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
定价:29.8元
作者:杜礼青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7109624
字数:19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每篇开头都有一个穿越的小故事,充满了想象,使读者快速进入那个奇妙有趣的未来世界。带着这种兴趣和不解,下面会为你详细介绍科学家的预言,有理有据,不仅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同时积累了科学知识。
市场上关于科学预言的书,要么是末日,要么是灾难,要么是少儿科普。缺乏一本能够全面描绘未来世界,文章又风趣幽默的书籍,本书做到了。读者可以跟着“陈小北”畅游那个奇妙世界。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就像2012年,我们曾经为之狂热,即便*后发现是假的。因为相对于过去,我们更加关注明天的命运,迫切想知道未来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哪怕只是假设。
内容提要
未来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是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科学家为我们预设了诸多不可思议的猜想。比如,科学家预言,50年后人可以从动物身上移植器官,还可长生不老;1000年后,人有可能变成“大怪物”;几百万年后,男人可能消失,而地球也可能走到尽头……
这些都可能变成现实吗?我们在预言中找寻答案。预言,有可能是谎言,但也可能会成为现实,就像达芬奇曾在绘画中预言过今天的飞机和坦克一样。
预言不是迷信,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猜想。读懂预言,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人类的命运和那个未知的世界。
目录
作者介绍
杜礼青,江西吉安人,自由职业者。从小对科学、文学兴趣浓厚,涉猎比较广泛,业余时间常以学东西自娱自乐,主要包括科普、小说及童话等体裁的创作。目前,在榕树下网站已发表《在路上遗忘》《雨染青春》《灰色童年》《温暖向阳》等多篇作品。
文摘
部分够雷:这听上去挺稀奇的
1时空旅行——永恒国度,长生不老
顾小天坐着时光之车穿行到了500万年后的地球,惊呆了,从来没想过,500万年后的地球上,居然会有直冲云霄的列车,打开望远镜,蔚蓝的天空中,竟漂浮着无数的列车专用轨道。
带着满满的好奇,顾小天拉住附近的一位小伙子问道:“朋友,能跟我讲讲这往天上建造的列车轨道是怎么回事吗?”
小伙子冷漠地瞥了他一眼,头也不回地往站台去了。顾小天有些失落,但在小伙子转身的时候还是发现了异样。背上居然装有一个指示灯,此时显示黄色。
在附近转了会儿,顾小天感到肚子饿,便去了附近的一家中餐厅吃点东西。老板是个笑容满面的中年男子,脸色红润,舒展着眉头。仔细打量老板一番后,顾小天试探性地问道:“老板,能跟我讲讲天上的列车轨道是怎么回事吗?”
老板愣了下,停止了手中的活儿,问道:“你多少岁了?”
“28岁,我是从500万年前的地球穿越过来的。”
“原来如此,我1000岁了。”老板似乎一点都不惊讶,云淡风轻地回应着。
“这怎么可能,人生长不过一百年?”
“这里的人都是长生不老,我算年轻的。”
顾小天惊呆了,本以为自己从500万年前的地球穿越过来已经很神奇了,想不到还会碰到比这更神奇的事情。
老板见顾小天一脸怀疑,不紧不慢地解释道:“在中国古代,秦始皇就已经派人寻找过长生不老之药,想要通过药物的力量达到长生不老的地步,这段历史你听过吧?”
