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地面无线光通信 [印度] 德维·查达,李洪涛,席峰,刘光祖,顾 国防工业出版社 97

BF:地面无线光通信 [印度] 德维·查达,李洪涛,席峰,刘光祖,顾 国防工业出版社 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度] 德维·查达,李洪涛,席峰,刘光祖,顾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光通信
  • 地面无线光通信
  • 光纤通信
  • 信息技术
  • 通信工程
  • 光学通信
  • 自由空间光通信
  • 印度图书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德维·查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13587
商品编码:293408524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地面无线光通信

定价:79.00元

售价:63.2元

作者: 德维·查达,李洪涛,席峰,刘光祖,顾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18113587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面无线光通信/现代光学工程精品译丛》是一本详细介绍地面无线光通信技术的专著。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大气中的光传播、FSO信道模型、FSO调制与检测方法、FSO分集与编码技术及FSO系统设计和链路设计等内容。
  全书逻辑合理、理论简洁、思路清晰,结合无线光通信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应用范例对无线光通信进行了较为详实全面的介绍。
  《地面无线光通信/现代光学工程精品译丛》对从事该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简介——无线光通信系统
1.1 优点和缺点
1.2 分类
1.2.1 空间通信
1.2.2 自由空间陆地链路
1.2.3 室内系统
1.3 无线光通信的未来发展
1.4 本书结构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光通道
2.1 自由空间光学室外通道
2.2 地面链路传播
2.2.1 光束分又
2.2.2 大气损耗
2.2.3 大气湍流
2.2.4 环境光
2.3 无线光学空间链路
2.4 室内传播媒介
总结
参考文献
引申阅读

第3章 信道建模
3.1 大尺度与小尺度信号变化
3.2 光强无线信道的输入/输出模型
3.2.1 光强信道的约束
3.2.2 信道的线性时变系统模型
3.2.3 光域信道传递函数
3.2.4 加性白噪声
3.3 FSO的统计信道模型
3.3.1 无线光信道的参数
3.3.2 大气湍流模型
3.3.3 光信号的空间相干性
3.3.4 信道脉冲响应/湍流引起的衰减强度的概率分布
3.4 系统光传递函数
3.4.1 系统的光传递函数
3.5 室内信道建模
3.5.1 室内信道的直流增益
3.5.2 室内多径扩散信道建模
3.6 FSO中的噪声源建模
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调制技术
4.1 信道约束
4.2 调制方案种类
4.3 选择原则
4.4 矢量信道模型与佳检测
4.4.1 矢量信道模型
4.4.2 佳检测
4.5 小功率和频谱带宽
4.5.1 小功率要求
4.5.2 频谱特征
4.6 FSO系统调制方案
4.6.1 On-Off健控
4.6.2 M-脉冲位置调制(M-PPM)
4.6.3 M-级脉冲幅度调制(M-PAM)
4.6.4 光子载波调制
4.6.5 差分脉冲位置(DPPM)和数字脉冲间隔调制(DPIM)
总结
参考文献
引申阅读

第5章 光学衰落信道的分集和检测技木
5.1 光学衰落信道的检测
5.2 检测信号模型
5.3 湍流信道单输入单输出检测
5.4 分集
5.5 空间分集
5.5.1 接收分集
5.5.2 发射分集
5.6 MIMO信道
5.6.1 重复MIMO系统
5.6.2 空间多路复用的MIMO信道
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信道容量
6.1 AWGN信道的信道容量
6.2 衰落信道容量
6.2.1 慢衰落信道
6.3 单输入单输出大气光学信道容量
6.3.1 SISO的遍历信道容量
6.3.2 高斯SISO信道的中断概率
6.4 分集光学衰落信道的容量
6.4.1 接收分集
6.4.2 发射分集
6.4.3 空间多路复用MIMO信道容量
6.4.4 重复MIMO信道容量
6.5 光子泊松信道容量
6.5.1 泊松MIMO信道容量
参考文献

