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富論/去梯言
定價:58.00元
作者: 亞當·斯密
齣版社:立信會計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4295205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西方經濟學《國富論》發錶240周年,獻禮之作!
⊙西方經濟學百科全書、哈佛百年經典入選前列名著!
⊙經濟學傢張五常說:影響我一生的四本書,首推《國富論》!
⊙經濟學傢王福重說:所有學經濟學的人,都必須讀《國富論》!
☆《國富論》影響瞭後世無數經濟學傢,當之無愧的經濟學傢的“搖籃”!
⊙李嘉圖在《國富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瞭自由經濟、自由競爭的理論;
⊙馬剋思從《國富論》中看齣自由經濟産生“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必然性;
⊙凱恩斯據《國富論》提齣瞭乾預市場經濟宏觀調節的方法……
☆《國富論》開啓瞭現代經濟學,西方傢庭藏書!
⊙提齣瞭經濟學中富有力量的詞匯——“看不見的手”;
⊙奠定瞭資本主義經濟的理論基礎——經濟自由主義;
⊙標誌著一門獨立的新學科的建立——西方經濟學。
內容提要
1776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瞭兩件大事:其一,美國通過瞭《獨立宣言》;其二,英國齣版瞭《國富論》。《國富論》的齣版發展齣瞭現代的經濟學學科,也提供瞭現代自由貿易、資本主義和自由意誌主義的理論基礎。即使是在240年後,《國富論》仍是一部經濟學傢要不斷重讀的經典,我們現活方式中的很多因素都深受本書影響:市場經濟的原則、國傢乾預經濟、分工、公平和效率、人力資本思想,有趣的是亞當斯密還解釋瞭為什麼歌唱者、錶演者、舞蹈傢能拿到高報酬,答案讀者可以到書中自尋。
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喬治·斯蒂格勒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列舉參加學術研討會時,經常聽到的兩句話是“這個亞當·斯密早就說過!”和“亞當·斯密纔沒說過這個!”這就是《國富論》,它構建瞭現代經濟學的基礎,無論反對它還是發展它,都隻能在這個基礎之上。
目錄
篇 論增進勞動生産力的因素,及分配勞動生産物給各個階層的自然順序
章 分工 / 002
第二章 分工的起源 / 007
第三章 市場大小會限製分工 / 010
第四章 貨幣的起源和效用 / 014
第五章 商品的勞動價格與貨幣價格 / 020
第六章 商品的價格組成 / 030
第七章 商品的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 / 034
第八章 工資 / 040
第九章 資本與利潤 / 054
第十章 勞動與資本對工資與利潤的影響 / 061
節 由職業性質造成的不平衡 / 061
第二節 由政策造成的不平衡 / 073
第十一章 地租 / 089
節 總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産物 / 090
第二節 有條件提供地租的土地生産物 / 100
第三節 上述兩種土地生産物相對價值的變動 / 109
本章總結 / 149
第二篇 論資本的流通、纍積和作用
緒 論 / 154
章 資財的劃分 / 156
第二章 維持國民資本的貨幣 / 161
第三章 資本積纍與生産和非生産性勞動的關係 / 185
第四章 貸齣取息的資財 / 196
第五章 資本的用途 / 201
第三篇 論不同國傢資本發展的不同
章 財富的自然積蓄 / 210
第二章 歐洲農業在羅馬帝國崩潰後曾受到抑製 / 213
第三章 羅馬帝國崩潰後都市的發展 / 220
第四章 城市工商業會促進農村的發展 / 226
第四篇 論政治經濟學體係
緒 論 / 236
章 重商主義的內在機製 / 237
第二章 限製進口本國也能生産的外國貨物 / 251
第三章 限製進口那些使我國陷入貿易逆差的外國貨物 / 263
節 此種限製不符閤重商主義 / 263
第二節 此種限製也不符閤其他原則 / 271
第四章 退稅 / 277
第五章 奬勵金 / 280
第六章 通商條約 / 300
第七章 殖民地 / 306
節 新殖民地建立的目的 / 306
第二節 新殖民地繁榮的原因 / 311
第三節 兩大發現對歐洲的意義 / 325
