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历史的丰碑 洞穿宇宙人:哥白尼
定价:19.80元
作者:邹积林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206076770
字数:
页码:1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历史的丰碑·洞穿宇宙人:哥白尼》中讲到哥白尼是位站在宇宙的高空俯瞰了我们这个星球的人。他动摇了几千年的信念,开阔了人类的视野。
内容提要
《历史的丰碑·洞穿宇宙人:哥白尼》主要讲述了洞穿宇宙人——波兰人尼古拉·哥白尼的一生。主要内容包括:维斯瓦河的太阳、晨风拂面、沐浴季节、鲜为人知的事迹、另一片光辉、划时代的巨著。他是一位尽职的医生、一位的行政管理者、一位具有突出贡献的货币改革家和一位无可挑剔的神甫。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维斯瓦河的太阳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由南至北贯穿波兰全境的维斯瓦河宽阔、平静,它把首都华沙、古都克拉科夫以及北方的波罗的海连成一线。在这条大河的下游,有一座美丽的古城——托伦,它因其古老的历史、在近代贸易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诞生了一位丰碑式的人物而享誉世界。
这一划时代的人物就是的天文学家哥白尼。
公元1473年2月19日,尼古拉·哥白尼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父亲不仅是一位能干的商人、还是古城议会的议员,母亲出身名门。哥白尼的外公曾任托伦市议员、后任市议长,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为了支援反十字骑士团的起义,他把自己的大部分家财贡献出来;1461年,他作为特使晋谒波兰国王,强烈要求波兰国王对十字骑士团采取坚决的战争行动。正是这样一位老人通过他的举止言行教育了自己的孩子们——哥白尼的妈妈和舅舅乌卡什。乌卡什后来担任了瓦尔米亚主教,并成为哥白尼的养育者和庇护人。
哥白尼的父亲生于克拉科夫,后迁到托伦定居,大约40岁的时候,他同哥白尼的母亲结为夫妻。哥白尼在爱国主义、关心国家大事和热心公益事业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这使他将其终生与故乡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483年,哥白尼的父亲去世,留下4个孩子。哥白尼小,当时只有10岁。
关于哥白尼的童年生活,史料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小哥白尼在夏季来临的时候,透过托伦古城圣安娜街自家小楼的窗口看着维斯瓦河来往穿梭的商船的情景,因为码头不仅距这所房子很近,而且热闹非凡。当时托伦的贸易在中欧已举足轻重,它·不仅是波兰及邻近国家匈牙利、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货物转运港,也是英国和意大利的货物转运港。托伦商人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欧洲。15世纪上半叶,托伦处于鼎盛时期,是一座强大和富有的城市。少年时期的哥白尼经常看到来自天涯海角的外国人,他们为托伦带来遥远世界的信息,这使哥白尼大开眼界。
……
序言
《历史的丰碑:洞穿宇宙人——哥白尼》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对人类认识宇宙的漫长历程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认知,可能仅限于中学课本里那个简单而颠覆性的概念。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哥白尼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面临的社会、宗教、学术环境,以及他个人在其中所经历的挣扎、坚持与突破,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被书中对哥白尼早期生活和教育的细致描写所吸引,那一段段关于他如何博览群书,如何在中世纪的学术氛围中寻找真理的记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渴求知识、勇于质疑的灵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走进哥白尼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每一次理论构思时的灵感闪现,以及面对强大保守势力时的焦虑与决心。书中对哥白尼与当时主流地心说的详细对比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日心说”的科学优越性,以及它如何一步步挑战了延续千年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宇宙模型。读到他晚年才敢出版《天体运行论》的章节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勇气和对科学真理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智慧在黑暗中摸索,最终点亮文明之火的史诗。它让我明白,每一次伟大的科学进步,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都离不开那些敢于“洞穿”既有观念的先驱。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思想火花碰撞、积累,最终形成燎原之势的过程。读《历史的丰碑:洞穿宇宙人——哥白尼》,我才真正体会到,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如何在一个信息传播相对滞后的时代,如同种子般被播撒出去,并在后继者手中不断被证实、完善的。作者在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哥白尼的理论如何影响了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等后来的天文学家,他们如何在哥白尼的基石上,通过更精密的观测和数学计算,一步步地将“日心说”推向科学的殿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开普勒如何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段落,作者将其与哥白尼的理论紧密相连,展现了一种科学传承的脉络,以及每一代科学家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推向新的高度。书中对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描述,更是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他亲眼目睹月球表面的坑洼、木星的卫星绕行,这些发现是如何直接有力地支持了“日心说”,并引发了与教会的激烈冲突。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我明白了,科学的进步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前辈的智慧之上,并且需要后人的不懈努力去证明和捍卫。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相互连接、螺旋上升的科学发展图景,充满了力量和启迪。
