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激光器的正交偏振:物理效应和工程应用
定价:168元
作者:Shulian Zhang, (德) Wolfgang Holzapfel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302349518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激光器的正交偏振(物理效应和工程应用)(精)》是一本全面介绍激光器正交偏振的专著,有4个部分共18章。部分包括3章,介绍激光器的基本知识,包括激光器的基本物理效应,可以产生正交偏振光的激光器类型,激光和正交偏振光束的黑盒子理论。第2部分包括3章,介绍各种正交偏振激光器,包括塞曼双频激光器、两频和四频环形激光器、双折射双频激光器等,以及各向异性激光腔的矩阵理论。第3部分包含3章,讨论激光器内的正交偏振光的形成和物理行为,腔调谐(长度改变)揭示的物理现象,正交偏振光回馈大量物理效应,正交偏振激光器的半经典理论。第4部分包括9章,介绍激光正交偏振效应的新应用,例如高分辨率位移传感,光学元件相位延迟的精密测量,精密、大动态范围的力和压力测量,角度测量及同时测量磁场和转角的四频环形激光器。
《激光器的正交偏振(物理效应和工程应用)(精)》提供了系统的知识,适合科学家、工程师、教授以及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考究,封面那种深沉的墨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股子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它排版上的细节处理,行距和字号的拿捏恰到好处,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即便是面对那些密集的公式和图表,也能保持比较舒适的节奏。当然,光有好看的外表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在理论深度上的探索。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浮于表面,而是扎扎实实地把基础物理原理铺陈开来,从最基本的量子力学基础讲起,一步步构建起对激光发射过程的理解。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对于想深入理解激光核心机制的工程师或研究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友好的。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腔内光场分布的数值模拟方法,那部分内容详尽到令人赞叹,几乎可以作为一篇独立的专题报告来参考。
评分这本书在呈现工程应用实例时,展现出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它没有过多地渲染那些光鲜亮丽的最终产品,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从设计规格到最终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瓶颈上。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如何克服温度漂移对偏振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在高速调制下偏振态的非线性响应等实际工程难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对比。作者似乎深谙工业界对可靠性和一致性的极致追求。例如,在讨论高功率器件时,书中对热透镜效应如何与偏振特性相互作用的论述,配上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拟合曲线,这对于正在进行产品优化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不是在“秀”应用,而是在“教”如何解决应用中遇到的深层次物理矛盾。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逻辑严密得像瑞士钟表一样精准。它没有采用那种先把所有应用场景一股脑抛出来然后再倒回去解释原理的跳跃式写法,而是遵循了“基础理论先行,现象解释次之,工程实践收尾”的经典学术路径。我发现它在处理不同偏振态的耦合与解耦问题时,引入了几何光学和电磁场理论的交叉视角,这在以往我读过的相关专著中是比较少见的创新点。特别是关于如何利用复杂的腔内结构来实现特定偏振模式的抑制与增强,作者给出了非常精妙的数学建模和物理图像。读完相关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特定的材料和结构会自然倾向于产生某种偏振输出”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这种建立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解释,远比简单描述实验现象来得更有说服力,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认知框架。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这种挑战正是其价值所在。它显然不是为激光入门者准备的“快速上手指南”,而更像是为资深研究人员准备的“工具箱”。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傅里叶变换、矩阵光学以及一些特定的张量分析知识点。这说明作者对读者的专业背景有着相当高的预设要求,内容密度极高,几乎每一个段落都蕴含了关键信息。不过,这种“硬核”的风格也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当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物理现象,通过作者构建的严谨数学框架被清晰地“解剖”出来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那些在基础课本中被一笔带过的概念。对我个人而言,它成功地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关于高斯光束偏振模式演化的一些空白。
评分从整体叙事风格来看,这本书带有一种罕见的、近乎古典的科学精神——追求精确和逻辑的自洽性。它避免了当代学术著作中常见的那种为了追求时髦而引入过多跨学科概念的倾向,而是将所有论述都牢牢地锚定在激光物理的核心领域。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清晰地界定了本书的研究边界,并严格遵守了这些边界。这种专注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试图成为一本“万金油”式的教材,而是专注于将偏振这个特定维度进行极致的挖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激光腔内光场与增益介质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涉及到偏振选择性的那些微小机制,有了一种“庖丁解牛”般的清晰认识。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深入骨髓的“专论”,而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教科书”,非常适合那些寻求在某一特定领域达到精深水平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