第八章 關於重商主義的結論 / 351
第九章 重農主義 / 361
第五篇 論國傢的收入
章 君主或國傢的費用 / 376
節 國防經費 / 376
第二節 司法經費 / 386
第三節 公共工程和機關的費用 / 392
第四節 維持君主的尊嚴也需要費用 / 435
本章總結 / 436
第二章 公共收入的來源 / 437
節 君主或國傢的非常規收入 / 437
第二節 賦稅 / 441
第三章 公債 / 483
作者介紹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現代經濟學之父”、英國經濟學傢、哲學傢。他所著的《國富論》被稱為“西方經濟學的”以及“西方經濟學百科全書”。此外還著有《道德情操論》。
文摘
五、取得職業資格的可能性大小不同,決定瞭勞動工資的不同
對於學習者來說,取得各個職業資格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人們幾乎都能夠成功地從事大部分的機械職業,卻沒多少把握能從事自由職業。比如,把小孩子送到鞋匠那裏,他無疑能學會製鞋;但是,如果小孩子被送去學法律,那麼他精通法律並靠這一行業養活自己的幾率隻有1/20。
以每個人都有機會中奬的彩票為例,中彩者所得到的,是未中者失去的。當學習一種職業的成功者隻有1人,不成功者卻有20人時,這一成功者所得到的,就是不成功的20人應得卻得不到的。因此,對一個將近40歲纔從職業中取得收益的律師來說,他所獲得的收益,不僅要能補償他受教育所花的長時間和高費用,還要能補償另外20人的教育時間與費用。律師有時會收取高額費用,但其應得的報酬必然不止這些。
計算一下某地鞋匠或織工這類普通工人的可能年收入和年支齣,就會發現他們的收入一般比支齣要多。用同樣的方法,再計算一下律師及各法學協會見習律師的年收入和年支齣,就會發現他們的收入隻占支齣的一小部分。即使你盡量提高律師們的年收入,同時盡量減低其年支齣,也還是這種結果。因此,法律這張彩票,其中奬機會並不是完全公平的,它和其他許多自由職業和榮譽職業一樣,都得不到充足的金錢。
雖然這些職業的齣路令人氣短,可它們依然是豁達磊落者追逐的對象。鼓舞這些追逐者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名譽心,追逐者都希望做這些行業的狀元;二是天生的自信心,一切追逐者都或多或少地對自己的纔能甚至運氣充滿瞭信心。
在一種要做到平凡地步都不容易的職業,如果一個人能夠嶄露頭角,就說明他是天纔或具有的纔能。這的纔能所博得的贊賞,就是他勞動報酬的一部分。這種贊賞的程度越大,這部分報酬就越大。這種贊賞,在醫生的報酬中占瞭大部分,在律師的報酬中占的部分更大,在詩人或哲學傢的報酬中幾乎占瞭。
如果誰能取得另外幾種相當適宜而優美的纔能,就能博得相應的贊賞。但是,如果擁有某種纔能的人靠這種纔能來謀取利益,就會被存有偏見的世人認為是公然齣賣靈魂。所以,靠這種纔能來謀利的人所獲得的金錢,除瞭能足夠補償他學習這種技能所花的時間和費用之外,還要足夠彌補他的聲名損失。演員、歌唱者和舞蹈者的報酬之所以會那麼高,有兩個原因:一是這種纔能罕見而美好;二是運用這種纔能會濛受聲名損失。我們在鄙視某人人格的同時又因為其纔能而給予其相當優厚的報酬,乍看起來似乎極不閤理。其實,他們憑藉纔能所獲得的優厚報酬,隻是他們的人格被鄙視的一種補償。
如果世人改變對這些職業的偏見,那麼他們的金錢報酬也會減少。因為,這些職業偏見一旦消失,從事這些職業的人就會更多,因而其勞動價格勢必會因為競爭而快速降低。這類纔能,雖然不同於一般纔能,但也沒有世人想象的那麼稀罕。其實,很多人都完全具有這種纔能,隻是他們不屑於用這種纔能來謀利而已。如果運用這種纔能來謀生不至於使名譽受損,就會有更多的人能獲得這種纔能。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過於自負的。這種自負由來已久,被曆代哲學傢和道德傢稱為“人類的通病”。
但是,有識者卻沒有關注世人對自身運氣的不閤理猜測。世人對自身運氣妄加猜測的現象,比其對自身纔能過於自負的現象更加普遍。一個身體健康、精力旺盛的人,難免會自信自己有好運氣。每個人在評價自身得利時,都會或多或少地嚮高處傾斜;而大多數人在評價自身損失時,則往往會嚮低處偏移;身體健康、精力旺盛的人在評價自身損失時,很少會嚮高處評價。
購買彩票的人,都會認為自己能中奬。從這一事實來看,人們會自然而然地高估得利的機會。以得利抵償損失的公平彩票,以前沒有,現在和將來也都不會有。不然的話,經營彩票的人就會一無所得。實際上,國營彩票的價值並不等於購買者給付的價格。國營彩票的售價,通常會超過其實際價值的20%、30%,甚至是40%。就因為大傢都癡心妄想地要中彩,所以纔會齣現彩票這種需求。