评分《历史的丰碑:洞穿宇宙人——哥白尼》这本书,让我对“伟大”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哥白尼个人成就的赞颂,更是对他作为一位挑战时代权威、捍卫科学真理的斗士精神的致敬。书中对我影响最深的部分,莫过于对哥白尼所处的宗教和哲学背景的深入剖析。在地心说被视为神圣教义,并且与人类的生存哲学紧密相连的时代,提出“日心说”无异于挑战了整个世界的秩序。我仿佛看到了哥白尼在撰写《天体运行论》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既要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又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触怒教会,甚至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占星学语言来“伪装”自己的天文学研究,以求在当时的环境下得以生存。这种智慧与勇气并存的策略,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生存智慧。同时,书中也让我反思,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科学知识,有多少是历经艰辛才得以确立的?我们现在所享受的科学便利,又有多少是建立在这些先驱者承受的压力和牺牲之上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提醒我们,要珍视科学,尊重那些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人。它让我对“思想的解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充满了敬意。
评分读完《历史的丰碑:洞穿宇宙人——哥白尼》,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人类认识宇宙的每一步,都如此的惊心动魄。本书并没有将哥白尼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天才,而是将他置于一个真实的、充满矛盾的时代背景下。我看到他作为一名教士,在繁忙的宗教事务之余,如何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天体观测和数学推演。书中对哥白尼的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甚至是他身体状况的描绘,都让这个历史人物变得立体而鲜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早期数学学习的章节所打动,看到他如何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通过自学和与少数同好交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特别是他对于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模型的细致分析,以及为何认为托勒密模型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这些论证过程非常详尽,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其逻辑的严谨和思考的深度。书中对“本轮”和“均轮”等天文学概念的解释,虽然有些专业,但作者通过清晰的比喻和图示,努力让读者理解当时天文学家的困境,以及哥白尼如何巧妙地简化了模型。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的进步,不仅仅是理论的突破,更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的艰辛和智慧的光芒。
评分《历史的丰碑:洞穿宇宙人——哥白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对既有观念的颠覆,而这种颠覆,常常源于对现实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大胆的假设。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哥白尼如何从一个朴素的观察出发,逐步构建起“日心说”的论证过程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日心说”的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哥白尼的思考过程。我看到了他如何注意到,一些行星在特定时间会出现“逆行”现象,而地心说模型在解释这一现象时显得异常复杂且勉强。哥白尼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开始思考,如果地球本身在运动,那么这种“逆行”现象是否可以得到更简洁、更自然的解释?书中对这一思考过程的描绘,让我看到了科学思维的精髓——在看似混乱的现象中寻找秩序,在复杂的解释中寻求简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哥白尼对于“宇宙之大”的想象,他挑战了当时认为宇宙是一个封闭、有限的球体的观念,大胆推测宇宙可能是无限的,而地球只是众多天体中的一个。这种想象力,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的。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科学理论的诞生,更是展现了人类思想边界不断拓展的伟大历程。
评分通过《历史的丰碑:洞穿宇宙人——哥白尼》,我得以窥见一个跨越时代、影响深远的科学革命的开端。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聚焦于哥白尼本人的思想,更是将他的理论放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我看到了哥白尼所处的时代,教会的强大影响力,亚里士多德哲学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以及人们普遍存在的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恐惧。在这样的环境中,哥白尼的“日心说”无疑是一声惊雷,它不仅挑战了人们的宇宙观,更触动了神学与哲学关于人类在宇宙中心地位的根本论断。书中对当时社会舆论、教会反应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哥白尼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为了维护科学真理所付出的代价。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天体运行论》出版过程的叙述,他如何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理论付梓,以及书中那些为了“自保”而加入的冗余和模糊的论述,这些细节都展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在特殊时代的生存智慧和对科学的执着。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从来不是顺遂的,它需要勇气,需要坚持,也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才能逐渐被接受和推广。