顾小天拼命点点头,期待着下文。
“但经过百万年的研究,人们发现通过药物维持寿命是不能够永恒的,多只能延年益寿,因此,科学家改变了研究方向,开始研究人类的大脑,然后发现通过移植记忆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长生不老。”
听完老板的讲诉,顾小天依然是一头雾水,根本不懂移植记忆怎么会长生不老。
“这样跟你说吧,人的身体器官就相当于一个计算机的硬件,而人的记忆就是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坏了,可以换,只需要重新安装软件就行。你看到那些通往外星球的机器人没,他们都是没有软件的硬件,因为地球资源有限的问题,他们需要去别的星球加工成人体,然后再回到地球,重新植入记忆。你看,我已经去了无数趟了。”
老板指着自己背部的显示灯,发出微弱的绿色光芒。
旁边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笑嘻嘻地凑了过来:“老爸,你该换个身体了。”
“乖女儿,我申请的身体机器人已经去5672号星球加工了,这个礼拜会回来。”
姑娘从旁边端了一杯水,瞥了顾小天一眼,离开了原地。
老板很热情,讲了许多,还告诉他地球所有人的记忆都存放在地球大的数据库中,另外还有备份,那里有专门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一个人临死之前,把他的记忆移植到电脑芯片中,然后植入到兼容的身体机器人中,又可以复活,除了肉体不再是自己的,思想和记忆都不会改变。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身体机器人所有的器官和正常人一样,通过细胞和组织构成,在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
顾小天若有所思地离开了餐厅,突然想要去这个全球大的记忆存储数据库看看,顺便把自己的记忆也留在那里,像那些人一样长生不老。但是仔细一想,在500万年前的地球,还有自己的父母和朋友以及自己的爱人,打算回去。
他抬头看了看头顶呼啸而过的飞天列车,自言自语道:“长生不老也不难嘛。”
科学家的预言:人类有可能移植自己的记忆
在美国科幻电视剧《卡普里达》中,女主佐伊格雷斯顿曾将自己的记忆移植到计算机中,看起来很荒诞,但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人类就可以随时将自己大脑的记忆拷贝到计算机中,让你拥有一个数字化的备份,就算你肉身去世了,你的数字化备份仍可以活在世上,然后移植到一个按你模样打造的机器人身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长生不老。
关于记忆的移植,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中。是的,把记忆移植到另一个生命体上,看起来很荒谬,但事实上,经过科学家的研究是可行的。
早的移植是移植情绪记忆。1994年5月,记忆移植手术在老鼠身上进行。当时英国科学家沃克斯通过多次强烈刺激,让老鼠喜亮怕暗,随后通过“脑汁抽注法”再进行移植。实验的结果证明,记忆可以移植。
得知这件事情后,不少科学家开始了记忆移植手术。1996年,美国国防部军事生理中心进行了“运动记忆移植”实验,输出记忆的是海豚特德。他们利用“芯片移植术”,对特德的记忆区域进行探测,掌握好该区域的脑电波、生物磁场、神经肽传递的信号等因素后,进行了信息复制。随后,他们把复制好信息的芯片,植入了美洲棕熊塔林的大脑记忆区域,芯片通过电能释放存储的信息。
结果出现了很神奇的事情,原来不会游泳的棕熊居然能灵活自如地在水中嬉戏。当然,随着观察时间的增加,棕熊逐渐失去了这项功能,原因是芯片附带电池电能被耗尽。
3个月后,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实验,此次实验的对象是另一头小棕熊,不料由于植入芯片附带电池电流过足,导致棕熊大脑记忆区域紊乱,终显得异常笨拙。
通过这次实验发现,植入电流有限的记忆芯片,只能保存一段时间的运动记忆。
当然,科学家们对记忆移植的研究并未因此停止。科学家通过切割移植动物大脑部位,成功地实现了直接的记忆移植后,又开始了对人脑进行移植,虽然一些简单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但发现由于人的大脑含有190亿个细胞,容量太大,根本无法完全将一个人的记忆实现移植,目前又陷入了停滞时期。但我们坚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期待着记忆移植成功的那天,就像上篇故事中描绘的那样。
这样的话,是不是意味着,长生不老也很有可能实现呢?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序言
《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科技发展一味乐观的看法。杜礼青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并非科幻小说中的离奇景象,而是基于现实科学研究的、触目惊心的未来图景。他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感到不安的可能性,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深入剖析了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书中关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奇点”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可控性,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这并非是简单的“机器人叛乱”式的预言,而是基于对计算能力、学习算法以及自我进化机制的深入解读,揭示了一种更具颠覆性的潜在威胁。他让我们意识到,当机器的智能超越人类,其行为模式和目标可能会与我们完全不同,而这种差异,可能正是导致“可怕未来”的根源。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感到脊背发凉,因为书中描绘的很多场景,都与我们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似乎正在不知不觉中,朝着那些“可怕”的方向前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警示,更是一种唤醒,它让我们停下脚步,去审视我们与科技的关系,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负责任地引导科技的发展,去避免那些我们不愿看到的未来。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人类的未来抱持着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相信科技能够解决我们面临的种种问题。然而,《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这本书,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我一些过于美好的幻想,但也同时点燃了我对责任感的思考。杜礼青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可怕”的未来图景,但这些图景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当前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实际轨迹。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可能性,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于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的探讨,让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当我们拥有了“扮演上帝”的能力时,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有多么沉重。这种能力,如果被滥用,其后果可能是颠覆性的。