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普通高等教育物联网工程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冯涛 97875606441

无线传感器网络/普通高等教育物联网工程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冯涛 978756064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涛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传感器网络
  • 物联网
  • 传感器网络
  • 物联网工程
  • 通信技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冯涛
  • 97875606441
  • 十三五规划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44158
商品编码:29287774014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书名无线传感器网络/普通高等教育物联网工程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定价23.00
ISBN9787560644158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冯涛
编号1201543228
出版日期2017-06-01
印刷日期2017-06-01
版次1
字数283千字
页数186

本科及以上

《物联网安全:风险、挑战与对策》 内容简介 在物联网(IoT)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我们正步入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从智能家居的便捷生活,到智慧城市的高效运行,再到工业物联网的生产革新,物联网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面貌。然而,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严峻的安全挑战。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异构性强、部署分散,并且往往资源受限,这使得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策略难以有效适应。每一次的连接,每一次的数据传输,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从用户隐私泄露到关键基础设施瘫痪,其潜在的破坏力不容小觑。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物联网安全面临的核心风险与挑战,并系统地探讨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策略与技术。我们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全面的物联网安全知识体系,帮助安全从业人员、研究学者、学生以及对物联网安全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深刻理解物联网安全的复杂性,掌握识别、评估和缓解安全威胁的专业能力。 第一部分:物联网安全概览与威胁分析 本部分将首先勾勒出物联网安全的整体图景。我们将详细介绍物联网的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并分析不同层次的安全薄弱点。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当前物联网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这些威胁涵盖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方方面面: 恶意软件与病毒攻击: 针对物联网设备设计的特种恶意软件,如僵尸网络(Mirai)、勒索软件等,如何通过漏洞感染设备,进而发起大规模DDoS攻击或窃取敏感数据。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绕过: 弱密码、默认凭证、身份伪造等问题如何导致未授权访问,使得攻击者能够控制设备、窃取信息甚至植入恶意代码。 数据泄露与隐私侵犯: 物联网设备收集的海量用户数据,包括个人行为习惯、健康状况、地理位置等,一旦泄露,将对用户隐私造成严重损害。数据在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漏洞将是重点分析的内容。 物理篡改与逆向工程: 攻击者如何通过物理接触,对物联网设备进行篡改、破解固件、提取密钥,从而获取敏感信息或控制设备。 网络层攻击: ARP欺骗、DNS劫持、中间人攻击(MITM)等,如何在网络通信过程中拦截、篡改或重定向数据流,影响物联网系统的正常运行。 应用层漏洞: Web接口、API、移动应用等方面的安全漏洞,如SQL注入、跨站脚本(XSS)攻击、不安全的API设计等,如何被利用来攻击物联网平台和后端服务。 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 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且易于被控制的特性,使其成为DDoS攻击的理想“肉鸡”。我们将分析大规模IoT僵尸网络如何被用于发起毁灭性的DDoS攻击,瘫痪目标服务。 固件漏洞与更新机制安全: 物联网设备固件的漏洞如何被利用,以及不安全的固件更新机制如何导致设备被恶意固件感染。 供应链安全风险: 从芯片制造到设备组装,再到软件开发,整个物联网供应链中的安全风险,如何导致潜在的后门或安全隐患。 第二部分: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与实践 在充分认识到物联网安全威胁的严峻性后,本部分将聚焦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手段和实践方法: 安全设计原则与模型: 介绍“安全左移”理念,即在物联网系统设计之初就融入安全考虑。我们将探讨零信任模型、纵深防御策略在物联网环境下的应用,以及最小权限原则等。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深入研究适用于物联网场景的身份认证机制,包括基于证书的认证、多因素认证、生物识别以及轻量级的认证协议。同时,我们将探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和属性基访问控制(ABAC)在物联网中的实现。 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 详细介绍数据在传输(如TLS/SSL、DTLS)、存储和处理过程中的加密技术。我们将探讨同态加密、差分隐私等高级隐私保护技术在物联网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潜力。 安全通信协议: 分析MQTT、CoAP等轻量级物联网通信协议的安全增强措施,以及如何利用VPN、TLS/DTLS等技术来保障通信链路的安全。 固件安全与漏洞管理: 探讨固件安全加固技术,如代码签名、安全启动(Secure Boot)、运行时完整性检查等。同时,我们将分析有效的固件更新机制,确保更新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安全审计与监控: 介绍物联网安全审计日志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利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和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系统来实时监控物联网系统的安全状态,及时发现和响应安全事件。 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 讲解针对物联网设备的漏洞扫描技术和渗透测试方法,帮助组织主动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 基于人工智能的安全防护: 探讨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例如异常检测、行为分析等,来识别和预测物联网环境中的未知威胁,实现更智能化的安全防御。 物联网安全标准与法规: 梳理当前主要的物联网安全标准(如ISO/IEC 27001、NIST SP 800-190等)和相关法律法规,指导读者理解合规性要求。 第三部分:特定领域的物联网安全挑战与解决方案 物联网的应用并非千篇一律,不同领域的物联网系统面临着独特的安全挑战。本部分将针对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深入分析其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智能家居安全: 分析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智能家电等设备的安全隐患,以及如何保护家庭网络隐私和财产安全。 智慧城市安全: 探讨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安防等系统面临的网络攻击风险,以及如何保障城市运行的连续性和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工业物联网(IIoT)安全: 聚焦于工业控制系统(ICS)、SCADA系统等在物联网化过程中面临的独特挑战,如实时性要求、IT/OT融合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如何保障生产安全和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 医疗物联网(IoMT)安全: 分析可穿戴医疗设备、远程医疗系统等在数据隐私、设备可靠性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保障患者的健康和隐私。 