评分《历史的丰碑:洞穿宇宙人——哥白尼》这本书,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将人类认识宇宙的漫长征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以令人信服的笔触展现出来。我被书中对哥白尼作为一位全面发展的学者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一位天文学家,更是精通数学、神学、法学,甚至还涉猎医学的博学者。这种跨领域的知识背景,让我看到,真正伟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是建立在广博学识的基础之上的。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如何在担任教士期间,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天体观测和理论研究,这种在繁重工作中寻求科学突破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如何修正托勒密地心说的复杂模型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大量天文数据的分析,以及哥白尼如何一步步推导出“日心说”的数学论证过程,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挑战性。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揭示宇宙奥秘的钥匙。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成就,并非源于天赋异禀的“灵光一闪”,而是源于日积月累的努力、严谨的逻辑推理以及对真理不懈的追求。
评分读《历史的丰碑:洞穿宇宙人——哥白尼》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文艺复兴时期,亲眼见证了人类思想的巨大变革。作者在书中对哥白尼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描绘,让我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位实践者,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观测天象,搜集数据,并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数学工具进行计算。书中对他与一些贵族、学者交流的描写,也展现了他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寻求支持和合作,以便推动自己的科学研究。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哥白尼如何解决“本轮”问题所做的努力。在地心说模型中,“本轮”被用来解释行星的复杂运动,但它导致模型变得异常繁琐。哥白尼通过“日心说”,巧妙地将行星的“逆行”解释为地球和其他行星相对运动的必然结果,极大地简化了宇宙模型。这种化繁为简的智慧,让我领略到科学之美。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的进步,不仅仅是理论的突破,更是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对宇宙规律的精炼概括。
评分《历史的丰碑:洞穿宇宙人——哥白尼》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并没有把哥白尼塑造成一个孤傲的天才,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我看到他如何在教廷的影响力下,小心翼翼地推进自己的研究,如何在保守的学术氛围中,坚持对真理的探求。书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关于哥白尼晚年才敢出版《天体运行论》的章节。我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与犹豫,一方面是对自己科学研究成果的自信,另一方面是对可能遭受的非议和打击的担忧。他选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将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公之于众,这背后蕴含着多少年的沉淀、多少次的自我怀疑与自我肯定。书中还提到了哥白尼对于占星学的看法,以及他如何将科学研究与当时的占星学实践相结合,这让我看到了科学发展早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模糊界限,以及科学家为了在当时的环境下生存而采取的策略。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是一个充满艰辛、需要极大勇气和智慧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积累,更是关于精神的坚持。
评分读《历史的丰碑:洞穿宇宙人——哥白尼》,我仿佛在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学术成果,而是将哥白尼置于他所处的社会、宗教和文化背景之下,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颠覆了整个世界的。我看到了哥白尼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天文学家,他还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有所建树,这让我认识到,伟大的思想家往往拥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书中对哥白尼如何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会担任要职时,如何利用天文学知识进行历法改革,这些细节都让我看到了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日心说”的数学推导过程的细致阐述,虽然有些部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略显专业,但作者通过清晰的语言和逻辑,努力让读者理解哥白尼是如何一步步地摆脱地心说的束缚,构建起全新的宇宙模型。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科学上的飞跃,都离不开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未知世界大胆的探索精神。它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力量,以及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浪漫与激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