同样,他对人工智能失控的分析,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之间的关系。他不是简单地描绘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场景,而是更侧重于分析那些微妙的,但可能造成巨大影响的潜在风险。阅读这本书,就像在经历一场精神上的“预演”,它让我们提前看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从而有机会在现在就做好准备,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这种前瞻性的思考,正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对《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这本书的评价,可以说是充满了敬畏和深思。杜礼青教授以其深厚的科学功底和卓越的叙事能力,为我们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所可能带来的,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他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用严谨的论证和生动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科技进步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书中关于“后人类”时代的讨论,让我尤为触动。当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是否会走向一个超越自身限制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是巨大的飞跃,但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这种对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的担忧,在杜教授的笔下显得尤为真实和紧迫。他让我们意识到,科技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件纯粹的好事,它总是伴随着伦理、道德和社会结构的挑战。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拷问,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追求更美好的未来时,我们是否会失去一些更宝贵的东西,比如人性的尊严,以及平等的机会。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可怕未来”的预测,不如说是一本关于“责任”的宣言。杜礼青教授用他一贯的严谨和深刻,为我们展现了科学技术发展所可能带来的,那些我们不愿面对,却又必须正视的后果。他并没有刻意渲染末日的气氛,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根植于现实的科学可能性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信息洪流”的分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真假难辨,这不仅消耗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甚至被别有用心者所操纵。他提出的关于“数字鸿沟”和“算法霸权”的观点,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有了更深的警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揭示了潜在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行动。它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更清醒的、更有责任感的公民,去积极参与到关于科技发展方向的讨论中,去努力塑造一个我们能够掌控,而不是被科技所掌控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作为一名对科学充满好奇但又对未来充满担忧的普通读者,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杜礼青教授并没有让我失望。他以一种极其冷静、客观,但又不失深刻的口吻,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由科技发展所引发的潜在危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对技术本身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与社会、伦理、哲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他对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的讨论,让我意识到了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在风险之中。他提出的关于“算法偏见”的问题,也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公平的技术工具,它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可怕”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审慎的态度和思考方式。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反思,去主动塑造我们想要的未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被科技所支配的世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对自身认知边界的拓展,让我对科学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同时也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多了一份责任感。
评分《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不是从宏观的政治或者经济层面去探讨未来,而是紧紧围绕着“科学”这一核心,深入挖掘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杜礼青教授的行文风格,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但又不失人文关怀。他没有使用煽情或者危言耸听的语言,而是用事实说话,用逻辑推理,将一个个潜在的危机娓娓道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技术失控”的论述。这并非是科幻作品中的情节,而是基于当前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而提出的警示。他让我们思考,当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对其伦理和法律的规范能力时,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担忧,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读这本书,让我对科技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自身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反思。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著作,它迫使我们去审视我们与科技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
