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
定价:38.00元
作者:曹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302308713
字数:300000
页码:4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学与人文能否融合、如何融合是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常议常新的话题;“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结合”是清华大学长期以来坚持和追求的教育理念及育人目标。“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第六辑《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是第四辑《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的拓展和延伸。演讲多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名师大家,他们从多元的角度,以丰富的例证和亲身的体验生动说明和诠释了科学与人文对话、理工与人文交融的可能和意义。
目录
总序 胡显章
坚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代序) 李树勤
讲 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从黄昆的科学成就谈治学创新之道 朱邦芬
第二讲 走向不惑: 我的求学之路 薛其坤
第三讲 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顾秉林
第四讲 物理科学的乐趣与面向社会需求 李家明
第五讲 物理学的诱惑 杨振宁
第六讲 生命与梦想 吴庆余
第七讲 工程科技勤求索赏月吟诗乐趣多 王玉明
第八讲 从环境保护科学来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钱易
第九讲 科学与人文: 何处喜相逢?——一种跨学科的应用视角 杨永林
第十讲 读爱因斯坦给后世的信 李学勤
第十一讲 数学的人文内涵与技术外延 白峰杉
第十二讲 科学与人文融合为人与为学并进——谈清华精神胡 显章
后记
作者介绍
曹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剑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主要社会: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及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国际英文教授协会(IAUPE)2010—2013年联等。
文摘
序言
《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气息,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总觉得,我们当前的教育体系和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将科学与人文进行了不恰当的割裂。我们习惯于将自己归类为“文科生”或“理科生”,仿佛这两种身份是互斥的,也限制了我们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这本书,似乎在呼唤一种打破这种壁垒的可能。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撑,说明为什么科学和人文是能够并且需要融合的。比如,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它们共同的认知基础;或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它们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协同作用。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导,告诉我们作为普通读者,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科学与人文兼具的思考能力。这可能意味着,在阅读科学新闻时,我们也能思考其背后的社会影响;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也能尝试去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科学原理。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我的一个“启蒙读物”,希望它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以更加成熟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世界,以及我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评分《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我曾被理工科的严谨逻辑所吸引,也沉醉于文学艺术的丰富情感,但总觉得它们之间存在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我常常会思考,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涌动着人文的情感?他们的科学发现,是否也源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同样,那些杰出的人文 L scholars,他们在思考社会问题、解读人性时,是否也借鉴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如严谨的逻辑分析、数据的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例子,来佐证“双赢与融合”的可能性。或许是某一位科学家的传记,展现了他跨越学科界限的思考;或许是对某一个社会现象的分析,揭示了科学技术与人文价值的相互作用。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一种整合的思维模式,不再将科学与人文看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而是能够看到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它们在我们构建更美好世界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本《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的书名着实吸引了我。我一直对知识的边界感到好奇,也常常思考科学的严谨理性与人文的感性思考之间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联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习惯于将两者割裂开来,认为科学是冷冰冰的公式和实验,而人文是模糊的情感和价值观。然而,我内心深处总觉得,真正深刻的理解和创造力的爆发,往往来自于它们之间的交汇。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碰到了我长久以来的疑惑和期待,它预示着一种更加宏大和包容的视角,可能揭示出科学与人文并非是相互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看到科学研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也能理解人文思考如何为科学探索指引方向。尤其是在当下,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复杂社会问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能够整合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的思考方式。这本书,或许就是我寻找的那把钥匙,能够开启通往更全面、更深刻认知的大门。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用更具辨识度和洞察力的方式去审视周遭的世界,不再被单一的学科视角所局限,而是能够拥抱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个人认知和理解的升华。
评分读到《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我设想,也许作者会从历史的长河中,追溯科学与人文思想最初是如何分离,又如何在某些关键时刻重新汇聚的。我很好奇,在古代,哲学家们是否就已经将对宇宙的探索与对人性的关怀融为一体?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才逐渐形成了“科学”和“人文”这样相对独立的学科分野?我更感兴趣的是,这种分离究竟带来了什么?是科学的突飞猛进,还是人文的式微?而“双赢与融合”的提法,则让我充满了希望,它暗示着一种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未来。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科学的发现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艺术创作、甚至社会结构;反之,人文的思考又如何在伦理道德、创新灵感、以及对科学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扮演重要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当我们用人文的眼光审视科学时,会看到怎样令人动容的求知精神和探索勇气;当我们用科学的理性去审视人文时,又会发现怎样严谨的逻辑和普适的规律。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我想,一定能带来更丰富、更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们对自身和世界有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当我看到《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的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正是我想看的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各种碎片化的知识所淹没,却很少有机会去审视这些知识背后的统一性和关联性。科学,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可验证的结论,不断拓展着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而人文,则以其对人类情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构建着我们精神世界的根基。这两者,在我看来,是人类文明的两翼,缺一不可。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阐释“双赢与融合”的。它是否会探讨科学的进步如何为人文研究提供新的工具和方法?比如,神经科学的进步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意识?又或者,人文的思考如何为科学发展指明方向,规避潜在的风险,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福祉?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跨学科研究的范例,展示科学家和人文 L scholars 如何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我想,这样的融合,不仅能带来更深刻的洞察,也能激发更具创造力的解决方案,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