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農業
定價:25.00元
作者:柏蕓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5540
字數:
頁碼:1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中國農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一係列重大發明創造,形成獨特的生産結構、地區布局和技術體係,在農藝水平和單位麵積産量等方麵居於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術成就對東亞和西歐農業的發展産生瞭巨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發達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農業,是中華文化得以持續發展的深厚的根基,也是中華文明火炬長明不滅的主要奧秘之一。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可以用“多元交匯、精耕細作”八個字來概括。它是中國古代農業強大生命力的源泉。《中國古代農業》將以這八個字為中心,勾畫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綫索和傳統農學的獨特體係。
目錄
章 獨樹一幟的中國古代農業
節 自成體係的原始農業
中國農業的起源
我國原始農業起源的地理環境
中國原始農業的特點
第二節 奠定傳統的夏商周農業
齣現瞭耒耜與青銅農具
以溝洫為標誌的農業體係
五榖的形成與發展
六畜的形成與發展
蠶織與漁獵的由來
第三節 全方位發展的戰國、南北朝農業
鐵器時代的來臨
大規模農田灌溉水利工程的興建
精耕細作技術體係的形成
農業生産全方位的發展
畜牧業的發展
蠶桑業重心的確立
漁業成為獨立的生産部門
第四節 經濟重心轉移中的隋、元農業
農業重心嚮南方轉移
圍水造田,開山闢地
糧食構成發生重大變化
南方經濟作物和植茶業開始崛起
第五節 持續發展的明、清農業
人口的膨脹製約瞭農業發展
開發灘塗荒山和邊疆
新的高産糧食作物的引進和傳播
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
畜牧業與生産養殖業的新變化
商業性農業的發展進入新階段
第二章 日新月異的農業科技
節 傳統農具的創新與演進
農具質料的變革
耕播整地農具
收割加工農具
農田灌溉工具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土壤改良技術
中國古代對土壤的認識
鹽堿地改良
冷浸田改良
第三節 中國古代的施肥技術
中國古代肥料的種類
基肥施用和看苗施肥
閤理施肥和施肥“三宜”
第四節 中國古代的耕作技術
中國古代耕作製度的演變
中國古代的土壤耕作原則
北方旱地的耕作技術體係
南方水田的耕作技術體係
中國古代的復種技術
中國古代的生態農業
倉貯技術
第五節 中國古代的育種選種技術
去劣培優結碩果
善藏種子巧處理
人力迴天的無性繁育技術
雜交技術
第三章 日益完善的古代農業製度
節 古代農田製度
屯田製
均田製
井田製
占田課田製
糧長製
第二節 中國古代農業租稅製度
租佃製
戶等製
租庸調製
兩稅法
一條鞭法
押租製
預租製
攤丁入畝製
第四章 規模宏大的古代農田水利工程
節 古代的農田水利工程
渠係工程
陂塘蓄水
禦鹹蓄淡工程
陂渠串聯工程
圩田工程
澱泊工程
海塘工程
坎兒井工程
第二節 古代治黃工程
遠古治黃傳說
黃河下遊大堤的形成
王景、王吳治理黃河
賈魯治黃河
潘季馴治河
靳輔、陳潢治河
第五章 與時俱進的古代農學
節 古代農學
古代農學綜述
古代農書的發展
第二節 古代農學寐
趙過與代田法
汜勝之與《汜勝之書》
賈思勰與《齊民要術》
陳旉與《農書》
王禎與王禎《農書》
魯明善與《農桑衣食撮要》
徐光啓與《農政全書》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文明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渴望深入瞭解那個農耕為主的時代。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份求知欲,而且遠超我的預期。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將農業發展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展現瞭其與政治製度、經濟結構、社會習俗、宗教信仰乃至哲學思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係。例如,書中對土地製度的分析,從井田製到均田製再到地主經濟,清晰地揭示瞭不同土地所有權形式對農業生産力、農民生活以及社會階層的影響。關於農業技術,書中對占城稻的引進、麯轅犁的推廣、以及各種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的介紹,都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更令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未止步於技術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農業在古代社會中的文化意涵,比如“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農時在古代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與農業相關的各種節日慶典和民間傳說。書中關於“重農抑商”政策的辯證分析,以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格局的長期影響,也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天人閤一”思想在農業實踐中的體現,以及古人如何通過觀察自然、順應自然來指導農業生産。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對話,每一次翻頁,都仿佛開啓瞭通往古老智慧之門的一扇新窗。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廣闊的視野。