评分我带着一丝忐忑,翻开了《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充满奇幻色彩的灾难描写,但出乎意料的是,杜礼青教授的作品,却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一一呈现。他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基于严谨的科学逻辑和对现有研究的深入分析,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潜在的、却又无比真实的“可怕”未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增强人类”这一概念的探讨。当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技术日益成熟,我们是否会走向一个“设计婴儿”的时代?那些无法负担高昂技术费用的人,是否会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低等人类”?这种可能性,虽然听起来有些遥远,但在杜教授的笔下,却显得无比真实,令人不寒而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警示,更是关于人类价值观的拷问。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还在坚守着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底线和原则?这种深刻的哲学反思,让这本书的意义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
评分初读《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时,我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怀疑的态度。毕竟,“可怕的未来”这样的字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科幻小说中夸张的描写。然而,杜礼青教授的作品,却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冷静和客观,打破了我最初的预设。他并非在讲故事,而是在做一种基于科学推演的“风险评估”。这种评估,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为了唤醒我们。他列举的每一个“可怕”的未来,都紧密地联系着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比如,他对于生物技术滥用的讨论,让我深刻意识到,当我们拥有了改变生命蓝图的能力时,同时也肩负着巨大的道德责任。那些看似微小的基因编辑,一旦被用于不当之处,其后果可能是无法挽回的,甚至会颠覆我们对“人类”本身的定义。同样,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失控的风险。想象一下,一个拥有自主意识,且远超人类智商的AI,它会如何看待我们?它会遵循我们的指令,还是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做出我们无法理解,甚至会对我们构成威胁的决策?杜教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提出的问题,足以让我们夜不能寐。他巧妙地将科学事实与哲学思考相结合,让我们不仅仅是在了解科学的边界,更是在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的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未来的全新视角,一种基于理性和证据的审慎态度。它迫使我们跳出眼前的苟且,去思考更长远的问题,去承担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元素,深邃的宇宙背景,点缀着闪烁的星辰,中央则是一个模糊的人类剪影,仿佛正在凝视着未知的远方。这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文字便如同潮水般涌来,将我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杜礼青教授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可能出现的未来图景,而这些图景,并非基于缥缈的幻想,而是根植于当前科学发展的轨迹,直指那些我们可能忽视,却又无比重要的潜在危机。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灾难,而是深入剖析了科学技术进步在驱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的阴影。从基因编辑的伦理困境,到人工智能失控的可能性,再到环境恶化带来的生存挑战,每一个议题都足以让人深思。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娓娓道来,让即便是对科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他的思路,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本书最令人赞叹之处在于其“预防性”的视角。它并非是渲染末日,而是希望通过揭示潜在的风险,激发我们对未来的责任感,鼓励我们现在就采取行动,去规避那些可能发生的悲剧。这种前瞻性的思考,是作者作为一名科学家,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关怀的体现。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脚步,反复咀嚼其中的论述,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案例分析严谨而有说服力,引用的数据和研究成果也足够支撑起他的观点。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探索领域,让我既感到震撼,又带着一丝希望。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未来”的想象,大多是停留在电影或者小说所描绘的那些科技感十足,但往往又有些理想化的场景。然而,《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杜礼青教授用一种近乎“解剖”的方式,将科技发展的双刃剑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光鲜亮丽的进步背后的阴影。他并没有简单地列举一些遥不可及的灾难,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我们现在就已经在接触,甚至在参与的科技领域。比如,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不是空洞的警告,而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数据和模型,描绘出地球生态系统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他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累积效应,以及这些效应可能会在未来引发的连锁反应,从海平面上升到极端天气频发,每一个环节都让人不寒而栗。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信息时代带来的新问题的探讨。网络匿名性、信息茧房、算法的操纵等等,这些看似日常的现象,在他的分析下,却揭示出了可能威胁到社会稳定和个体自由的深层危机。他让我们意识到,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关于我们能做什么,更是关于我们应该做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去控制和引导它的方向。这本书,就像一记响亮的警钟,提醒着我们,在拥抱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更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