購買彩票的小額資金的實際價值,或許會比彩票的實際價值要高20%或30%。可是,一個非常穩重的人,哪怕他明知這一情況,又知道中奬的機會渺茫,他也不會認為用小額資金釣取1萬英鎊甚至2萬英鎊的做法是愚蠢的。而當彩票的奬金不超過20鎊時,就算它的中奬機會比國營彩票公平,其購買者也會少很多。人們為瞭增加中大奬的機會,有的同時購買瞭數張彩票,有的則買瞭更多的分條彩票。可是,你冒險購進的彩票張數越多,你是損失者的可能性就會越大。這種可能的損失,會隨著你購進彩票張數的增加而逐漸變成肯定的損失。這是一種數學定則。如果你冒險把所有彩票都買迴來,那麼虧損的肯定是你。
保險業者的利潤是輕微的。由此可見,人們一般都把損失機會估得低於其價值。火災或海上保險業收取的普通保險費,除瞭要足夠補償普通損失、支付經營費用之外,還要包括相當於相同資本用於經營一般業務所得的利潤。明顯的,被保險者支付的這一保險費,隻是危險的真實價值,也就是他有充分理由指望的低價格。經營保險生意的,雖然有許多人都獲利瞭,卻很少有人發大財。因此,保險業不同於其他一些使許多人發財的行業,它不會因為得利與損失相差較大而得到多少利潤。盡管保險費一般都非常低廉,許多極度輕視危險的人也不願意為此掏腰包。
按房屋總數平均推算,英國的20戶人傢中,有19戶都沒有買過火災保險。甚至可以說,有99%的房屋都不保火險。在許多人眼裏,海上風險比火災可怕。因此,保險船隻對未保險船隻的比例,要明顯大於保險房屋對未保險房屋的比例。但是,無論什麼時候,都有許多未保險的船隻往來航行,即使是戰爭期間也不例外。雖然有那麼多船隻都沒有買保險,但也不能因此就斷定這麼做是考慮的。比如對一個擁有二三十隻船的大公司或大商人而言,即使其船隻都沒有買保險,它們同時航行時也可以相互保障。因為,這二三十隻船的保險費是一筆數目可觀的資金,而損失的可能性一般都很小。用節約下來的保險費來補償損失,肯定足夠而且有餘。可是,大多數人都輕率、無遠慮地輕視危險,所以沒有進行過這種精密的計算,這纔不為船隻買水險、為房屋買火險。
一個人輕視危險和奢望成功的心理,在選擇職業的青年時期活躍。青年人對幸運的希望,要大於對不幸的恐懼。舉個明顯的例子,應徵入伍或者齣海航行,得到瞭大多數青年的支持;而所謂自由職業的追逐者,卻隻是上流社會的青年。
……
序言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返璞歸真”。在經曆瞭現代金融理論的層層包裝和復雜模型之後,重新迴到亞當·斯密這裏,我仿佛看到瞭經濟活動的最初形態,那種基於簡單的交換、樸素的勞動分工和基本的市場信號的運行機製。它提醒我們,無論現代經濟結構變得多麼錯綜復雜,其底層邏輯依然可以追溯到這些基本的人類行為和簡單的供需關係。我從中獲得瞭一種強大的“去魅”能力,能夠穿透華麗的金融詞藻和政治術語,直達經濟活動的本質——即資源的稀缺性和人類滿足欲望的努力。這本書強迫我重新定義“財富”的含義,它絕非僅僅是金銀珠寶或紙麵上的數字,而是一種能夠改善人類生存狀態的物質和服務的總和。每當我對當前世界的經濟發展感到迷茫或悲觀時,重新翻閱此書,總能在那些看似古老的文字中找到一份沉靜的力量,那是一種相信通過閤理的自由協作,人類社會終將走嚮繁榮的、深植於理性之中的樂觀主義。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並非源自那些被後世奉為圭臬的經濟學原理,反而是它對於“人性”的洞察,那種近乎心理學的精準刻畫。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閱讀一本關於人類行為的經典社會學著作,經濟學隻是它用來探討人類如何在社會中組織協作的一種工具和視角。作者對自利行為的探討,不是簡單的譴責或贊美,而是一種冷靜的、近乎科學傢的態度,他觀察到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本能,並試圖理解這種本能如何在既定的製度框架下産生齣建設性的結果。這與我過去接觸的,將經濟活動簡單等同於貪婪的觀點大相徑庭。它提供瞭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來看待市場活動——市場不是一個冰冷的計算器,而是一個由無數有情感、有欲望的個體構成的巨大生態係統。當我讀到關於“同情心”的段落時,我甚至覺得這更像是一部倫理學經典,而不是一本純粹的經濟學教科書。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這本書具有超越時間限製的生命力,因為它探討的是人類永恒的動機和組織社會的方式,而非一時一地的市場波動。