作者並非僅僅聚焦於農業技術本身,而是將其置於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思想觀念的宏大敘事中進行考察。書中對“農本思想”的形成和演變,對曆代統治者如何通過農業政策來鞏固統治,以及農業如何支撐起龐大的國傢機器,都進行瞭深刻的分析。我驚嘆於作者能夠將如此復雜的曆史現象,梳理得如此清晰明瞭。書中關於“耕戰思想”的論述,以及農業在古代軍事動員中的基礎作用,也讓我對古代中國的國力構成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農學與哲學”、“農學與醫學”的交叉研究,它展現瞭中國古代智慧的融會貫通。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多纔的導師進行對話,他不僅傳授給我知識,更引導我思考,啓發我認識事物之間的深層聯係。它讓我意識到,農業不僅僅是生産食物,更是中國古代文明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石。
評分初讀這本書,就被其宏大的視角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所吸引。作者似乎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考古學傢和曆史學傢,在浩如煙海的文獻和齣土文物中,為我們挖掘和梳理齣瞭中國古代農業的清晰脈絡。書中對不同朝代農業發展的特點,以及各地區在農業生産上的優勢和特色,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比如,關於江南地區的稻作農業,書中詳細介紹瞭其精耕細作的特點、優良品種的培育,以及與發達水係相結閤的獨特生産模式。再如,北方地區的旱作農業,書中則闡述瞭其對耐旱作物的依賴、對耕作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與遊牧文明的互動影響。書中對古代農書的研究,如《齊民要術》、《農桑輯要》等,更是讓我窺見瞭古人記錄和傳承農業知識的嚴謹態度。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薄利多銷”與“重利輕利”兩種不同經營理念的對比分析,以及其對古代農村經濟結構的影響。這本書仿佛一本無聲的教科書,每一頁都充滿瞭信息量,卻又不乏趣味性,讓我在輕鬆閱讀中,不知不覺地拓寬瞭視野,加深瞭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農業,更是關於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明的根基。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啓迪。它沒有激昂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字裏行間卻透露齣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作者以一種極其沉靜和審慎的態度,帶領我們走進中國古代農業的世界。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農業生産的具體案例分析,都顯得十分翔實可信,仿佛是一位親曆者在為你講述。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荒年應對”的章節,從儲糧、救濟到移民,展現瞭古人應對自然災害的智慧和韌性。我也對書中關於“土地兼並”現象的深入剖析,以及其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穩定造成的長遠影響,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農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它伴隨著挑戰、睏境,但也孕育著希望和創新。它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演進,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理解。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一種平靜的力量,一種對曆史的尊重,一種對先民的感恩。
評分這本書就像是一部無聲的史詩,講述著中國古代人民與土地搏鬥、繁衍不息的故事。作者用他敏銳的曆史洞察力和紮實的考證功夫,為我們展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古代農業畫捲。書中對“農具的改良”的細緻描述,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再到鐵器時代,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標誌著生産力的飛躍。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耕作製度”的演變所吸引,從簡單的刀耕火種到復雜的輪作、休耕,都凝聚瞭古人的智慧和經驗。書中對“農業技術與地理環境”關係的闡述,也讓我明白瞭不同地區農業生産的獨特性。我欣賞書中對“農業與社會階層”之間關係的分析,以及農業生産對古代社會結構的影響。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瞭中國古代人民對土地的熱愛,對勞動的尊重,以及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文明。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仿佛進入瞭一個充滿智慧和勤勞的世界。作者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事,為我揭示瞭中國古代農業的方方麵麵。書中對“水利工程”的闡述,從大禹治水到曆代王朝興修水利,展現瞭古人與水搏鬥、利用水的智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灌溉技術”的詳細介紹所吸引,不同地區、不同作物對灌溉的需求,以及古人因地製宜的解決方式,都讓我驚嘆不已。關於“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例如玉米、番薯等作物的傳入,對中國人口增長和糧食結構的改變,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書中對“農業與商業”關係的探討,以及“農産品貿易”的演變,也讓我對古代中國的經濟運作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農業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關於生命力、關於適應性、關於文明延續的深刻思考。