第7章 FSO信道中的编码
7.1 基本概念
7.2 线性分组码
7.3 树码或卷积码
7.4 TURBO码
7.5 LDPC码
总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FSO链路和系统设计
8.1 链路设计
8.1.1 链路余量
8.1.2 光链路可靠性
8.1.3 影响FSO链路选择的其他因素
8.1.4 光束指向和跟踪
8.2 元件可靠性
8.3 人眼安全考虑
8.4 收发器
8.4.1 激光发射机
8.4.2 接收机
8.5 FSO接收机中的噪声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耀大地:现代地面无线光通信技术前沿》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地面无线光通信(Free-Space Optics, FSO)这一前沿技术。作者们凭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基础原理到应用场景,再到未来发展趋势,层层递进,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系统、详实的FSO技术图景。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研究或项目进行罗列,而是聚焦于驱动FSO技术发展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及其在多元化应用中的落地。 第一章:地面无线光通信的基石——理论基础与物理原理 本章将深入剖析无线光通信的底层逻辑。首先,我们会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出发,阐述光波在自由空间中传输的优势与挑战。这包括光波的衍射、散射、吸收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如何影响信号的衰减和质量。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激光作为信息载体的基本原理,包括激光的产生机制、光束的准直性、相干性以及其在信息传输中的作用。 在理论层面,本章还会引入信息论中的基本概念,如信道容量、信噪比等,并探讨它们在无线光通信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我们将详细阐述瑞利衰落、纳卡加瓦-山德(Nakagami-m)衰落等影响光信号质量的信道模型,并解释大气湍流、雨、雪、雾等天气条件对光信号衰减的物理机制。理解这些物理原理是掌握FSO技术,并有效应对其挑战的关键。 第二章:构建高速通道——FSO系统的核心技术解析 本章将聚焦于构成一个高效FSO系统的关键技术要素。首先,我们将详细阐述光调制与解调技术,包括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相位调制(PM)以及更先进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脉冲位置调制(PPM)等,分析它们在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方面的优劣。 随后,本章将深入探讨光信号的发射与接收技术。这包括激光器的选择(如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等)及其参数优化,以及光束的瞄准与跟踪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自适应光学(Adaptive Optics)和波束稳束技术,探讨它们如何补偿大气湍流引起的抖动和漂移,从而维持通信链路的稳定性。 接收端的设计同样至关重要。本章将分析光电探测器的原理与选择,如PIN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等,并探讨其在不同光功率条件下的响应特性。此外,我们还将详细介绍光信号的放大与滤波技术,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如最大似然检测、最小均方误差(MMSE)等,来最大限度地恢复失真信号,提高误码率性能。 第三章:应对多变环境——FSO链路的可靠性与优化策略 在实际应用中,FSO链路面临着来自环境的诸多挑战。本章将重点研究如何提高FSO系统的可靠性。首先,我们将深入分析大气湍流对光信号的影响,并详细介绍多种抑制湍流的方法,包括采用大口径光学器件、多束传输、以及先进的自适应光学补偿技术。 其次,本章将探讨恶劣天气条件(如雨、雪、雾、霾)对FSO链路的影响机制,并介绍相应的应对策略。这可能包括通过增加发射功率、优化调制编码方案、采用红外波段传输,以及部署冗余链路等手段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FSO链路的优化设计。这包括链路预算的精确计算,即如何在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大气衰减、器件损耗等因素之间取得平衡,以确保可靠的通信质量。我们还将探讨FSO与其他通信技术(如射频无线、光纤通信)的混合组网策略,通过多模冗余和协同工作,实现更稳定、更广泛的通信覆盖。 第四章:连接世界的桥梁——FSO技术的多元化应用领域 FSO技术凭借其高带宽、低延迟、易部署等优势,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章将详细介绍FSO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 城域网接入与回传: 探讨FSO如何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弥合“最后一公里”的通信鸿沟,为缺乏光纤基础设施的区域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以及在基站、企业之间提供高容量的数据回传。 无线回声消除与干扰规避: 分析FSO在避免电磁干扰、实现安全通信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军事、金融等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 数据中心互联: 阐述FSO在连接分散的数据中心、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降低网络成本方面的作用。 应急通信与灾难恢复: 介绍FSO在快速部署、在自然灾害或通信基础设施损坏时提供临时通信解决方案的独特价值。 物联网(IoT)与智能城市: 探讨FSO在为大规模物联网设备提供高速、低延迟连接,以及在智慧交通、智能安防等智能城市应用中的潜力。 航空航天通信: 简要介绍FSO在卫星通信、无人机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第五章:展望未来——FSO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放眼未来,探讨FSO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沿创新。我们将深入分析下一代FSO系统的潜在突破,例如: 更高频段与更宽带宽: 探讨利用可见光、紫外光等更高频段传输信息,以及开发能够支持Tbps级别传输速率的新型调制解调技术。 智能光束控制与动态组网: 介绍基于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光束预测、路径规划和动态网络重构技术,以实现更智能、更灵活的FSO通信。 量子通信与FSO的融合: 探讨将量子通信原理与FSO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更安全的密钥分发和量子互联网的构建。 