性化電矢量Porter-B0jarski方程求解
4.4.1 Born近似中的介質散射體
4.4.2 Kirchhoff近似中的理想導電散射體
4.5 數值模擬
4.6 結論
4.A 奇異函數的一些性質
4.B 根據散射幅度計算通用矢量全息場
參考文獻
第5章 雷達截麵積測量
5.1 測量理論
5.1.1 測量的校準
5.2 俄亥俄州立大學測量靶場
5.2.1 緊縮場的體係結構
5.2.2 反射器類型和摺中考慮
5.2.3 饋電部分
5.2.4 測試目標支架
5.2.5 測量儀器
5.2.6 距離靈敏度
5.3 性能分析
5.3.1 到達方嚮
5.3.2 近場成像
5.3.3 結論
5.4 對RCS測量結果的分析
5.4.1 頻域技術
5.4.2 視綫角域處理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敘述風格中流露著一種沉穩的、近乎哲學的思考方式。他們似乎並不急於展示最新的技術噱頭,而是反復強調“為什麼”要這麼做。舉個例子,在討論天綫設計時,他們花費瞭大量篇幅去闡述陣列因子和主瓣旁瓣比的權衡,這背後其實是在探討信息獲取的“成本效益”問題。這種深入挖掘現象背後基本規律的探討,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一般的“技術手冊”。它更像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學術對話錄,引導讀者去思考雷達係統設計中的根本性矛盾。對於希望從“操作員”轉變為“係統架構師”的人來說,這種思維訓練是無價的。
評分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翻開封麵就能感受到其分量,裏頭的知識密度簡直是驚人的。我記得第一次捧起它時,就被其中對基礎理論的嚴謹推導所震撼。它不像某些入門書籍那樣淺嘗輒止,而是紮紮實實地從電磁波的傳播特性講起,一步步構建起整個雷達係統的理論框架。尤其是關於信號處理那一章,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傅裏葉變換、卡爾曼濾波等數學工具,用極其直觀的方式展現齣來,讓人在驚嘆其精妙的同時,也能真正理解其背後的物理意義。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對整個雷達“看”世界的方式都有瞭重塑,不再是單純地接收反射波,而是通過復雜的算法來“解碼”環境信息。這種從原理到應用的深入淺齣,絕對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對於想在雷達領域深耕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本繞不開的“內功心法”。
評分我個人的學習習慣是喜歡在閱讀專業書籍時,穿插閱讀其他輔助材料,比如最新的學術論文或者相關的工程規範。但奇怪的是,當我捧起這本書時,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少地去翻閱其他資料。這本書的自洽性和完備性,使得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學習的閉環係統。它不僅提供瞭理論,還輔以大量形象的圖錶和必要的數學推導作為支撐,幾乎涵蓋瞭從基礎概念到高級係統集成的所有關鍵節點。我甚至覺得,如果能把書中的所有例題和習題都吃透,足以應對大部分與雷達係統相關的工程挑戰。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參考書,而是需要反復研讀、隨時查閱的工具,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絕對對得起它在同類書籍中的地位。
評分說實話,我手裏頭也有不少關於雷達應用的參考資料,但大多是針對特定領域,比如閤成孔徑雷達(SAR)或者地基增強型雷達(GBSAR)的快速上手指南。然而,當我深入閱讀這本書的後半部分時,纔發現前麵那些應用層麵的知識,很多都是建立在這本書所奠定的堅實基礎之上的。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沒有局限於某一種特定的雷達體製,而是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讓你明白不同體製之間的內在聯係和取捨之道。比如,它詳細對比瞭脈衝多普勒雷達和連續波雷達在目標速度測量上的優缺點,以及在復雜雜波背景下如何通過巧妙的波形設計來提高信噪比。這種係統性的、非偏嚮性的論述,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研究思路,讓我明白,技術選型從來不是拍腦袋決定的,而是對物理限製和工程需求之間復雜平衡點的精確計算。
評分這本書的翻譯質量,老實說,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這對於一本技術譯著來說至關重要。很多國外引進的教材,往往因為翻譯腔過重或者術語不統一,導緻閱讀體驗極差,甚至産生誤導。但這本譯本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很多復雜的工程術語,譯者似乎下瞭很大功夫去尋找最貼切、最符閤國內行業習慣的錶達方式。我印象特彆深的是關於“雜波抑製”的章節,國內有的文獻習慣用“地麵迴波乾擾”,而這裏則精準地采用瞭更專業的“雜波”並輔以恰當的解釋,使得閱讀過程非常流暢。這不僅僅是文字的轉換,更是專業知識在兩種文化體係之間的有效橋接,這背後體現齣的工匠精神,著實令人肅然起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