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非光滑三明治系统的软测量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 作者 | 周祖鹏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8016032 |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非光滑三明治系统的软测量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内容包括绪论、非光滑三明治系统的描述方法、非光滑三明治系统状态的软测量方法、软测量观测器的收敛性分析、非光滑三明治系统的鲁棒软测量方法、非光滑三明治系统的故障预报技术、复合非光滑三明治系统的软测量、总结与展望等八大部分,具体介绍了非光滑三明治系统的描述方法,阐述了非光滑三明治系统的软测量观测器与鲁棒软测量观测器的构造方法及其收敛性,给出了非光滑软测量观测器的应用实例,给出了非光滑三明治系统的故障预报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后说明了复合非光滑三明治系统软测量方法及其应用等。《非光滑三明治系统的软测量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机械和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还可作为从事非线性系统研究的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
| 作者简介 | |
| 周祖鹏,广西桂林人,1977年12月生。200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汽车与拖拉机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自2012年12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师从谭永红教授。2013年分别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和意大利巴西利卡塔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代表性成果及经历:自2007年起,申请发明6项,获得实用新型8项;在核心以上级别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EI收录论文10余篇。在核心刊物《控制理论与应用》上发表研究论文4篇,在国际SCI收录期刊Measurement上发表论文1篇,在国际SCI收录期刊International Jounal of Applied Electromagics and Mechanics上发表论文2篇。在国际SCI收录期刊Fuel上发表论文1篇。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根据多年来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特别针对工业中广泛存在的非光滑三明治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首先,采用切换函数和切换项构建非光滑状态空间方程来描述非光滑三明治系统。其次,巧妙地构造能随系统工作区间变化而自动切换的非光滑观测器对该类系统进行状态估计和软测量。再次,考虑干扰和噪声等实际工作状态,构建了鲁棒状态观测器对系统进行鲁棒状态估计,特别是提出的广义干扰的概念成功解决了这类系统的鲁棒软测量问题。*后,利用鲁棒故障预报观测器实现了对这类系统的准确故障预报,为今后这类系统的故障诊断奠定了重要基础。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化繁为简”的技术方法非常着迷,这本书的书名恰好戳中了我的这一兴趣点。“软测量”这个词,在我看来,就好比是在不直接“切开”事物的情况下,就能了解其内部情况。想象一下,在某个大型工业设备上,如果某些关键参数无法直接测量,或者直接测量成本过高、风险太大,那么通过分析一些易于获取的辅助信号,就能推断出关键参数的数值,这无疑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技术。而“故障诊断”更是直接关联到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当设备出现异常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问题所在,及时采取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非光滑三明治系统”,这让我好奇地猜测,这类系统或许在结构上存在一些非连续性或者突变,使得传统的连续系统理论难以直接应用,因此需要更特殊的“软测量”和“故障诊断”方法。书中可能详细介绍了这些方法是如何设计和实现的,比如如何构建有效的模型,如何处理噪声和不确定性,以及如何设计鲁棒的诊断算法。对于那些在复杂系统中寻求高效、经济的监测和诊断解决方案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抽象,甚至有些难以理解。然而,仔细品味之后,我却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深入探索未知领域的决心和勇气。“非光滑三明治系统”,这个描述本身就极富想象空间,它暗示着研究的对象可能并非是我们在数学建模中经常接触到的那种连续、平滑的理想模型,而是包含着离散的、跳跃的、甚至是突变的复杂结构。这让我想到很多现实世界中的系统,它们往往不如理论模型那般完美,而是充满了各种“不完美”的特征。而“软测量”与“故障诊断”的结合,则勾勒出了解决这些复杂系统难题的技术路径。我猜想,书中会详细探讨如何在这种非光滑的背景下,巧妙地利用有限的、易于获取的信息,去推断出系统内部的关键状态,并能在潜在的故障发生之前,或者发生时,及时发出预警。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它鼓励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并从中找到规律,最终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和保障。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够为那些在复杂系统领域探索前进的研究者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相当硬核,初初翻阅,便能感受到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我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标题中的“非光滑三明治系统”本身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究竟是何种结构?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明治”有何关联?书名中的“软测量”和“故障诊断”也让我联想到许多工业自动化场景,比如工厂里的生产线,那些精密复杂的机器如果出现问题,如何才能在不直接接触核心部件的情况下,通过一些间接的信号来监测和预警呢?我猜想,书中可能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析这些非光滑系统的特性,探讨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行为模式,或许还会涉及一些抽象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些系统的复杂性。对于那些需要处理复杂动态过程,并且对实时监测和故障预警有迫切需求的研究者或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入钻研的契机。尽管我暂时无法触及书中的具体理论和技术细节,但从书名传递出的信息来看,它似乎为理解和解决工业界的一系列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框架,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显而易见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目录和部分摘要,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充满了挑战与惊喜。“非光滑三明治系统”这个概念本身就极具独特性,它暗示着研究对象可能不是我们通常认知中那种平滑连续的结构,而是在某些特定的阈值或边界上会发生跳跃、变化,甚至是突然的失效。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实际的工程问题,比如材料的断裂、结构的屈曲、或者某些化学反应的相变,这些过程往往都伴随着非光滑的特性。而“软测量”则像是一种“隔空取物”的智慧,通过观测一些容易得到的“表象”信息,来推断那些难以直接触及的“本质”属性。这对于那些无法或者不便进行物理探测的系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至于“故障诊断”,更是直接指向了如何识别和应对系统中的“病灶”。书中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或许会为那些在复杂、非光滑系统中面临检测和维护挑战的研究者和工程师们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和有力的工具。它可能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更是对实际工程问题的有力回应,填补了某些技术空白。
评分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软测量”和“故障诊断”的理解主要停留在一些较为基础的层面,比如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然而,“非光滑三明治系统”这个词汇的出现,立刻让我意识到,这本书记载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它似乎指向了一种更复杂的、可能在很多前沿科技领域都存在的系统类型。这类系统可能在设计、运行或者材料构成上就存在着内在的“非光滑性”,例如材料在达到一定应力后会突然发生破坏,或者某个控制参数在某个区间内保持不变,但一旦跨越某个临界点,其行为模式就会发生剧烈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连续变量的测量和诊断方法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我推测,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针对这类非光滑系统的特点,设计出更具鲁棒性和适应性的软测量模型,比如利用模糊逻辑、神经网络或者其他非线性建模技术。同时,故障诊断的部分,很可能也会超越传统的基于模型的方法,引入一些能够有效识别和定位非光滑系统突变或失效的智能算法。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突破传统技术瓶颈,解决更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