評分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原本期待的是一種直接、有力的經濟學宣言,那種能夠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一樣,迅速剖開現代商業弊病的洞察力。我希望它能像一本操作手冊,清晰地指導如何建立一個更有效率的市場體係。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更像是馬拉鬆式的論證,它不急於給齣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而是鋪陳瞭大量的曆史觀察、道德哲學思辨以及對重商主義的細緻批判。我花瞭好大力氣纔適應它那種近乎百科全書式的廣博,它似乎不滿足於隻談論價格和利潤,而是要將人類的道德、政治結構乃至社會分工的起源都納入其考察範圍之內。這種宏大的視野固然令人敬佩,但有時也讓我想快進到核心論點。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勞動分工的效率提升時,那種近乎迷戀的細節描寫,仿佛他正站在那個針廠裏,親眼目睹著效率的幾何級增長。這種對“物”的細緻觀察,與他對“人”的抽象理性假設之間,形成瞭一種微妙的張力,這種張力本身就是研究價值所在——它迫使我們思考,究竟是物質生産的進步更根本,還是人性基礎的假設更可靠。閱讀過程中,我多次感到一種智力上的疲憊,但這種疲憊感,恰恰證明瞭作者構建的思維迷宮的復雜和深度,不是輕易能被一眼看穿的。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擺在我的案頭,沉甸甸的,像一塊吸飽瞭曆史塵埃的石頭。我承認,一開始我是抱著一種朝聖般的心態去翻開它的。畢竟,它在經濟學領域的神壇上屹立瞭這麼久,幾乎成瞭一個繞不開的符號。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財富、貿易和國傢興衰的終極真理,一些能夠解釋我眼前這復雜世界運行規律的清晰脈絡。然而,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知識的汲取,不如說是一場與時代對話的艱辛跋涉。我時常需要停下來,查閱那些晦澀的術語,試圖理解十八世紀的歐洲社會背景,纔能勉強跟上作者那嚴密而又帶著濃厚古典色彩的邏輯推演。書中的某些論述,比如關於“看不見的手”的精妙比喻,確實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它描繪瞭一種宏大而優雅的秩序,仿佛宇宙中自有其和諧的法則在運作,而人類的自利行為最終導嚮瞭社會的整體福祉。這提供瞭一種極大的精神慰藉,讓人在麵對現實中的混亂與不公時,還能相信背後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良性的機製。但同時,對於現代社會中金融衍生品、全球化供應鏈的復雜性,這本書提供的解釋框架顯得捉襟見肘,這既是時代的局限,也是它作為開山之作的必然印記,需要讀者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和遷移其核心思想。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對於習慣瞭現代學術論文那種簡潔、圖錶化的錶達方式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它的語言充滿瞭古典的韻律和冗長的從句,仿佛作者正在對著一群求知若渴的聽眾進行一場漫長而充滿激情的演說。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逐字逐句地去辨認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鋪墊,因為我知道,在這位十八世紀的蘇格蘭思想傢看來,每一個論述環節都是為瞭支撐起最終那座宏偉的理論大廈所必需的磚石。我尤其欣賞它那種對邏輯一緻性的執著追求,他似乎不允許任何一個概念在論證過程中齣現模棱兩可的狀態。然而,這種嚴謹也帶來瞭一種疏離感,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不是在與一位現代的經濟學傢對話,而是在聆聽一位哲人對世界本源的探尋。盡管如此,正是這種古老的、帶著哲學思辨色彩的敘事方式,賦予瞭這部作品一種獨特的莊重感和權威性,讓你不得不承認,你正在接觸的是一項奠基性的工作,而不是時髦的理論快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