车联网(IoV)安全: 探讨车辆通信、自动驾驶系统面临的欺骗、劫持、拒绝服务攻击等风险,以及如何保障行车安全和乘客隐私。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物联网安全发展趋势 最后,本部分将展望物联网安全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新兴技术和研究方向: 区块链在物联网安全中的应用: 分析区块链如何通过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为物联网设备管理、身份认证、数据可信度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 边缘计算与安全: 探讨边缘计算在物联网安全中的作用,如何实现本地化的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以及边缘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联邦学习与隐私计算: 介绍联邦学习如何 enable 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模型训练,以及其他隐私计算技术在保护物联网数据隐私方面的潜力。 量子计算对物联网安全的影响: 探讨后量子密码学的发展,以及如何应对未来量子计算带来的加密威胁。 人机共生的安全模型: 思考在人与智能设备日益融合的环境下,如何构建更加人性化、更具适应性的安全防护体系。 本书内容翔实,逻辑清晰,既涵盖了物联网安全的基础理论,也提供了实用的技术方案和实践指导。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应对挑战的能力,为构建一个安全、可信、可持续发展的物联网生态系统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无线传感器网络》时,我心里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作为一名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绝对是我们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平时接触到的各种智能设备、环境监测系统,背后都离不开WSN的支撑。然而,市面上关于WSN的书籍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既要理论扎实,又要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实在是不多见。这本书作为“十三五”规划教材,由冯涛老师主编,加上出版社的背景,我对其内容深度和系统性抱有较高的期望。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罗列各种传感器类型、通信协议,更能深入剖析WSN的整体架构、关键技术,例如节点设计、能耗管理、数据融合、路由选择、安全机制等等。特别是对于如何平衡网络的覆盖范围、通信速率、功耗以及成本,这些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书中能否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思路,是我非常关注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结合一些典型的WSN应用场景,比如智慧农业、环境监测、工业自动化等,通过案例分析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迁移到实际项目中。毕竟,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比在理论书本上要生动得多。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它“普通高等教育物联网工程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这个身份。这通常意味着它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其内容的普适性和权威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WSN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的节点组成、通信方式,到更复杂的网络拓扑、数据采集与传输、能量管理、安全问题,甚至是面向大规模部署和维护的策略。尤其是我对书中如何介绍WSN在实际中的部署和应用场景比较期待。例如,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等领域,WSN是如何被集成进去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介绍具体的解决方案和遇到的挑战?还有,对于WSN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否有涉及?毕竟,在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时代,标准化和开放性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理论,更能看到WSN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和潜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留意到的就是它在理论深度上的呈现。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这样一个在物联网领域扮演着基础角色的技术,它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常常被简化或掩盖。而这本书,至少在我初步的阅读体验中,呈现出一种不回避复杂性的姿态。它并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掉关键的技术细节。比如,在讲解网络分层结构时,它会详细拆解每一层的职责,以及不同层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框架图。在节点的设计部分,作者似乎对微控制器、传感器单元、通信模块以及电源管理这几大核心组成部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硬件选型和接口设计上的考量。对于路由协议的讲解,我也期待它能够超越基础的AODV或DSV等,而是能够深入到WSN特有的LEACH、PEGASIS等节能路由算法,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当然,理论的深入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我非常希望书中的理论能够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而非空中楼阁。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带着一种“探究根源”的心态。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个概念听起来虽然高大上,但归根结底,它是一系列底层技术和工程实践的集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我理解WSN的“为什么”和“如何做”。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WSN的能量效率问题,这始终是其应用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从节点的休眠策略到路由选择的能量感知,再到数据采集和传输的优化,我相信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工程智慧。此外,对于WSN的可靠性,尤其是在复杂的无线环境中,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书中是否有相关的机制和算法介绍?例如,冗余技术、纠错编码,甚至是数据融合的策略?再者,作为教材,它应该具备引导性和启发性。我希望书中不仅能提供现有的技术框架,还能为读者勾勒出WSN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例如与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的结合,或者在新型传感技术方面的应用前景。

评分

坦白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十三五”规划教材这个标签并没有太强的概念,只觉得它听起来像是官方推荐的、比较权威的教材。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才体会到这种权威性所带来的好处。它不像一些个人撰写的书籍那样,可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或者技术倾向,而是力求做到全面、客观、系统。对于WSN这样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这种严谨的态度尤为重要。我特别欣赏书中在介绍各个技术点时,会有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从基本概念到原理,再到相关的算法和实现方式,层层递进。比如在讲到WSN的能耗管理时,它不会仅仅停留在“省电”这个笼统的说法上,而是会深入到休眠机制、节能路由、数据压缩等具体的技术层面,并对不同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WSN技术体系的整体认知,避免了碎片化学习带来的迷茫感。而且,书中对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适当的介绍,这让我对WSN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预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