評分這本書宛如一位博學的老者,端坐在曆史的長河邊,娓娓道來中國古代農業的韆年變遷。初次翻開,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厚重感,仿佛能嗅到泥土的芬芳,聽到禾苗生長的聲音。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圖景:從刀耕火種的原始探索,到鐵犁牛耕的精耕細作;從水利灌溉的巧妙構思,到品種改良的智慧結晶;從農業與社會、政治、文化的緊密聯係,到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農業特色。它不僅僅是一部農業史,更是一部社會史、經濟史、科技史的縮影。書中對古代農具的演變、耕作技術的進步、作物栽培的經驗,都進行瞭詳盡的考證和闡述,讓我對先民們如何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産生瞭由衷的敬意。書中對“粒食”與“漿食”的區分,對不同時期糧食作物結構的分析,以及對農業在國傢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的論述,都為我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運行邏輯提供瞭重要的視角。讀罷此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瞭時空,親身經曆瞭那些辛勤耕耘的日子,感受到瞭土地的厚重與生命的頑強。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享受的富足,是無數代先民辛勤耕耘、不斷探索的成果。書中對傳統農業倫理、耕讀傳傢的理念的探討,也引發瞭我對現代社會價值觀的思考。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精神的啓迪。
評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視角,將中國古代農業的精髓呈現於眼前。書中對“農時”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節氣”與農業生産的緊密聯係,都進行瞭深入的闡述。我被書中關於“農諺”的收集和解讀所吸引,這些樸素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農業知識和生活經驗。書中對“農業與文化”的互動,例如與詩歌、繪畫、哲學等領域的關聯,也讓我看到瞭農業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深遠影響。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古代農業文獻”的梳理和解讀,它們是研究古代農業的寶貴財富。讀這本書,我不僅學到瞭知識,更感受到瞭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對勞動的熱愛,以及他們所創造的燦爛文明。
評分我帶著一種探索未知世界的激動心情打開瞭這本書,而它所呈現的內容,則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壯麗畫捲,將中國古代農業的輝煌與艱辛、智慧與汗水,都細緻地呈現在我的眼前。作者的敘述風格,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黃鍾大呂,振聾發聵。書中對古代農業技術細節的描述,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先民們如何利用簡陋的工具,剋服自然條件的限製,創造齣令人驚嘆的生産力。例如,關於古代灌溉技術的章節,從簡單的溝渠引水到復雜的水車、筒車,再到大型水庫的建設,都展現瞭古人在水利工程方麵的超凡智慧。而關於農作物栽培的章節,對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作物的起源、傳播、以及不同地區適應性栽培方法的介紹,也讓我對中國古代農業的多樣性和韌性有瞭深刻的認識。書中對“休耕製”、“輪作製”等耕作製度的介紹,以及對肥料的使用和土壤改良方法的論述,都揭示瞭古代農民積纍的豐富經驗。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農業與災害、農業與飢荒之間關係的探討,它讓我深刻理解到,在古代,農業的豐歉直接關係到國傢的穩定和人民的生死存亡。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集閤,更是一種關於生存、關於智慧、關於文明演進的深刻反思。
評分這本書就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把我帶迴到瞭那個被稻香、麥浪和牛鈴聲所充斥的古代中國。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描繪生活。書中對古代農民的日常生活的刻畫,讓我感受到瞭他們的勤勞、淳樸,以及麵對嚴酷自然時的堅韌。從春耕時的祈禱豐年,到夏耘時的辛勤勞作,再到鞦收時的喜悅滿足,以及鼕藏時的休養生息,每一個環節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古代農具的演變史所吸引,從石斧、木犁到鐵犁、耬車,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標誌著生産力的巨大飛躍,也改變著農民的生活。書中對“賦稅製度”與“農業生産”之間關係的論述,也讓我對古代國傢的運作有瞭更深的理解。我欣賞書中對“民以食為天”這一樸素真理在古代社會中被反復驗證的曆程。讀這本書,我仿佛能聽到汗水滴落在泥土上的聲音,感受到陽光曬在皮膚上的溫暖,更能體會到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它讓我對土地、對勞動、對生命,都有瞭一種全新的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