集成化与微型化FSO设备: 展望FSO设备朝着更小巧、更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 讨论推动FSO技术标准化进程,提高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书的撰写力求严谨、深入,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对FSO技术各个层面的详细阐释,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学生以及对无线通信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准确、富有启发性的知识框架。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地面无线光通信将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BF:地面无线光通信,再加上“印度”和几位专家的名字,还有“国防工业出版社”,这些关键词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尤其对“地面无线光通信”这个技术方向很感兴趣。在当前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无线通信方式层出不穷,而光通信以其高带宽、低时延的优势,在许多领域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地面上的无线光通信,这是一种既能利用光纤传输的优势,又具备无线通信灵活性的技术,想想就很令人兴奋。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这种技术的原理、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比如,它可能会讲解光信号的产生、调制、传输、接收等各个环节的细节,还会分析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优势和挑战,例如在城市密集区域、工业园区、或者作为回传链路的应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地面无线光通信在未来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通信”这一宏大概念本身的着迷。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时无刻不被各种通信信号所连接。从最基本的语音通话,到如今的高速互联网,再到未来物联网的万物互联,通信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地面无线光通信”这个细分领域,听起来就带着一种科技前沿的探索感。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介绍,更会包含一些关于通信发展历史的思考,以及它如何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比如,它或许会回顾早期通信的艰难,对比现在的高效便捷,从而更能体会到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我还猜测,书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与通信安全、隐私保护相关的话题,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障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每一个技术都必须面对的挑战。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可能是一次关于“连接”的深度探索,一次对人类信息交流演进的观察。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BF:地面无线光通信”,虽然专业,但给我一种强烈的专业性和权威感。特别是“印度”和几位中国专家的名字,以及“国防工业出版社”,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融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成果,并且可能在国防、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地面无线光通信的各种技术标准、协议,以及实现这些技术的关键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例如,它可能会深入讲解激光器的选择、调制解调技术、光束稳定与跟踪、大气衰减效应的补偿、以及抗干扰技术等。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指南或者工程实践经验,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实际项目中部署和优化地面无线光通信系统。另外,考虑到“国防工业出版社”的背景,我隐约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更加注重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性能,或许还会探讨一些在高对抗环境下的通信解决方案。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生活场景的想象。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随处可见的Wi-Fi,但如果有一天,我们能通过看不见的光束,以比目前更快的速度、更稳定的连接来传输数据,那会是怎样的景象?我设想,这本书会描绘出一些令人兴奋的未来应用,比如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车辆之间通过地面无线光通信实现超低延迟的协同驾驶;或者是在演唱会、大型活动等高密度区域,提供稳定可靠的超高速网络连接,彻底解决信号拥堵的问题;甚至是在一些特殊地形,无法铺设光纤的区域,地面无线光通信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补充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前沿的技术概念和未来应用的可能性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并对未来的信息世界充满期待。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它所涵盖的“地面无线光通信”这一核心技术。这是一种结合了光纤通信的高带宽特性和无线通信的灵活性、部署便捷性的技术。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这种通信方式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和挑战。例如,在城市环境下,地面无线光通信可能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提供比传统无线技术更优的性能。我还想到,它可能还会涉及大气环境对光信号传输的影响,比如雨、雾、雪等天气因素,以及相应的补偿和抗干扰技术。此外,作为一本由多位专家联合撰写的书籍,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严谨的理论分析,以及可能包含的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来支持其提出的技术方案和观点。这本书的出现,或许预示着一种新的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为信息传输提供更广阔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